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以保山方言为例论文

浅析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以保山方言为例论文

浅析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
——以保山方言为例

张元元

(保山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摘 要: 滇西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汉语方言在滇西产生的过程就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以及汉族移民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其中保山方言又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大部由北方方言词汇构成,多接近普通话词汇,大致读音相近,保山话也被人们称作“小北京”。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深度访谈探索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并探寻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进程。

关键词: 汉语方言;历史渊源;移民;文化

保山汉语方言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要想真正做到让学生当家做主,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分析学生特点,把握学生的普遍特性与个人特殊情况,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基础;班干部的选用与培养的成功与否,是学生能否真正当家做主的决定因素;小组合作管理班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是实现学生当家作主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当家做主,自主管理班集体,最终是想要尽可能的去发现学生的特长与闪光点。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并得到提高。

第一,从地域上看,保山古称永昌,从先秦时的哀牢国开始,到明清时的永昌府,其管辖范围涵盖了整个滇西或滇西大部,保山一直都是政治军事文化重镇。

第二,保山周围大多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且基本都是以某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州,唯独保山市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区域。从“文化和语言可以共生”和“什么样的移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方言”的基本理论认识出发,笔者认为,探索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要将汉文化的传入与滇西的移民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

回顾分析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患者74例,根据诊断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患者的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为(58.34±5.14)岁,绝经年限为1~15年,平均年限(10.36±3.25)年,前位子宫的患者34例,平位子宫的患者21例,后位子宫的患者19例。本次实验患者均已签署知情书,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浸润子宫肌层;排除标准:其它类型妇科疾病,严重脏器障碍以及患有严重精神性疾病等。

一、两汉时期

洪武十五年(1382年)3月,明在永昌设立了永昌府,实行卫所制度,据据方国瑜先生统计,在洪武年间设立的15个卫所中,永昌府与大理府均各领十千户,兵屯数量是最多的。为了让云南的卫所士兵顺利定居,朱元璋命令:“在京军士戍守云南,其家属均遣诣戍所。”有大量的汉族人口在这一时期迁入云南,其力度规模远超其他历史时期。由于永昌府重要的战略位置,明朝在此的兵屯数量会随着战事而发生变化,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间,今瑞丽、陇川一带的土司发动叛乱,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曾率军三征麓川,先后计三十余万人,平定后并将大量汉军安置永昌府。直至今日,保山还有很多以姓加官屯形式的地名,诸如沈官屯,廖官屯,王官屯等,追溯其来历就是沈姓或廖姓的军官在此屯田。

对哀牢国影响较大是吕氏家族的迁入,据史料记载,最早来到哀牢民族居住地的非少数民族群体是吕氏家族。“孝武时通博南山,度澜沧水……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之恶。”吕氏家族迁入后,开启了中原民族与哀牢本地土著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又因吕氏家族来自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到不韦县定居后,发展教育,开文教之风,让中原文化在滇西落地生根。汉文化的传入对哀牢各族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到哀牢国第八任国王柳貌统治时,他深刻感知了汉王朝统治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达,于是派长子扈栗作为使者到洛阳向汉明帝表达了归附诚意,史称“哀牢归汉。”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王朝在哀牢国的基础上设置了当时全国的第二大郡——永昌郡,并任命颇有政绩的汉族官员郑纯为永昌郡第一任太守。永昌郡的建立,使哀牢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成员,密切了哀牢族与内地人民的交往,也使得汉文化得到迅速传播。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元朝建立后,中央王朝为进一步加强对滇西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立了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都设治于永昌。虽然元为少数民族政权,但仍然重视汉族文化。尤其是赛典赤治理云南时期“教之跪拜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种……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由此,中原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云南,永昌治所内建立了文庙,使内地人文思想和社会习尚不断传入,让永昌文化更趋近于中原文化。

三、元明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时期,中原王朝尚不能形成强力政权,因此对边地更是无暇顾及,因此永昌郡与中原内地联系甚少,数百年间各民族的状况在史籍中基本消失。唐宋时期,永昌属南诏国和大理国的统治,无论是南诏或大理国,统治者对于中原文化都是十分向往和推崇的,南诏国以汉语、汉字为通用语言文字,大理国兴儒学,开科选士,再加上南方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滇西地区在唐宋时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明朝建立后云南尚处于元的统治下,为了实现大一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发兵征滇,次年将云南纳入统治版图,拉开了云南史上最大规模移民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洪武中后期仅见于《明实录》记载的调兵入滇就有14余次,人数累计达到25万之众,加上原巳留驻的9万余人,合计近35万人。

滇西自古是本地各土著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汉族都来自内地。战国中期,滇西地区出现了奴隶制酋邦——哀牢国,在很长时间内,其经济文化处于一个独立发展的趋势,这种状况到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变化。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益州郡下设24个县,在哀牢国境内设立了不韦(治今保山金鸡)、嶲唐(治今云龙)二县,益州郡设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管理,开始将汉人迁入云南,包括官吏及士兵、屯垦的移民屯户、转漕、罪犯等,入滇的汉人从此定居云南。

除了军屯外,还有民屯,如洪武十七年(1384年)“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同年沐英“携江南、江西人民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籽种、资金,区别地亩,分布于临安、曲靖、永昌……”,虽然史料中无法查到具体的数据,但数量应该很巨大。

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使得永昌府人口结构、语言交流、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民族间的融合力度加剧,汉族人口超越了本地土著居民,明朝以后,保山成为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居住的区域,汉人也开始使用和传布他们带来的北方官话。根据吴积才研究认为“明代的屯田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另据李兆同教授的研究认为“语音是方言的表现形式, 云南方言音系的形成也就是云南方言形成的标志。因此可以认为, 今天的云南方言大约是明代中叶开始形成的”。

对于外行人来说,神经突触的图像看起来就像密密麻麻的星图。将所有突触进行分类超出了任何人类研究者的能力和所能承受的时间付出,因此该研究团队利用了新的机器学习分类技术,开发出了一种算法,该算法无须人类监督即可自动解析这些数据——超过10万亿字节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史记.西南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东晋]常璩.华阳国志[M].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4]丁柏峰.明代移民入滇与中国西南边疆的巩固[J].青海社会科学,2003(1).

[5]蒋海月.滇西汉语方言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是了嘛”[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

中图分类号: H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12-0200-02

收稿日期: 2019-11-1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滇西汉语方言的文化适应性研究——以保山方言为例”(2017ZDX059)

作者简介: 张元元(1987—),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社会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  ;  ;  ;  ;  

浅析滇西汉语方言的历史渊源-以保山方言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