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分析论文_支文元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分析论文_支文元

上海圣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成为土建工程,特别是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水利工程、大型基础设施土建工程施工中普遍与广泛应用的技术。基于此,本文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法,就其应用与管理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深基坑

引言

就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建筑工程项目呈现出多元化、大规模、大数量、高要求的发展态势。而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日渐显著,成为大型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不可或缺的施工技术。因此,有必要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助力建筑行业优化发展。以下是笔者基于经验总结与归纳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的几点认识,意在抛砖引玉。

1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基本认识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混凝土施工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将大体积混凝土定义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物实体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易受胶凝材料水化影响出现有害裂缝的混凝土[1]。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多应用于高层房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施工与大型设备基础工程施工中。随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日渐完善,并形成相对系统的施工体系。但大体积混凝土的多土量、水化易裂缝等特征,决定加强施工技术应用质量管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要点

2.1工程简介

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时,要想保证施工技术应用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需立足工程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要点的掌控。某工程项目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位于徐州市铜山区长江东路,总建筑面积约121000平方米,共16幢,其中8幢为24层、6幢为18层、2幢为28层,高层房屋建筑分上下两部分,地下一层。就2幢28层的办公大楼而言,具备层高、基坑深、底板厚(2600mm)、钢筋多等特征,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土建施工时,需加强深基坑施工、钢筋模板施工等方面的管控力度,以保证施工质量,促进施工技术应用作用的有效发挥。

2.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要点

在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要想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质量,需从整体层面出发,加强各阶段中各工程,如深基坑支护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的掌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程质量的精细化管控。

2.2.1根据工程项目施工要求,做好施工规划

施工规划是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阶段的重点环节,对提升工程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在本项目施工中,由于项目具有基坑深特征,因此在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前,应做好深基坑施工管理工作,保证地基基础建设满足工程项目实际需求,降低深基坑施工故障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需对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程序、技术标准具有明确的掌握,并遵循“分层”、“分块”等施工原则,结合工程项目现场情况,制定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案[2]。目前,拱墙、连续墙、土钉墙等是较为常用的深基坑支护技术。而本项目则以逆向拱墙与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为主。与此同时,项目钢筋多、楼层高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前,需做好钢筋工程规划与管理工作。以基础底本中的钢筋工程为例,由钢筋工程负责人进行钢筋原材料选用、进场质量检查、钢筋加工与安装计划编制、工序交接检验等工作的组织开展。与此同时,根据钢筋工程施工设计图、工艺流程图、钢筋加工与安装技术标准进行技术交底,保证钢筋规格、形状、定位、接头、绑扎等符合相关规定与要求。

2.2.2落实大体积混凝土技术,加强质量管控

在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中,基层底板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核心部分。在基层底板混凝土施工中,为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项目施工建设要求与标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材料选配

施工材料的科学选择与配置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施工之前,相关工程人员应树立材料管理意识,利用材料质量控制技术,降低材料选配不合格对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相对较高,容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内外温差,形成混凝土裂缝问题。对此,在材料选择过程中,水泥原材料需以水化热低材料为主,如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粗骨料的含泥量应控制在1%以内,细骨料以含泥量在3%以内,膨胀率在0.1%以内的中砂Ⅱ类为主;水的品质需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通过配置复合型外加剂、粉煤灰掺合料等进行混凝土性能(水化热、渗透性等)的有效改善[3]。

(2)大体积混凝土材料拌和与运输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下,混凝土的体量决定其搅拌时间相对普通混凝土施工而言更长,拌和要求也更高。对此,设计由搅拌站负责基层底板商品混凝土材料的生产与运输。首先,依据工程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与技术标准,开展材料试验工作,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所应用的材料质量达到设计规范。其次,基于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实现混凝土塌落度的有效控制。在本工程基层底板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塌落度在160±20mm~180±20mm范围内,水泥用量控制在280kg/m2~400kg/m2范围内,水灰比不超过0.6,掺合料用量不超过水泥量的20%。与此同时,搅拌站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后,根据工程需求以及相关规定制定混凝土搅拌方案,明确搅拌时间、规模、方法、工序等,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达标。此外,在大体积混凝土运输过程中,采用罐车进行运送,并由搅拌站质检人员、施工现场质检热源、相关技术人员做好混凝土进出场质量检验工作,并以混凝土小票为依据,进行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管控,及时处理问题混凝土,避免不合格材料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基层底板厚为2600mm,所应用混凝土量相对较大,对此需采用后浇筑带分段施工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加强基层底板标高控制。即,根据基层底板钢筋工程施工要求,在进行钢筋绑扎之前需在防水找平层进行主轴线确定,并利用红油漆等材料在柱钢筋以及底板墙进行标准点标记,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标高的有效控制。

其二,依据“底板混凝土——大面底板混凝土——外墙导墙”的顺序进行混凝土浇筑,并采用分层、分段施工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即将底板混凝土浇筑分层(通常以三层为基准),保证每层厚度的相统一,从下层开始,依据由下至上原则进行逐层浇筑。在此过程中,为避免冷缝缺陷的形成,混凝土浇筑的初凝时间应控制在八小时以上。

其三,利用温度测量技术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以避免内外温差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在此过程中,可利用电阻性温度计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的分步测量,并做好记录工作。与此同时,针对水热化问题,通过适当添加减水剂、掺合料或配置水管延缓内部温度峰值。

其四,加强混凝土振捣管理。混凝土振捣施工的好坏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存在直接影响,是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对此,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科学选择振捣方法,并加强振捣操作管控力度。在本工程施工中,应明确振捣插入点,保证振捣设备插入过程中不会对钢筋与模板产生不利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模板作为高层建筑项目施工中的主要框架,在进行混凝土浇灌时,需保证混凝土泵送方式选择的科学性,保证模板能够有效承担混凝土泵送压力,不会出现变形、移位等问题的产生。此外,进行振捣时间的科学控制,保证振捣充足、均匀,避免振捣过程中出现浮浆层、气泡层。与此同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并利用混凝土表面抹平工具进行混凝土面平整,实现混凝土浇筑初期细微裂缝的科学处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作用与监理人员管控作用,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其五,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在工程实践中可引入混凝土自动化养护系统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一方面提升混凝土养护科学水平,另一方面保证混凝土养护质量。

结论: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在当前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提倡施工质量、经济、成本等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与管理创新为手段,推动建筑企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与市场对企业建设与改革提出的客观要求。对此,建筑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明确认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并立足项目实际需求,进行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要点的掌控,以提升技术应用准确性,在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下,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洁.现代房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4):38.

[2]张艳红.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7(45):22.

[3]吴彩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J].江西建材,2016(12):119+124.

论文作者:支文元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分析论文_支文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