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_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服务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伴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因其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乘数效应明显等特点,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旅游贸易不仅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员往来,更是带动了中国文化的输出,对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阶段、新时期,研究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变化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界定及理论解释

      (一)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界定

      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旅游,是指一国居民在另一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务、休闲、度假、朝圣、探亲访友等短期(一年及以下)旅行,或留学、就医期间(包含长期和短期)所消费的物品和购买的服务。除常见的出境或入境旅游者消费外,留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学费、食宿等花费以及在外短期工作人员的当地消费也属于国际服务贸易旅游项目统计范畴。国际旅游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是双向流动的,既包括入境旅游,又包括出境旅游,因此,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包括旅游服务出口和进口两部分。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定义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形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以中国作为服务提供者,外国作为服务消费者,旅游服务贸易基本涵盖了这4种服务贸易形式(见图1),图1具体描述了旅游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除“跨境交付”之外,服务贸易的其他三种提供方式所提供的服务均直接发生在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不需要媒介)。

      (二)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理论

      既然国际旅游既属于跨境服务贸易范畴,又以商业存在的方式提供,因此,我们可以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旅游服务贸易。

      1.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

      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仍然可以适用于对旅游服务贸易的解释。李嘉图(Ricardo,1817)和赫克歇尔-俄林(H-O,1977)分别从相对的生产效率(李嘉图用技术代表效率)和国家的相对资源禀赋(赫克歇尔-俄林假定所有国家可以获得同样的技术)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根据他们的理论,技术和国家的资源禀赋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动因或国际贸易发生的潜在原因。

      

      图1 GATS旅游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林德(Linder,1961)与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的贸易理论不同,不是从供给角度解释贸易的发生,而是着重从需求角度寻找贸易的起因。他从偏好和需求相似性的角度解释贸易的流向。

      罗默(Romer,1986)的新贸易理论用收益递增(规模经济)解释生产效率的差异。效率的差异取决于规模经济,或者是公司特定资产(内部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或者是干中学和外部性而带来的规模经济。

      根据收益递增的新贸易理论,一部分贸易文献强调跨国公司的作用(Markusen,1995),认为作为先进技术创新者的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方式把技术转移到其他东道国。

      另一些文献强调,集聚经济或产业集聚的作用(Ottaviano and Puga,1998),认为其可以通过提供创新要素集聚的良性互动、雄厚的市场要素、基础设施的改善,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另外一些研究与新技术理论相关(Krugman,1979a;Vernon 1966),强调创新驱动产业的定位和技术在各国间如何扩散。[1]

      游客可以选择到某国旅游是因为文化的相近度,例如香客旅游。游客也可能会被旅游目的地国家的自然风光吸引,例如阳光、沙滩、海岸,或是文化遗址。除此之外,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也会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上述是从旅游目的地国家供给的角度和游客需求的角度,说明旅游服务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旅行集团、跨国公司的连锁酒店因为他们的服务质量、声誉、品牌具有显著的优势,会吸引游客到他们投资的国家旅游。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较好的酒店设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对吸引入境游客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酒店、旅馆、机场、道路和交通运输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以便改善旅游业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型跨国企业,[2]所有权优势是服务型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前提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模经济,拥有雄厚的资金、企业具有卓越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声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获得投入或进入市场的有利机会。

      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服务型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善而将所有权优势加以内部利用所获得的优势。例如,避免寻找伙伴并与其谈判的成本,弱化或消除投入的性质和价值的不确定,中间服务产品或最终产品质量的保证,避免或利用政府的干预行为以降低约束条件的制约程度。

      区位优势是属于东道国所有,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祟赋所产生的优势,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旅游服务而言,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对旅游服务贸易至关重要。因为气候、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只能在某个特定的地区才能获得,而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即使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区位会有不同的特色,如迪斯尼乐园在日本和美国的建设和经营会因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3]

      我们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所决定服务型企业采取何种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归结为表2的理论模型中。当跨国公司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时,应采取跨境提供的方式进行服务贸易;若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可以采取境外消费方式;若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可采取自然人流动的方式;若三种优势都具备,那么跨国公司可以采取商业存在的方式。

      就旅游服务而言,若旅游资源是自然禀赋的,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进行消费。但是一旦这些服务具有内部化因素,则可以选择“商业存在”,如主题乐园,它们在不同国家建立游乐园以提供服务。[3]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服务逐渐扩展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国际电讯、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为境外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旅游咨询、远程预订服务这种跨境交付的方式会越来越盛行。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特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01年,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以全方位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行业,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也走在了前列。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其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从2001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87亿美元,增加了8倍多,在世界的排名由第7位跃居全球首位,超过了一直处于首位的德国和位居第2位的美国,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地。

      与此同时,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78亿美元增加到516亿美元,增加了近2倍,位居世界第5位。旅游服务贸易的总量从2001年的317亿美元增长到2013的1803亿美元,增加了近5倍。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份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3.52%增加到2013年的7.99%。

      (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及扩大趋势

      2008年以前,我国国际旅游贸易一直呈现顺差局面。但从2009年开始,我国旅游进口和出口呈现不同的走势,在旅游出口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396.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84%;在旅游进口方面,则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4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0.85%。

      2001-2006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均高于旅游服务贸易进口,而2007-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均明显快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差额为40.2亿美元,且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由于旅游支出增长过快、收入基本平稳造成的。2009-2013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396.8亿美元增长到51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8%,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则由437亿美元增长到1285.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9.05%。

      导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

      第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第二,各国和地区纷纷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各种促进政策,在出境旅游方面,境内居民可以通过“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洲、美国等地旅游,满足了其旅游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部分周边国家为吸引中国游客,也纷纷推出免签或落地签政策,减少出境游签证办理手续。此外,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并且人民币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广,方便和促进了游客的境外消费,这些便利化措施切实满足了我国居民出境旅游。

      第三,入境旅游基本稳定导致旅游收入增长平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来华旅游人数基本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09来华旅游人数为1.26亿人次,2011年最高达到1.35亿人次,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13年降至1.29亿人次,反映了近年来全球经济相对低迷、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4]

      (三)旅游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国际收支中的主要项目

      我国服务贸易包括运输、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咨询、广告和其他)、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等非旅游的其他服务贸易项目,共计10个子项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需要利用入境旅游赚取外汇,因此,旅游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其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服务贸易中发展规模最大、出口规模最大、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项目,也是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重要项目。

      表2显示,1997-2013年,旅游服务贸易规模占服务贸易规模的比例在25%-44%之间。从1997-2008年以来,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顺差状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服务贸易项目年年逆差,旅游服务贸易长期的顺差有力缓解了我国服务贸易总逆差的局面,使旅游服务贸易成为平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收支的重要支撑点。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

      如同货物贸易的出口和引进外资一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20多年时间里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它一方面以其规模和顺差额,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特别是服务贸易项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左右国民经济运行的各项宏观经济变量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改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5]

      近些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主要是由于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导致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逐渐缩小。我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源于国内旅游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居民旅游的需要。一旦出境游市场开放,国内被压抑的购物成为推动我国出境旅游消费的重要动力。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人民币已经进入了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升值的区间,而这会在进一步降低出境游费用的同时,使入境游变得相对昂贵。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对中国出境旅游不宜“堵”,而更应该采取合理措施规范、引导中国出境旅游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二)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我国加入WTO后,逐渐完开放旅游市场,给予外国旅行社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这些国外的旅行社在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加剧了我国旅游行业的竞争。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国内一些旅游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与国际旅游大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具备了初步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本土的旅游企业在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依然逊色于国际旅游企业。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按照承诺开放国内旅游市场,同时为中国的企业融入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了机会。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开放,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旅游业,可以鼓励旅游企业在海外设立连锁店和分支机构,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以及外国游客的国内旅游,扩大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规模;国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的旅游企业,应该跟进和扩大酒店、餐饮、电子商务、航空服务业等行业的海外投资,通过合资或并购的方式获得品牌、先进的管理能力、商业模式、产品开发、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管理人才,提高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

      (三)多层面提升国内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力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服务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这就要求我国要重视国内消费环境和消费需求的改善,大力完善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提高国内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国内旅游产品的促销,增强国民在国内旅游的兴趣。例如:加强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开发旅游资源优势,增加有效供给;努力改善国内的旅游环境及购物环境,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设计具有特色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打造更具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的旅游品牌,形成集创意设计、开发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消费;在巩固与提升观光游的同时,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加快开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域文化体验、主题公园等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使其不断朝资源深加工和产品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以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旅游企业要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规范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增加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的投入,打造优良的旅游品牌,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应对国内外同业的激烈竞争。

标签:;  ;  ;  

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_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