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研究

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研究

周玲[1]2004年在《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调整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推动小城镇合理、有序扩张,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小城镇用地扩张的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城镇用地扩张的途径,并且对小城镇用地的非法扩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第二部分研究小城镇用地扩张中的利益形成机制,建立了土地增值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增值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分析了小城镇土地收益分配模式的历史演变,将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土地政策和土地收益分配方案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对土地收益分配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了参与主体的行为对土地收益分配的影响,在研究现有土地收益分配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收益分配对小城镇用地扩张的推动作用,并建立了小城镇土地非法交易的监管博弈模型;第五部分以政策创新理论与激励理论为基础,重新构建了小城镇用地合理、有序扩张的利益机制。

肖万春[2]2005年在《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通途。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农村城镇化的实质内涵、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评价农村城镇化水平,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方针、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以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第叁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①抽象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②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③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④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⑤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⑥结构分析和制度分析相结合。在这些方法中贯穿调查研究:一是对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广泛调查,力求获得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利用信息手段网上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便于比较分析;叁是召开有关专家、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进行专家咨询。在收集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理性分析和思考探索,努力形成比较系统的在理论上有创新性和超前性,在实践中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围绕中国农村城镇化这一主题,从四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现实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下面对农村城镇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提供平台。 第二部分:第 1 章至第 4 章。这一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在详细分析农村城镇化理论研究情况的前提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进一步进行基础性分析,揭示农村城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水平度量,剖析农村城镇化结构效应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和原理,探讨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依托和机制,构造农村城镇化机制体系,揭示农村城镇化运行的内在规律和农村城镇化机制体系运行的条件。第 1 章剖析农村城镇化内涵: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叁是城镇反哺农村,城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促使农村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四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达到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高度共享。2第 2 章和第 3 章揭示农村城镇化结构效应:农村城镇化发展,依托结构互利效应、结构升级效应、结构聚集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的强化。农村城镇化结构效应的发挥,是在相应的动力机制、聚集机制和开放机制作用下实现的。比较利益驱动是城镇化的原动力机制,城镇间以及城镇与农村间的相互作用是城镇化结构互利效应强化的基本动力机制,技术进步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结构升级效应提高的主导动力机制;农村城镇化的聚集机制是由竞争利益机制、政策调控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有机结合形成的;农村城镇化开放机制主要是指产业关联机制、贸易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形成的机制体系。农村城镇化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是:良好的资源配置制度、有效的产业组织制度和灵活的企业制度;有效率的供求结构和科学的收入分配结构;现代化的社会结构。第 4 章建立农村城镇化水平度量指标体系和度量模型。单一的人口指标标准不能准确衡量农村城镇化水平。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度量指标的设置,既不能照搬单一的人口指标法,也不能面面俱到,要从城镇化数量和素质的有机结合上设置由农村城镇化基础水平指标、农村城镇化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和农村城镇化潜在动力指标等 3 个一级指标和 16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基本实现的一些参考标准和我国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设置我国农村城镇化基本实现的指标体系标准值和相应的权数,建立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模型和城镇化水平阶段标准。第叁部分:第 5 章至第 9 章。这一部分是论文的主干。从实证角度对国内外农村城镇化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律。第 5 章比较分析美、日和印度等典型国家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城镇化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具体体现在:一是城镇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聚集为支撑;二是市场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前提;叁是大城市的超先发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依托;四是政府的有效调控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五是人的需求和创造性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第 6 章分析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还处在初期阶段的后期。农村城镇化结构互利效应机制被扭曲,城镇化结构互利性差;创新机制乏力,城镇化结构升级效应不明显;产业布局分散,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结构聚集效应弱;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没有形成,城镇化开放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以城镇建设政策替代城镇化政策;二是把城镇化政策等同于工业化政策;叁是缺乏区际城镇化协调政策;四是城乡政策分割。3第 7 章主要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是从全国整体而言的;二是各区域城?

周玲, 卢静[3]2004年在《小城镇土地收益分配模式与机制创新》文中指出一、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收益的分配模式及绩效(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小城镇用地政策及土地收益分配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小城镇用地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一种无偿、无流动和无限期的使用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我国相当长时期内,城市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的配置实行行政划拨制。这种制度的安排跟我国1949年以后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有关。

夏伟荣[4]2010年在《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开发区热的迅速推进,大量的良田被粗放的工业企业占领,到今日18亿亩耕地红线危危可及,小城镇土地问题和工业用地的调整显得刻不容缓。随着小城镇工业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工业用地的调整也在各方面的组织和关注下不断推进。这既是保护耕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需要,也是为小城镇工业创造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相结合。以区域理论及土地利用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及区域的观点,将小城镇放在区域——小城镇——农村腹地的构成的整体系统中,研究小城镇工业用地调整的方向、途径和政策。全文主体内容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动态作了综述和评价;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文章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首先对小城镇概念进行界定,对小城镇、建制镇和集镇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小城镇、镇区、镇域的区别。最后,对小城镇的类型按照空间位置和发展动力模式进行了分类。第叁章、小城镇工业及工业用地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企业聚集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等理论基础。第四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小城镇工业用地形态变化的一般过程,进而分析了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阐述了小城镇工业用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系。第五章、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首先是宏观上,分析区域内小城镇工业产业的选择和工业用地的调整与工业园区的布置。然后是微观上,小城镇工业用地区位的选择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接着介绍了当前小城镇工业用地发展的集中典型案例。最后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建议。第六章、实例研究——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本章以笔者的家乡汉川市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论证。

胡银根, 韩桐魁, 杨钢桥[5]2004年在《小城镇用地外延扩张的动力因素探析》文中提出处于城市化开发初期,小城镇存在着大中型城市无法获取的优惠的土地使用条件和低廉的土地价格,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等,容易成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首选地,所以小城镇用地外延扩张十分严重。本文探讨小城镇用地外延扩张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于自然、经济、制度、科技、人文与环境等六大因素,旨在引导小城镇用地有序扩展。

刘红萍, 林奇胜, 杨钢桥[6]2005年在《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案例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实地问卷调查为主,政府部门资料为辅,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以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为例,研究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规律。研究表明:小城镇住宅用地无论在扩张时序、扩张影响因素上均与大城市存在很大差异,以私房为主的住宅建设模式使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呈现低效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流动人口的涌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是今后导致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的持续推动力。

王丽洁[7]2008年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的深刻认识、国家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粗放利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势在必行,对其研究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在对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一般性问题分析的前提下,着重对个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在调查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阐述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深层内因、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动力、土地集约优化影响因素及技术指标等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构建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提出了利用片区规划、生态规划、动态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新思路。然后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对策以及小城镇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等各类用地的集约优化利用模式。同时在对天津、唐山、张家口市小城镇实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新方法与策略运用到实践中,提出叁地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途径。最后,文章从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继承文化传统、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公共参与程度以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五个方面,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王婷[8]2012年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乡村人口以年均1000多万的规模涌入城镇,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受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制度不完善等限制,农村人口转移的同时,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并未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农村空心化与城乡用地扩张并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和大量耕地被占用,直接威胁到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护,不利于城乡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出于现实需要,广东、浙江、江苏等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为解决经济发展用地的供需矛盾,在耕地受到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其典型做法是针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环境差、土地利用效率低等情况,推行“叁集中”,用腾退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以置换经济发展用地指标。在地方实践的基础上,中央政府2000年开始制度设计,2004年正式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并逐步开展试点实践,挂钩制度有望成为破解城乡用地双增、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综合途径。从近几年开展的挂钩实践来看,尽管各地基本达到了城乡土地集约度提高、耕地总量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满足的预期效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重大问题与不良影响。而在理论研究上,尽管目前在挂钩的意义及必要性、挂钩运作模式、挂钩规划、挂钩效益评价和挂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方面已形成了初步成果,但总体来说仍缺乏对挂钩制度内在机制的研究,对制度完善的研究也基本停留在问题-原因-对策的浅层分析,缺乏深度、系统性和有效性。在理论和制度实践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矛盾和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深入剖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的本质。作为解决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中较长时期内耕地保护与城镇发展两难困境的重要手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的创新意义重大。因此,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需要,本文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创新为题,探讨挂钩制度的内涵与运行,分析制度设计的缺陷,提出制度创新的思路,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从产权、市场等层面构建制度创新的两大关键机制。总体来说,全文可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创新;第二部分研究了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的框架如何设计,创新的关键机制如何构建等;第叁部分为上述研究结论的总结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叁章,分别为导论、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挂钩的现行制度框架与模式评价。本部分首先简要地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概念和研究目标、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等,以对本研究有个总体的把握;梳理总结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本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然后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提出的背景和形成历程出发,采用系统分析法分析了目前现行挂钩制度的内涵与基本框架,包括挂钩系统的要素构成、结构、功能、外部环境等,以便对现行的挂钩制度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最后从挂钩指标的生产、挂钩指标的使用与资金筹措等叁方面对目前各地的挂钩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评价了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并重点揭示了现行挂钩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而这些制度缺陷与问题表明了挂钩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也暗含了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针对现行挂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问题,本部分以弥补制度缺陷、改进制度运行效果为目标,提出了挂钩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并构建了创新的两大关键机制。挂钧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系统,制度如何突破现有障碍进行创新,首先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框架的总体设计,因此第四章以土地发展权等理论为依据,从制度创新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出发,建立制度创新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即需构建闲置宅基地退出机制与挂钩指标交易机制;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是构建两个关键机制的前提,第五章从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内涵界定出发,以农民为研究视角,基于“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的决策模型基础上总结了退出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海门土地部门和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在第五章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闲置宅基地退出机制,重点结合实证研究了退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即退出补偿标准如何确定,设计了闲置宅基地退出的程序,提出了监管措施;闲置宅基地退出形成的挂钩指标可进行市场交易,构建挂钩指标交易机制需要分析交易的供需双方与交易条件、挂钩指标的价格与收益分配、交易的政府监管等,第七章基于马克思价值规律、土地估价相关理论与方法等研究了以上问题,并以重庆“地票”交易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第叁部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改善城乡建设用地双增局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需要建立新型的城乡土地互动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是实现城镇化加速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手段。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视为一个系统,它是以土地发展权为核心,由发展权供需双方、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由拆旧区挂钩指标的生产和建新区挂钩指标的使用两个子系统构成,并受外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自然环境共同影响与制约,通过土地发展权和资金的转移,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城乡用地协调发展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复杂、开放系统。从挂钩指标的生产、挂钩指标的使用以及资金运作叁个方面对挂钩的现有模式进行总结表明,尽管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重大问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挂钩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这一制度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挂钩指标生产过程中整拆整建,导致挂钩运行成本大、安置补偿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挂钩指标使用过程中封闭运行,指标无偿交易、配置方式僵化,带来了挂钩指标使用效益低、挂钩区域不匹配等问题。(2)挂钩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弥补现有制度缺陷,改善制度运行效果。目前的挂钩制度研究缺乏较为完善和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因此,制度的创新首先要深刻把握挂钩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重点要引入土地发展权并明确发展权的归属;然后在此基础上,遵循公平、效率等原则,提出在挂钩指标的生产环节应杜绝整拆整建行为,需构建闲置宅基地退出机制,以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在挂钩指标的使用环节应将挂钩指标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土地空间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需构建挂钩指标交易机制,以提高指标使用效率等。(3)闲置宅基地退出的主体包括农民、农村集体、地方政府等,其客体是宅基地使用权及土地发展权。将闲置宅基地分为季节性闲置和永久性闲置两种类型,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的决策依据是将退出前后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如果退地可能带来的净收益,减去不退出的净收益以及退出决策中发生的退出成本的余值为正,农民会愿意退出,反之则不会。基于此决策模型可得到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可分为退地补偿标准、土地和房屋资产价值、就业与收入状况、心理因素等10个方面。通过海门闲置宅基地退出的实践总结与农户退出意愿的调查,实证结果表明城市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与方便完善的基础和公共设施、家庭非农收入的提高等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行为有积极作用,而城市就业成本与风险、退地补偿标准、农民房屋资产现值等因素有消极作用,基本验证了理论分析中的观点。(4)闲置宅基地退出补偿的实质是利益的分配。对农民退出补偿标准的制定应以产权为基础,农民在退出过程中失去了哪些权利,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据此,农民退出季节性闲置宅基地的补偿标准应是在提供社会保障的前提下,至少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的正常市场价格,土地发展权的补偿和因土地发展权转移而带来的增值收益以及退出过程成本的总和,而因“一户多宅”造成的永久性闲置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标准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权和发展权补偿。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各地均应优先开展永久性闲置宅基地的退出,而对季节性闲置宅基地的退出应统筹考虑谨慎推行。闲置宅基地退出的程序大体可分为提出申请、审查资格、签订协议、农户搬迁、整理复垦和指标入库等六个步骤。应重点加强对退出资金、挂钩指标以及退出实施的监管。(5)挂钩指标的交易是基于主体间的供需意愿,利用区域间级差地租原理而进行的。挂钩指标价格的确定包括由政府制定基准价与市场形成价格两个阶段。基准价的制定可采用成本逼近法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发展权取得成本和因土地发展权转移引起的土地增值收益两部分,而土地发展权取得成本是指退地补偿成本、拆迁整理复垦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税费和利息利润。市场形成的价格取决于购买者基于未来收益获取额度而愿意支付的价格。按贡献的大小来确定收益分配的多少,农民理应获得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补偿、土地发展权补偿以及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和挂钩指标增值收益,农村集体可获得土地发展权补偿、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和挂钩指标增值收益,政府可收回复垦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税费、利息、正常的投资平均利润以及部分土地增值收益。政府应搭建挂钩指标交易的有形市场,培育中介机构,制定市场交易规则和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最后重庆“地票”交易的典型案例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理论分析与相关建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体系,其运行是一个多目标实现、多层次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仅从城乡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受资料、知识水平与篇幅所限,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扩展研究,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构建,户籍、就业、居住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政府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与行政考核方式的改革等,均需要将其放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视角下进行更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陈雪[9]2017年在《主体视角下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及能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都市区空间腹地——“大都市外围地区”逐渐成为研究焦点。这一区域既包括城市建成区,还包括广大乡村地区,多年来,多元利益主体争夺导致该地区空间演化机制复杂,问题与矛盾突出。回顾已有研究,空间演进过程与多元利益主体(区、镇、村)联系紧密,主体作用相互交织导致外围地区空间分化,映射“主体—能动”特征。因此,深入研究主体能动与空间结果作用机理,可有效促进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整合发展。本文以苏州为例,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利益主体能动机制理论框架,从“主体”、“动因”、“行为”和“结果”四要素探讨空间演进中的主体能动机制。首先,通过图景分析,基于主体作用视角梳理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历程,并按照区、镇、村叁级主体能动作用特征,总结出叁种空间演进类型;其次,结合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吴江区叁个典型案例地区,进一步归纳空间演进中主体能动机制差异;最后,针对性提出能动格局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吉登斯行动者分层模型及相关理论,从“主体”、“动因”、“行为”和“结果”四要素构建概念框架:主体层面聚焦主体分层,即区政府、镇政府和村集体(村民)叁个层级主体;行为层面突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行为路径差异;结果层面重点解析大都市外围地区存在的多种空间演进类型;动因层面强调制度赋权下各主体行为差异背后隐含的利益核心。(2)以苏州大都市外围五区(行政区和开发区)为例,采用图景分析的方法,基于主体作用视角梳理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历程,并按照区、镇、村叁级主体的能动作用特征,总结出叁种空间演进类型:苏州工业园区为典型案例的“区”主导的新城型,以苏州高新区和相城区为代表的“区镇”拼合扩张型,以及以苏州吴中区和吴江区为代表的“镇村”混合并进型。(3)进一步从主体能动的动因、过程和结果叁个层面归纳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吴江区叁个典型案例主体能动机制特征:叁个案例区尽管整体呈现出区、镇能级较强,村能级较弱的特征,但差异仍较为明显。工业园区由于启动资金充沛,规划建设超前,管理经验先进,城区与周边乡镇逐步由独立走向融合,形成较为理想的新城模式。高新区由于启动资金不足,区划调整频繁、规划管控受限等原因,导致城镇格局板块交错,用地争夺激烈,传统乡村锐减。吴江区由于各乡镇经济实力雄厚,资源禀赋良好,而区政府开发资金有限,区域自然基底复杂,空间约束能力有限,导致空间形态破碎,异质空间众多,城乡矛盾尖锐,亟需改善城乡社会环境。(4)从“本体定位”、“规划管控”和“政策制度”叁个层面对主体能动格局提出优化策略:首先,明确各级政府在城市发展中“公共利益为先”的理性价值取向,通过有效制度设定划定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同时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式、自治与他治互动的村民自治组织,促使村集体和村民回归自治本体;其次,针对区、镇、村叁级主体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网络化规划编制体系,并搭建多级主体利益共享平台保障规划有效实施;最后,从行政管理、土地、财政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政策制度改革保障主体能动作用。

曾铁瑛[10]2011年在《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高度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同时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也在不断加快,而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中间桥梁也面临快速城镇土地利用快速变化的局面。而因此带来了若干城镇土地利用的问题,并以至引发若干小城镇建设问题、小城镇社会系统问题。本文以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为研究对象,开展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其驱动力研究。探索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即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原因-表象”之间的关系。总结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规律,以期对小城镇精明增长控制小城镇非理性增长、政策导向修正、小城镇规划修编做出理论基础贡献,以此来实现小城镇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分为如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的源起、意义、内容、方法进行说明。同时展开相关概念辨析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部分,是对本文中所涉及的容易引起歧义的一些概念进行辨析,以及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的梳理,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二章:为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研究。本章节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通过长寿湖镇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概述建立起了对长寿湖镇的一个整体认知。然后进行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的规模变化、结构变化、形态变化的深入分析,同时指出这叁个层面的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若干城镇问题。第叁章:为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成因关系研究部分。本章首先对城镇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与驱动原理分析概述。接着确立了人口层面、经济因素层面、城镇化发展层面、政策制度层面这四个层面的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理研究层次。接着笔者对每一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通过以上四个层面的驱动力成因关系分析建立起较为普适的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体系。第四章:为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部分。本章承接上一章节的研究脉络,通过对长寿湖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发展、人口发展及经济发展政策制度几个层次的驱动机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发现: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与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政策制度都有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依据上一章节提出的驱动力因子体系并结合长寿湖镇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指标作为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因子体系。接着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判断得出影响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动力。最后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与先前的驱动力定量判断,总结出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即:开发商和投资企业从“经济人”角度出发,对城镇发展“低成本投入获取高利润的回报”的追求造成了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快速变化的强劲的推力。而来自研究区所服务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市场需求力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快速变化的拉力。第五章: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问题的反思及应对策略部分。通过上面叁个章节建立起了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原因”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长寿镇城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引出了若干长寿湖镇城镇土地利用出现的问题。因此,本章中笔者指出像长寿湖镇这类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小城镇城镇土地利用系统快速变化,会带来两个后果难以预估的问题,一是城镇系统的建设性破坏,二是城镇社会系统的灾变危机。最后带着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笔者对政策导向和小城镇规划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政府部门的利益价值观偏失及小城镇规划的错位利用这两个原因值得各相关研究机构及部门单位亟待重视与改善。同时提出了引导长寿湖镇城镇用地合理利用的技术策略即: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小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和挖掘城镇中存量土地资源的潜力,促进小城镇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研究[D]. 周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 肖万春.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3]. 小城镇土地收益分配模式与机制创新[C]. 周玲, 卢静. 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 2004

[4]. 小城镇工业用地的调整[D]. 夏伟荣. 西北大学. 2010

[5]. 小城镇用地外延扩张的动力因素探析[J]. 胡银根, 韩桐魁, 杨钢桥.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6]. 小城镇住宅用地扩张案例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隽水镇为例[J]. 刘红萍, 林奇胜, 杨钢桥.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7].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D]. 王丽洁. 天津大学. 2008

[8].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创新研究[D]. 王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9]. 主体视角下苏州大都市外围地区空间演进及能动机制研究[D]. 陈雪. 苏州大学. 2017

[10]. 小城镇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 曾铁瑛. 重庆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