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中国产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_中西部地区论文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差异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工业普查之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其中不同地区的工业经济结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试就此作一比较分析。

一、 我国工业地区分布及其变动:中西部地区增长缓慢,东南沿海快速发展,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充分利用沿海地区较好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以此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此后,在全国普遍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取得了更快的发展成绩。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时, 我国工业的分布情况是: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5044.98亿元(现价,下同),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当年价的59.81%,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322.23亿元,占27.53 %, 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1081.58亿元,占12.82%。人均工业总产值中部地区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9.47%,西部地区相当于东部的35.72%。(注:文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机构的划分标准。东部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桂、琼;中部包括:晋、豫、湘、鄂、皖、赣、吉、黑、蒙;西部包括:蜀、黔、滇、陕、甘、宁、青、新、藏。)

80年代中期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继续强化了上述格局。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表明,工业的地区分布及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地区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表1 各地区全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及占全国比重 单位 亿元

各区工业总产值绝对值 各地区全部工业占全国比重

198519901995

198519901995

全国 8434.7 23924.36 918993.75

100.00 100.00 100.00

东部地区 5044.981500760654.695.81

62.73

66.01

中部地区 2322.2

6067.4 21884.527.53

25.36

23.81

西部地区 1081.6

2849.6 9354.6612.82

00.91

10.1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和1996年数据计算)

从表1得知,三次普查与二次普查时相比, 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60654.6亿元,占全国比重上升到66.01%,上升了6.9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21884.5亿,占全国比重为23.81%,下降了3.7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为9354.66占全国比重为10.18%, 下降了2.64个百分点

表2 各地区工业投入与产出构成表 单位:%

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固定资产净值比重 职工人数比重

1985 1995 1985 1995 1985 19951985 1995

全国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东部地区 59.81 66.01 45.95 58.74 52.11 51.95 52.11 51.95

中部地区 27.53 23.81 35.04 26.57 32.81 32.96 32.81 32.91

西部地区 12.82 10.18 19.01 14.69 15.09 15.09 15.09 15.09

上表表明,在投入上,固定资产净值的区域变动与工业总产值变动大体一致,东部地区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2.79个百分点,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8.47和4.33个百分点。而职工人数的区域变动则与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的变动格局呈现出不相一致的特征,即东部地区在工业总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大幅上升的同时, 职工人员则下降了0.16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虽产值及固定资产净值下降,但中部职工人数反有所上升,西部基本没有变化。说明东部地区工业的增长日益依靠投资的扩张,而对就业吸纳能力有下降趋势。

二、所有制的地区结构变化

自85年二次工业普查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在地区分布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比重,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如果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或分划分为三类并且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作占有绝对优势,则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东部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具体见下表:

表31985年—1995年各地区所有制结构变化

1985年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 内

蒙古、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

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四

川、贵州、云南、西芷、陕西、甘肃、 青海

、宁夏、西藏

国有工业为主的地区

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江苏、浙江

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

1995年

北京、内蒙、吉林、黑龙江、山西、贵州、

国有工业占绝对优势云南、西芷、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西

国有工业为主的地区山西、辽宁、湖南、广西、四川

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 湖

其他经济成分为主的地区 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全国国有工业份额均呈下降局面,但下降幅度却是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

表4 1985年—1995年各地区国有经济份额变化情况 单位:%

1985年 1995年 下降百分点下降幅度

全国 64.9

34.0

31 48

东部地区 59.5

27.3

32 54

中部地区 71.2

43.5

28 39

西部地区 77.0

54.7

22 29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部地区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约占1/4,非国有经济的贡献占3/4,中部地区国有工业的贡献率为40%,非国有工业为60%;而增长最缓慢的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和非国有工业对增长的贡献各占一半左右。可见,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较少,而增长缓慢的地区,对国有经济的依赖程度则较强。如表:

表5 1986年—1995年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对增长贡献率

单位:%

国有工业 集体工业 其他工业

全国 30

3733

东部地区 24

4036

中部地区 40

3426

西部地区 51

2623

填补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主要是其它经济成份。如下表,其中东部地区92%由其它经济成份填补;中、西部则分别为74%与79%。

表61986年—1995年各地区对国有工业下降份额的填补情况

集体 个体私营 三股及股体制

全部 15 35 50

东部 8 32 60

中部 26 49 25

西部 21 46 33

三、不同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

企业规模结构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表7 1995年分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

全部企业合计

大型企业

项目

绝对数比重% 绝对数比重%

业 全国总计510 381

100.00 64 61100.00

数 东部总计264 68651.9

3 928 61.2

量 中部总计164 48532.2

1 587 24.7

统 西部总计 81 21015.9 901 14.0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项目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业 全国总计 16 591100.00

487 329100.00

数 东部总计 10 332 62.3

250 426 51.4

量 中部总计 4 374 26.4

158 519 32.5

统 西部总计 1 880 11.378 429 16.1

(资料来源:三次普查资料)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类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51.9%,其中大型企业3928个,中型企业10 332个,小型企业250 426个, 它们分别占全国数量的61.2%、62.3%和51.4%。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的经济活动量占该地区的经济活动总量的比重相应较大,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小型企业的经济活动量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根据1995年度中国不同地区的企业规模结构的统计得到的结果与上述规律却不符合。

表8 1995年度地区内部的企业规模结构

绝对数

项目

合计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业 数 东部地区 264686 3928 10332250426

企 (个)中部地区 164485 1587 4379158519

业 西部地区 81210 901 1880 78429

年(万人)

末 东部地区 4416.31119.7797.72498.9

职 中部地区 2802.3854.4 464.41483.5

工 西部地区 1282.6420

211.8 650.8

固(亿元)

定 东部地区 25975 134874354.8

777.3

资 中部地区 12248.3707952142.9 3025.9

产 西部地区 6765.4

3864.61059.3 1841.5

工(亿元)

业 东部地区 36194.9 13463.9 6111.7 16619.3

总 中部地区 12718.7 5437.4 2018.7

5262.6

产 西部地区 6033.2 2926.4

947.1

2459.7

销(亿元)

售 东部地区 34920.6 13711.4 5887.5 15321.7

收 中部地区

12179 5489.3 1936.5

4753.2

入 西部地区 5836.7 2890.3 932

2013.7

区域内比重(%)

项目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合计

业 数 东部地区

1.5 3.994.6 100

企(个) 中部地区

1.0 2.796.4 100

业 西部地区

1.1 2.396.6 100

年(万人)

末 东部地区 25.418.156.6 100

职 中部地区 30.516.652.9 100

工 西部地区 32.716.550.7 100

固(亿元)

定 东部地区 53.316.8

29.9 100

资 中部地区 57.817.5

24.7 100

产 西部地区 57.115.7

27.2 100

工(亿元)

业 东部地区 37.2

16.945.9 100

总 中部地区 42.8

15.941.4 100

产 西部地区 48.5

15.735.8 100

销(亿元)

售 东部地区 39.3

16.943.9 100

收 中部地区 45.1

15.939.0 100

入 西部地区 49.5

16.034.5 100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其中工业总产值按新口径统计)

从表中可知,东部地区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占该地区企业总数的1.5%、3.9%、94.5%,这其中大型企业的数量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年末职工人数和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比重看,东部地区又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则不同,大型企业的数量比重仅占地区总数的1%和1.1%,但其余指标的比重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可见,大型企业作用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另一方面从小型企业看,中西部小型企业总量的比重高于东部,但其余指标比重都又低于东部,也就是说东部中小企业的作用大于西部。因此总的说来,中国工业的大中小型企业规模结构是东部地区偏重于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相对偏重于大型企业。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将有利于地区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区位上的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将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适当调整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不应再加速地区差距的扩大而应缩小政策差距,在促进平等竞争的同时适当加大缩小地区差别力度,在诸如开放程度、体制改革、计划金融财税政策以及国家投资等方面应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倾斜。

其次,今后中西部地区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上述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大企业的经济活动量比重增长过快并带有某种孤立性,这虽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国家工业布局政策的结果,但如果中西部地区过多受这些因素的约束忽略中小型企业发展,就难以有经济发展的长远优势,反而会致使得大企业的持续发展失去小企业的配合与协调,非常容易导致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因此,今后西部地区还必须重视并积极创建环境加快中小型企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为本地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同时应更积极地发展为东部地区大企业生产配套的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从而逐渐形成自己专业化的生产优势,以此求得从根本上缩短东西差距。

第四,应积极鼓励东西部的横向联系,加强它们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联合并适度加快城市化步伐,以鼓励中西部人口向城市转移,以此为本地区发展积累技术和资金。

第五,促使中西部地区观念的转变,加大内地开放程度和开放意识,因为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并不仅仅限于发展水平较低,其观念和体制改革的滞后,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主观能动意识和利益均沾意识差,也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其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中国产业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