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华之心”--钱学森的教学辩论课_钱学森论文

“我的中华之心”--钱学森的教学辩论课_钱学森论文

“我的中国心”——《钱学森》教学辩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心论文,钱学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介绍钱学森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你所知道的钱学森。

生: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

师:(板书:之父)什么叫中国导弹之父?

生:中国第一个研制出导弹的人。

师:还知道哪些“之父”?

生: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师:袁隆平不仅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还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童话之父是谁?音乐之父是谁?炸药之父是谁?(生一一回答)请继续介绍钱学森。

生:钱学森住在美国有着富裕的生活,但他还是毅然回国了,使中国的导弹事业从贫穷走向富强。

师:你很会介绍,但语言有些问题,比如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说不通。能修改一下吗?(生修改后重说)

二、检查预习,读出词语的味儿

师:请看屏幕,这里有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

屈指一算 魂牵梦绕 卓越

广阔无垠 运载火箭 袒露

劈波斩浪 水天一色 眺望

师:读得真好。第一排最后一个词读什么?

生:卓越。“卓”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词语是有味儿的,谁来出个点子读出词语的味儿来?

生:读词语的时候要想想它大概的意思。

师:这是一个银点子。就请你来读这些词语。(读得有感情,学生自发鼓掌。)这样读词语,味儿就是不一样!谁有金点子呢?诸老师告诉你们: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味儿来。谁来把我们刚才读的词语选一些填进这段话中:

在()的大海上,一艘巨轮正()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的远方:“啊!我就要回到()的祖国了!”

(一学生填词语)

师:真了不起,全填对了!这些词语放到了句子中,读起来就更加有味儿了。(学生自由练读)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得多有味啊!这位40来岁的中年人是谁?(生齐答“钱学森”)请你们把手伸出来和诸老师一起写这个名字。“森”由三个木组成,注意第二个“木”字的一撇改成一点。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

生:(齐读)钱学森!

三、精读课文,读出拳拳爱国心

师:请你们再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我想抽两段最难读的请你们读。谁来读这一段:“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指名读)

师:我再选一段请你们读:“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指名读)

师:诸老师选的这两段课文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钱学森说的话。

师: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最难读。怎样才能读好呢?首先,我们要看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先来看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生: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心想着回国。

师: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成绩优异。36岁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钱学森吗?

生:钱学森,既然美国条件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回来呢?

师:钱学森怎么回答的?谁来读钱学森的话?注意,此时你就是钱学森。(一学生读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师:他读得朴实而坚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钱学森要回国,一些中国留学生认为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恐怕很困难,劝钱学森不要回国。

师:你对这些中国留学生怎么看?

生:这些人是卖国贼。

生:说他们是卖国贼有点严重吧,他们目光有点短浅。

师:其实中国留学生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当时中国刚解放,的确是落后的,开展科研的条件也远不如美国,这种情况下钱学森毅然回国是非常了不起的选择!

师:我请女同学读中国留学生的话,男生读钱学森的话。(男女生对读)

师:当我们把人物的语言放到情境当中去读的时候,理解得就会深刻一些。要把人物的语言读好,还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们知道当时的钱学森在想些什么吗?

生: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效劳,让祖国富强起来。

师:有一首歌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是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演唱的。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生答“我的中国心”。师播放歌曲,课堂气氛热烈。)

师:你认为这首歌的哪几句歌词唱出了钱学森的心声?

生: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师: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钱学森的话,会有更深的体会。

师:(引读)钱学森,你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着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怎么放弃这些回国了呢?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引读)祖国刚解放,还很落后、贫穷,搞科学研究有困难,你还是不要回去了。

生齐读:“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读了这两段话,你觉得他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爱国心。(板书:拳拳爱国心)

四、细读课文,读出浓浓骨肉情

师:正是这拳拳爱国心促使钱学森踏上了回国的征途。请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看看还有什么牵动钱学森回国的情思?

生: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可以看出他思念家乡。

师:(动情地叙述)年年中秋,今又中秋。钱学森1935年出国留学,到1949年,已经14年没有回国了。老师这里有一封钱学森写给父母的家书:

(师动情地朗读)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师:钱学森思念亲人,父母也思念着远在他乡的钱学森。有一次,钱学森的母亲生了重病,她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这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啊!牵动钱学森回国的还有什么?

生: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板书:骨肉情)

师:这是浓浓的“骨肉情”啊!正是这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才促使钱学森毅然回国。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开头这段话,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

(全班学生齐读,读得声情并茂: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啊!我就要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了!”)

师:钱学森的回国之途充满了艰辛与坎坷,真可谓一波三折。怎样的一波三折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艰辛回国路

师:钱学森的回国路充满艰辛。正当他要回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阻挠……

生:美国政府不允许钱学森回国。

师:为什么?

生:因为钱学森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美国政府怕钱学森回到中国,为中国作贡献,对付美国。

师:请大家读读这样一段话(出示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的话,指名一学生读):“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决不能”什么意思?

生:一定不能。

师:你们知道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

生:5000人。

师:猜得不错。部队里师的编制有两种,甲种师10000人,乙种师5000人。你们看,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美国政府怎么会让他回国呢!美国政府要想方设法留住钱学森,让他继续为美国服务。美国政府怎么留?

生:给他高官厚禄。

生:不让他上飞机,上轮船,还把他关进牢房里……

师:美国政府为了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钱学森关进牢里。白天不停地审问他,晚上用强光刺他的眼睛,不让他睡觉。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读第六小节。(生齐读第六节)

师:五年的漫长岁月,对于一心要回国的钱学森是怎样的五年啊?

生纷纷发言:度日如年。寝食难安。望眼欲穿……

师: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回国。钱学森终于可以回国了,他一边赶去买船票,一边激动地吟诵杜甫的诗。

(大屏幕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生齐读。)

师:为什么钱学森要吟诵这首诗?

生:因为杜甫听说官军收了河南河北,激动万分。而钱学森听说可以回国了,他也是激动万分。

师:是呀,杜甫的诗引起了钱学森强烈的共鸣。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生齐读,读得饱含深情。)

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一段应该放在哪里?

生:应该放在第六节后面。

师:那为什么要放在开头呢?

生:突出钱学森回国之不易。

师:这种写法叫倒叙。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写,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大家在作文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二、大哉钱学森

师:读最后一段课文。美国的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这远远低估了钱学森。有一位美国作家这样评论钱学森。

(大屏幕出示: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5个师的兵力。他替中国研制的导弹,不但完全平衡了中国与美国之间战略武力的差距,也使中国对苏联的威胁产生抗衡。同时,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导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与美苏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师:哪句话是对钱学森的极高评价?

生: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

师: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了伟大人物而不去景仰的民族更可悲。”钱学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人物,我们应当景仰他。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也有一位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教授,他的名字叫黄伯云。

(大屏幕出示黄伯云照片及颁奖词,生齐读: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师: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人物。请拿起你的笔,满含深情地为钱学森写一段颁奖词。(音乐响起,学生静静地写颁奖词。交流颁奖词。)

师:谢谢同学们和我一起度过生命中非常宝贵的80分钟,在这离别之际,诸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赠言。(出示:读书,既要将厚书读薄,也要将薄书读厚。)《钱学森》这篇课文我们既读成了一句话,也读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读《钱学森传》获得的。我们一起来记住这句话——

生:读书,既要将厚书读薄,也要将薄书读厚。

语文教学:浪漫,还是现实

◆王晓春:

诸向阳老师的这节课中规中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法。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歌颂钱学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师一般会以此为主线,然后“顺便”进行语言技能教育。这样讲下来,它的语文色彩显然就会逊于思想教育色彩。这种教学思路是最常见的,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也是有效果的,不能说全错。问题是,作为语文课,恐怕还是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效率才能更高一些。所以我主张,还可以(而且应该提倡)采用另一种思路进行教学。我若上这课,可能会以如下两个语文活动为主干:

1.请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钱学森,然后把他们的发言连缀起来,问学生:“就这样介绍钱学森,行不行?”那当然是不行的,七嘴八舌不成章。于是我让他们阅读课文,自己研究一下,要清楚明白地介绍一个人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顺序,详略,重点等等。然后让学生总结课文思路、写作重点。由此得出结论:钱学森是怎样一个人。这个语文活动大约用一节课。

2.第二节课: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人(口头作文)。要求:头绪清楚,让人听明白,突出他的特点。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和提问,整理发言者的思路。我的思路和常见思路是相反的,我是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说,我这堂课不是一个介绍钱学森的讲座,我是要通过钱学森的故事教语文。

◆翼然:

我不太赞同王晓春老师的思路。原因有二:其一,我最害怕在语文学习中分析感受写作方法。我心中的语文应该是有着文字流动的美丽和情感波动的快乐,教学中体会写作方法会让我感到我的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楔子,教学变得理性而不流畅。其二,《钱学森》一课的文本我以为不怎么适合做读写结合的例子,因为本文既没有独特的写作手法,也没有亮丽的细节描写。

◆王晓春:

翼然老师的思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流行。这种倾向,我称之为“语文浪漫主义”,强调语文教学中的美,强调情感教育。这也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条思路,不过愚以为按照语文学科的“本职工作”定位,这种思路不应成为主体。再说,要寻找翼然所谓的“文字流动的美丽”,《钱学森》也不是合适的例文。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看,并没有多少可观之处。所以我才主张把它作为一篇介绍人物的记叙文来用,让学生做“说”的练习(不是“写”的练习)。

翼然老师以为只有文章亮丽才适合读写结合,我的意见正相反,结构和语言都比较简单的文章,反而更适合学生借鉴,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笔下生花的“文人”,而是培养具有基本语言能力的公民。介绍一个人物,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一种基本能力。在小学和初中,更是如此。语文课绝非美丽动人就好,它要干很多实事。它必须做很多相对不“美丽”的事情(其实如果动脑筋,许多文学色彩不鲜明的语文活动也是可以搞得生动活泼的,未必枯燥)来保住学生语文能力的底线。先来雪中送炭,再谈锦上添花。

◆刘一手:

我同意王老师的想法,或者说支持王老师的语文“本职”论。但是,我不同意王老师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是阅读课,更不是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我们到底该怎样把这些“语文知识”教给孩子?这些东西是否需要放到“美丽动人”的意境中进行呢?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才十来岁的孩子。

◆王晓春:

每当我们谈到语文课不要只顾注意“美丽动人”的时候,都会有老师拿学生的年龄辩驳——认为小孩子只有形象思维。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难道科学精神到了中学才会突然在学生头脑中冒出来?事实上十来岁的孩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很晚了。从孩子学说话的时候起,就应该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这并不困难。

我还有事实为证,可惜这事实主要是外国的。在外国,小学生就可以写像模像样的科研论文,中国的小孩子到了外国去,也一样写得不差。这很说明问题。君不见我们这里到了高中,语文教学也还是在“美文”中打滚吗?那么何时才轮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引上了“文人”之路,而且没告诉他们还有别的路,他们长大了,自然容易成“文人”。外国的语文教学从小就把孩子作为“研究者”来培养,长大了自然容易成为研究者。恕我直言,问题不是我们的孩子跟不上,是我们教师根本就缺乏这种思路,没有这种习惯,不会这种本领。

◆孙双金:

诸向阳老师的《钱学森》有两大特色:一是训练意识非常强,以读的训练为主线。首先读词语,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然后,出示了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怎样读好?放到文本中,放到场景中去。设计别出心裁。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文短浅,要全部揭示出钱学森的性格是很难的。这篇课文仅仅是勾勒人物。钱学森对亲人的思念这一点写得比较弱。他虽然是伟人,但也是平常人。我们原来的传统思维,总是喜欢将人上升到神,而诸老师把他从神坛上请了下来,诸老师出示了钱学森写给父母的家书和钱学森母亲病重时写的诗,这种亲情的力量是更能打动人的。诸老师的这堂课要再精细一点效果会更好:钱学森为什么放弃美国的优厚生活,而选择回国?这个问题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服口服,钱学森的形象才能立起来。

标签:;  ;  

“我的中华之心”--钱学森的教学辩论课_钱学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