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_范春红

脂肪肝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_范春红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

【摘 要】目的 探究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抽选我院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脂肪肝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诊断、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疗效。结论 脂肪肝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至正常,不影响生活。

【关键词】脂肪肝;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脂肪肝也称脂肪性肝病(FLD),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脂质(主要是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过多沉积,当肝脏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光镜下每单位面积含脂肪滴的肝实质细胞超过30%,即称为脂肪肝[1]。临床上,将脂肪肝分为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现抽选我院收治的50例脂肪肝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脂肪肝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3.4±2.3)岁。其中酒精性脂肪肝26例,均有8年以上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肝24例。

2 临床表现

2.1症状

2.1.1除原发病外,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右季肋部隐痛或沉胀感,同时伴有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和腹胀等。半数患者可有维生素缺乏表现,如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等。

2.1.2少数患者可见黄疸、腹水。偶出现中上腹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升高,酷似急腹症表现。

2.1.3大泡型脂肪肝常常在体检时因无痛性、平滑的肝大而被发现,多见于酗酒、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右上腹疼痛、触痛及黄疸。小泡型脂肪肝有明显的症状,如疲乏、恶心、呕吐,随后可迅速出现黄疽、低血糖昏迷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2体征

多有肝脏轻度肿大及压痛,大多数患者肝脏肿大可能是惟一的体征。少数患者出现脾大、蜘蛛痣、慢性肝病面容及门静脉高压等体征。

3诊断与鉴别诊断

3.1诊断

3.1.1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1)有饮酒史,较重的肝硬化可呈大细胞性贫血。

(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增高,前者增高不明显。AST/ALT比值大于2有诊断意义[2]。ALT不灵敏是因乙醛使酶的活性辅因子B6下降。肝组织内ALT比AST活性受抑制更显著。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分布在肝细胞胞浆和毛细胆管内皮中。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

(4)氨基酸谱中α氨基丁酸和亮氨酸成比例的升高。

(5)靛氰绿滞留试验异常为早期指标。

(6)血清内特异性,酒精性透明小体抗原抗体阳性。重症时抗原抗体均阳性;恢复期抗原阴性,抗体仍短时间阳性。若抗原抗体持续阳性表明病情进展,血清IgA升高,并有低锌血症、高锌尿症[3]。故肝病时肾锌清除率,有助病因诊断。

(7)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测酒精性肝病血中肝细胞膜抗体阳性。

(8)酒精口服法负荷试验测糖蛋白、前白蛋白、d2HS糖蛋白、触珠蛋白的变化。酒精性脂肪肝时均减低,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均增高。

(9)酒精性肝病再饮酒时,血中前胶元Ⅲ肽(PmP)明显增加。

(10)肝脏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组织内酒精性透明蛋白小体,巨线粒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1)无饮酒史或饮酒量每周<40g酒精量,随机检测血乙醇或乙醇代谢的标志物血清去铁唾液酸转铁蛋白应为阴性。

(2)除外其他慢性肝病,通过血清学检测HBV、HCV、铁染色等排除其他慢性肝病。

(3)肝活检标本显示伴有炎症的中、重度大泡性脂肪变性,可伴或不伴Mallory小体、纤维化或肝硬化。

3.2鉴别诊断

3.2.1病毒性肝炎

大多数脂肪肝患者肝内脂肪呈弥漫性分布,需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等急性期表现。血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绝大多数阳性。需特别注意,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可能性,有时需借助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方能证实[4]。

3.2.2其他原因的肝硬化

脂肪肝进展至肝硬化阶段时,需与其他原因的肝硬化鉴别,主要是与肝炎后肝硬化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及既往史,血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不难鉴别;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伴有或不伴有黄疸。实验室检查符合梗阻性黄疸,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常阳性,免疫球蛋白IgM升高。

3.2.3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和肝囊肿等占位性疾病

若脂肪肝呈局灶性,大多数病例借助于B超和(或)CT检查,能明确诊断。在部分表现特殊的情况下,需借助于其他检查方可鉴别,如肝癌时有甲胎蛋白升高。必要时行肝活检、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3.2.4代谢性疾病

血色病、肝淀粉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累积病及尼曼一匹克病等可有肝大,伴或不伴脂肪肝[5]。根据遗传背景、全身性表现、特殊的生化检查鉴别,明确诊断依靠活组织病理检查。

3.2.5可引起肝大的其他疾病

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可伴有肝大,有时需与脂肪肝鉴别。根据病史、全身性表现、实验室检查(免疫学、骨髓穿刺等)鉴别并不困难。

3.2.6急腹症

少数脂肪肝患者可有右季肋部隐痛或沉胀感,偶有出现中上腹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升高,酷似急腹症表现。通过既往病史、影像学(主要是B超检查)及动态观察可明确诊断。

4治疗

4.1急性脂肪肝一旦确诊需立即给予综合性抢救措施,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应及时中止妊娠。

4.2慢性脂肪肝宜采取调整饮食、增加运动、修正不良行为并辅以各种药物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4.3局灶性脂肪肝除针对其可能的病因进行治疗外,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4.4对于FLD合并亚临床型慢性HBV或HCV感染,治疗的重点为脂肪肝及其基础疾病——肥胖,并强调戒酒的重要性,多数患者无需抗病毒治疗。

4.5病毒性肝炎性脂肪肝需按病毒性肝炎常规处理,但应避免过分强调休息及营养。病毒性肝炎合并FLD,应兼顾防治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建议先通过戒酒和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糖等措施治疗脂肪性肝炎,其后再考虑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5结果

50例脂肪肝患者经诊断、治疗,均取得较满意疗效。

6讨论

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病程和预后取决于引起脂肪肝的基础病因、病理类型和起病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原发疾病控制并停止接触和应用有害药物,肝内脂肪沉积可消退。近年来由于及时中止妊娠和妥善处理,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母婴死亡率已从90%、70%分别降至10%~35%和7%~50%,再次妊娠一般不再发病[6]。大多数酒精性泡沫样变性患者戒酒后病变消失,但也可能死于肝功能衰竭。绝大多数慢性脂肪肝近期预后良好,但远期预后不容乐观。酒精性肝病患者多数死于肝病相关并发症,偶尔可死于脂肪栓塞、低血糖和重症胰腺炎。NAFLD预后优于酒精性肝病,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主要见于NASH病例,但伴随于NAFLD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可影响其远期预后。局灶性脂肪肝常为一可逆性改变,在随访中常可见病灶形态改变或消失,故其对患者健康并不构成危害。肝炎后脂肪肝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毒性肝炎本身的进程,但并存的脂肪肝可促进其肝纤维化的进展。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0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知脂肪肝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恢复至正常,一般不影响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文英.22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诊治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0):105-106.

[2]程红伟.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治方法的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2):26-27.

[3]黄小娟.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3,(24):89-90.

[4]陈小松.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2574-2575.

[5]孟涛.脂肪肝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8).

[6]王静,李增彦.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及其临床诊疗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71-173.

论文作者:范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9

标签:;  ;  ;  ;  ;  ;  ;  ;  

脂肪肝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_范春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