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

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

郭华[1]2004年在《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以弗莱的理论为主要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结构以及象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首先阐述了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择运用原型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研究的原因,并解释了采用原型理论作为本文的批评方法的可行性。随后提出了笔者所探讨的主题:这部小说运用了哪些原型?原型的运用对作品有何意义? 第一章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原型,包括盖茨比,黛茜和汤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巧妙赋予了其主要人物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原型的特征。盖茨比的原型可以追溯到亚当和耶稣基督以及太阳神阿波罗。通过亚当的原型象征,作者强调了他的纯真,热情和对于时间的漠视。此原型形象又通过盖茨比与黛茜和汤姆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印证:盖茨比深爱着黛茜,而黛茜难以抵制汤姆的诱惑。最终盖茨比和他的夏娃失去了伊甸园。而耶稣基督的原型象征则突出了盖茨比的美好品德和与耶稣相似的悲剧命运。在小说描写的丑恶而冷漠的世界里,盖茨比是孤独的圣人。他既是周围芸芸众生的精神源泉,同时也被他们背叛和屠杀,成为无聊堕落的社会的牺牲品。与太阳神阿波罗相似,盖茨比充满了耀眼夺目的活力和激情,然而却被黑暗吞没。黛茜是夏娃和迷人而致命的海妖的混合体,而汤姆的原型则是邪恶残忍的撒旦。 第二章探讨原型结构与原型象征。按照弗莱的理论,四季的循环交替暗含着一种重要的原型叙述模式。盖茨比的故事始于盛夏,与之对应的是传奇;终于秋季,与之对应的则是悲剧。同样,盖茨比的命运呼应了“寻找乐园,失去乐园,牺牲与救赎”的古老的圣经悲剧模式。在情节上,菲茨杰拉德运用了圣经中最主要的情节模式,善恶之间的冲突,并将之置换为盖茨比与周围社会的冲突,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本章还分析了小说中主要的原型象征:花园,灰烬谷,水和色彩。这些象征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渲染了悲剧的氛围。 第叁章详尽阐述小说的原型主题。两个重要的神话传说成为贯穿作品的原型主题:失乐园的神话和追寻圣杯的传说。盖茨比的纯真和浪漫,爱情与生命的悲剧性毁灭是人类失去伊甸园的写照,也是美国之梦破灭的深刻揭示。作品中弥漫着对失去的乐园的渴望。追寻圣杯的传说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盖茨比终其一生义无反顾地追寻生命中的圣杯。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他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依然值得赞赏。 因此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于原型的运用是巧妙而复杂的。这些原型不仅是小说的源泉之一,也是作品艺术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有效地凸现了作品的主题。通过对原型的组合,置换与变形,菲茨杰拉德尖锐地批判谴责了美国“爵士年代”的理想的荒芜与道德的堕落。正是这些原型增强了小说的深刻性和艺术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伟大作品。

牛慧静[2]2013年在《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文中提出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着名经典作家。他以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作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展现了美国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诸多特点,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细腻笔触描绘出迷茫一代年轻人对“梦想”幻灭后的精神状态。他的小说多数以爱情和梦想为主题,既有对人物性格的浪漫主义式探索,也有对“爵士乐”时代繁华背后的冷静审视,本文从菲茨杰拉德作品文本出发,运用浪漫主义想象理论,艾布拉姆斯的表现说等浪漫主义经典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探析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通过分析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爱情和梦想主题,指出其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特点,即对爱情的想象、孤独反抗者的人物塑造、离奇的情节、浪漫型的象征和隐喻的运用、小说的抒情特色、时间流逝和梦想破灭的感伤等特征,展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指出菲茨杰拉德并没有逃避现实或是在迷茫中沉沦,也不仅仅追求对现实的忠实反映和批判,而是用爱情梦想揭示拜金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以心灵之灯的丰富感受力折射美国现实社会的光怪陆离,为心灵追求人性本真寻找另一种可能,并渴望走出现实的羁绊,尽可能地接近绚丽的理想世界。

高捷[3]2014年在《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影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近代着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是对美国20世纪二叁十年代的绝妙记录。处在电影产业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与电影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以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影像因素为探讨对象,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时空叁个方面分析电影叙事手法在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细读分析,探讨菲茨杰拉德小说电影改编的方式。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菲茨杰拉德小说在叙事学以及小说与电影的比较研究框架内的已有研究,并对小说的影像叙事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菲茨杰拉德小说影像叙事的成因,认为二十年代美国大起大落的社会经济环境、亟待变革的时代背景和蓬勃发展的影像文化影响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第叁部分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时空叁个角度切入,认为小说中的“隐含作者”和第一人称叙事产生电影中“摄影机-眼睛”的视点效果;音响艺术与蒙太奇等叙事语言的运用使小说具有影像叙事特色;小说中非线性叙事的时间安排和空间性呈现出电影的时空特色。第四部分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进行对照分析,认为改编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时空的改编上应有所选择、取舍与转化以体现原着的精神气质。第五部分结语对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影像叙事与改编方法予以总结,并提出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应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善于运用创造性的电影手段“再现”原着的哲学内涵,将那个时代的图景在现代意义上推进。

参考文献:

[1]. 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D]. 郭华. 郑州大学. 2004

[2]. 论菲茨杰拉德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D]. 牛慧静. 广西师范学院. 2013

[3].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影像叙事研究[D]. 高捷. 浙江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