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发展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发展_非智力因素论文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智力因素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非智力因素

人类的智慧行为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智慧行为活动都有很多种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参与。根据这些心理因素的机理可将它们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指体现人智慧水平的诸心理因素,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智慧活动的基础。

非智力因素是指对智慧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调节等作用的诸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它积极作用于智慧活动,对智慧活动起动力和调节的作用,是人类从事智慧活动的动力系统。

学习活动同样是一种复杂的智慧活动,它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主观心理的影响;既受教师教的影响,又受学生学的影响。大量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水平主要由先天遗传决定,相差不太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非智力水平较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非智力水平也很低。因而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即学习过程的推动力。动力作用概括来说主要有内动力和情动力两大类。所谓内动力即指有机体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的、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所谓情动力是指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不论内动力还是情动力它们不仅是驱动人们不断行动的内在力量,而且还具有始动作用。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候德榜先生正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制碱技术的情况下,激起了他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制碱垄断,潜心研究成功地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②定向和引导作用。所谓定向与引导即表现为选择活动目标和活动途径。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奋斗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是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并不等于成功,只有使活动的目标始终符合已定方向,使兴趣和情感对活动进行引导,才能取得成功。③维持和调节作用。所谓维持是指使人能始终坚持达到目标的行动,如遇困难,则表现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所谓调节是指在活动中当行动偏离已定方向时,能合理地调整心理和行动,校正方向,以便达到既定目标。④补偿作用。所谓补偿是指非智力因素可以弥补智力或能力上的某些缺陷或不足。像“勤能补拙”在学习和能力培养中成功的事例屡见不鲜。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任何学习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满招损,谦受益”,过低的非智力水平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而过高的非智力水平又会干扰学习,使学习效率降低,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适度的非智力水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与规律

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将人类已知的化学知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同时又引导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就其目的而言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其特征可概括为:

1.中学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基本理论为线索的自然科学学习过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内部变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基本能力,也就是说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双基”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基本。它们一方面能使学生的学习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使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另一方面它们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工具,是学生实现化学学习过程两个飞跃的必要条件。

3.中学化学教学的认知过程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从静态物理性质到动态化学变化;从定性的描述和绘制到定量的测定和运算;知识学习要求循序渐近、螺旋上升,通过突出直观感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

4.中学化学教学是理论到实际的应用过程,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重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从较高层次上得到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

5.中学化学教学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6.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繁多,化学用语难于记忆又是其特征之一。化学用语是生产过程、科学研究和学生学习化学进行有关计算的重要工具。但由于量多、类杂、学生学,教师教时一般都认为难记、枯燥,甚至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因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7.中学化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指挥者,而且还是示范者和设计者。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研究学生心理;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而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不仅要严密组织,而且要亲身示范,使教师的教既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规律,又符合化学这门特殊学科。

中学化学教学的规律一般说来是以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化学实验为基础,元素化合物为突破点,实际应用为目的。

三、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从理论上讲在这个阶段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都向成人接近,“成人感”大大增强。他们的世界观初步形成,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他们的感情、道德观、理智感、审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他们大多兴趣广泛,富于幻想,对未来的取向有着自己较稳定的设计。他们明显希望并习惯理解记忆,对机械识记则有些厌烦。这些看似成熟的心理并未稳定下来,仍然处在一个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危机之中。从实际来讲,在中学阶段每一个学生都面临未来的前途问题,在片面追求高分地迫使下,负重学习,造成了兴奋与焦虑,烦燥与平衡共存,时刻处在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当受到外界正向或负向作用时,这种状态就被打破。在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出:①畏惧心理。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时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使他们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高,其兴奋逐渐消失,对化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畏惧和害怕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初中转入高中学习阶段尤为明显。②自我控制能力差。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性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差的控制能力,化学实验时不听老师的讲解就忙于实验,任意添加药品数量,造成实验误差,甚至发生意外。实验结束,化学仪置和废物乱放,甚至随便将化学试剂带出实验室。在学习上当感到困难时易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③可塑性大。中学生由于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其思想感情的两极性相当明显,当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其爱好可能马上发生改变,造成与学习目标相偏离。④好胜心强。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性,在学习化学时都表现出一种好胜心理。当一些人在做得比自己好时,不甘落后,总是想自己必须超越别人赢得学生和老师的赞赏。⑤模仿性强。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知觉敏感性和准确性逐渐增强,观察力越来越深刻仔细,注意力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强,他们往往将教师或榜样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而竭力去模仿,尤其对老师的模仿更为明显,他崇拜的老师往往可以影响他的一生。⑥好奇心。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凡问题经思考后总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询问比课本要求更深甚至超课本的一些问题。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往往会使学生“钻牛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

四、非智力因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协调与发展

1.动机的协调与发展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换句话说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动机的形成过程是以先天具有的需要和后天获得的需要为基础,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特定目标过程。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客观因素(社会、家庭、学校等)和主观因素(兴趣、爱好、意志、志向、智力等)。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具有唤醒作用,即对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与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于后者,注意力也集中。其次具有指向作用,即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再次具有调整作用,即由情境所激发的动机表现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并力求采取行动去获得。对化学教学来说,学习的动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协调与发展:

①经常修正学习目标来协调和发展学习动机。学习的目标即学习的动力,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动力。学习目标的修正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确定学生学习化学的长远目标。长远目标的修正即使学生懂得化学对人类的作用,树立为人类作贡献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决心。长远目标教育应摆脱空洞的说教,而应采取生动、有趣、思想性、教育性的事例、数据、方法进行教育。如我国90年代初与1949年建国初期相比,钢产量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原煤产量从第9位上升到第1位,原油产量从第27位上升到第6位;水泥上升到第1位;硫酸、化肥上升到第3位……这样看似简单的数字对比,却非常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必将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动机。其次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短期学习目标,强化其自身价值。短期学习目标即近期学习目标,狭义的讲即本章或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正像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当知道求知是一种愉快的事情时也就明白了自我价值的存在。其学习动机也就不断被强化,水平也就不断的被提高,目标也就会达到。否则仅靠外界的刺激而主观没有反应那将无法产生动力。近期目标应因人而设,优等生要高于教学要求,中等生完成教学要求,差等生低于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学习目标的设立应在其学习的原有水平上增加20%左右最佳,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完成任务”的希望,从而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②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协调发展学习动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化学符号零乱、概念抽象、手段特殊、枯燥无味使许多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求知欲望降低。面对这些现状,学习化学兴趣激发应该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所谓问题情境即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如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学习,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化学中讲凡有得到氧或失去氧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那么2Na+Cl===2NaCl是氧化还原反应吗?使学生处在“愤悱”状态,这时引入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来完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其次运用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感到生动有趣,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可采用图画、幻灯、录像、CAI、报告会、参观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再次作好学习评价,合理使用奖罚制度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及成绩进行评判(肯定与否定)。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习活动的及时反馈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学习成绩提高有很大作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顺应评语具有最高的强化作用,学习成绩提高最快;特殊评语其激励作用次于顺应评语但差距不大;而无评语的评价对学生成绩提高影响不大。适当的评语对学生成绩提高虽效果明显,但奖罚对学生学习来说影响也不可忽视,科学的奖罚可直接刺激主体,使主体朝着目标前进。

2.意志的协调与发展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应该具有“四性”,即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一个人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他就具备了一定的成功条件。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习活动来说,可以起到提高时间利用率、保证学习的一贯性、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因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善自己,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学习化学来说,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①创造一定的氛围来培养自觉性。自觉性是指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主动地支配自己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人的自觉性虽说与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受环境的影响。对中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特征的可塑性,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定的氛围来影响其自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教学中氛围的建立首先应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创造一种全班或全校自觉学习化学的氛围,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影响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其次应制定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使其养成良好自觉性;再次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自觉性。

②以榜样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坚持性是指一个人能够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持精力的最佳状态。中学时期学生的崇拜心理达到了极高点。他们对心目中的偶像崇拜至极,若充分利用这点,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极大益处。如可以结合元素发现介绍居里夫人在条件、人员缺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后发现化学元素铍。在讲酸碱盐时,结合候德榜是如何克服帝国主义对世界制碱技术垄断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发明“联合制碱”的故事,使学生从榜样那里吸取营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③以说服教育,加强监督来培养学生的自制性。自制性是指一个人能够驾驭自我,克服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干扰,迫使自己执行已经采取的具有充分根据的决定。良好的自制性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院士,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不为国外先进的实验条件,优越的生活条件所动,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并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充分说明了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同时也体现了他很高的自制性。自制性的培养首先应说服教育,使学生明白真善美,知道好与坏的界线;其次应加强监督,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如在化学实验中,由于中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往往在老师未讲完或不了解实验的情况下,就开始做实验,这时老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知道盲目做实验可能造成的后果,锻炼其自制能力。

①在成功与失败中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一个人相信自我的心理过程。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是很难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自信心的培养首先应该为学生选择难度适当的任务,使其经过努力后即可完成,也就是说,自信心的培养既不能使学生总是处在不成功的圈子里灰心丧气,怀疑自己的才能,也不能使其总是轻而易举得到成功而沾沾自喜,滋生骄傲自满,只有使其努力而达到成功才能防止学生产生自卑和自大的心理。其次要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学生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学生教师应耐心帮助,查找原因,寻找对策,而不应讽刺和讥笑,当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表扬。对优等生教师在鼓励表扬的同时应及时提醒其不足,使每一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智力因素是成功的基础,但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难以成功。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更是如此,只有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合理谐调,学生学习才会成功。

标签:;  ;  ;  ;  ;  ;  

中学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发展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