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下高校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探析论文_邹媛1,,, 刘国华2

邹媛1 刘国华2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4)

(2.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330103)

[摘 要]当前高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突发事件也不断出现。网络舆情下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成为高校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作者简介]邹媛(1978—),女,江西宜春市人,硕士研究生,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政和中文;

刘国华(1973—),男,江西高安市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经济法、经济犯罪及其侦查。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2-0039-03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表达看法、交流意见的舆论传播方式。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对广大师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研判网络舆情下的高校突发事件,把握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对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下的高校突发事件概念和特征

(一)网络舆情

所谓舆情,简而言之就是舆论情况,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们围绕某一事件而表现出的态度、意见、情绪和行为倾向等的总和。伴随着互联网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体的出现,产生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人们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关注而引发的对于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等的集合。

(二)高校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从国外最早开始研究的,他们一般用“危机”一词表示突发事件。随着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国内学者也越来越关注突发事件。2006年1月我国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到了“突发公共事件”这一定义。在2007年8月我国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第三条中,对“突发事件”概念进行了解释。“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突发事件,引起了教育部和学术界的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可从事件参与的主体和受害主体、事件的预防、事件应对和事后秩序恢复等几个方面去认识,一般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很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危害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来解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

(三)网络舆情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易突发、快速性、破坏性、群体性等特点。

易突发,即事发很突然,一般在没有征兆、大家毫无心理准备之下就暴发了。

快速性,一个普通新闻事件、一些局部现象、个别问题,可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传播迅速蔓延,升级为焦点事件。

破坏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各种相关言论,包括一些煽动性和攻击性的不实言论,扩大甚至放大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这将更加危害到高校的形象和稳定。

群体性,即参与者与影响受众的群体性。在网络的推动下,参与者互动性增强,观点相近的人群频繁沟通,不断强化这一群体的观点,从而易诱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给广大师生的经济和精神造成损失。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与现实事件互相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网络舆情是社会问题在网络中的映射,同时它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问题。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舆情产生的有利影响,同时也要防控它所带来的负效应。

一方面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往往成为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催化剂。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是作者,都可畅所欲言,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少数人会在网上宣传一些虚假、迷信甚至是反动的信息,利用网络舆情蛊惑人心、滋生事端。而大学生关心时政,对政治事件敏感,但思辨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分析得不够透彻,缺乏理性,从众心理明显,容易被网上不实言论所蒙骗,做出各种偏激的事情,从而直接诱发突发事件。

其次,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网络舆情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网络上的谣言不能快速控制,那么以讹传讹,会让网民对谣言深信不疑,更易激发网民的非理性情绪,间接推动突发事件恶性发展。

再次,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出了挑战。由于网民身份隐蔽,一些人利用网络肆意造谣生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查实网民身份的难度加大,难以确认相关当事人,难以准确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难以预测新的因素或事件何时、以何种形式再次介入,激发本已平息的事态,导致事件再次升级,极大地阻碍了突发事件的快速彻底解决。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若予以正确引导,就能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观点,发泄情绪。高校管理者通过关注网络舆情,能快速了解到学生关心的敏感事件和热点问题,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不稳定因素,了解他们的不满情绪,从而便于学校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关措施化解学生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有效地预防突发事件。即使突发事件发生了,学校也可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判定,从而对症下药,控制事件发展蔓延。

三、网络舆情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随着高校扩招、教育体制的变革,学校潜藏着许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高校突发事件逐年增长,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等,每一次事件都使学校成为众人目光的聚焦点。在网络舆论监督下,学校要获得长期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居安思危”,提高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能力。

(一)意识的加强与理念的革新

1、树立长效应对理念。近几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具有频发性、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建立与健全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体系,不是一时的应急之计,而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它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处理的好坏,关系到学校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

2、树立师生共同应对理念。要实现长效应对,必须做到全体师生一起共同应对。然而,高校中存在许多教师员工及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较弱的现象。

首先,高校有些管理人员危机意识淡薄,对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反应迟钝,不积极地去应对突发事件,这样不仅延缓了事情的解决,甚至导致突发事件升级。

其次,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接受着父母过多的呵护与关爱或溺爱,缺少挫折感与克服困难的精神、缺乏危机应对意识,欠缺必要的自救与助救能力。如果对他们进行应对知识教育,那么事发时他们的恐惧感、紧张感将有所降低,思维与反应不致过于迟钝,自救与助救能力将保持较好状态。

中国发生“非典”后,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撰文指出:“高校应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师生的危机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确立师生共同应对机制,才能确保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解决。

3、树立阶段应对理念。为了使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与事后恢复秩序做到连贯、系统而有效,应建立预防、处置、恢复“三位一体”的应对工程体系。要做到事发前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特别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对网络舆情有较高的敏感性,从中捕捉到事件的苗头;事发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反应快,行动迅速,并讲究处置策略;事后要从中汲取教训,对问题进行反思,为今后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总结经验。

4、树立科学应对理念。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它能对突发事件起到防范性、控制性的作用。同时,一旦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学校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尽早与公众进行沟通,保持通畅的信息发布渠道,正确引导舆情,并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护,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疏导机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确保师生生活和学校工作有序进行。

(二)制度的完善与机制的创新

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与事后恢复的科学有效,就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与科学的机制。

1、制度完善。2007年11月1日生效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制度化的显著进步,也为学校处理突发事件起到了指导作用。对那些恶意在网上传播谣言,危害学校和社会利益的人,要通过网络立法,完善网络治理的相关法律,追究其相关责任,降低有害信息引发突发事件的机率,挽回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2、机制创新。(1)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突发事件应对机构,下设不同类的应对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相应的应对小组与相关单位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协调处置或牵头协调处置相关的突发事件。各应对小组要根据事件发展势态相应调整事件级别,动态调整应急对策,加大应对力度,提高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和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能力。

(三)科教的加强与投入的加大

1、加强科教。首先,高校要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突发事件过后,学校应组织引导科研力量,对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进行合理评估,研究突发事件应对的规律,为学校加强管理提供依据。其次,学校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或编写安全教育类手册等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教育宣传。

2、加大投入。高校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作为保障。

首先,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以实现科学应对。同时,加大投入来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宣传力度。

其次,加强队伍建设与技能培训。组织对突发事件应对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对保卫处、学工处、教务处、研究生部、后勤集团、校医院、网络中心等应急人员的培训,加强现代技术的学习,增强网络技术的渗透力和预应力,提高对网络事件的应急能力,增强其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长效应对。

最后,预算与储备足够物力与财力,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增强师生的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应急处置的能力,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希琳,付丽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情报,2012(5):17-20.

2.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J].情报杂志,2010(12):1-4.

3.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3-6.

(责任编辑:王胜强)

On Strengthening the Reaction Ability to Emergency at Colleges under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Zou Yuan, Liu Guohua

Abstract: Now the colleges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nd emergencies occur constant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e colleges need to improve their reaction ability of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In the paper,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ies at colleg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on it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eeply analyzed.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lleges; emergency; reaction ability

论文作者:邹媛1,,, 刘国华2

论文发表刊物:《学术月刊》2013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4

标签:;  ;  ;  ;  ;  ;  ;  ;  

网络舆情下高校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探析论文_邹媛1,,, 刘国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