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辽宁经济走势分析及对策

2002年辽宁经济走势分析及对策

一、2002辽宁经济走势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石宇飞[1](2020)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本质就是要使中国经济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结构,把中国建成一个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更是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世界经济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评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到2001年中国入世前;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至2013年;第四阶段是从2013年至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和出口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但在2013年以后增幅开始放缓,甚至停滞。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同程度地面临进口和出口压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在2003年之前表现为比较劣势,而后则表现为比较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贸易竞争力指数2003年前后先提升而后平稳。从影响力系数变动趋势看,中国装备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呈渐趋提高态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力的提高幅度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总体上呈现缓慢提高的趋势。出口和资本形成一直是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而消费和进口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不仅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同时也对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装备制造业仅对出口项目的最终需求呈现出提高的趋势,对其它三个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程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装备制造业产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渐趋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中国工业总体下降水平。从装备制造业企业角度看,装备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资产运用效率、资金利用效果、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近期有小幅回落,营业净利率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能力在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近些年的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企业资产主要源自负债的倾向逐步下降,但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显着的结构性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比率整体偏低,流动资产规模不足,但现金比率普遍较高;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有所提升,但产业分工地位仍需提升。具体而言:一是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中间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所增加,中国装备制造业基础研发、中间品与零部件生产能力有所增加,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品出口比重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中间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出口增加值结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呈现显着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出现下降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比重开始出现下降,出口之中本国中间品出口增加值重复计算部分,以及其重要组成来自国外账户重复计算部分均出现下降。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全球价值链前向生产长度和后向生产长度表现并不相同,而且呈现阶段性特征。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前、后向生产长度均出现增加,但产业分工地位出现下移。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的社会基础角度看,中国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从经济基础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品市场,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从产业基础角度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投入所占比重仍然较低,这导致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低,科技水平相对较弱,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在总量和比重上呈现出双重提高趋势,且提高幅度显着超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从制度基础角度看,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提升排污处理能力,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中国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应着重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马芳[2](2020)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振兴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以来,东北振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东北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不尽人意。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明确提出了组织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关省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对口合作实施至今已三年,两地对口合作政策执行情况如何、制定了哪些实施细则、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两地对口合作对推动东北振兴效果如何、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带来了哪些经济效应、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对口合作的进展、如何更好地推进两地经济协同发展特别是东北振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对此开展研究,研究对全面评估对口合作政策、促进东北振兴和东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政策实施时间较短,涉及的地域、层级、领域很广,目前对两地对口合作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多学者仅在东北振兴或在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对对口合作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其他研究不同,本文是在对两地大量的实地调研及向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咨询、深度访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以合作现状总览、合作效应实证、制约因素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解读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对口合作政策,系统梳理对口合作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主要领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分领域对对口合作在两地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作为代表进一步实证分析对口合作对东北经济的促进作用。从对口合作的视角分析了东北振兴的制约因素。对两地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对口合作政策,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合作进而推进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到2020年,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已基本完成预定目标。即形成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构建了多产业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了合作相关政策,并形成了有效的保障措施。2.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显着。东北地区在对口合作后经济总量增长趋势明显。对口合作明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机制体制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对口合作对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果不明显,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口合作使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的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科技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的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经济拉动效应不显着。东部地区的机制体制改革也未因对口合作而出现明显的进步,其中,国企改革的效果对机制体制改革作用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效果显着,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效果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的科技产出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作用显着,但对科技投入促进作用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通过三个重点合作领域的实证分析说明对口合作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明显,这说明对口合作是一项有利于促进东北振兴的政策。5.从对口合作视角分析制约东北振兴的主要因素:两地经济基础及合作效应的差异导致东部地区合作意愿不强。机制体制方面,对口合作的实施在东北基层政府受到阻碍。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某些行业中仍存在着以利益输送为基础的“隐性限制”,招标内定、企业垄断、隐性门槛等状况仍然存在。东北国企运营管理能力薄弱,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东北地区制造业存在内部结构矛盾;农业合作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面临问题;东北本地的金融业表现整体疲软,削弱了两地对口合作的效果。在科技创新方面,东北地区创新性研究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人才存在结构性问题;人才就业观念有待转变;东北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弱。在平台建设及其他方面,东北特色小镇建设遭遇瓶颈;合作中两地间信息数据互通不畅;产业园区功能存在竞争冲突。东部地区对东北地区人才“虹吸效应”明显。6.促进对口合作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增强两地干部交流、转变思想意识,制定对口合作PPP项目规范,提升东北国企混改质量,大力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加快两地对口合作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激励两地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政策扶持两地非公经济融资,以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发展,加强两地开展文化旅游合作,以两地制造业为基础与“互联网+”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方面:健全两地人才培育与流动机制,调动两地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两地合作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加强两地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搭建平台载体,促进两地进一步合作交流,补齐两地农村、农业对口合作平台建设短板。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对口合作视角系统梳理了东北振兴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对东北振兴问题的研究文献浩如星河,但是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东北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考材料。2.对区域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中国区域间对口合作大都是发达地区以帮扶为主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形式,很少有学者对此种区域合作进行过系统研究。尽管现阶段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尚不是落后地区,本文对新时代下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新领域,丰富了区域经济理论。3.建立区域对口合作分析框架。本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流动、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作为对口合作分析框架,研究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现状、经济效应、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抓住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东北振兴的关键。4.构建效应分析计量模型。本文通过构建效应分析计量模型,将两地对口合作前后对比及东北地区在三个重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别对东北振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流动、平台建设及农业、汽车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方面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论。

李连刚[3](2019)在《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经济转型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老工业基地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更容易受到资源枯竭、产业技术老化、金融危机等冲击的影响,步入经济衰退轨迹,面临巨大的经济转型压力。辽宁作为我国传统工业基地之一,体制机制落后、产业结构僵化、路径依赖严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枯竭的加剧,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自2013年开始出现经济“断崖式”下滑,再次引发学界和政界的关注,辽宁老工业基地亟需进行城市经济转型以恢复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弹性理论被用来解释区域受冲击影响后为何有的区域能够积极应对冲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而有的区域受冲击影响严重,步入衰退轨道,区域经济弹性对分析区域应对不确定性冲击,恢复原有路径或创造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区域经济弹性理论应用到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拓宽了区域经济弹性理论应用领域,为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论文分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和演化过程,构建了区域经济弹性对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模型,评价了辽宁省城市经济转型效果,预测了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转型趋势,提出了提升区域经济弹性能力和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的对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现有关于弹性、区域经济弹性和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论文系统梳理了区域经济弹性和城市经济转型的概念内涵、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论文认为区域经济弹性是区域经济系统面对市场、环境等冲击扰动时的抵抗能力或通过调整适应转型来迅速恢复系统冲击前发展路径或转向到一个更优发展路径的恢复能力。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是城市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调整升级,是体制机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的过程。论文梳理了弹性概念由工程弹性到生态弹性到演化弹性的演变,总结了区域经济弹性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和创新理论等理论基础。2.基于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分析评价了辽宁省面对短期冲击情境下的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和机制。论文通过抵抗力指数和恢复指数测度区域经济弹性,抵抗力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面对冲击时的抵抗程度,恢复力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面对冲击后恢复经济发展的能力。研究发现,辽宁老工业基地1992-2015年面对冲击的抵抗力较低,二三产业对冲击的抵抗力低,服务业的恢复力弱。论文通过偏离份额模型将区域经济弹性分解为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两部分,发现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弹性产生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弹性主要由区域竞争力决定。第二产业竞争力较低,第三产业长期存在内部结构失衡和竞争力低下问题,限制了区域经济弹性能力。论文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政府支持力度、技术创新水平、经济结构多样性均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弹性的提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和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弹性具有负面作用,辽宁省区域经济弹性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临近地区的经济弹性能力的提升将会限制区域自身的经济弹性水平。3.构建长期扰动情境下的区域经济弹性分析框架,分析了辽宁省区域经济弹性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论文从脆弱抵抗性和适应转型性两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经济弹性指标体系,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弹性进行动态测度,并依据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区域经济弹性演化阶段进行划分。脆弱抵抗性主要指经济系统面对冲击的抵抗程度,适应转型性主要表征区域适应冲击引起的变化来恢复发展或借此冲击创造新的发展路径的能力。研究发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应对长期扰动的区域经济弹性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2003-2005年为释放-重组期,2005-2009年为重组-开发期,2009-2012年为开发-维持期,2012-2015年为维持-释放期。辽宁省区域经济弹性水平较低,主要归因于脆弱抵抗性和适应转型性均较低,区域经济弹性水平主要受脆弱抵抗性决定。4.基于区域经济弹性内涵和相关理论,构建区域经济弹性对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模型,总结了产业结构多样性和路径依赖两种作用方式,探讨区域经济弹性不同演化阶段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论文认为,区域经济弹性可以通过脆弱抵抗性和适应转型性这两个关键过程影响经济转型过程,脆弱抵抗性是区域经济转型的保障,维持区域经济转型过程的正常运转,适应转型性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动力,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提升系统的适应力和创新力,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机会与动力,积极的路径依赖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而消极的路径依赖阻碍了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弹性演化阶段中的重组和开发阶段,有助于区域经济转型效果提升,维持阶段限制区域经济转型效果,释放阶段为新一轮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能。5.基于区域经济弹性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辽宁省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城市经济转型效果进行动态评价,根据区域经济弹性演化过程划分城市经济转型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城市经济转型特征。研究发现,辽宁省经济转型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2003-2005年为波动期,2005-2009年为波动上升期,2009-2015年为提升期,2012-2015年为下降期,辽宁省社会维度转型效果最高,其次为经济维度,最后为环境维度。区域经济弹性演化阶段中的释放-重组期内城市经济转型呈现出波动特征,重组-开发期促进了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的提升,开发-维持期城市经济转型效果快速提升,维持-释放期限制了城市经济转型过程。6.根据区域经济弹性和城市经济转型实证分析结果,预测辽宁省城市经济转型趋势,针对短期冲击和长期扰动不同情景,探讨区域经济弹性提升策略,提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对策。论文认为,辽宁省经济转型将再次步入到释放-重组阶段,开启新一轮城市经济转型过程。在应对短期冲击方面,辽宁老工业基地应提高其抵抗力和恢复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当前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经济结构多样化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中心城市的“反哺”作用。在应对长期扰动方面,辽宁老工业基地应加快提升其脆弱抵抗性和适应转型性,抓住冲击打破原有路径的机遇,对系统释放的资源进行重组,创造新的发展路径。为提升城市经济转型效果,需要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同步转型,针对区域经济弹性演化阶段特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效果。

王泽宇[4](2019)在《辽宁省际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曾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经济面临困境,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东北经济“硬着落”的讨论。虽然当今人口流动尚处转型过程中,但大量实证研究已表明人口流动对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对加快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方面作用凸显。因此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辽宁省际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际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历年辽宁统计年鉴、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数据以及2015辽宁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集为数据来源。研究中发现,省际人口流动方面,省际流动人口存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随着人口流动稳定性的增长,人口跨省流动增速放缓;大量青壮年流入为辽宁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其中多以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运输、商业服务和农林牧鱼业为主;外省流入辽宁省人口主要来自于黑、吉、辽等人口稠密地区并进入我省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从城乡分布上看,绝大部分迁入我省乡镇,且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及初中学历为主;省际人口流动以经济型迁移为主,社会型迁移为辅,“务工经商”成为外省人口流入我省最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方面,辽宁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我省经济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投资结构单一,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等突出问题。接下来,主要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流动人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结果发现,省际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对辽宁省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影响程度有限,省际流动人力资本存量对各市产出弹性系数存在明显地区性差异,其中大连市最大,其次为沈阳市,分别为0.217%和0.10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城市省际流动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铁岭市、朝阳市居于全省末位,表明不同地域省际流动人口数量大小与其受教育程度高低成为影响流入地产出弹性系数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建议我省应加快构建简明顺畅流动政策规定,吸纳经济建设所需相关人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以及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曹高榕[5](2020)在《城商行信用风险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锦州银行被接管事件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状态,面对“五大任务”的挑战。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不少城商行在此过程中由于资产质量的恶化导致业绩恶化,使得信用风险彻底暴露。目前许多论文对于银行的研究多集中在流动性风险,对信用风险研究较为缺乏,信用风险作为目前城商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更富有意义。所以本文选择锦州银行作为案例,不仅要探究其信用风险的成因,还要运用KMV模型对其信用风险进行量化、预警,从而丰富有关城商行信用风险的研究。本文开展分析前,先阐述了针对锦州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框架,并依据该框架对锦州银行分别进行了宏观经济、地区经济、资产业务、股权结构、内部控制五方面的分析,结果发现锦州银行内部存在资产业务较高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不严的问题,而宏观因素加剧了这一过程。在利用KMV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时,对锦州银行2016年-2018年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动态量化分析,并将锦州银行与其他三家港股上市的东北城商行进行对照,结果发现锦州银行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结合前文分析并根据模型的变量,建立了两者的逻辑联系。最后,文章站在城商行、监管部门、投资者三方的立场上对各自提出了相关的启示与建议。

孙悦[6](2019)在《XHL快餐连锁经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与餐饮模式均已发生了改变,外出用餐已是普遍行为,其形式与用餐时间,均向简单、快捷的方向迈进,快餐业得到飞速发展。在快餐业中,连锁快餐店经营规范化,产品品质统一,品牌可靠,深受消费者肯定。对于那些经营经验较少的投资者来说,选择加盟一家被市场肯定的连锁快餐店是相对稳妥的投资模式。当前我国中小型快餐连锁企业发展较慢,突出存在企业市场定位不准确,所产产品种类相似、恶意模仿竞争严重等情况。为使中小型快餐连锁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该类企业经营中遇到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择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实际经营情况,结合国内外对餐饮业、快餐业、连锁经营企业战略等理论分析XHL快餐自身产品特色与经营问题,研究出解决当前经营问题的对策。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及PEST分析方法研究研究其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运用SWOT方法分析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了解到该企业快餐产品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认可;快餐价格合理,易被消费者接受,已占据部分快餐市场,是较为优秀且亲民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其劣势表现在市场定位、加盟方式与新品开发等问题上欠缺系统管理和规划。本文结合分析结果给予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的建议:科学市场定位,严控经营管理,实抓线下服务;企业通过合理的采购、统一配送、快速物流等形式监控成本,有节奏的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向有规模的快餐连锁企业靠拢。严控连锁方式,控制直营店数量,抓好自营加盟店品质,以保障其在市场竞争中能保持竞争优势。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为其他中小型快餐连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王成龙[7](2018)在《辽宁摆脱“土地财政”偏好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公共事业的发展也跟着经济的增长驶入高速公路。由此,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土地财政”作为高效的获利工具便应运而生了,同样辽宁的土地财政也是产生于此。在土地财政的支撑下,辽宁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之后,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国有经济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的收支逐渐地对土地财政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伴随着土地财政发展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因此,依靠土地财政模式的发展终究是不健康且不可持续的,以土地财政收入为支撑的公共财政收入结构也是十分不稳定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辽宁的土地财政问题,并就如何摆脱对土地财政偏好、实现土地的健康发展提出转型策略。本文认为辽宁的土地财政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虽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资源届际之间分配不平均、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土地闲置率高、房价上涨过快和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造成的财政金融风险、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等。因此,依赖土地财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将以文献分析方法,先对土地财政概念等相关理论和土地财政的来源进行交代说明,以统计、实证等方法对辽宁土地财政模式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先进经验,从转变政府工作动机、转变土地出让金收取方式、从供给侧调节土地供应、完善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和以物业税来代替现有土地财政模式等几方面给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转型策略的建议。

亢平乐[8](2017)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杠杆率的测算及成因》文中指出近些年以来,“东北困局”成为中国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而作为东北最发达的经济体—辽宁更是困难重重。最近两年,辽宁的经济增速全国倒数第一,这不仅与整个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辽宁省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辽宁是工业大省,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6%和第二产业的87%。这种过分畸形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本身就存在着不稳定,所以经济减速有着必然性。辽宁经济的增长已经不能仅仅靠三驾马车来驱动,因为辽宁经济的困境更多是来源于潜在经济增速下滑。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辽宁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而最近几年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表现为增加一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的货币开始超过一单位,而一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扩张所推动的名义GDP增长却开始小于一单位;而同时在要素成本的上升和海外经济形势恶化的背景下,辽宁的出口竞争力也在逐年下降,例如2016年,辽宁出现30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出口的减产和投资下降都会影响辽宁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居民的收入,最终影响辽宁的消费支出。因此从三驾马车的角度看,辽宁的经济的投资、出口、消费是必然的。由此可见,辽宁的经济问题已经不能从需求侧寻找办法,需要从其他经济分析框架入手。本文则从供给侧寻找辽宁经济的解决办法,理论上,供给侧不仅只是要素的供给,它还包括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鉴于其他文献很少从这方面探讨,因此本文从杠杆的角度来为辽宁的经济问题寻找办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金融杠杆的角度测算出辽宁近15年的杠杆率以及变动趋势,并通过杠杆率指标的分析公式得出影响杠杆率的影响因子,根据所得到的结论为辽宁去杠杆提出合理的建议。具体包括以下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2016年,辽宁经济增速出现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本文探究负辽宁经济负增长背后的金融杠杆问题,引出全文的研究对象——杠杆率,并叙述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后,又对杠杆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出了本文的结构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该研究的不足和创新。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在进行了供给侧改革和杠杆率的概念之后,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研究杠杆率的意义。由于杠杆的含义在学术界分歧比较大,因此本文首先对杠杆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选取测算杠杆率的指标,以及选取这个指标的三个原因,并得出分析辽宁杠杆率的分析框架。本文还对供给侧改革与去杠杆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得出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的结论。第三章,辽宁杠杆率的测算与潜在风险。本章在第二章的界定杠杆率的指标以及测算公式的基础上,测算辽宁整体以及分部门的杠杆,并分析杠杆率背后的隐患。本文还将辽宁省的杠杆率与中国的主要省份进行了对比,以更加全面的判断辽宁杠杆率的情况。第四章,本文对“债务/GDP”这个指标进行分解,并且从流量和增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辽宁的高杠杆成因的两个公式,利用这两个公式对辽宁高杠杆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辽宁的融资结构过于依赖债务融资、辽宁的投资率太高,净资产回报相对比较低、存在着大量的资本错配这三个结论。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建议。经过实证分析之后,本章得出了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为辽宁去杠杆提出了供给侧建议:一是“去杠杆”要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二是推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三是去杠杆政策需要注意国民生产总值与债务的之间关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从杠杆的角度来重新扫描辽宁经济,本文首先根据一系列数据测算出辽宁省宏观的杠杆率(剔除金融部门),并与中国的一些主要省份进行对比。然后测算出辽宁省家庭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杠杆率;第二,本文将杠杆率这个指标进行拆分,得出辽宁杠杆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流量层面和存量层面详细分析辽宁杠杆率的形成因素。根据以上研究并结合供给侧改革,提出若干条降低辽宁杠杆率的政策性建议。

郭涛,赵德起[9](2017)在《产业结构视角下辽宁经济失速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供给侧从产业结构入手,对辽宁经济增速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其结果表明:辽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化,第二产业贡献率较大;国民生产总值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格兰杰原因,第一、二、三产业不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是辽宁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现在辽宁经济增长下行不排除有需求侧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只有从供给侧入手,进行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才能实现辽宁经济再振兴。

王勇,霍经纬,姜晓婧[10](2016)在《新常态下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接替产业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辽宁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挑战。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背景,本文以辽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支撑,以接替产业的选择为研究内容,对辽宁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接替产业选择应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绝大部分产业不具有成为接替产业的潜力,区位商因素对于辽宁接替产业选择影响较大。本文最后提出发展辽宁接替产业的政策建议。

二、2002辽宁经济走势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辽宁经济走势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目的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发展问题
        1.2.2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2.3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1.2.4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效应研究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产业发展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定义与内涵
        2.1.1 产业
        2.1.2 竞争力
        2.1.3 国际竞争力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第3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
    3.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萌芽期
        3.1.2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期
        3.1.3 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期
        3.1.4 装备制造业发展转型期
    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
        3.2.1 品牌经营意识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3.2.2 整体技术含量持续改善,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愈加紧密
        3.2.3 国际化合作趋势凸显,服务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3.2.4 多角度入手,侧重节能环保
        3.2.5 区域分布多样化和区位集中化
第4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与国际竞争力表现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
        4.1.1 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总体稳定
        4.1.2 装备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效改善明显
    4.2 国际竞争力波动中提升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4.2.2 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波动中提高
        4.2.3 贸易竞争力总体提升,但结构差异显着
第5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与分析
    5.1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与数据来源说明
    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分解分析
        5.2.1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出口情况分析
        5.2.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构成分析
    5.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分析
        5.3.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度方法
        5.3.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分析
        5.3.3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后向参与度分析
    5.4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
        5.4.1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长度分析
        5.4.2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分析
    5.5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度
        5.5.1 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构建
        5.5.2 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
第6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基础分析
    6.1 生产要素
        6.1.1 人力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6.1.2 资本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6.1.3 技术要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6.2 需求条件
        6.2.1 国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内需支撑
        6.2.2 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外需支撑
    6.3 产业基础
        6.3.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
        6.3.2 高新技术制造业作为中间投入总量和比重双重提升
    6.4 制度基础
        6.4.1 阶段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装备制造大国转向装备制造强国
        6.4.2 环境规制渐趋加强倒逼装备制造业排污处理能力
        6.4.3 稳定的金融支持是装备制造业积极扩大发展的基础
第7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
    7.1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7.1.1 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提升但趋势减速,且结构分化明显
        7.1.2 产业科技创新中间投入仍显不足
        7.1.3 国内消费和进口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
        7.1.4 样本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渐趋下降,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下降
        7.1.5 垂直专业化比重出现逆转下降,产业国际分工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
        7.1.6 “逆全球化”潮流影响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7.2 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解决方略
        7.2.1 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融合以提升国际竞争力
        7.2.2 加大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提升创新驱动力
        7.2.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7.2.4 提升全球价值链引领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3 主要创新点和尚待改进之处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尚待改进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对口援助的理论发展
        2.1.2 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的理论发展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1 对口援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2 对口合作相关研究
        2.2.3 东北振兴相关研究
第3章 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成效分析
    3.1 对口合作实施总方案
        3.1.1 对口合作实施方案解读
        3.1.2 分省对口合作实施方案
    3.2 体制、机制改革与合作模式创新成效分析
        3.2.1 东北地区机制体制改革成效
        3.2.2 对口合作发展模式创新
    3.3 两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转型成效分析
    3.4 对口合作区域科技创新成效分析
    3.5 对口合作平台建设成效分析
    3.6 其他领域合作成效分析
    小结
第4章 对口合作对东北振兴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4.1 对口合作推动东北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4.1.1 实证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4.1.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4.1.3 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4.2 东北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效应分析
        4.2.1 体质机制创新的路径分析
        4.2.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4.2.3 体质机制创新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4.3 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效应分析
        4.3.1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4.3.2 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4.4 东北振兴的科技创新效应分析
        4.4.1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4.4.2 科技创新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4.5 东北与东部地区互联、互通效应分析
        4.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5.2 地区间互联、互通效应分析的实证结果分析
    小结
第5章 对口合作给东部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分析
    5.1 对口合作拉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5.1.1 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5.1.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5.2 对东部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效应分析
        5.2.1 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5.2.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5.3 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
        5.3.1 效应分析的模型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5.3.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5.4 对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应分析
        5.4.1 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5.4.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5.5 地区间共建合作平台建设的效应分析
        5.5.1 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5.5.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小结
第6章 两地对口合作重点产业效应研究
    6.1 对口合作对双方农业的影响——来自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证据
        6.1.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1.2 实证结果及东北、东部地区比较分析
    6.2 对口合作对双方制造业的影响——来自汽车制造业的证据
        6.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2.2 实证结果及东北、东部地区比较分析
    6.3 对口合作对双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来自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证据
        6.3.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6.3.2 实证结果及东北、东部地区比较分析
    小结
第7章 对口合作视角下东北振兴的制约因素分析
    7.1 地区间发展差异对合作的制约作用分析
        7.1.1 两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对口合作
        7.1.2 对口合作在两地的经济效应差异明显
    7.2 四大领域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7.2.1 体制机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7.2.2 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7.2.3 科技创新领域的制约因素分析
        7.2.4 平台建设领域的制约因素分析
    7.3 其他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小结
第8章 提升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8.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地区间对口合作
    8.2 加快地区间对口合作产业转型升级
    8.3 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两地间合作
    8.4 加强两地间的合作平台建设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弹性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1.2.2 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案
        1.3.3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内涵
        2.1.2 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与产业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弹性的理论视角
        2.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3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4 创新理论
第3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弹性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短期冲击情境下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和机制分析
        3.2.1 区域经济弹性测度方法
        3.2.2 区域经济弹性特征分析
        3.2.3 区域经济弹性机制分析
    3.3 长期扰动情境下区域经济弹性演化过程分析
        3.3.1 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
        3.3.2 区域经济弹性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3.3.3 区域经济弹性能力演变阶段和演变特征
第4章 区域经济弹性对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作用机制
    4.1 区域经济弹性对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模型
        4.1.1 区域经济弹性对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框架
        4.1.2 脆弱抵抗性的作用与特性
        4.1.3 适应转型性的作用与特性
    4.2 区域经济弹性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方式
        4.2.1 产业结构多样性与区域经济转型
        4.2.2 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转型
    4.3 不同演化阶段的作用机制
        4.3.1 开发阶段与区域经济转型
        4.3.2 维持阶段与区域经济转型
        4.3.3 释放阶段与区域经济转型
        4.3.4 重组阶段与区域经济转型
    4.4 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机制与途径
        4.4.1 短期冲击情境下的作用机制
        4.4.2 长期扰动情境下的作用机制
第5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5.1 城市经济转型现状
        5.1.1 城市经济转型取得的成效
        5.1.2 城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5.2 城市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5.2.1 研究方法
        5.2.2 指标体系构建
        5.2.3 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5.3 基于区域经济弹性的城市经济转型阶段划分
        5.3.1 适应性循环模型视角下的转型阶段划分及机制分析
        5.3.2 不同阶段城市经济转型基本特征
第6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趋势与对策
    6.1 区域经济转型周期性与转型趋势预判
    6.2 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弹性能力提升对策
        6.2.1 短期冲击情境下区域经济弹性调控措施
        6.2.2 长期扰动情境下区域经济弹性调控措施
    6.3 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发展对策
        6.3.1 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转型
        6.3.2 区域经济弹性演变阶段下的经济转型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辽宁省际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人口流动
        1.1.2 经济增长
    1.2 理论基础
        1.2.1 古典“推-拉”理论
        1.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2.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 辽宁省际人口流动现状分析
    2.1 省际流动人口规模与构成
        2.1.1 省际流动人口总量
        2.1.2 省际流动人口年龄构成
        2.1.3 省际流动人口职业构成
        2.1.4 省际流动人口城乡构成
        2.1.5 省际流动人口学历水平
    2.2 省际流动人口来源与流向
        2.2.1 省际流入人口来源分布
        2.2.2 省际流入人口流向分布
        2.2.3 省际流出人口流向分布
    2.3 省际流动人口流动原因分析
        2.3.1 省际流动人口的经济因素
        2.3.2 省际流动人口的社会因素
3 辽宁省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1 总量增长现状
        3.1.1 经济总量优势减弱
        3.1.2 经济发展增速放缓
    3.2 投资变化现状
        3.2.1 固定资产投资乏力
        3.2.2 投资结构较为单一
    3.3 产业结构现状
        3.3.1 产业结构呈现刚性
        3.3.2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3.3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
    3.4 就业水平现状
        3.4.1 就业结构相对滞后
        3.4.2 就业平均工资偏低
4 辽宁省际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4.1.2 流动人口经济增长模型
    4.2 变量选择
    4.3 实证检验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模型参数检验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对策
    5.1 主要结论
        5.1.1 省际人口流动特点
        5.1.2 经济增长现状特点
        5.1.3 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2 相关对策
        5.2.1 构建简明顺畅流动政策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5.2.2 吸纳经济建设所需相关人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5.2.3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优化人口就业结构
        5.2.4 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城商行信用风险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锦州银行被接管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2.1.4 现代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分析比较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研究
        2.2.2 KMV模型对于信用风险预警的研究
        2.2.3 文献评述
第3章 锦州银行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3.1 城商行发展背景
        3.1.1 资产增速:增速迅速下降,问题逐渐显露
        3.1.2 资产结构:非标投资长期占据城商行资产主导地位
        3.1.3 资产质量:经济下行,不良贷款率上行
    3.2 锦州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3.3 锦州银行被接管事件的发展过程
    3.4 锦州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3.4.1 宏观经济原因
        3.4.2 地区经济原因
        3.4.3 资产业务原因
        3.4.4 股权结构原因
        3.4.5 内部控制原因
第4章 锦州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预警
    4.1 KMV模型的计算思路
        4.1.1 求VA、σA
        4.1.2 推算企业的违约点
        4.1.3 估计违约距离
        4.1.4 估计预期违约率
    4.2 样本与数据来源
    4.3 参数的修正
        4.3.1 债务期限(T)
        4.3.2 无风险利率参数(r)
        4.3.3 股权价值(V_E)
        4.3.4 债务违约点(DP)
    4.4 计算过程
        4.4.1 股权价值的计算
        4.4.2 股价波动率的计算
        4.4.3 违约点的计算
        4.4.4 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波动率的计算
        4.4.5 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概率的计算
    4.5 实证结论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建议
        5.2.1 对城商行的启示与建议
        5.2.2 对监管部门的启示与建议
        5.2.3 对投资者的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XHL快餐连锁经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餐饮业连锁经营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发展与连锁系统化管理
    2.3 分析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第3章 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3.1 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公司概括
    3.2 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经营现状与发展目标
    3.3 公司经营模式与加盟条件
第4章 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环境因素分析
    4.1 连锁快餐业外部环境分析
        4.1.1 XHL快餐连锁企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2 XHL快餐连锁有限公司五力模型分析
    4.2 XHL快餐连锁内部环境分析
        4.2.1 XHL快餐连锁企业资源分析
        4.2.2 XHL快餐连锁主要能力分析
    4.3 XHL快餐连锁企业的SWOT分析
第5章 XHL快餐连锁经营问题与成因分析
    5.1 XHL快餐连锁快餐经营问题
    5.2 XHL快餐管理主要问题
    5.3 XHL快餐问题成因分析
第6章 XHL快餐连锁经营对策
    6.1 改变XHL快餐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6.2 对于解决XHL快餐经营问题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辽宁摆脱“土地财政”偏好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已有研究简要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 统计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实证分析法
    四、创新点
        (一) 纵向分析土地财政的发展过程
        (二) 横向分析辽宁各市土地财政概况
第二章 土地财政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土地财政的概念
        (一) 土地财政的概念
        (二) 土地财政的实质
    二、土地财政偏好的概述
        (一) 土地财政偏好其实是一种路径依赖
        (二) 土地财政偏好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三、我国土地财政的产生及发展概述
第三章 辽宁土地财政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辽宁土地财政的现状分析
        (一) 对比分析辽宁土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 辽宁土地财政发展概况
        (三) 各市土地财政发展概况
    二、辽宁土地财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届际”之间分配不平均
        (二) 城市扩张速度过快造成土地闲置率高
        (三) 地价与房价相互促进快速增长
        (四) 地方政府财政和当地金融风险增大
        (五) 对经济结构优化的抑制作用
    三、辽宁土地财政的成因分析
        (一) 土地出让收入一次性获得
        (二) 土地出让收入没有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
        (三) 土地供应计划还不十分合理
        (四) 土地供应约束机制还不十分完善
第四章 部分省份(地区)土地财政的转型经验和启示
    一、经验做法
        (一) 广东土地财政的转型经验
        (二) 香港土地财政的转型经验
    二、启示
第五章 辽宁摆脱土地财政偏好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土地财政收益分配方式
    二、完善土地出让金管理制度
    三、从供给侧调节土地供应防止无序开发
        (一) 逐渐缩小存量土地规模
        (二) 严格控制增量土地规模
    四、以土地供应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第六章 结论
    一、辽宁对土地财政产生偏好
    二、依靠土地财政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三、土地财政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杠杆率的测算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杠杆理论研究综述
        1.2.2 杠杆测算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2.2 杠杆定义
    2.3 杠杆率的测算与分析框架
    2.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信用经济的论述
3 辽宁省杠杆率现状
    3.1 辽宁全社会杠杆率现状
    3.2 政府部门杠杆率现状
        3.2.1 政府部门杠杆率测算
        3.2.2 政府部门杠杆率隐患
    3.3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现状
        3.3.1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测算
        3.3.2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隐患
    3.4 居民部门杠杆率现状
        3.4.1 居民部门杠杆率测算
        3.4.2 居民部门杠杆率隐患
    3.5 辽宁省杠杆率与中国主要省份的比较
4 宏观经济视角下辽宁省高杠杆率的成因
    4.1 债务融资在整体融资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
    4.2 投资率居高不下,资本回报率持续下滑
    4.3 资本在企业、行业区域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
5 政策建议
    5.1 “去杠杆”要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5.1.1 调整融资来源结构
        5.1.2 处理好金融机构的坏账
    5.2 推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
        5.2.1 实体经济存量方面的供给侧改革
        5.2.2 实体经济增量方面的供给侧改革
    5.3 去杠杆政策必须同时考虑GDP对债务的影响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产业结构视角下辽宁经济失速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三、辽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描述性分析
四、辽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1. 模型构建
        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二)计量分析
        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分析
        (1) ADF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3)格兰杰因果检验
        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10)新常态下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接替产业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1. 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2. 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依据: 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3. 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接替产业的发展
二、辽宁接替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1. 接替产业选择的影响因素
    2. 接替产业的选择基准
    3. 接替产业选择的基本模式
    4. 接替产业的选择原则
三、辽宁经济转型升级接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1. 辽宁接替产业的指标体系
    2. 辽宁接替产业层次分析模型
四、模型结果与解读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四、2002辽宁经济走势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研究[D]. 石宇飞.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 马芳. 辽宁大学, 2020(07)
  • [3]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D]. 李连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01)
  • [4]辽宁省际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王泽宇. 辽宁大学, 2019(01)
  • [5]城商行信用风险成因与预警研究 ——以锦州银行被接管事件为例[D]. 曹高榕.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XHL快餐连锁经营问题研究[D]. 孙悦.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7]辽宁摆脱“土地财政”偏好的对策研究[D]. 王成龙. 东北大学, 2018(02)
  • [8]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杠杆率的测算及成因[D]. 亢平乐.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9]产业结构视角下辽宁经济失速原因及对策研究[J]. 郭涛,赵德起.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7(03)
  • [10]新常态下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接替产业选择[J]. 王勇,霍经纬,姜晓婧.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02)

标签:;  ;  ;  ;  ;  

2002年辽宁经济走势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