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策略研究论文_马鸣,袁时祥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策略研究论文_马鸣,袁时祥

马鸣 袁时祥

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 青海省 810008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具有多种地质环境的国家,因此,发生的地质灾害也比较多,探究地质灾害防治有助于维持国家经济稳定,并保障国家稳定和平。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策略

引言

随着现代化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因各种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等因素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此外,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也存在一些不足,地质环境的可能性不仅增加了一些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增加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1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概念

1.1概念

地质灾害,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分别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当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会产生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研究表明,采取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地表下的硬壳,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逐步形成了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岩石圈、大气圈与水圈,由于地质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变化快,有时变化慢,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很容易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还能够保证地质环境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保证我国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的出现,是由于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其会造成土地移动,进而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因此,地质灾害的研究,不仅属于科学研究领域,还是社会公共学科必须要重视起来的。具体来说,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就是解决灾害所带来的危险与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从根本上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提高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入手,来避免地区进行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成果受到影响。故,研究人员应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两方面入手,继而使两者能够充分结合,以达到防治与保护同时进行的目标。于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

2关于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形成原因的分析

2.1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因素中地质变化是主要因素,当自然地质变化的同时,其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自然,虽然发生后无法控制,并且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国家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以积极的防治为主,充分利用现阶段有效技术,能够进行积极预防与高效分析,以此,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掌握水平,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认识,同时也能够基于更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防治,以提高管理有效性。以汶川地震为研究,其地震发生机制开始是因地质变化过程的挤压产生,当地震结束后期,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此外,在四川,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强烈地震产生,其专业解释为缺震,以历史经验分析,在一段时间内,若地震带缺震时间越长,其未来发生强震的几率越大,所以汶川地震的等级大,危害性也非常大,这些问题为相关专家提供了科学线索与研究途径。

2.2 地质环境

以广义视角看,地质环境属于大气、岩石、水等相关物质组成范畴,作为一个体系存在于自然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侠义角度分析,地质环境的形成与岩石的风化有必然关系,当地区不断运动与变化过程,地质环境也会不断变化,地质环境与区域性的运动及相关因素有着必然关系,在风化岩石与大气之间产生交替性能力的同时,即形成了地质环境。此外,从实践分析,在冰川运动过程,也会形成地质环境。以地质环境的规律性为研究,可以从中分析出相关的地质灾害,相关研究机构,可以充分分析地质环境特征,以充分的数据与科技投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不仅提高人们安全指数,同时也会积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可预见性。从实践看,在 2015 年发生的尼泊尔地震,其主要因素与地质环境有关,尼泊尔区域处于地震带上,在地中海与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带处,非常容易产生地震危害。

2.3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

自然地质变化或者认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地质环境则指的是由岩石、水和大气所构成的地质生态体系。一般发生地质灾害都是由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状态,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地质灾害则是由于地球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剧烈运动而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活动也越来越剧烈,很多时候就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影响而产生剧烈地质环境变化,这也是一种地质灾害形成原因。

3地质灾害防治

3.1建立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必备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之一就是检测预警体系。一旦出现异常,进行监测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监测预警体系获取相关灾害数据,分析评估灾害数据就可以及时进行灾害预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反馈灾害信息,给人们更多的灾害逃避时间。

3.2灾害搬迁治理

实际发生地质灾害期间,监测预警体系一旦监测出现预警,相关工作人员首要的工作就是先对此做出分析,不可避免的在进行灾害分析时会发现其灾害涉及范围太广,危害程度比较严重,这时工作人员就需要组织人们进行搬迁或者其他避险措施。合理的避险方式可以将人们的伤亡程度降到最低,经过以往经验来说,搬迁是最为合理的一种方式。因此有必要对灾害发生进行搬迁提前做些准备工作,在灾害发生后,先迅速搬离地质灾害发生地,待相应专业人员考核安全之后,再寻找合适时机进行灾区重建工作。

3.3建立应急预案

当前我国具备的科学实力和经济水平已经足以支撑为国家发生巨大地质灾害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体系。

4地质环境利用对策

地质环境的利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工程地质环境与区域地质环境。对于工程地质环境来说,其是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地质环境利用人员要进行信息分析,即通过了解工程建设的风险性与风险类型,以实现工程建设周边环境的宏观把控,进而准确判断影响工程建设安全性的影响因素。②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不断完善工程地质环境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③ 要结合工程地质环境建设的风险与地质环境做出评价,以使得地质环境得到最大化的运用。而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要结合地区的地质特点,来实现地质环境保护控制目标。以我国湖南地区为例,经勘查,该地区具有公益性与服务性,因此,地质环境利用人员,应妥善利用这两点,以避免地质原有的特征属性受到破坏。此外,还可建立其地质环境的评价机制,即通过评价监测地区的地质情况与评价信息的分类汇总,来提高区域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地质环境利用人员还可将利用手段扩展至:地质环境的工程容量评价、工程功能区域划分以及灾害防治的控制方式等,进而保证区域地质环境利用的可持续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应用,要将地质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起来,以最大化规避地质灾害多发地的工程生产建设。事实证明,工程项目只要不在地质灾害多发地进行建设使用,就能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毁灭性地质灾害的威胁。故,相关建设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服务于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唐震霆.关于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治理的几点思考[J/OL].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10).

[2] 袁礼洪,施三燕 . 滑坡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治理探究 [J]. 南方农机,2017,48(12):169.

论文作者:马鸣,袁时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策略研究论文_马鸣,袁时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