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工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_图书馆论文

文献信息工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_图书馆论文

文献情报工作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文献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能适应和跟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员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图书情报一体化,使图书馆员增强了信息意识,对新技术的发展更加敏感。对比20年来图书馆工作的发展,确实变化很大。然而,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对某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总是会有各种不同意见,甚至出现某些偏差,这是非常正常的。笔者经常能接触从事文献情报工作的各方面人士,也经常从文献情报领域的学术性刊物中看到许多问题讨论和一些学术观点。本文仅想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关于图书情报一体化问题

这是一个老问题,自20年前中国科学院首先提出并实施图书情报一体化以后,高校也纷纷实现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建制。不管是中国科学院还是高校,基本上是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图书情报一体化。因为在这二大系统中,原先情报工作的力量比较薄弱,而从图书馆工作来看,必须要注入情报性的概念,图书馆工作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因而更确切地说,此时图书情报一体化实质是在图书馆的基础上加强或增加情报的内容,是图书馆工作的情报化。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情报一体化应该是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合并,这样二个出自不同系统的大机构的合并是世无前例的大动作。单位是合并了,图书馆和情报各自的工作内容继续存在。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发展,也就是把原来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各自的特点发挥出来,取长补短。如何取长补短,首先要分析二个领域各自的长处。对此,已有不少论述。笔者认为图书馆工作的长处最主要的是有一个科学而严格的文献资料管理体系,对文献资料的管理井然有序,特别是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是图书馆工作的长处。而情报工作的特点是对新事物的反应敏捷,能更紧密地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善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现新的信息,我国的情报工作主要是科技情报,因此,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情报工作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从上述各自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一体化对促进工作的潜力非常大。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过程中怎样能看到各自的长处并把二个方面各自的长处发扬出来。由于这二个系统相互依存,有其共同点,另一方面,二者在各自的系统中并存了40年,已经有各自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因此在一体化进程中的磨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已经合并二年,但仍以馆、所相称,由于上面体制未变,从与各自的系统联系来说,馆、所相称固然有其之利,然从另一方面看,名称的合并将是十分艰难的一步。总而言之,图书情报一体化只要有利于工作发展,不必拘泥于形式和名称,同时要以发扬各自的长处进行结合。

2 检索只是图书和情报工作的一部分

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均以检索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工作重点,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检索的地位更为突出。机读目录是为了让读者方便地检索到所需书刊,二次文献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检索到所需的文献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检索的空间扩大了。检索在图书馆和情报工作中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随着对检索的越来越重视,也出现了忽略图书馆其他工作的苗子。在我国图书情报工作改革的进程中,有些省市的科技情报所陷入经费十分短缺的局面,许多原始文献纷纷停订,能保障一些必要的检索工具实属不错。作为情报研究所,从文献资料老化和追求新文献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资源共享,通过检索,了解所需的原始文献,然后到有文献资源的单位复制来保障文献资源的获得,这是一种检索中心的模式。问题是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广泛地推而广之,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些省市情报所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原来的情报所模式,而是向咨询公司模式发展。作为咨询公司,掌握最基本的检索工具和一些参考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服务,这是非常有益的。但这一模式不适用于图书馆,也不适用于有明确服务对象的大学和科学院的文献情报单位。图书馆以及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文献情报系统并不只是单纯的信息提供和服务功能,他们有知识教育功能,有文化传播功能,研究人员必须直接获得和阅读原始文献,并且要抢先获得,通过检索总是会滞后,知识并不总是通过检索而获得的,研究人员总是把浏览新刊和检索相结合来掌握研究课题的动态,并通过阅读图书来系统地掌握某领域的知识。对于图书馆来说,过分强调了检索功能而忽略了图书馆本身的常规建设是有害的。图书馆要有检索工具,同样要收藏有关的原始文献,还必须购买各种图书。丢书保刊并非正常,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性的图书馆馆长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把图书馆定位到检索中心是不妥当的,检索只能是图书和情报工作的一部分。

3 有关文献老化问题

随着文献资源的飞速增长,图书馆的藏书空间总是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有关文献资料的老化问题日益引起图书馆专家的重视。一些专家通过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研究了各个学科的文献半衰期。由于研究数据取自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的研究论文,这些数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必须注意,这些数据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作为工作中的指导。藏书建设为图书馆之本,老的文献是图书馆的积累,不能简单地认为老的文献就没有价值了。我们研究所已故的汪猷院士非常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绝不同意我们简单地把老文献处理掉。事实上,我们也经常碰到他突然需要我们提供一些很老文献的例子。对于老文献,各个学科有不同的情况。在自然科学领域,对于动植物的分类,就不存在旧文献的老化问题,即使是笔者所在的有机化学领域,19世纪的旧文献还有人问津。最近我所的一位从美国杜邦公司归来的青年科学家就经常从一些很老的文献中获得他的研究工作所需的方法。他告诉我说,有时为了使一些产品更容易上工业生产的规模,老文献中的方法反而更容易一些。即使是文献半衰期更短的技术科学领域,也不能认为老文献完全没有用,电子管早已被认为是淘汰了,但够得上级别的发烧友的功放中还要有电子管。退后一步,科学史研究,写论文时,对于一个课题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可能引用老文献,这里用“有可能”是说明了有些研究人员即使阅读了老文献还不一定在他的论文中引用。笔者认为,老文献还是要保存的,只是保存范围要小一些,不是每一单位均要系统地把所有收藏的文献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总是需要有单位保存,对于我们上海这一国际性大都市来说,并且有跻身于国际十大图书馆的上海图书馆,从整个地区来说,应该要有系统地收藏文献的机制,要防止一个品种在一个地区的各单位均处理掉而一份不留。

4 资源共享的尺度

书价上涨与经费不足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就一直成为各个图书馆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一直在图书馆得到贯彻,馆际互借就是资源共享的体现。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满足自己服务对象的所有需求,资源共享将永远继续。这里,要阐明的观点是资源共享要有个合理尺度,作为一个图书馆,不能以共享代替对资源建设的投入。关键问题是资源共享的尺度如何掌握。笔者认为,首先要有利于服务对象最方便、最快地获得所需的文献信息,要达到一定的文献资源保障率。我们在衡量文献资源的投入时不能只看到文献资源的订购价格,必须同时考虑研究人员得到启示的价值和时间耗费的价值,失去时效后无形损失的价值,无形损失有时是无法弥补的。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人家已经出成果,你再继续下去就没有意义,要趁早转向,或改变研究路线。笔者曾接触到周围一些从事重大课题者对文献时效的迫切心情,如人工合成胰岛素在进行之中时,一些科研人员几乎天天一早就到图书馆问,某几个重要杂志是否收到,其关心的程度是不投身于这一课题的人所无法理解的。由于信息滞后而使一些课题全功尽弃的例子很多,如果一个科研人员需要的文献都要通过馆际互借或通过外出获得,他的研究工作效率肯定不高,这里有无形经济损失。掌握资源共享的另一个尺度是要有利于出版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与出版社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图书馆过度强调资源共享,出版社就无力出新书,图书馆就没有可收藏。化学领域比较多地使用CA,如果CA的订户减少,CA就无法出版下去,最终,受损害的是广大化学领域的研究者。资源共享还应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向法制化前进,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要逐步加强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例如,不少光盘数据库,规定只能在校园范围内使用,我们就不能放到广域网提供服务,有种说法,说是各单位分工订购,甲单位订购CA光盘,乙单位订购EI光盘,大家共享,这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有需求就应该订购,没有需求也不要求全。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应该按经济发展的观点制定藏书建设的策略,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要逐步走出前几年的怪圈,要逐步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具体到一个专业图书馆来说,文献资源的保障率要达到什么指标,应从各自的具体情况考虑,拿我们研究所图书馆来说至少要达到70%,现在期刊的文献保障率可以达到这一数字,但图书等其它类型文献就不好说了。谈到资源共享的尺度,我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不要片面地向有关领导灌输诸如只要建立好网络,一些资源只要一家订购的观点,如果领导头脑中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思维定势,这将对我们的文献情报事业产生不良影响。

5 机检手检要相辅相成

现在计算机检索已经从检索专家的中介发展到用户自己动手。计算机检索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机检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原有的手工检索工具,现在,有些人对计算机检索的作用有些夸大,看到了机检的优点,忽略了机检的不足,认为计算机检索是最全最准的。实际上不管是手检还是机检,都不能保证100%的全和准。如果机检是那么的完美,那机检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机检的许多优点的同时还得了解机检的不足。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机检系统和书本式检索系统各自的长处,使检索更为有效。机检,特别是传统的联机检索系统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检索策略的拟定缺乏应变能力;检索过程中的浏览功能不强;检索成本太高;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时间跨度还不够。根据这些看法,笔者认为,前一阶段在报章上经常看到的报道中的一个说法是片面的:“经国际联机检索证明,某成果在国际上尚未发现同样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笔者认为,联机检索适宜于目的明确的专指性检索,而不适宜泛泛的调研性检索。由于制定检索策略缺乏应变能力,价格因素又制约了人们在查阅文献时习以为常的检索与浏览相结合的方式,因此,通过联机检索要达到查准和查全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用于查新验证,联机检索只能是补充手段。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要把文献查全,要多种形式结合,要利用检索工具,要浏览新文献,还要通过参考文献的引证来扩检。现在光盘越来越普遍,光盘是单位内部使用的数据库,一次投入可任意使用,目前的光盘产品均用视窗界面,下拉式菜单有很强的浏览功能。根据笔者使用CA光盘的体会,并与联机检索比较,认为好的光盘数据库克服了联机检索的缺点,融合了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的优点,非常有前途。它对于把机检从情报检索专家的中介过渡到最终用户(end-user),对提高计算机检索的效率有巨大的意义。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使光盘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制定光盘服务费时要有恰当的收费标准——让用户敢于使用。

6 密切注意Web版期刊的出版

现在,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一些印刷本的期刊均同时出版Web版。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的期刊共有28种,其中27种在1999年同时出版Web版。ACS的Web版有三种订购形式和二种格式:会员版、个人版和机构C类地址版;pdf格式和HIML格式。从知识产权观点出发,图书馆应该订购机构C类地址版,它的价格略高于相应的印刷版。Web版是新形式,是一次出版革命。面对新的形式,我们必须要进行研究,了解它的特点,作出相应决策。Web版的价格略高于印刷版,如果以个人名义订购价格不贵,但供单位使用是违规行为。订购机构版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今年订购,明年不订,订购年的Web上的出版物是否能继续看到;Web版的优越性在哪里,根据我的看法,它的优越性主要是快,而究竟快多少时间,这与通信费的支出相比是否合算;订购Web版以后,为了从服务器取回文献数据,网络通信费的开支又是多少。订购了Web版以后,是否允许把Web上的文献都套录下来,放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供本单位人员阅读;如果不可以的话,每一人都到网上取数据,重复信息的通信费用开支是否合算。当科研人员需要文献信息时,把从Web上取回的数据用打印机打印与原来的用印刷版复印相比,成本是增是减。以上种种都必须考虑和核算,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

上述各条是笔者在工作和与同行交流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引发的联想。限于时间,有些问题未作深入讨论,此外,未能系统地查找参考文献。所述观点会引起不同看法,如能引起学术争论,活跃图书馆学术研究的气氛,这也算是小小的贡献。

标签:;  ;  ;  

文献信息工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