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我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_材料作文论文

在教学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我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_材料作文论文

在教学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我的语文教研三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学中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偶有业内人士让我介绍教书和“治学”的经验,我颇感愧怍。“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清醒地认识到,我这点微末道行和点滴成绩,距离“治学”的境界和“名师”的标准还相差很远很远。

太史公语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我还不算是个名师,虽然我还未窥治学门径,虽然我在教学研究的旅途中一路蹒跚学步,跌跌撞撞,可我仍然愿意借这个机会,将我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近30年的经历和体会回顾梳理一下,向同行们絮叨絮叨。

一、十年摸索,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我于1963年出生于鲁南“边城”郯城县农村,1980年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1984年毕业分配到莒南师范学校任教,两年后又被调进郯城一中,开始了我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之旅。

一名教师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就意味着你必须绷紧神经,将教学和教研的“准星”瞄准高考。虽然“语文教学”和“语文高考”不能画等号,但“语文高考”绝对是“语文教学”不能绕过的坎儿。我的教学研究就是在“研究高考、提高语文成绩”的背景下开始的。我要努力在枯燥的备考训练中上出语文课的真正“味儿”,引导学生在品味语文“真味”的同时也能获得高考需要的能力。

熟悉高考的人士都知道,从1977年起,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个阶段,其中从1977年到1985年几乎都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立意指向比较单一。1986年高考陡然出现了典型的给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加大,学生猝不及防,得分偏低。作文教学备受诟病,语文老师备受指责,教师和学生一时陷入迷惘中。

任教只有两年的我,没有畏难,而是积极思索应对之策。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思考总结,逐步提炼出给材料作文立意写作的基本思路——“引述材料,评析材料,联系现实,总结收束”,简称“引、析、联、结”。尽管这种思路现在看来有些粗陋,甚至具有格式化的特点,但在给材料作文“横空出世”,教师、学生猝不及防的背景下,这种思路立即显现出“精要,好懂,有用”的特点,对当时的作文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作文水平迅速提升。虽然各地也有一些同行陆续总结出类似的方法,但我毕竟比较早地参与了“给材料作文写作指导”这一“全国性课题”的探讨,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自发进行语文教学科研的开端。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进入上世纪90年代,高考又出现了“多则材料作文”命题。所谓“多则材料作文”命题,就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学生就此提炼观点,进行作文,从而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演绎和思辨的能力。作文难度又一次加大,新的难题再一次摆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面对难题,我再一次“攻关”。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和研究,我又提炼出“抓住关联点,找准聚焦处”的“多则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方法。我提出,“多则材料作文”的材料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因此,必须找出这种联系,看它们在哪一点上存在“关联点”或“聚焦处”,然后提炼出观点,立意作文。抓“关联点”或“聚焦处”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一是求同法,考题提供的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必定有共同性或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这些共同点;二是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形成立意。找到“关联点”或“聚焦处”后,就可以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命题作文,这样,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就不再是形同异途,而是相融相通的了。

这一研究成果实施和推广后,老师和学生们认为对“多则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临沂地区教研室还安排我在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举行示范课并作了典型发言。

针对高中作文教学急功近利、频繁考试,学生写作机械应对、缺少补偿的弊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又提出了“高中写作教学六个基本环节”,即“话题布置——素材加工——文章写作——交流展示——评点修改——打磨升格”,其中“打磨升格”环节就是学生将评点后的文章在立意、结构、语言、创新上,或调整,或完善,或提升,尽力升格为高一档次的文章。这个写作程式注重反思、补偿和提升,层次分明,方法实用,教学训练效果比较明显。

这一段时间,我的教学研究主要立足高考应试和解题指导,在作文教学研究上用力较多,先后发表了《顶真修辞与议论文构思》《抓住“关联点”,找准“聚焦处”》等文章,参加编写出版了《高考作文选评》《走向名校168高考总复习》等几本书。

在作文教学研究中,我始终把研究和示范结合起来。为了使作文讲评课扎实高效,避免“空讲”和“干听”,我坚持写下水作文,并将每次的下水文和学生的典型例文刻印成讲义,让学生在每次的讲评课上手中都有“摔头”。此外,我还搞点文学创作,给学生示范和引领。《揠苗》《月夜马陵道》《杏坛的风》《赤子童心拜师魂》等多篇作品在报刊发表、获奖,有的还被《散文·海外版》等转载。在我的引导下,学校“春芽”“心心”等文学社团先后成立,我辅导的学生有30余人获全国、省作文比赛一等奖,学生在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

从1984年到1997年,我送的8届高三毕业班语文成绩始终居市县前列,我的作文教学与研究在地区内也有了一点影响。我5次获市县优秀教学奖,被评为临沂市高中骨干教师,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语文教学生涯的最初十多年,我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基本上实现了做一名初步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目标。

二、十年探究,做一名研究型语文教师

最初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我在小范围内有了点“知名度”。但我一直十分清醒并心存遗憾: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在小范围内至多也只能算“经验型教师”而非“研究型名师”。我的教学研究还多属于零星探索,缺少系统的规划、理论的深度、课题的高度,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学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我苦苦思索着。

“忽如一夜春风来”,1999年底,教育部启动了“跨世纪园丁工程”。2000年4月,我有幸被选拔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参加了由北京教育学院承办的首批培训。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我投入了紧张的充电加油中。培训期间,我聆听了叶澜、裴娣娜、袁振国、巢宗祺等专家学者的讲座,到首都一些著名中学观摩研习,完成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我逐步认识到,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是由“教书匠”向“教育家”升华的必由之路。怀着做研究型教师的梦想,以参加国家级培训为契机,我在繁重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同时,又开始了对作文教学问题较深层次的探讨。

写作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虽然经过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努力,全社会整体语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高中生作文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问题:或是文不对题,段不对篇,结构零乱;或是篇章过于单薄……究其原因,还在于写作者对文章的结构生成认识不清,缺少建构生成文章的有效方法。在读书学习中,我发现全息理论对研究文章的结构生成很有启发。全息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之间乃至人的意识之间都具有全息对应关系,构成整体的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而且每一部分的发展都重演着整体发展的历史。运用全息理论观照文章,也可以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而段(部分)则是构成整体的全息元。研究和运用文章结构全息生成规律,便于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生成方式的重演,实现较为复杂的篇章结构生成。

参加国家级培训期间,我把上述思考向张亚新、张彬福等导师作了汇报,导师们认为这一思考视角独特,建议我将《运用全息理论观照文章的结构生成》作为培训的研究课题。一年多来,我在导师们的指导下进行了艰苦的研究,终于完成了两万多字的课题论文。在国家级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会上,由章熊、苏立康、顾德希、潘仲茗、张亚新、张彬福、刘耘等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课题和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切入点新,阐释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对当前的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将这篇论文投寄给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不到两个月,文章就在该刊2002年第2期“写作新视点”栏目发表,随后该成果又被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专业化的新维度》一书中。2002年,该成果又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年开始,我又尝试着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

作文教学中,我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既是不断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的过程,也是有计划有步骤地遣词造句、谋段成篇的过程。而段落写作恰恰是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关注这个“最近发展区”,努力探索出一条相对系统、容易操作、针对性强的训练路子,对作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意义。

如何以“段落写作训练”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获得了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是引导学生理解段的概念,引领他们积极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创设写作情境,逐步完善了一个与其生活、学习和成长同步的段落写作计划,要求在高一、高二两年时间内以“日记”或“小作文”的形式,每周三段,与成篇作文训练穿插完成。通过丰富、灵活、清晰、系统的“小段子”写作序列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段的基本展开方法,提高段落写作能力。

二是以名篇为例文品析感悟,激发写作兴趣和信心。文章的生成具有迁移性的特点,即大多数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从生成上讲都是可以迁移的,后一段的写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是前一段写作方法的“照搬”和“借用”,小层次的结构方法可以是大层次结构方法的“照搬”和“重演”。通过引导学生对名篇由段落到篇章生成的品析、印证、拓展,学生在段落写作能力基本形成后,他们自然要超越这个层次向更高层次的写作攀升。

三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系统化,提高作文成篇能力。我重点作了两方面的引领:首先引领学生学会打开写作思路,主要依靠三个训练——联想想象训练、思维训练和写作意识训练;其次引领学生依据写作思路和文体要求确定组织文章的方法,学会运用段落重演、并列、对照、层递等比较容易迁移、容易操作的方法提高作文成篇能力。

“‘最近发展区’段落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表达欲望,绝大部分学生变得敢于说话,敢于作文,而且还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无论是考场应试还是生活应用,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发言,我教的学生大都能做到快速成文,出口成章。许多升人大学、报考公务员或参加工作的学生也都表示,从这套训练中得到了有益的滋养,终身受用。这项研究也得到了山东省教研室厉复东老师、北京教育学院张彬福教授等专家和广大同行的认可,他们认为,这种训练有台阶,有梯度,循序渐进,学生在“悟法”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底子”,实现了写作技能训练和生活积累的同步发展。我撰写的题为《不容忽视的段落写作训练》的论文,投寄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中小学教材教学》编辑部后,立即得到编辑胡晓博士的激赏,文章很快就在该刊2005年第10期上发表,并得到广泛好评和引用。

在研究中成长,我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二个十年”取得了一些成绩:逐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规范和方法,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探索,举行了数次省、市级公开示范课,先后被评为县拔尖人才、临沂市教学能手、沂蒙名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

三、十年打磨,做一名有特色的语文教师

2005年起,我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三个十年”。

20多年的语文教学,我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要问他有哪些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是什么,他实在说不清;问他的学生,这个老师教学有什么特点,学生也模模糊糊。为师多年,却“面目不清”,岂不有些可悲?

我认为,语文学科人文性、情感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最应富有而且最能表现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师要在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探索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努力呈现出自身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一套”。在有关专家和李彬校长、陈光校长的指导和支持下,2007年,我又带领学校老师开始了“六步骤思维导学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力图在课堂教学上形成自己的一些特色。

“六步骤思维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思维过程,从问题入手,教师科学调动思维,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生成语文能力。其课堂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启动思维。即发现问题,边读边想,启动发现欲望,形成问题情境,展开发现活动,建立问题假设。通过这种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第二步:互动思维。即在启动思维的基础上作问题汇总,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收集发现材料,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筛选,讨论问题,启迪思维。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第三步:展示思维。即展示合作学习的初步思维成果,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明确初步的结论是怎么来的,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中以各种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知识,学会探究,发展思维。

第四步:激活思维。即在初步思维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教师相机点拨诱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打通思维障碍,感悟问题,理解问题。

第五步:梳理思维。梳理就是用一定的方法,按一定的规则、秩序,对纷繁、杂乱的材料、问题等进行整理。梳理思维即学生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概括学习方法,归纳整合思维成果。

第六步:回放思维。回放思维即解决问题之后,回放思维过程,检讨思维经验得失,巩固思维成果,继续拓展思维,深层探究。

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为例,该文是一篇演讲辞,情感充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通过富有激情的诵读来开启学生的思维应是重点。为达成这一目标,按照“六步骤思维导学法”的流程,设计了“人物猜猜猜(启动思维)”“答案搜搜搜(互动思维和展示思维)”“语言读读读(激活思维)”“梦想四部曲(梳理思维)”“‘我’的梦想(回放思维)”等几个教学环节。

比如在“语言读读读(激活思维)”环节,怎样朗读?朗读要取得什么效果?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就引导启发学生围绕朗读基调、朗读方法、朗读方式、朗读目的等,通过“读”来展开品悟思考:

1.“美国黑人悲惨现实”部分

朗读基调:悲。

朗读方法:语速慢而低沉,个别词语需要重读,如“悲惨”“镣铐”“枷锁”“压榨”“蜷缩”“流亡”“骇人听闻”等。

朗读方式:单人朗读,像咏叹调。

2.“对现实不满足”部分

朗读基调:愤。

朗读方法:一共七组排比句,每组语速逐渐加重加快。

朗读方式:学生分为七组,采取“分组累加”的朗读方法,还原排比“汪洋恣肆、排山倒海”的气势。

3.“梦想”部分

朗读基调:轻松明快。

朗读方法:语调轻松愉快,充满向往。

朗读方式:七位学生朗读,每人朗诵一部分,给人以芭蕾舞般的跳跃之感。

4.“实现梦想”部分

朗读基调:激越响亮。

朗读方法:音量提高,有穿透力,重读“响”字。

朗读方式:一共有九句“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在教室里不同位置上选出九位同学,每人读一句,营造出自由之声遍地开花的效果……

“六步骤思维导学法”自2008年被列为省、市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以来,经过几学期的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经验和操作方法,被大面积应用到多学科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课题在省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反响:“导学法”多次在市县教学科研会议上宣讲和推介,在媒体上介绍;几年来,已有徐州、临沂、菏泽、聊城等市20余所学校和教研单位来我校听课、观摩、交流。

这一阶段,我在新课改和课堂教学艺术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举行公开示范课多次,应邀到山东、江苏等数所重点中学作示范课、观摩课;承担了数项省、市级研究课题,先后有《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应有之变》《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文学教育:功能与操作》《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艺术》等20余篇论文分别在《中国教育学刊》《当代教育科学》《中小学教材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写作》《阅读与写作》《山东教育》等国家级或省级刊物发表,其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文学教育》《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艺术》两篇论文在《当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中小学教育》发表后,先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新课程研究》摘登,《现代教育》转载,被数十篇研究中学文学教育的文献综述或论文引用;还有几篇语言研究的文章在高校学报发表后,被大陆和台湾的多篇博士论文或硕士论文列为参考文献。

已经过半的语文教学“第三个十年”,自我感觉,视野有所开阔,心态渐趋平静,教研比较沉稳。多年的历练,我逐渐接近形成“质朴平易、稳健扎实、善于诱导、机智幽默”的教学特色。2010年9月,我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四、三十年跋涉,几点感悟

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已近30年,送了16届毕业班,愚者千虑,偶有一得,不揣浅陋,芹献方家,正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复杂的人,教师既要读懂学生的思想感情、学养个性,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启发悟性,放飞个性,张扬灵性,培养创造性,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对于教材,既要“陷进去”,又要“跳出来”:“陷进去”就是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应培养的能力要求,即“有书无我”;“跳出来”就是随着实践的增加,认识的深化,站在更高处俯视教材,更灵活地把握和运用教材,即“有我无书”。“有我无书”,境界全出。

学贵有疑,教无定法;守正出新,教学相长。师生双向交流的协调与否,学生思维开启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某种教学法是否有效的标准。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个性。良好教学个性的形成,需要品格、学养、历练……其中,教学机智是关键因素。教学机智钟情那些人格高尚、献身教育的教师,青睐那些矢志不渝、辛勤探索的教师。有机智就有个性,有个性方有魅力,有魅力自成高格……

标签:;  ;  ;  ;  ;  ;  

在教学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我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_材料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