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_中国制造业论文

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竞争力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贸易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9)06-0077-11

一、引言

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的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见表1和表2)。从表1我们看到,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结构①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即低技术行业进出口占全国的份额在不断下降,而高技术行业进出口占全国的份额则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出口技术结构的变化更为明显。表2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进出口占世界相应行业进出口的比重,我们看到,一是中国制造业进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都在迅速上升;二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增长迅猛,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中国高技术和中高技术制造业进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明显高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引发我们思考下面的基本问题:一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为何如此迅速?三是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是否已经由低技术行业转向了高技术行业?本文试图从垂直专业化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制造业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二、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1.文献述评

Yi(2003)构建了垂直专业化模型(Vertical Specialization)解释世界贸易的增长,认为世界各国处于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产品跨国流动多次,从而导致世界贸易迅速扩张。Hummels et al.(1998,2001)在垂直专业化框架之下,通过测算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解释世界贸易的增长。

大多文献在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时,主要分析FDI、贸易自由化以及加入WTO等的影响(Swenson,2007; Rodrik,2006; Amiti and Javorcik,2005; Wang,2003; Branstetter and Lardy,2006)。对于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爆炸式增长,一般认为是由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推动的(Amiti and Freund,2008; Schott,2005; Rodrik,2006; Branstetter and Lardy,2006; Ferrantino et al 2006; Gaulier et al,2007)。然而,Wang and Wei(2008)的分析发现,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对中国出口行业结构的变迁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真正推动中国出口行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以及政府鼓励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各种政策。Lall(2000)和Srholec(2007)认为,尽管从贸易统计上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出口的规模和份额都在迅速上升,但其出口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增加,因此,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Amiti and Freund,2008)。

与上述研究不同,最近的文献利用Hummels et al.(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测算中国对外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并计算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Ping,2005; Dean et al.,2007; Koopman et al.,2008;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张小蒂,孙景蔚,2006;黄先海,韦畅,2007;盛斌,马涛,2008)。这些研究使用的基本数据包括,①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②中国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③将商品进出口数据按中国投入产出表行业集结为行业进出口数据。上述研究都存在两个关键的缺陷。一是使用的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都是进口竞争型的,即没有把中间使用、最终使用以及中间投入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而根据Hummels et al.(2001)的垂直专业化分析框架,为了计算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必须知道各部门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由于从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中,无法直接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数据,上述研究采用了较为严格的假定,将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分解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从而获得各部门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不同的假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得该分解存在较大的误差。另一个缺陷是对中间投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中国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和按《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并没有对产品的用途进行区分。尽管联合国按《经济大类分类》的统计,对进出口商品按其用途的划分中,包含有中间货物一项,但该分类包含的商品类型仅有19类,无法与投入产出表所包含的部门进行对应。

2.垂直专业化份额及其测算方法

Hummels et al.(2001)给出了测算一国总出口垂直专业化份额(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VSS)的一般方法:

3.数据及测算说明

我们有OECD编制的1995、2002、2006及2009年四个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②。每个版本的投入产出数据库都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编制,包含25个或24个产品部门(含22个制造业行业)。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包含有中国1995、1997、2000、2002以及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

4.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1)全国整体。根据公式(1),我们测算了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份额。我们发现,1995年全国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仅为0.147,但上升较快,到2005年达到0.257,上升了74.83%。全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要高于产品部门,在1995年,全国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为0.151,而到2005年,则上升到0.261,增长了72.85%。中国垂直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一方面解释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产品出口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在加强。

(2)各技术层次制造业。根据公式(1),我们测算了中国各技术层次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我们发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份额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层次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份额。从增长速度看,1995-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份额从0.177提高到0.411,上升了132.20%,而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及低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分别仅上升了7.03%、49.99%和18.21%。高技术制造业较高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爆炸式增长,即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迅猛增长,与中国积极参与高技术行业的国际分工密切相关。计算结果还表明,生产技术越复杂的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也相对更高,出口相对更依赖进口。一般来讲,技术越复杂的行业,生产环节更多,劳动分工更细,因此垂直专业化程度相对更高。我们的测算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3)我们还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份额,若需要可来信索取。

三、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及其演变趋势

1.衡量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1)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TCI)。该指数由Grubel and Lloyd(1975)提出,因此也称为Grubel-Llovd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该指数由Balassa(1965)提出,计算公式为:

2.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演变趋势

根据公式(2)和公式(3),图1和图2分别描述了中国1995-2006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图1显示出,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层次制造业,表明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及中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较弱。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于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影响。由公式(2)可知,贸易竞争力指数考虑了进口规模,因此,垂直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出口的进口含量也较高,从而贸易竞争力指数会相对较低;而垂直专业化程度低的行业,出口的进口含量较少,因而贸易竞争力指数会相对更高。图1中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较高,但其垂直专业化程度则都较低。

与图1有所不同,图2清晰地表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则在不断下降。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则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变化趋势。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在于,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的贸易竞争力没有考虑进口规模。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国积极参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从而使得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和份额都在急剧扩张(见表1)。根据公式(3)计算的高技术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会相对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而低技术制造业尽管出口规模也在扩大,但出口份额在下降(见表1),因此,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下降趋势。但从总体上看、低技术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都超过高技术制造业。因此,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仍然主要来源于低技术制造业,而不是来源于高技术制造业。

3.中国制造业生产的行业结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出口倾向比较

表3利用O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制造业生产的行业结构及贸易竞争力指数。我们看到,高技术行业的产出占全国的比重尽管上升非常迅速,但绝对数仍明显比低技术行业小。这表明中国高技术行业的生产能力较弱,而低技术行业的生产能力则较强。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低技术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仍然远远超过高技术行业。上述事实都表明,尽管高技术行业出口增长十分迅猛,但中国的比较优势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仍然主要来源于低技术行业,而不是来源于高技术行业。

由表1可知,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占全国的份额较高,而表3则揭示出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出占全国的份额较低,这表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倾向较高,国内需求不足。表4证实了这一判断。我们从表4清楚地看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倾向远远高于其他三个层次制造业。从1995-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倾向上升了35.47%,其上升幅度大大超过了其他行业。结合图1,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是“两头在外”,即原材料、零部件和销售市场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行业。该行业虽名为“高技术”,对于中国而言,由于更多的处于该行业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阶段,实际技术含量较低。

四、垂直专业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计量分析

在第二和第三部分,我们分别考察了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及贸易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在本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中国24个行业(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及22个制造业行业)1995-2006年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变化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为了利用O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选择《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3.0版)所包含的行业,具体的行业名称见引言部分的脚注①。

1.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表5总结了本文计量分析所使用的变量含义,并给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

2.数据来源

表5各变量的数据来源说明如下:①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I)的数据来源分别与图2和图1相同。②垂直专业化份额(VSS)、海外市场依存度(FMD)、国内市场依存度(LMD)、进口中间投入密集度(IMM)、国内中间投入密集度(LOI)以及研发密集度(RD)等变量的数据都来源于OECD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2002、2006、2009年版)。由于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不是连续的,没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我们以相近年份投入产出表数据替代,具体情况是:1995年替代1996年;1997年替代1998和1999年;2000年替代2001年;2002年替代2003和2004年;2005年替代2006年。

3.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系数解释

(1)计量模型。我们设定下,面的考虑了相关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

由于贸易竞争力指数(TCI)可能为负,我们对(1+TCI)取自然对数。

(2)估计结果。根据模型(4),我们估计了垂直专业化水平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表6)。为了检验我们估计结果的稳健性(Robustness),我们在表7进行了敏感性分析(Sensitive Analysis)。表6和表7中的F检验以及LM检验表明,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要优于混同的普通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Hausman(1978)检验则是为了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

(3)系数解释。从表6和表7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

第一,垂直专业化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特别是在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垂直专业化份额(VSS)的估计系数都为正,且高度显著。其原因在于,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行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深,出口竞争力因此更强。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I)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垂直专业化份额(VSS)的估计系数虽然都为正,但显著性水平较低。

第二,目标市场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行业,贸易竞争力较强,而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行业,贸易竞争力则较弱。表6和表7中,海外市场依存度(FMD)的估计系数都为正,且都高度显著。而国内市场依存度(LMD)的估计系数,在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为正,且较为显著,但在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l)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则为负,但都不显著。从经验上讲,出口倾向高的行业,贸易竞争力更强,而出口倾向低的行业,贸易竞争力会更弱。我们的估计结果为这一经验判断提供了依据。

第三,中间投入来源也显著地影响了贸易竞争力,中间投入更多来源于国内的行业,贸易竞争力较强,而中间投入更多来源于国外的行业,贸易竞争力则较弱。表6和表7中,进口中间投入密集度(IMI)的估计系数都为负,且都高度显著。而国内中间投入密集度(L0I)的估计系数则都为正,且基本都高度显著。从理论上讲,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更多进口中间投入的行业,表明该行业国内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因而贸易竞争力较弱。相反,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更多国内中间投入的行业,表明该行业国内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较高,生产成本较低,因而贸易竞争力更强。我们的经验估计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

第四,总体上看,研发支出促进了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表6和表7中,研发密集度(RD)的估计系数,在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基本都显著为正。但在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I)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估计系数符号及显著性水平都不一致。从理论上讲,研发支出较高的行业,技术能力较强,生产成本相对更低,从而出口竞争力更强。我们的经验研究结论为此提供了部分证据。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并考察了影响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发现:

(1)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提升迅速,存在比较明显的行业差异,即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及其增长速度都显著高于低技术制造业。这一测算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的爆炸式增长。

(2)尽管从贸易统计上看,中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结构已经从低技术行业转向了高技术行业,但对贸易竞争力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仍然明显超过高技术制造业。对中国生产结构的分析发现,低技术制造业的份额显著超过高技术制造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来源于低技术制造业,并没有因贸易结构的变迁而发生本质的改变。但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对影响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经验分析表明:①垂直专业化显著增强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②目标市场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是明显的,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行业,贸易竞争力更强,而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行业,贸易竞争力则较弱。③中间投入的来源也会严重影响贸易竞争力,中间投入更多来源于国内的行业,贸易竞争力更强,而中间投入更多来源于国外的行业,贸易竞争力则较弱。④研发支出也显著地增强了贸易竞争力。

垂直专业化衡量的是出口的进口含量,该概念意味着一国的出口价值虽然完全计入该国的出口之中,但并非完全由该国创造,因此,垂直专业化的存在通常会夸大一国的出口规模。垂直专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出口被夸大的程度也越高。另外,垂直专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意味着该国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采购和产成品销售都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因此,与垂直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相比,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最后,垂直专业化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模式,若一国长期处于该模式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阶段,则该国容易沦为“世界组装车间”,不利于提升该国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199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所推行的,大规模进口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经过加工组装之后再大规模出口最终产品的贸易和技术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夸大了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规模,从而增加了与欧美等中国主要贸易顺差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①。另一方面,该种模式使得中国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因此极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从而影响国内的出口、就业、收入、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稳定等。2008年9月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就业和收入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等带来严重冲击的重要原因,即在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过高。最后,以该种模式参与国际分工,一方面极可能使中国沦为“世界组装车间”,导致“有产业而无技术”的局面,并使中国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低端生产环节,不利于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积累,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能得到迅速提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但并没有成长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制造业跨国公司,虽然有其他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当前的贸易和技术发展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④。为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为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为使中国早日出现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我们应当反思当前的开放模式和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思路。

注释:

①OECD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3.0版),根据生产或增加值中的研发密度(R&D Intensity),将制造业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个层次。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制药;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中高技术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和设备;汽车、挂车及半挂车;化学制品(不含制药);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其他机械设备。中低技术制造业包括:船舶制造和修理;橡胶和塑料制品;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属制品。低技术制造业包括:其他制造业、再生产品;木材及制品;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我们将UNCTAD(2005,2008)以及UN Comtrade数据库(2008)提供的按《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2.0和3.0)统计的中国和世界3位数进出口商品贸易数据,集结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3.0)的相关行业,然后再根据OECD划分制造业技术层次的方法将各行业集结为各技术层次制造业,从而计算出中国制造业进出口的技术结构以及各技术层次进出口占世界相应技术层次进出口的比重。限于篇幅我们没有报告这一过程,具体方法可来信向作者索取。

②从网址:http://www.oecd.org/document/3/0,3343,en_2649_34445_38071427_1_1_1_1,00.html,以及ftp站点:ftp://indust:STANdtbs@ftp.oecd.org/,可以获得1995、2002、2006及2009年版的投入产出数据库。

③特别是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中国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15国的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56亿美元,急剧扩张到2006年的1096亿美元,增长了1857.14%!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149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615亿美元,增长了312.75%(数据为作者根据2008年版OECD双边贸易数据库计算得到)。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所谓的亚洲“三角贸易模式”,即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生产并出口零部件,中国、印尼等进口这些零部件,并加工组装成产成品,再出口到欧美(OECD,2007)。

④与中国不同,日本经过战后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发展,同样用时30年左右,却成长出了丰田、本田、东芝、索尼、富士、松下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韩国经过1970-1990年的发展,也成长出了LG、三星、现代等世界级的制造业跨国公司。

[收稿日期]2009-05-15

标签:;  ;  ;  ;  ;  ;  

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