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浦东前滩40-01地块规划设计论文_朱钧

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上海 200030

摘要:根据前滩整体规划发展目标,探讨了上海浦东前滩40-01地块规划设计,分别从规划设计、建筑特色、单体设计、建筑节能等方面作了阐述,以指导类似建筑设计。

关键词:生态;商业;空间;传承;融合;新古典

引言

前滩地区定为为生态型、复合性城市社区。规划着力体现绿色、复合、立体的理念,倡导工作、居住、休闲、出行紧密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具体的设计概念和规划措施,在方案中体现地区发展目标和愿景,落实总体设计理念。从城绿互融的整体结构、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立体宜人的布局形式、便捷人性的慢性系统、丰富多样的开放空间体系、倡导绿色的道路交通系统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演绎面向未来的环境生态、功能复合的城市滨水社区,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初衷,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上海前滩40-0地块项目是一个融合了办公、商业、公寓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类项目。首先在建筑形式上充分考虑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上海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和时代感的体现,同时突出自身特点和建筑个性,外立面设计简洁大方、品质精致。整个建筑建成后将成为该区域一个标志化产品。

1 规划设计

1.1本基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南延伸段前滩地区(Z000801单元40-01地块),地块东至杨思西路、南至高青西路、西至经六路、北至海阳西路。整体规划采用沿着东西轴线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在基地的东侧正中沿着杨思西路布置24层办公楼,办公楼底层设置商业裙房,办公楼人行出入口布置在杨思西路上,落客区布置在内院中形成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地。在基地的西北侧和西南侧布置两栋29层公寓楼,公寓楼底部布置沿街商业裙房,形成连续的沿街界面和围合的内院空间。整体布局空间围和、紧凑,中轴对仗,仪式感和礼仪性明确。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1557.3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58736.58,地下总建筑面积为32391.92平方米。其中地上计容建筑面积为57786.50平方米,容积率:5.0,建筑密度50%,绿地率10%。

1.2基地绿化布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内庭院绿化、基地东北角的下沉广场绿化,以及基地四角沿城市道路的转角绿化。

1.3地块设置两个车行主入口:办公车行主入口位于北侧海阳西路,住宅车行主入口位于西侧经六路。同时,在基地南侧高青西路设置一个消防车紧急出入口,消防车流线可达到每栋高层主体前登高场地。在基地南侧海阳西路和北侧高青西路分别为两栋公寓设置单独的人行出入口,方便居民从城市直接进入单元楼内,并且在杨思西路设置办公人行主入口。

2 建筑特色

2.1传承与创新

本项目不但继承了古典主义遵循中心、对称、轴线、等级、秩序、主从等设计原则,强调均衡、比例、节奏、尺度等构图逻辑与审美趣味。无论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对称和均衡几乎成为主导构图的决定性因素;还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厚重感,适度简化了古典主义的装饰性特征,线条更加刚劲简捷。该建筑则不同,它着重要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感,一种文化纵深感,并融合上海石库门特色加以点缀,你可以看到某种厚重的沉甸甸的东西—一种文化意蕴。

本项目不仅融合了石材幕墙、玻璃幕墙等新材料、新工艺,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还融合了新的构造形式,以满足上海人对居住、办公的新需求。

2.2景观与环境

绿化景观与建筑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建筑布局自然形成了内部休憩广场、地下商业内街、超市等与立体景观,使自然景观与休憩、购物场所共生共融。将购物、休闲、游乐融为一体,体现“情景体验消费”为内涵的理念,表达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设计中尽量利用街道广场布置绿化景观。周边场地以石材等硬质铺装为主,局部种植树木及草皮,配以室外街俱和灯具设施,使本项目的商业部分成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一部分。

基地设置两个下沉庭院,东北角为开放式下沉庭院,是地下商业的主入口,宽大的下沉台阶及一上一下两部自动扶梯将地块外人流引入地下商业空间;基地中部下沉庭院,对应西侧入口广场,为地下商业内街引入天然采光及通风,同时满足了公寓居住着对于地下商业的自由出入。西侧住宅主入口由建筑等硬质界面和绿化等软质界面所围合而成,使其成为了活动和联系的中心,同时具有了独立的个性以及强烈的社区感。

3单体设计

3.1地下室平面功能布局

地下夹层,位于公寓、办公及沿街商业建筑投影下方,层高2.8米,设置非机动车库;地下一层为商业,层高5.7米;地下二层机动车库(含人防地库)层高3.8米,地下三层为机动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3.6米。

地块内设置两个机动车出入口,一个位于基地东侧,办公楼南侧,为地块的办公机动车出入口;另一个为地块的住宅地库出入口,位于地块西侧,公寓1号楼南侧。地库机动车出入口坡道宽度净尺寸不小于7米,地库内双车道宽度不小于5.5米。

地块内设置两个非机动车坡道,位于基地西侧,两栋公寓楼前。

3.2公寓

两栋高层公寓均为29层,层高3米,分列基地南北两侧,沿东西轴线对称。公寓平面自身左右对称,户型主要分为建筑面积50平方米左右的一室一厅平层户型及建筑面积80平方米左右的2+1室一厅的跃层户型,户型平面布置紧凑,动静分区合理,流线清晰,保证了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和组合,保证每一户都有充足的日照采光面。

3.3办公楼

高层办公楼位于基地东侧,紧邻杨思西路,办公楼共24层,标准层层高均为4.1米。办公楼核心筒设计在主体的东侧中部,整体核心筒布局紧凑,偏心的布置使得将西侧景观面最大化,同时避免了核心筒居中造成的东西侧进深过小的问题,达到办公层的最大利用率,同时疏散楼梯的设置满足消防疏散距离要求。人行主入口设在办公楼体块的东立面。办公楼大堂是两层通高,进入大堂后可以直达电梯厅,到达办公区域。办公楼的裙房部分设置商业等功能,以满足了本区域的使用需求。

3.4沿街商业

项目沿地块四周设置沿街商业,东北角沿街商业2层,层高4.5米,其余部分均为一层,层高4.5米。

3.5立面风格

立面风格以美国中央公园西15号为原型,保留古典建筑的体块划分及虚实关系,以厚重的体量、三段式的立面分割、中轴对称的造型手法,强烈的宣扬传统的历史痕迹和文化底蕴。摒弃传统造型手法中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线条,以隐喻、抽象的方式刻画对古典的崇拜。体现尊贵、庄重、严肃的氛围。

同时,在底层商业处沿用高层的体量和虚实对比的处理手法,融合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元素,在建筑基座等近人尺度,运用上海典型石库门元素,突出显示地域特色,勾起人们对于妩媚、温情的老上海情调的回忆。在古典的严肃、低沉中渗透出几许风情的柔美,几许属于上海的味道。

项目整体立面风格稳重、厚实中透露出上海特有的情调和韵味。

3.6主要材料

各建筑物主体采用框剪结构,墙体材料以钢筋混凝土、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主。

公寓、办公楼及商业主体建筑外表面以干挂石材为主要外墙装饰材料。办公楼中部位置设有玻璃幕墙。

4建筑节能

4.1本工程根据上海市及国家有关节能设计的规定及措施进行节能设计,加强对有关节能设计指标的控制,节能措施的处理,做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本项目每个单项工程建筑节能设计均符合采暖、空调能耗节约65%要求。

4.2本项目地处建筑气候分区ⅢA地区的夏热冬冷区。拟采取建筑节能措施建筑物栋数:3栋,其中两栋为居住建筑,3-29层是住宅,一二层是底商与配套建筑。一栋为办公建筑与底商。

4.2.1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措施概述:

a)屋面(平屋面)采用正置式做法,保温材料采用泡沫玻璃。

b)外墙采用外墙外保温,保温材料采用岩棉板。

c)建筑外窗及阳台门均采用隔热铝合金窗隔热条厚16mm(双玻一面涂0.4(5+12A+5)空气)。

d)住宅分户门采用蜂窝夹板门。

e)当有室内部分楼面砼板底悬挑暴露在室外时,板底均应粘贴岩棉保温板,其下用玻纤网格布结合或加钢板网粉刷20厚聚合物砂浆,其外作外墙涂料或根据单体要求做吊顶。分户楼板以及空调采暖房间与非空调采暖房间之间的楼板添加保温层,保温材料采用岩棉板。

4.2.2公共建筑(办公、公寓底商等)围护结构保温措施概述:

a)屋面(平屋面)采用正置式做法,保温材料采用泡沫玻璃。

b)外墙采用外墙外保温,保温材料采用岩棉板。

c)外门窗及局部透明幕墙均采用隔热铝合金窗隔热条厚16mm(双玻一面涂0.4(5+12A+5)空气)。

d)底面接触空气架空层采用粘岩棉保温板,其下用玻纤网格布结合或加钢板网粉刷20mm厚聚合物砂浆,其外作外墙涂料或根据单体要求做吊顶。空调采暖房间与非空调采暖房间之间的楼板添加保温层,保温材料采用岩棉板。

4.3保温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5 结束语

生态型、复合性的城市社区已是上海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有限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高度综合化布局完善的城市功能,从而实现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人口承载能力的双重目标。

与此同时,新时期的建筑设计手法与古典、文化的交融,让上海这个魔都在时代变迁中更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世界建筑史:新古典主义卷》[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DGJ08-107-2012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5]DGJ08-205-2011上海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论文作者:朱钧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  ;  ;  ;  ;  ;  ;  ;  

浅谈上海浦东前滩40-01地块规划设计论文_朱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