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论文_谷青华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医疗保险局 443413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记录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75.6%下降到56.4%,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也由(21±0.2)次减少到(15±0.61)次;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也有所减少;在特殊类、非限制类、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也比干预前要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有巨大的影响,它的实行能够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提高门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门诊;应用;影响

在临床上治疗细菌性感染最常用的药物就是抗菌药物,其疗效显著,在住院费用占比中也比较高[1]。但是,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上还存许多的问题,比如使用级别过高、使用率太过频繁等,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及当地相关卫生部门逐渐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因此,我院从2012年开始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对处方进行严格掌控,进而促进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2年以来3000例出院患者,其中2012年7月之前的患者1500例,女性682例,男性818例,年龄在22~75岁,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452例,败血症患者39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650例,称干预前组;其中2012年7月之后的患者1500例,女性725例,男性775例,年龄在21~76岁,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562例,败血症患者47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68例,称干预后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根据我院使用的注射类和口服类抗菌药物,对我院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前后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针对以上病例的调查表,并填写患者基本资料[2]。对科室、病症诊断、有无细菌标本送检、开具处方的医师级别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的名称、剂量、疗程、用法进行统计分析。

1.2.2 管理方法

首先就是要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考核制度,成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小组,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对存在问题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提醒并指导改正。其次就是要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分别对特殊类、非限制类和限制类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三个原则:(1)特殊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不能够随意使用,如果在必须使用时要加倍保护,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资料较少,使用时要经高级医师审核同意后方可使用。(2)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相对比较安全,细菌的耐药性比较小,而且价格适中,容易被患者接受,一般初级职称医师就可以开具处方。(3)限制类抗菌药物在价格、副作用、耐药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具备中级职称的医师才有使用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对两组特殊类、非限制类、限制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t行组间对比,(x±s)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干预前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5.6%明显高于干预后组的56.4%;干预前组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为(21±0.25)次也明显高于干预后组的(15±0.61)次;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干预前组的也要比干预后组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上使用的频率最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许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在门诊处方中占比大于40%,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高达80%,明显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3]。实践证明,想要改变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不能够光靠强制性和指导性方案来进行纠正或改变,在加强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监管的同时,还要积极的进行抗菌药物有关的宣教,引导患者和医师进行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和质量管控科室,重视对抗菌药物处方以及医嘱专项点评工作,对于出现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要在院类进行点名批评,并要求及时改正,对于做的好的医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做到奖惩分明,才能提高医师合理用药的积极性。此外,临床科室要提高对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跟据药敏实验结果和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特别是对于使用特殊类和限制类级别的抗菌药物更要严格把控。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长效机制,才能够提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避免出现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75.6%下降到56.4%,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也由21±0.2减少到15±0.61;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也有所减少;在特殊类、非限制类、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频次也比干预前要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后能够明显改善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为了更好的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医院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出院病历进行定期的检查,找出有问题的病例,并分析原因,方便下次改正。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适应症用抗菌药物有严格的要求,所以要根据临床诊断、药敏试验结果、细菌学诊断进行合理的选择,尤其是在使用特殊类和限制类抗菌药物时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如果有违规相关规定的人员,要给予严厉批评和院内通报处理[4]。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能够让医生、护士、患者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建立合理应用观念,从而有效的抑制了抗菌药物滥用现象。

参考文献:

[1]任正, 李茜, 顾中盛, 等. 江苏省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在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 中国药房, 2017(28):4775.

[2]缪玲莺.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44):102-103.

[3]李野. 抗生素分级管理实施方法及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9):154-155.

[4]叶长东. 西药房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应用分析[J]. 中国处方药, 2017, 15(4):26-27.

论文作者:谷青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4

标签:;  ;  ;  ;  ;  ;  ;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论文_谷青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