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论文_汪爱田 胡建波

汪爱田 胡建波

(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 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摘要】 目的:探究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此疾病病患54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27例。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一针灸治疗,对综合组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结果:综合组病患的治疗效率明显比常规组病患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取较好效果,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使病患尽快康复痊愈。

【关键词】 针灸;综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43-02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口眼涡斜、口僻等,与现代医学中的Bell麻痹相似。此病的早期治疗效果较佳,但是由于治疗失当、失治等因素的影响,病情往往会进一步发展至后遗症期。周围性面瘫后遗症出现后,病患的面部肌肉运动会存在障碍,病患治疗心理压力较大。为了探究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措施的效果,文章选取了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此疾病病患54例,对其展开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对象为54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病患,均为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依照随机方式将54例病患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每组均为27例。在27例常规组病患中,男13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12岁至62岁,平均36岁。在27例综合组病患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8岁至58岁,平均3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和病情危急程度等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组治疗方式 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单一毫针针刺治疗方式,具体操作为:取穴:面部麻木、面肌痉挛者选取患侧地仓、下关、颊车、阿是穴。对于无抬眉运动或是抬眉低,大、小眼流泪病患则选取其侧鱼腰、攒竹、丝竹空穴位针刺[1]。对于抬眉时嘴角上错,而闭眼时会牵动嘴角、鼓嘴时眼小、鳄泪症病患选取侧攒竹、四白、地仓穴位。对于出现倒错病患则选取其健侧地仓、双侧合谷、颊车穴位。在对病患的穴位皮肤实施严格消毒处理后,将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内,攒竹、丝竹空、鱼腰、迎香穴采用平刺,地仓透颊车、余穴位采用直刺,所有穴位均留针30min。

1.2.2综合组治疗方式 对综合组病患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法,在毫针针刺治疗基础上采用隔药饼灸。

隔药饼灸:药饼组合为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粉及水。在药饼制作时,将其捏成直径2cm,厚度0.5cm的圆饼,上置直径、高度均为1.5cm的圆锥型大艾柱灸各面部穴位。穴位选取为:下关、太阳,每次每穴灸两壮,每壮烧尽为度。当药饼过烫时,就需将其移向周边,注意不要起泡。

治疗完毕后指导病患选取仰卧位,对其患侧、健侧实施按摩,两侧按摩均选取此路径揉抹各穴位:承浆—地仓—颊车—牵正,人中—迎香—颧髎—下关,四白—太阳—阳白—攒竹。每个穴位按揉时间约为2~3min,应注意手法的轻柔,将面部发热,存在轻松感为度。在每次治疗前需事先给予毫针针刺及隔药饼灸处理。每周推拿3次,连续治疗8周[2]。

1.3 疗效判定

显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两侧面容趋于对称,双眼睑裂也开始趋于正常状态、在肌电图、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中发现,其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有效: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其双侧面部外观得以显著改善,但依旧不够对称。双眼睑裂依旧不等大。肌电图、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得以改善。无效:病患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无改变,在停止治疗后出现复发。肌电图、神经诱发动作电位检查结果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对比如表所示。

通过对表格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综合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96.23%要高于常规组的81.13%,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综合组病患实施针灸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取较好效果,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3.讨论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指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发生的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其主要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一般症状为口眼歪斜,且疾病发生并不会受到年龄限制。此病的发展阶段分为三部分,即急性期(1~2周)、恢复期(2周~3月)及后遗症期(超过3月)。在临床之上,会有10%~20%的病患留下后遗症,病患的病程一般超过3月,持续性的存在眼脸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易流泪、面肌麻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症状。

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治疗中,针灸综合疗法的应用应将活血通络作为重点[3]。毫针针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针灸疗法,在其应用中,可在刺激穴位后对病患气血予以调节,激发出穴位良性调节作用。而灸法在应用中则具有温阳化积效果,可促使气机得以通调,瘀血得以完全消散。隔药饼灸治疗中,可对艾灸的温度进行科学控制,不至于烫伤病患皮肤,病患治疗配合度较高[4]。而且还可帮助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指导患者推拿治疗,可对人体体表予以直接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并产生热效应,加速气血流动。针灸综合疗法的应用,具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综合组病患的治疗有效率96.23%要高于常规组的81.13%,且两组存在差异极为明显化,P<0.05。由此表明,对综合组病患实施针灸综合治疗措施,可获取较好效果,促使病患尽快康复痊愈。

【参考文献】

[1]倪卫平.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23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1):89-90.

[2]洪钰芳.针灸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5):287-315.

[3]曾彦,李芬田.中医综合疗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思路探讨[J].医学信息,2014,(21):408-409.

[4]王立国,鄢定英.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报道[J].中国处方药,2015,13(8):90-91.

论文作者:汪爱田 胡建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  ;  ;  ;  ;  ;  ;  ;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53例论文_汪爱田 胡建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