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市场经济理论的历程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共产党探索市场经济理论的历程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历程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看法。本文试图从党的思想发展史角度对此作一考察。

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规模较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一体制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权。”这是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的信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我国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论探索。

在党内,较早认识到计划经济弊端的是陈云。1979年3月3日,陈云指出,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都是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主张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 )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 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 但又是必需的。”(注:《陈云文选》(1965 —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同年4月5日,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明确提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规定价格,统一进行分配,其他产品则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安排生产和销售。(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41 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陈云长期领导我党的经济工作,具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李先念是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他们的认识是极有见地的,对实现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在会见加拿大麦克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尽管此时邓小平还是讲计划经济为主,但毕竟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承认和肯定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对于理论探索和改革进程无疑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述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水平,因而也体现在有关党的重大会议决议中。1981年6月27 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明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841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这个提法,比起只承认计划经济而排斥市场调节的传统观点,是党的理论和政策思想的一大发展。1982年9 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同时,允许对于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不作计划,由市场来调节,这虽然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有益的。“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注:《十二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2—23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十二大报告还确认把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新思路,从而纠正了把计划经济简单理解为指令性计划的传统观念。党的十二大对于突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认识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84年9月9日,当时一位中央负责人给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写了题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三个问题的意见》的信,建议把我国的计划体制概括为四个方面:(1)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2)自发地盲目地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生产和交换,只限于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和服务修理行业;(3)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4 )指导性计划主要用经济手段调节,指令性计划也必须考虑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注:《十二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34—535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邓小平、陈云分别在9月11日和12日批示同意。这为10月20 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注:《十二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68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对于推进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邓小平对《决定》予以高度评价,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决定》无疑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但是,《决定》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还局限于计划经济的框框内。《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注:《十二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69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从上可知, 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决定》并未完全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其所提出的商品经济仍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说,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尽管已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但就经济体制而言,我国仍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体制已开始突破长期形成的僵化和封闭的模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广泛。随着指令性计划的减少,同乡镇企业一样,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依赖市场,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高级企业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 页。)邓小平强调了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观察、评价计划和市场问题,他所提出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可以视作“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思想的初步酝酿。

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又一次谈到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他不无针对性地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根据邓小平这个讲话, 十三大报告与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相比有了很大突破,没有再讲计划经济为主,而把计划与市场看作同一层次的范畴。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十三大还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必须是竞争和开放的。这表明,党中央已经把计划和市场都看成是调节手段,而且强调市场机制对于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蕴含着从有计划商品经济向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转变的思想。

1988年下半年,由于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基建规模过大,结构失调,通货膨胀等问题,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治理整顿,这就意味着要在经济工作中加强宏观管理的作用。1988年9月12日, 邓小平在听取有关经济问题的汇报时,针对前一时期在建立宏观管理体系方面的失误,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277—278页。)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又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在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邓小平这里强调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与十三大报告中说的“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治理整顿时可以加强或多一点计划性,邓小平同志把它看作一个时候在实际工作中的某种具体措施,至于作为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则不能动摇。

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并得到进一步阐发。1989年9月29日,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专门论述了“关于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他指出,过去那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体制,无疑要进行改革,且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企图完全实行市场经济,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因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20 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此后,我党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但是,1990年后,理论界有不少文章,仍把计划与市场问题同社会基本制度简单地等同起来,混为一谈,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只有搞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才能坚持社会主义。1990年12月17日有人在报上发表《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一文,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注:见《人民日报》1990年12月17日。)在这种背景下,1990年底到1991年初,邓小平两次讲话中均涉及计划与市场问题。1990年12月24日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1991年1 月至2月间,邓小平在同上海市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不要以为, 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邓小平的讲话,为我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明了方向。1990年12月30日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今后十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且明确指出,“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议》还就如何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强调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调节可以发挥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实行两者的结合就是要把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都发挥出来,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大体说来,属于总量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的作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一般技术改造和小型建设等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404—140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江泽民还指出,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所客观需要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市场作用、忽视价值规律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0页。)在同年9月27 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们一定要把计划经济的长处和市场调节的长处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按照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去办,决不能再动摇。”(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7页。)

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化,既认识到市场调节能够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等重要作用,又明确了计划和市场各自的作用范围。但直到此时,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形成

传统经济理论都认为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从而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对立起来。英国的《经济学辞典》对市场经济的解释是“自由市场经济”,认为“这一概念在使用时,往往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词”。《现代日本经济事典》把私有财产制度规定为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列宁在十月革命初,也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不能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根本原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对于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妨碍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有东西的思想束缚。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6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必然离不开发育的市场机制。那种认为市场作用多了,就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耽心,是没有根据的和不正确的。 ”(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9页。)江泽民分析了过去在市场问题上的片面认识,指出:大量事实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而且,市场对各种信号的反映也是灵敏迅速的。当然,市场也有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江泽民列举了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上的认识上的三种观点: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指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所接受的。”(注:《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2页。)江泽民的讲话明确提出了今后我们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比以前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明显地前进了一大步。

党的十四大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的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十四大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等方面,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述,集中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问题探索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正式确立。

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页。)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还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在某些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成为我国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同一天,江泽民在会上强调要正确处理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指出:“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54页。)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如此便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共同努力。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江泽民的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形成。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探索市场经济理论的历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