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与证券市场对接研究_保费收入论文

中国保险业资产负债与证券市场的对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负债论文,证券市场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险业和证券市场对接是指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服务时,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证券市场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开发投资类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鉴于我国保险公司目前还没有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所以本文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对中国保险业与证券市场对接呈现出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保险资产与证券市场的对接分析

保险公司的资产主要是将可以运用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而形成的。从国际保险公司的投资趋势来看,保险资金的运用主要是投向证券市场、我国自1998年以来,保险投资与证券市场对接的渠道不断增加,特别是199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被允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业务,投资比例从最初的公司资产的5%提高到10-15%,而且连结保险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提高到100%。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主要为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3种。从1999年至2002年,可以运用的保险资金分布占这3种渠道的实际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保险资金占可运用资金的实际比例

1999年2000年2001年

2002年

银行存款 50.95%

48.66%53% 55.91%

国债投资 37.33%

37.66%21.84%

20.17%

证券投资基金 0.81%5.26% 5.74%6.0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irc.gov.cn)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注:表中数据是用当年银行存款、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分别除以对应年份的可运用资金(银行存款和投资两项金额之和)。因为投资项除了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之外,还包含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其他投资形式,所以银行存款、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三者所占比例之和小于100%。

目前保险公司可以运用的资金分布,50%以上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着,国债投资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的第二类投资方式;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尽管剔除了1999年(因为1999年10月保险公司才被允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所以比例较低,不妨剔除),平均也只有5.69%左右。笔者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考虑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的情况下,运用保险公司最优投资比例模型,得出我国保险公司当前占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最佳投资比例分别为21.55%、31.23%和32.22%。(注:具体参见《财经研究》2003年第2期,载《保险公司投资比例问题研究》。)通过对比实际投资比例和最佳投资比例可以看出:银行存款比例过高;国债投资比例比较接近;证券投资基金比例太低。这是因为:(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较少,所以大量资金存放银行;(2)近年来国债发行量不断增大、国债收益率比较稳定,所以国债投资的比例比较适当;(3)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较大,而且政策限制较多,所以比例很低。但应该说,这也不完全是政策限制因素所导致的。例如,目前保险公司被允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上限被限定在10-15%之间,但由于总资产的数量总是大于可运用资金的数量,因此,如果换算成证券投资基金占可运用资金的比例,则一定高于10-15%;而1999年、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实际投资比例分别为0.81%,5.26%,5.74%和6.06%,远没有达到政策允许的比例上限、因此,保险公司不敢投资风险性较高的证券投资基金的原因,应该是保险公司自身的原因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本身的问题。

保险投资的成功与否和投资管理水平以及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由于保险资金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在保险投资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了控制由此产生的风险,保险公司应提高投资管理水平,设置相应的组织结构。从西方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保险投资经历了由内部管理或外部委托向同一集团/控股公司下的投资公司进行专业管理转变的过程。然而我国的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重承保、轻投资,根本谈不上形成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也不利于保险公司投资,如大部分公司只是在近几年才成立了投资部,而且专门的投资人才也比较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保险公司对资金安全控制没有把握,从而选择投资风险较小的方式,例如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等。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除了结构单一、品种不全之外,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证券投资基金分散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不强。按照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证券投资基金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所承担的风险将只有系统风险,且系统风险越低、非系统风险越高,通过证券投资组合来分散非系统风险的效果就越好。而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系统风险偏高,证券投资基金所能分散的非系统风险必然较小;即使非系统风险能够全部分散,投资者仍然承担着较大的系统风险。同时,通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基金投资股票的集中度较高,且基金投资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从而导致基金分散非系统风险能力降低。因此,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既要承担较高的系统风险,又要承担较高的非系统风险。第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时机把握能力较差。有关研究表明,在季度周期内,基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市场时机把握能力,这样必然导致证券投资基金不能以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由此可见,由于保险公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方面的原因,导致保险业资产与证券市场的对接呈现出“弱对接”的特征。

二、保险负债与证券市场的对接分析

保险负债一般体现为提取的各种准备金,这是从财务处理角度来看的。实际上,只要保险公司卖出保单就形成负债,所以可以从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的角度来探讨保险公司负债问题。在保险业和证券业发达的国家,保险负债和证券市场的对接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例如开发各种投资类保险产品、推出保险期权与期货以及巨灾债券等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等。但在我国,目前还处在开发投资类保险产品阶段。下面就以保费收入为突破口建立一个回归模型,找出投资类保险产品和保费收入增长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很多。相关研究表明:(1)保费收入和人均GDP呈现高度的相关性;(2)大量储蓄额的存在,为潜在的保险需求变为现实创造了条件;(3)利率变动影响投保人的投保行为以及对已有保单的维护行为;(4)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适合需求的保险产品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因素;等等。根据这些因素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保费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可能的解释变量包括:人均国民收入AGDP;储蓄增加额ΔSAVINGS;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增加数ΔNUM;利率的降低为虚拟变量(取值为0或1)。初步设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根据我国的实际,我国从1996年开始,已经降低利息8次;尽管2000年和2001年没有降息,但也受到降息的影响,所以在1996年至2001年取值1,其余年份为0。投资类保险产品是从1999年首次推出的,以后保险公司陆续推出分红类、万能型、投资连结类保险产品,所以从1999至2001年取值1,其余年份为0。其他变量的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保费收入、人均GDP、储蓄增加额、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增加数等相关数据一览表

数据来源:2002年的《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

运用SAS工具,将上述数据代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从(3)式可以明显地看出,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入选的各参数T统计值的绝对值都远远大于2.086,说明所有参数都显著地通过了T检验。回归方程的总体拟合程度在0.96以上,说明模型拟合得较好,而且模型的,通过了F检验。因此,在综合考虑影响保费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投资类保险产品和人均GDP成为影响保费收入的显著因素;而且,投资类保险产品的敏感系数较高,达到507.63。

从我国投资类保险产品的需求来看,目前这类产品还没有被居民列为主要投资渠道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中国50个城市保险市场需求调研报告》显示,保险还没有作为一种投资的渠道。即使这样,投资类保险产品已经成为推动保费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投资类保险产品的品种将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也将不断提高。

因此,保险负债与证券市场的对接力度明显强于投资,表现为投资类保险产品成为推动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显著因素,呈现“强对接”的特征。

三、完善保险业资产负债与证券市场对接机制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保险业与证券市场对接出现了资产“弱对接”和负债“强对接”的特征。这种对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而投保人的预期投资收益逐渐落空,这势必影响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例如,2002年我国保费收入30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274亿元,比上年增长59.7%,而投资型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到了人身保险总保费收入的54%。与此同时,2002年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比上年下降了1.16个百分点。这一状况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快改变资产、负债与证券市场对接不协调的局面。

1.让保险投资积极参与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我国保险投资的主要弱点,在于不敢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因此,必须提供合法的渠道让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证券投资基金,以提高保险公司资产与证券市场的对接程度。

首先,允许保险公司参股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优点在于:保险公司可以间接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这有利于保证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通过参与基金的管理,可以学习基金管理公司先进的投资管理经验,培养保险公司自己的资金管理人才。其次,发起设立并管理保险专业投资基金,尽可能分散非系统风险,以符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但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其资金运用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寿险资金注重长期投资,而产险资金则注重短期投资。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于个性不强、投资风格不很明显,给保险资金选择投资基金带来了困难。因此,发展符合保险资金自身特点的保险投资基金非常重要,这也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要求。最后,适当放宽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尽管目前保险公司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比例还没有达到政策规定的比例上限,但随着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的逐渐成熟和证券投资基金较高的投资收益率,都对保险资金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证券投资基金必将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同时,随着保费收入的不断增长,可运用资金的数量会越来越大,而这些资金都必须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但目前的投资渠道还是比较有限的。而证券投资基金经过三次扩容后,目前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其扩容速度超过整个证券市场的扩容速度,这为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条件。

2.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将保险投资和产品开发统一起来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负债主导和资产主导。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就是“由产品开发来决定投资”;资产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就是“由投资来决定产品开发”。我国保险业在与证券市场对接的过程中,资产负债管理的最佳选择应该是将“负债主导”和“资产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从我国的实际看,投资管理落后于产品的设计,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较差,难以实现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相匹配。同时,保险产品设计基本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没有体现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如投资类产品的推出就是如此。因此,如果简单地以负债主导为模式,开发出的产品对资产组合的要求,可能使投资管理部门无法实现;但是,如果采用完全的资产主导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产品的开发,约束保险公司的发展。所以,保险公司应该采用负债主导与资产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即保险公司在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时应该不断加强投资组合的管理;同时在产品设计中,尽量做到以充分的投资能力分析为基础,尽可能回避或减少资产负债不匹配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资产管理以负债为主导,而负债管理以资产为基础(并不是完全以市场为主导)”的思想。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在两者之间平衡,对于投资能力较强或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公司,则可以侧重市场主导的产品开发;而对于投资能力相对较差的公司则更应该注重资产负债的匹配。当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逐渐成熟、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逐渐增多、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可以逐步过渡为负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标签:;  ;  ;  ;  ;  ;  ;  ;  ;  ;  

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与证券市场对接研究_保费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