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落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浅析——以富阳市东梓关村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论文_陈志粮

陈志粮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小有名气的东梓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富春山居土地上,东梓关人一代接一代地用勤劳和智慧,传承着祖先的文明,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为美丽的富春山居图增彩添色。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对于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因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规划设计带来了新课题、拓展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

引言

东梓关族群的组成历来就有“朱许徐王”之说。意思是说,东梓家族先有朱姓,后有许姓,再有徐姓和王姓。目前,东梓村已有近700户人家,二千多人口。许氏族姓居多,约占百分之七十。村落沿富春江岸边呈带状分布,东西长约三华里。“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山水,被富阳人珍视为第一资源、第一优势、第一品牌。近年来,富阳以构筑“富裕阳光、运动休闲之城”为目标、以山水文化为底蕴、以现代化产业为支撑、以运动休闲为特色,着力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东梓关村富春山居图中少有的村落之一,是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1、项目背景

东梓关村位于场口镇西部,地理位置独特,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文化底蕴深厚,因郁达夫同名小说而著名,是两府、两县、两镇的中心点。相距杭州府、严州府各135里,距富阳、桐庐县城各45里,离场口、江南镇各15里,东有10里洋涨沙,西有10里桐州岛。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居住环境较为优越。

2、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状存在问题

东梓关存留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但由于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一些民居、祠堂处于破败状态,亟待保护与修缮。新居建设与传统文化严重冲突,并破坏传统村落格局。村内传统乡村风貌环境与村民交流空间因基础设施建设、水塘水质污染、院落空间硬化等遭到蚕食;村落利用方面旅游服务设施严重缺乏,特色景点和项目未能得到合理利用,游客停留时间短;道路不成系统,人车混杂,缺乏停车设施。

3、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理念

3.1因地制宜用地布局理念

当前许多乡村规划的弊病在于大拆大建,对村落原有格局和地形地貌关注较少,导致新村建设成为破坏乡村风情的败笔。规划应注重人文与自然景观及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的同时合理利用,因地制宜进行用地功能的空间布局,图1 因地制宜的用地布局理念示意。

图1 因地制宜的用地布局理念

3.2民居院落空间优化理念

历史文化村落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民居院落同样是一项重要内容,规划应考虑传统院落空间文化与格局的传承与营造―― 利用传统围墙、建筑所围合的空间来营造院落空间,东梓关村规划中将每个街坊分割成小型民居单元,每个单元划定院落界限,数户人家围合形成群组,并布置群组的村民交流空间。

3.3区域基础设施与乡村协调发展理念

历史文化村落往往会遇到区域基础设施穿越或者经过等问题。东梓关村既遇到浙江省《三江两岸规划》东梓关段沿江公路穿越问题,红线宽度12米,其将原本一体的富春江岸与东梓关古村落人为的割裂成两个片区,且导致大量民居拆迁;本规划提出区域基础设施与历史文化村落协调发展理念,具体应用如下:若近期民居可拆除完成,沿江公路红线宽度及走向如图(红色虚线);若近期民居不可拆迁,规划沿江公路宽度为4米(仅需拆迁4户),具体走向如图(黑色),剩下空间规划作为绿化环境,待拆迁完成后再作决策,(图2沿江公路改造策略分析图)。

图2 沿江公路改造策略分析图

4、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功能区划

根据东梓关村域结构系统和景点性质,将村域发展利用分成八个功能区:江滨生态休闲区、古村落风情展示区、花卉展示游览区、果蔬品鉴休闲区、渔业养殖休闲区以及三个传统农业观光园。

(1)江滨生态休闲区——泛舟富春江上或徒步江滨公路上真实体验“富春山居”。

(2)古村落风情展示区——了解与体验东梓关历史名人生活、学习、经商等原始状态;观赏名木、古树,历史建筑风格、壁画及雕刻;展示东梓关中医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遗产。

(3)中医养生区——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种植医药作物,经营以养生、理疗为主题的各种会所、旅馆。

(4)果蔬品鉴休闲区——为游客体验自助游的场所,以东梓文化展示馆为载体展示东梓关的历史变迁,亦可将云霞翠轩当做会议等高档商务的场所

(5)渔业养殖休闲区——作为旅客体验农村渔家生活的场所,以游客接待点为载体布置景区办公区、景区内接待中心、景区外服务区。

(6)传统农业观光园——由农家乐等形式展示古村落民居生活情况,展示农作物生长生产过程,旅游产品生产情况。

5、历史文化村落规划实施对策

5.1创新 “村民自保、私保公助” “认领、认养、认保”方式,实行 “多元化、社会化、转移性”保护

1)鼓励“村民自保、村集体筹资保护”和“产权转移村集体或政府收购保护”,“村民自保、私保公助”:即鼓励扶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自保”,在文物部门指导下负责维修、管理和使用,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维修经费;但明确要求所有者不能随意拆毁,享受补助者在乡土建筑的使用、管理、开放、展示和处分等方面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村集体筹资保护:村集体利用旅游收入、信贷资金维修集体所有建筑,补贴经济困难的村民或者垫资抢修乡土建筑;村集体对修缮好的乡土建筑享有相应的权益。这些措施提高了村集体和农民的保护热情,有效改善了乡土建筑的保护状况和环境景观。

2)鼓励社会公众“认领、认养、认保”和租用、购买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转移性保护:引导农民与社会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实现乡土建筑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性保护。社会化保护:对未列入文保单位、保护点,村民 “自保”有困难又需要抢救保护的乡土建筑,可以单体出让、整体出租使用年限等方式,允许企业和个人租用或购买产权实现保护利用。产权置换保护:

即将乡土建筑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农户自己出让经营权,或由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获取乡土建筑的产权,再由集体出让经营权,由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以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开发。

5.2合理整治、适度开发、发展旅游”相结合

1)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加强传统村落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处理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抢救保护,又要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保护利用项目;既要科学整治村落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村落贫困落后的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生活在乡土建筑里的村民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

2)传统村落有效保护要与发掘研究、合理整治、适度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一是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必须发掘研究遗产和合理整治环境。只有充分发掘、研究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才能作为资源利用,才能在合理开发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要按照建设新村、保护老村的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的规划整治,按照不损害乡土建筑本体、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原则,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原有居民能够在世代居住生活的传统村落里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并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6、结束语

“现在的中国,平均每天有20个历史文化村镇在消失。”2012年8月3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中国古老村镇建筑的消失,不仅让传统的大家族观念、人与人的亲情关系遭到破坏,更造成了历史文化背景的消失以及老建筑蕴含的先人建筑智慧的失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彰显魅力乡村建设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的思路、理念、策略等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急需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乾松.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理论探索,2011.

[2]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城乡建设,2014-08-05.

论文作者:陈志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  ;  ;  ;  ;  ;  ;  ;  

历史文化村落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浅析——以富阳市东梓关村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论文_陈志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