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工业的经济战略与政策探讨_煤炭论文

我国煤炭工业的经济战略与政策探讨_煤炭论文

我国煤炭工业经济战略与政策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煤炭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困扰煤炭工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些行业和部门相继取得了较满意的发展速度和效益。而煤炭企业走向市场以来,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是煤出得少了吗?不!我国煤炭年产量1993年达11亿t,1994年达12亿t,1994年末库存量达2亿t。而煤炭生产却出现了难以治愈的恶性循环。煤炭生产出来卖不出去——销售困难;煤炭货订出去了又运不出去——运输困难;煤运出去了煤款收不回来——回款困难;货款收不回来,工人开不了工资,原材料购不回来,固定资产不能按期更新,不但难以扩大再生产,维持简单再生产都非常吃力。特别是衰老矿区的生存和发展更是煤炭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以上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如下:

1.煤炭生产的特殊性。

第一,煤炭属于非再生能源,其储藏量有限。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储量减少的煤炭企业在没有新区接续的条件下,走向衰老是必然规律。正如一个人从青壮年走向老年一样,青壮年时做贡献,老年时需要供养和扶持。

第二,煤炭生产矿井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一般中小型矿井尚需3~6年建设期,投资大多数超过亿元以上。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煤矿建设和煤炭生产都必须依靠国家投资和国家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否则单纯依靠煤炭企业内部自筹资金难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煤炭产品的不可长期储存性。煤炭产品占地面积和空间体积大,无处多容。只要生产出来必须短期内运出或销售,否则积压成患。由于大多原煤露天存放,有的风吹疏松变质,由块煤变成末煤;有的被雨水冲跑;有的日晒自燃成灰,给煤炭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第四,煤炭生产的作业连续性。煤炭生产与其它产品的生产不同,特别是大中型矿井,一经投产,必须连续作业,三班生产。因为一旦停产,则伴随着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极大浪费。因此,煤炭产品不可能像其他产品那样完全推向市场,靠市场竞争去求得生存。因为它不能象有些产品那样可以随时按市场需求去调节产量或转换其它产品。

第五,煤炭市场的局限性。这是煤炭产品不同于其它产品的又一特征。由于目前煤炭深加工在我国还没有达到物尽其用,而且消费大户是基本稳定的。所以,煤炭生产总量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量相对平衡。除增加煤炭对外出口外,它不可能像其它产品那样,可以不断开拓和扩大消费市场。在煤炭需求总量一定,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靠煤炭企业内部竞争只能是行业内互相抢饭碗,你死我活。靠能源各行业间竞争,由于电力、液化气、天燃气等其它能源的发展和易于使用,煤炭这一能源又必然败在其它能源的手下。

2.煤炭生产宏观控制失调

国家把煤炭企业推向市场以后,地方煤矿和小煤窑遍地开花,我国煤炭生产总量无限制地增长。到1994年底,年煤炭生产总量已达12亿t。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生产量只有4.7亿t,只占煤炭总产量的40%。由于目前煤炭需求总量相对稳定,而煤炭生产总量增长速度较快,超出了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量,使1994年末煤炭库存总量达2亿t,占1994年煤炭总产量的16.7%。国家对于这种煤炭供需不够平衡的局面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已导致煤炭工业内部“小鱼吃大鱼”的不应有现象。在煤炭工业内部竞争中,小煤矿较大中煤矿有明显优势,地方煤矿和小煤窑生产规模小,投资少,生产成本低,生产上机动灵活,可以“吃肥毛瘦”。销售上政策宽松,不必有固定的、大批量用户。这些优势使小煤矿抢了大中国有煤矿的饭碗。

3.煤炭产品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

煤炭产品价格与价值偏离表现在煤炭出厂平均售价低于或等于生产成本。改革前解决办法是靠国家政策性亏损补贴来解决的。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性亏损补贴逐渐减少继而完全取消后,由于构成煤炭生产成本的主要材料、电力、设备等价格猛涨,而煤炭出厂价格偏低,就更加大了煤炭产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与全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相比,各种工农业产品以及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服务业的价格轮番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10倍多,建材价格上涨5~7倍,而煤炭产品价格只上涨2~3倍。煤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由50年代58种行业前数第4位退到倒数第4位。“下井挖煤的不如骑车送信的工资高”。采掘一线招工难,煤矿院校招生难,从煤炭行业门庭冷落的现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行的煤炭经济政策使煤炭产品价格背离了煤炭产品价值。

4.产、运、销脱节。

计划经济下的煤炭市场曾经对煤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对煤炭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正确与否暂且放下不谈,请看《中国煤炭报》1995年7月27日报道的一条“电煤告急事出有因”的消息。这条消息真实地反映目前煤炭产品经营中产、运、销脱节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第一,消息中透露:电力部门用煤1.8亿t电煤中有1.5亿t没有签订经济合同,并且对已订货的分配计划退货。仅从电煤告急中看,我国煤炭总产量中有10%的产品没有可靠的用户和销售市场。电老大总用煤量占煤炭用户的12%,却不愿与煤炭生产单位签订经济合同。全国每年虽召开一次煤炭订货会也只是流于形式,反映出国家对煤炭销售失去必要的宏观控制。第二,“电煤杭州订货会上订货有缺口,电力部门要求1995年增加电煤2159万t,国家计划安排1291万t,实际订货只订了780万t”。此消息说明电力部门需要煤炭,但又不想通过国家订货会签订合同,“要自己搞,而自己一时又组织不上来”。由于没有国家统一制订产销计划,使产与销严重脱节。第三,“受铁路限制口通过能力的限制,订货会上有400多万t计划内合同,铁路部门没盖章”。反映出没有国家干预下的煤炭生产与运输,运输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煤炭这一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煤炭产品与其它日用品不同,它不但必须有较严密的生产计划,而且必须有相应的运输计划和销售计划。否则,产、运、销脱节不但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将给国民经济其它相关行业、部门带来连锁经济损失。

5.社会负担重。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许多煤炭企业莫名其妙地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功能。如:矿办学校、文化娱乐场所、社会福利设施、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维修和管理。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经常向煤炭企业摊派各种市政建设投资。如:市政水源建设、道路修建、粮店翻建、学校扩建、厕所修建、治河修沟等,沾不沾边都向煤炭企业伸手要钱。由于近几年煤炭企业经济困难,资金紧张,拿不出更多的钱投资于市政建设,个别地方政府便实行“一市二制”,对矿区不投或少投资。市区建设日新月异,而矿区建设山河依旧。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1.“供不应求”战略。

所谓“供不应求”战略,实际上是强调国家必须对煤炭生产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煤炭产品在供需总量上基本上趋于平衡。煤矿工业之所以陷入困境,不是煤炭生产得少了,而恰恰是煤炭生产得太多了,煤炭产品供大于求。困境正是我们煤矿工人用煤山堆砌成的。为什么石油工业、电力工业、邮电通讯业、运输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都好于煤炭工业,其直接原因是“供不应求”。美国稀而奇珠宝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非常走俏,但该公司却不像其他厂家那样盲目大批量增加产量和推销产品。而是采取“限客推销术”,将其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控制在一定的限额内。稀而奇公司利用消费者“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使该公司产品长期领先世界珠宝市场而不衰,得到的是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

煤炭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煤炭需求总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国家应对煤炭生产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的经济形式,它也有自身的弱点和先天不足,单纯靠市场调节必然伴随着社会物质的极大浪费。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也要对国民经济起主要作用的经济部门和支柱产业进行政府干预,并制定严密的经济计划和保证计划实施其有关政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虽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人为地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也不能盲目生产,人为地造成“供大于求”。由于煤炭生产的四大特性和煤炭产品的特殊地位,煤炭工业生产必须有国家指令性计划。

2.“舍卒保车”战略。

综上,除非在小生产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经济形式下的煤炭工业都必须有计划,按需求进行生产。为有效地调整目前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不平衡关系,我国应制定相应的煤炭经济政策,下狠心关、停、并、转部分煤矿,压缩煤炭生产量。使煤炭产品生产与需求逐渐趋于平衡。在关、停、并、转战略上要“舍卒保车”。“舍卒”就是要关、停、并、转部分地方煤矿和小煤窑,特别是要关、停、并、转那些乱采乱掘,与国有重点煤矿争食地下资源的地方煤矿和小煤窑,“保车”就是保护国有重点煤矿的效益和煤炭市场,维护煤炭开采的正常秩序。

3.产、运、销三位一体经营战略。

为解决煤炭产品产、运、销脱节问题,全面提高煤炭工业的经济效益,煤炭工业应该建立起产、运、销三位一体的煤炭经营市场。煤炭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必须有严密的经营组织计划。达到煤炭资源开采建设有长远规划,生产经营有年度计划,运输煤炭有保障计划,煤炭销售有用户计划。煤炭企业进入市场以后,由于多种原因,产煤的不如运煤和倒煤的,煤炭产品利润多数落在运输者和销售者之手。煤炭企业应投入一定资金,购置大吨位载重汽车,提高运输能力。开设全国煤炭专销网点,把全国煤炭生产、运输、销售统管起来,建立起全国性的产、运、销连网机构,逐渐达到自产、自运、自销。把运销利润夺回来。

4.煤炭产品转换战略。

除了对有特需固定的煤炭产品用户直接销售煤炭外,应将煤炭产品就地就近加工成关联产品或转换为其它产品销售。如辽源矿务局梅河煤矿因运销困难经常积压煤炭,应在梅河口市建立一座电、热、煤气三联供应站。把运销困难的煤炭产品转换为自产自用自销的电力、热力、煤气。既解决了运销困难,又提高了煤矿综合经济效益。

5.提高煤炭质量,增加煤炭产品品种战略。

为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应投资改造洗选加工环节,将目前以原煤销售为主变为块煤、粉末煤、煤矸石分别销售。煤炭产品价格要统一制定,变现有的以产地价格为主改为以质论价,以发热量、含矸、水分和品种综合定价。

6.向全社会开放战略。

煤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打开煤矿的大门,冲开行业的束缚,向全社会开放,要利用局矿内外各类人才和闲置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房屋)搞轻工、化工、食品、日用品等;利用矿区土地优势搞农副业、林业、养殖业、种植业;与地方企业联合,与乡镇企业联合,与国内外企业联合,甚至可以与个人合资或联合办厂、办商业、搞服务业等。

7.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炭价格政策和工资政策。

煤炭产品的价格关系到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生产煤炭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于煤炭价格的时候,靠生产原煤和经营单一煤炭产品的煤炭企业就不可能自负盈亏或盈利。因此,国家应在有效地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统一制定煤炭价格。价格上调幅度应按煤炭产品生产价值科学制定,即生产煤炭的必要劳动时间制定。同时根据煤矿工人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劳动时间上调煤炭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

8.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政策。

由于煤炭生产的特殊性,煤炭企业都有一个兴衰过程。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矿井建设的初期就应充分考虑和拟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把煤炭产品生产和多元化经营结合起来,在煤炭生产建设计划投资中包括联产、转产计划和多元化经营投资。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衰老矿区和煤炭城市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衰老矿区和煤炭城市的开发转产项目给予优惠的投资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鼓励吸收国内外各种投资到矿区和煤炭城市办工厂,搞经营和服务业等。

煤炭城市的地方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规划中应把矿区建设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统管起来,不应搞“一市两制”。地方政府还要协调好矿区和市政建设各方面的关系,给予矿区必要的方便条件,促进矿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减轻了煤炭城市的负担。

煤矿是生产单位,不是社会,更不是政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政策,将煤炭企业承担的学校、医院、敬老院、保育院、粮店、商店、人防办等公用福利设施和基础设施重新划归地方政府建设、维修和管理,使煤炭企业轻装上阵。

标签:;  ;  ;  ;  

我国煤炭工业的经济战略与政策探讨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