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对比论文_李熙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目的:对比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18日—2017年7月23日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疝气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包括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1.87±3.52)min、(4.17±2.09)mL、(1.31±0.46)cm;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22.15±4.33)min、(9.27±3.26)mL、(4.08±1.43)cm(P<0.05)。结论:在小儿疝气的治疗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可将其作为首选手术方案予以推广。

【关键词】小儿疝气;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092-02

疝气是一种多发于小儿腹股沟的疾病,且发病率较高,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传统疝修补术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前者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安全性不能完全保证[1],而后者是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应运而生的一种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2]。为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我院分别对79例疝气患儿采用传统疝修补术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18日—2017年7月23日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疝气患儿,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5.4±1.2)岁;25例为左侧疝、10例为右侧疝。观察组35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5.1±1.1)岁;24例为左侧疝、11例为右侧疝。综合比较两组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对照组患儿,接受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作于腹股沟,将腹外斜肌切开,之后打开腹股沟管,分离出提睾肌,从精索的前内侧查看疝囊并将其游离后进行高位结扎,期间做好止血措施,再让患儿的精索、睾丸恢复原位,最后缝合手术切口。

采取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接受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帮助患儿摆放仰卧位,手术切口作于腹股沟韧带的上缘,切口长度为1~2cm,将腹股沟皮下组织进行剥离,之后上提精索,提睾肌采用钝性分离的方式处理,游离疝囊并进行高位结扎,之后游离精索。如果患儿的疝囊不大,可采用斜形切割的方式,之后使用手术钳将术口周围的皮肤夹住,并用无菌贴膜覆盖,使之与腹横纹小切口处相贴。

1.3 观察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x-±s)

 

3.讨论

小儿疝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先天发育出现异常状况,腹股沟区域有所缺所致,疝气包块时而变大时而变小,甚至时而有时而无[3]。疝气是儿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症状在发病早期并不十分明显,随着患儿逐渐长大,疝囊也随之增大,加之患儿的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抵抗力较弱,伴随病情的持续发展,很有可能出现绞窄、嵌顿,会导致女性患儿的卵巢梗塞、男性患儿的睾丸梗塞[4],一旦确诊后应该尽快实施手术,如果错过了最大治疗时期,极有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损害患儿的身心健康。

以往临床采用的传统疝修补术优劣势并存,因为手术的切口较大,所以医生的手术视野比较开阔,手术操作比较方便,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较大的手术切口给患儿身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术中出血量较多,感染的几率更大,患儿年龄小,耐受能力较差,需要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是近年来伴随医疗科技的进步应运而生的一种手术方式,被广泛用于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中,该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切口比传统疝修补术小很多,手术中切开的组织层次比较少,尽可能地不剥离正常的肌肉组织,患儿不必要承受严重的身体创伤,术后无需长时间恢复,患儿能够更快地投入到正常生活中,微创手术切口小,外观上更加美观,而且无菌贴膜省掉了拆线的步骤,更有利于术口的愈合。相比传统疝修补术,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安全性高、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11.87±3.52)min、(4.17±2.09)mL、(1.31±0.46)cm;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22.15±4.33)min、(9.27±3.26)mL、(4.08±1.43)cm(P<0.05)。

由此可见:在小儿疝气的治疗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可将其作为首选手术方案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仲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照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4):4902-4902.

[2]刘伟.小儿疝气应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和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4):63-63,65.

[3]丁贵坡.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比探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47-48.

[4]杨永平.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21(1):62-63.

论文作者:李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对比论文_李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