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_非智力因素论文

语文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_非智力因素论文

语文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调动学生论文,注重论文,智力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具有多质性特点。学习语文必须注重理解记忆、融汇贯通。这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语文见效慢、无规律、缺乏信心而不感兴趣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突出的作用

从教育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心理活动。所谓智力因素是指感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它都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在学习中承担对知识的加工处理,表现为学习能力。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信念等,他们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在学习中起调节、维持、推动作用,表现为学习态度。非智力因素虽然不能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它对智力水平的发挥起决定作用。学生的语文成绩往往悬殊很大,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信息储存达到应有的容量,就要以灵活的教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坚韧不拔的意志,为着自己崇高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只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过日子,将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师生感情融洽是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基础

语文课内容的伸缩性很大,其难度也不象其它科那样显露。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思维的跳跃活动或思维的激状态,所以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是在教师的高压手段的约束下所能具备或持久的。他需要兴趣的激发、意志的制约、上进心的促使,才能产生和保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用多种方式、接近了解、尊重学生、和学生沟通感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使师生之间在课内外保持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精神上相默契,理智上产生同频共振,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学生对教师有好感、钦敬,听起课来才顺耳,注意力才易集中,知识才易被接受,才会主动去叩响未知王国的门扉。

三、教师的语言素质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语言鲜明、生动、准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求知欲,而求知欲又是“主导”和“主体”的结合点,如果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吃力、枯燥,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昏昏欲睡。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语言素质呢?我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语言要有个性。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讲课时用自己的语言。亦即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深思熟虑的、体现个性的语言。一般说来教师感兴趣的、有心得的东西,讲起来就绘声绘色,学生听起来印象深,无意识记忆最多,效果最好;那种背书式、古板的、生吞活剥的语言往往倒学生的胃口。语文教学语言的选用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运用语言技巧创设境,举例要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语言要形象化。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情趣的重要因素。形象化的语言通常要借助于比喻。对情节这个概念,学生虽然了解其含义,但给故事划分情节时,往往概念不清、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情节还有序幕和尾声。但大家不要以为每个情节都包括这几部分,实际上,一般的情节没有序幕和尾声,有的没有结局、有的没有发展。我们应这样理解句子成分和情节:比如“户”这个概念,一提到它,大家就自然会想到有男、女、老、少的一家人,但并不是每一户都包含这些成分。四世同堂是一户、老少三辈是一户、小两口是一户、光棍一条也是一户。大家在笑声中加深了理解,印象很深。不过教员不是演员,不能一味追求语言的滑稽和诙谐,要讲究语言艺术,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了。

3、语言要有节奏。教学最忌讳使用机关枪式、辩论式的语言,尤其是语文教学,语言要有情味,有层次、多停顿、一般比生活语言要慢两倍以上,对于那些作为难点和重点的东西,要讲深讲透重复够但并不是越慢越好,重复越多越好。要根据内容、情境而起伏、变换,要和听者的心理节奏吻合,给人以思考的余地,美的享受。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会使人感到弊闷、疲惫、厌烦;慢的让人着急,也会适得其反。应合情入理、从容不迫、有板有眼、点点入地。如果对教材不熟或知识面窄,难以展开,边想边说,因而造成语句破碎等、则另当别论。

四、灵活的教法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语文教学中,是给学生一推食物,还是给学生一杆猎枪;是把学生当容器,还是把学生看作不断吸收、扬弃和创新的“生活体”,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现代理论中的教学方法是包括教法和学法以一定方式互相联系着的构成体,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因而,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灵活机变。在教学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人施教,采取不同课型。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高点)”和最低起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划分,学生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记忆型”学生,这类学生不愿读书学习语文只限于对字、词、句的记忆,并且全靠死背硬记。他们往往是为了成绩硬着头皮去学,或考试时搞突击。他们习惯于发挥大脑的储存功能,而不习惯于发挥思维功能,把教师的指导做拐棍,其心理状态常限于一种固定的,死板的看法,缺乏思考的流畅性和灵活性,成绩往往不理想。第二类是“兴趣型”学生,这是不会读书的一类。他们大多数喜欢语文,有时也有不好的愿望,但无耐心,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该记的不下功夫去记,该加深理解的不去认真品味字里行间的含义,不去留心观察人物思想行为的发展过程,不能把作者描绘的东西主动连贯地想象出来,用心感受一下,对了解性的内容更不屑一顾。看书时总爱大段跳读,消遣性地只了解其大概,只想知道“结局如何”。不但对生疏的字词不关心,对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知识的理解也常常是拾一漏万。即使是感兴趣的某部分内容印象较深。

知识结构也是残缺不全的。他们的成绩很不稳定,往往比记忆型的学生还差。第三类是“创造型”学生。这类学生素质好,兴趣广泛,自觉性高,专注性强,思维敏捷,语言驾驭能力强,想象丰富,大脑里的知识有强烈的主体感。

2、因材施教,改变课堂的教学结构。旧的模式多年来在教法上实行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管理上是“保姆式”,这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重要原因。首先,这种传统教法,缺乏科学的教学思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受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反作用,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一点,武断地“主导”整个教学过程,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教师也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性,保持真正的主导地位。其次是,这种传统教育法是单方面情愿,往往会脱离教学实际,容易出现偏离、偏深、偏难或教学内容空洞、教法呆板,使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和教材要求的难度抵触。再者是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接受知识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和发现式。前者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引导,注重学习的效果,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后者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培养学习能力、传授学习方法。两种形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全由教师一言堂,甚至面面俱到地去讲,就会造成对学生情绪、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产生巨大的压抑和破坏作用。因而,要根据不同内容,给学生以主动去尝试、去发现的机会和方法。

3、灵活机变、多种形式训练。教学历来是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关键是眼中有人,教法灵活。在读写训练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提纲作文法。(2)学生批改作文.(3)单元测验。(4)讲演、答辩会等。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不但有学趣、有信心,而且有能力来完成某些训练任务。许多同学为自己意想不到的成绩感到欣慰,进一步了解自己。而学生的每一项成功,对其本人学习语文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语文教学要时刻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永远记取、自觉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

标签:;  

语文教学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