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综合治疗重症肝炎抢救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综合治疗重症肝炎抢救疗效分析

一、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扬[1](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吕超[2](2020)在《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并从炎症因子调控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观察周期为8周。通过观察HBV-ACLF患者8周的死亡率、ALT、AST、TBi L、ALB、PTA指标、IL-6及IL-10水平、中医证候积分、MELD评分,以评估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ALT、AST、TBi L水平较前显着下降,ALB及PTA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结束后,两组存活患者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6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两组存活患者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L-10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显着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L-6释放,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存活率。揭示以温阳化瘀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徐耀[3](2019)在《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与单用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探索治疗乙型肝炎相关ACLF更有效途径。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的主体,依据随机入组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30例。对照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进行治疗,研究组的患者30例在内科传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CRRT和PE进行治疗。分别于基线水平、2周及4周时统计分析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的变化情况,分别于基线、1周、2周及4周对实验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两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PTA、INR、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的变化情况,以及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4周后MELD评分及预后生存率的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治疗之后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1周时以改善总胆红素及血清钾、血清钠、血肌酐更为优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变化不明显。2周以后各种生化指标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但凝血功能的恢复,两组前2周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4周后研究组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于基线水平时,两组对比分析,统计学无差异(P>0.05),2周及4周时,研究组中CD4+T淋巴细胞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4+/CD8+变化统计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LD评分相比于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血浆置换,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CRRT联合PE治疗可有效清除细胞炎症因子,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为个体化选择人工肝联合治疗肝衰竭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刚[4](2019)在《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改变新鲜冰冻血浆的补充时机和补充途径,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对肝衰竭患者的影响,为改良血浆置换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2.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为肝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3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16例给予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5例次治疗,对照组患者18例给予传统血浆置换治疗,共进行57例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短期(3个月)生存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改良血浆置换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实验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进行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氨(Blood Ammonia,NH3)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umin,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ALB水平无影响。2.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血浆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上升、血氨(NH3)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传统血浆置换治疗相比,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可以提高对ALT、AST、TBiL的清除效率,明显改善患者的PTA,但对ALB和NH3水平无明显影响。3.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血浆置换治疗前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尤其是针对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患者。4.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置换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结论1.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2.在相同血浆置换量的情况下,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增加对肝衰竭患者的血浆清除量,提高治疗效果。3.改良血浆置换治疗可能会提高MELD评分为中低分的肝衰竭患者的短期(3个月)生存率。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黄月月[5](2019)在《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探讨其使用价值,以及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1.根据2015亚太肝衰竭诊治指南,且剔除晚期妊娠、合并严重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将84名肝衰竭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54),均使用相同一致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辅以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辅以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2.所有患者均股静脉置管,按2007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指南进行;3.留取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多时段静脉血,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值的变化百分比。结果:1.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TBIL和DBIL下降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更好;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T、AST和INR下降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B上升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WBC上升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2.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IL-1β、IL-6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6变化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1β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好转,TBIL、DBIL、ALT、AST均呈现下降趋势,TBIL下降最明显,尤其在人工肝治疗后测量的值下降最显着,在吸附4h时ALT、AST、TBIL、DBIL值均明显出现下降。结论:新的组合型人工肝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有效,在降低TBIL和DBIL方面优于单纯血浆置换,在对ALT、AST、ALB、INR、TI-1β、TNF-α方面两组疗效近乎相同。

郭梦圆[6](2015)在《血浆置换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血浆置换是一系列血液净化疗法之一。方法就是将全血分离成血浆和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然后遗弃患者血浆并用健康人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予以替补,这"一丢"和"一补"两个程序就构成了"血浆置换"的全过程。随着PE疗法技术的改进,适应证不断扩大,对许多难治性疾病均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对其在临床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急性重度中毒、急危重血液病、重症免疫系统疾病、重症胰腺炎、神经系统疾病等作一综述。

肖倩,辛荣传[7](2009)在《重型肝损伤患者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不同类型重型肝损伤患者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通过体外循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用密闭的管路引入血液细胞分离机,经过连续不断的离心和分离,将血液的有形成分和血浆分离出来,并将分离出来的含有毒素(或毒物)的血浆导出。同时,将正常的异体血浆导入,随同有形成分一起输入患者。结果此法200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重型肝炎、毒蕈中毒及有机磷农药中毒共313例,全部病例经血浆置换疗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一次置换量在1~1.3个血浆总量时,置换后可使TBIL、ALT、AST、PLT下降50%左右,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腹胀消退,乏力减轻,食欲增加。4例毒蕈中毒患者、10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与1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均痊愈,人均血浆置换疗法分别为1.25、2.8和6.4次。23例慢性重型肝炎中,早、中期8例,痊愈5例,转出1例,死亡1例,人均血浆置换疗法6.8次,而晚期15例中,人均血浆置换疗法10.5次。发生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主要是过敏反应,经处理可完全缓解。结论血浆置换疗法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肝损伤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此法治疗急性重型肝损伤患者的效果最佳,早、中期慢性重型肝损伤患者次之,晚期慢性重型肝损伤患者最差。

赵卫峰,甘建和,江敏华,徐杰,朱翔,罗二平,吴建成[8](2002)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47例肝性脑病型重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三组:CRRT治疗组、PE(血浆置换)+CRRT治疗组和基础疗法组,前二组在基础疗法组基础上分别予CRRT或PE+CRRT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血氨、TNFα和IL-6等。结果 CRRT治疗组、PE+CRRT治疗组和基础疗法组患者的清醒率分别为75.0%、86.7%、31.3%;存活率25.0%、46.7%、6.25%(P<0.05),CRRT治疗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氨、TNFα、IL-6比基础疗法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胆红素、TBA下降和基础疗法组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CRRT治疗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CRRT治疗组、PE+CRRT治疗组肝性脑病Ⅰ~Ⅱ期患者存活率分别为44.4%、62.5%,明显高于Ⅲ~Ⅳ期患者的存活率0%、28.6%(P<0.05)。结论 CRRT是辅助治疗肝性脑病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联合PE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潘雪飞,张长法,孙伟,邱蔚蔚,施斌斌,钱超,董莉,常洁[9](2001)在《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文中提出

张长法,潘雪飞,孙伟,邱蔚蔚[10](2000)在《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14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重型肝炎迄今为止依然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满意疗法。近年来国际上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逐渐增多,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14侧重型肝炎,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观察对象 男12例,女2例,年龄31~51岁,临床确诊为亚急性重型肝炎6例,慢性重型肝炎8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平均为241.6±167.9μmol/L。

二、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HBV-ACLF当代医学认识
        1.1 ACLF的发病机制
        1.2 ACLF的治疗
    2 ACLF中医药研究概述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治法治则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0 一般情况
        3.1 病死率
        3.2 实验室指标
        3.3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4 IL-6、IL-10水平
        3.5 MELD评分
        3.6 不良反应
    4 疗效评价
        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基线一般资料的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8周内死亡率的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IL-10水平的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评分的比较
        6.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7 不良反应
    8 讨论
        8.1 温阳化瘀方的立法组方依据
        8.2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3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8.4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8.5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IL-6、IL-10 水平的影响
        8.8 温阳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与评价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原则
    6 质量控制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实验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3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患者 MELD 评分的比较
    5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讨论
    1 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比较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与凝血指标的比较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置换治疗后MELD评分的比较
    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5)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第3章 实验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血浆置换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E救治重症肝炎、肝衰竭
2 PE救治急性中毒疾病
3 PE救治难治、重症免疫系统疾病
4 PE救治急危重血液系统疾病
5 PE救治重症高脂血症、胰腺炎等疾病
6 展望

(7)重型肝损伤患者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方法
结果
    1.临床症状变化
    2. 治疗前后主要指标变化
    3. 不良反应
讨论

(8)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
        CRRT治疗组
        PE+CRRT治疗组
        基础疗法组
    二、方法
        1.综合治疗
        2.CRRT方法
        3.血浆置换
    三、临床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肝性脑病程度的变化
    二、生化参数
    三、细胞因子水平
    四、CRRT治疗并发症
    五、CRRT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分析
    六、肝性脑病对CRRT疗效的影响
讨论

(9)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血浆置换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从炎症因子干预角度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D]. 吕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CRRT联合PE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免疫功能变化及疗效研究[D]. 徐耀. 青岛大学, 2019(03)
  • [4]改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D]. 王刚. 青岛大学, 2019(03)
  • [5]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月月. 南华大学, 2019(01)
  • [6]血浆置换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郭梦圆.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14)
  • [7]重型肝损伤患者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的临床研究[J]. 肖倩,辛荣传.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09)
  • [8]连续性肾替代治疗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 赵卫峰,甘建和,江敏华,徐杰,朱翔,罗二平,吴建成. 中国血液净化, 2002(10)
  • [9]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疗效分析[J]. 潘雪飞,张长法,孙伟,邱蔚蔚,施斌斌,钱超,董莉,常洁. 中国急救医学, 2001(01)
  • [10]综合治疗辅助血浆置换疗法抢救重型肝炎14例[J]. 张长法,潘雪飞,孙伟,邱蔚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0(04)

标签:;  ;  ;  ;  ;  

血浆置换综合治疗重症肝炎抢救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