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_三峡水位论文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_三峡水位论文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库区论文,旅游资源论文,深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是人类独特的自觉的社会活动,其独特性表现为:它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异地旅行、游览名胜,非人类不能完成这种复杂的意识活动;其自觉性则表现为:它是有目的有意识进行而非外力强制驱使的社会活动,感情上乐于接受,行动上身体力行。就其实践方式而言,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旅游视为探索自然、考察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价值取向极为深远,直到现代社会,旅游业仍然涵盖着这些传统的文化底蕴。

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包括旅游主体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思想情趣、旅游生活和旅游过程中的各项文化活动,旅游客体的风景名胜、地质地貌、历史沿革、风俗习尚、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神话传说等等。只有这两方面因素紧密结合,旅游才能成为一项完整的社会活动。史称:“吴人好游,以有游地、有游具、有游友也。游地则山水园亭多于他郡;游具则名酒佳肴、画船箫鼓,咄嗟而办;游友,所谓清客也,工为声伎,富室朱门,相引而入,花晨月夕,竞为胜会,听者为之移情。”①(职方典卷六七六《苏州府部·风俗考》)这里所谓的“游地”,大致相当于现代旅游学上的“旅游资源”这个概念,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并为旅游业所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因素和条件;“游具”包括交通工具和旅游者所携带的生活器具,是旅游实现其社会意义的载体和前提,并提供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享受功能;至于“游友”,明代文人笔下或作“游伴”,即旅游过程中的伴侣,除了情趣高雅、志同道合的雅士之外,很大一部分人是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清客,他们在陪伴达官贵人登览解颐时,往往充当着现代旅游业中的“导游”角色。

就三峡库区而言,旅游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雄壮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但三峡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景点,而是以三峡为核心组成了一个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庞大旅游体系。因此,三峡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绝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必须着眼于库区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的长远战略目标,调整旅游经营机制,为三峡工程及其百万大移民的宏伟事业服务。

一、抓住发展机遇,深化市场观念

自从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以来,三峡即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了解三峡、认识三峡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三峡游成为热门话题,“到三峡去旅游”是海内外众多人士的强烈愿望。三峡工程一期截流、二期截流的成功,证明了一度非常流行的“告别三峡游”是错误的口号,库区蓄水不仅没有使原有景观减色,反而增添了若干更富情趣的新景观,三峡游方兴未艾,举世趋之若鹜。这种情结在现代社会学上称为“群体意识”。

所谓群体意识,是指若干人共同从事某种社会活动时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状态。这种共同心理状态,被誉为“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追根溯源其与古人的旅游直接相关:“群体意识的起源或许是多头绪的,但究其大概而言,当与古代人的野游大有关系。”②三峡旅游热火爆不减的原因,就在于三峡工程截流(特别是三期截流完工)后,库区沿线水位将有不同程度的抬升,许多著名古迹,如“文藻胜地”云阳张飞庙、世界水文奇观涪陵白鹤梁石刻等,将被淹没水底;许多风景名胜,如号称“天下雄”的夔门将失却雄壮巍峨的气势,巫山神女也将揭开神秘缥缈的面纱……因此,抓紧时机畅游三峡,一睹为快,无疑是人生最珍贵的纪念和最美好的回忆。

三峡工程即将竣工和全社会炽烈的群体意识,为库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深化市场导向机制、积极开拓旅游市场,是发展库区旅游业、实现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现代旅游业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美轮美奂,无与伦比,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巨大的潜力,从现阶段实情出发,应优先发展国内旅游市场,逐步积累资金,创造物质条件,完善硬件设施,向高水平的国际旅游转化。

二、提高旅游品位,开辟专业旅游线

中国传统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游人辈出。春秋时孔子为了人生理想而周游列国,“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③(《尽心上》);战国时庄子有过海阔天空的逍遥游;西汉司马迁20岁后“南游江淮”、“北涉汶泗”、“西征巴蜀”④(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南朝谢灵运亦饱享沉醉山水的悠闲安适。其他旅行家,或因为政治目的而远涉异域,如张骞、郑和;或由于宗教虔诚而身历绝境,如法显、玄奘;或由于科学考察而南北纵横,如李时珍、徐霞客;即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陆游、范成大、袁宏道、王思任、张岱等,亦各有经历不同、体验迥异的旅游。他们的旅游实践,形成了影响后世旅游业的审美模式。(1)消闲享乐型。以登山涉水、观光览胜为旅游方式,以修身养性、赏心悦目为旅游目的。(2)功利事业型。以身负王命、足蹑遐荒为旅游方式,以宣德柔远、建功立业为旅游目的。(3)文化采风型。以访古问俗、调查民情为旅游方式,以收集资料、体验社会为旅游目的。(4)猎奇探险型。以历险涉奇、披荆斩棘为旅游方式,以遂心适意、克敌制胜为旅游目的。(5)科学考察型。以实地踏勘、现场探索为旅游方式,以求知穷理、成就事业为旅游目的。现代旅游业基本上就是以上各种类型的集成。古人的旅游实践,为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借鉴。

三峡旅游资源要实现深度开发,必须综合考虑,全面利用,突破风景观光的单一结构,在旅游战略的决策和运行过程中,竭力提高旅游品位,满足国际国内多层次、多结构、多角度的审美需求,开辟以下专业旅游线。

第一,长江三峡旅游线。这是一条传统的黄金旅游线,可以饱览锦绣三峡的壮丽,领略“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⑤(卷二二九杜甫《长江二首》)的气势,体验巫山玉立、朝云暮雨的神韵。峡江两岸层峦叠嶂,连峰峭峙,巉崖绝壁,水流壑底,“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⑥(卷四四一白居易《夜入瞿塘峡》),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壮观。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颇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沿途还可观赏孟良梯(古栈道)、风箱峡(古悬棺)、金盔银甲峡、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陵庙、灯影峡、三峡工程大坝等景点。

第二,大宁河小三峡旅游线。大宁河是长江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大巴山北麓,经巫溪、巫山注入长江,干流约143公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中下游西岸有众多的悬棺,是考察古代三峡巴人丧葬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巴雾峡、滴翠峡和龙门峡,以山雄、滩险、峰奇、峡翠、水清、石秀著称,堪与长江三峡相媲美。除了自然景观外,游船至此,还可领略群猴攀岩、鸳鸯戏水、野鸭翩飞、山花烂漫等奇趣。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万复游小三峡后赋诗《赞宁河》云:“两岸无石不奇秀,悬崖有水尽飞花。且看九龙盘玉柱,更喜观音裹青纱。赤壁摩天无觅处,天泉飞雨独一家。自古桂林甲天下,尔今应让小三峡。”无石不奇秀,有水尽飞花,小三峡随处可见悬泉飞瀑,银线串珠,凌空飞洒,似雨似雾,有的丝丝缕缕,虚无缥缈,有的九天倾泻,轰然长鸣,更有青山滴翠,绿涛拍岸,群峰竞秀,恍若绝尘,好一幅峡江桃园图。

三峡工程截流后导致水位上升,龙门峡口汇聚成一泓碧湖,小三峡景致有所改观,却造就了上游马渡河小小三峡(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的声名鹊起。据说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军队攻打四川明玉珍大夏国时,并没有取道长江干流沿巫峡进兵,而是绕道巫山县城东北50里的山间小路,来到一条湍急的河流前。只见高岸峡谷,绝壁如削,河水咆哮,深不可测。明军骑兵分为两队,小心翼翼渡过了河,继续前行。从此,这条河开始称为“马渡河”,崇祯年间(1628-1644)始设上马、中马、下马三个关隘,但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山峡谷。如今的马渡河小小三峡,早已誉满中外,以风景绮丽、水道狭窄、山势奇峻、峡谷幽深闻名遐迩,悬崖上钟乳倒挂,千姿百态,原始古朴,置身其间,如入仙境,有“中国第一漂”,被称为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

第三,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梁平双桂堂—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秭归屈原故里等古迹旅游线。这条旅游线囊括了三峡库区的主要古迹,重在考察三峡地区古老的建筑艺术。距今约7000万年前,地质史上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因在中国河北燕山一带表现得最明显而命名为燕山运动。这次地壳运动在渝东鄂西一带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山脉,由西南—东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三峡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社会居落“田野纵横千嶂里,人烟错落半山中”的特点,建筑风格多系干栏式结构,依山就势,高屋危瓴,重楼突兀,亭角翘立,画阁飞檐,龙腾凤翥,结构精巧,殿堂雅致。其中双桂堂是清顺治十年(1643年)创修的古刹,为三峡库区佛教祖庭,素有“西南丛林首”之隆誉,藏11世纪印度梵文贝叶经一束(106叶)、缅甸白玉佛一尊、雍正皇帝钦赐大藏经一部和天聋、地哑(铜锣、铜鼓)响乐器各一件以及其他众多珍贵文物,是考察三峡库区宗教文化的最佳道场。这条旅游线还可参观许多古迹,例如:忠县丁房阙(汉代,中国现存最高汉阙)、无铭阙(古称屈原塔,相传为追思屈原而建),万州西山碑(北宋,黄庭坚书,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距今201-204万年、有可能揭开人类起源之谜的“巫山猿人”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相当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父系氏族萌芽时期的巫山大(dài)溪、忠县泔井沟新石器文化遗址,还有万州太白岩(李白)、忠县白公祠(白居易)、陆宣宫(陆贽)、皇华城(宋度宗)、太保祠(秦良玉)秭归明妃村(王昭君)等名人遗迹,以及万州天生城、梁平赤牛城、巫山天赐城等南宋抗元古战场。

第四,武隆芙蓉洞—万州盐井龙洞—梁平蟠龙洞—开县仙女洞—云阳清水龙洞—奉节天坑地缝—巫山陆游洞—巫溪双溪溶洞—宜昌三游洞等岩溶(喀斯特)洞穴旅游考察线。三峡库区是岩溶地貌发育比较显著的地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石灰岩进行了长期的以化学溶解为主的地质作用,各地都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岩溶洞穴,幽深曲折,奇景幻出,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为避暑、览胜绝佳之地,历代文人多有赏景赋诗题词刻石,有的溶洞即因名人光临而传世。如巫峡口的陆游洞,系南宋乾道六年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于十月二十三日(1170年12月2日)夜泊于此,入洞探胜,故而得名;三游洞亦是因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诗人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始游,故曰为三游洞”⑥(卷四十三《三游洞序》);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冬苏洵、苏轼、苏辙再游,曰“后三游”。这些溶洞是考察喀斯特地貌、探索三峡地质构成和古生物衍息的理想场所。如1921年以后,美、英、中国考古学家多次深入万州盐井龙洞考察,采集东方剑齿象、大熊猫、犀牛、野牛、大鹿、貘、猪、猫等反刍动物、啮齿动物、肉食动物化石若干,现分别保藏于纽约、伦敦、北京博物馆。

第五,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县大垭口森林公园—城口青龙峡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原始森林区旅游线。这条旅游线旨在满足人们因现代文明快节奏、高频率的都市生活带来的喧嚣烦扰、环境污染、疲惫困顿从而往山野、回归自然、追求清新宁静的特殊需求。古今人们皆有同感,明代莫是龙就曾表达了他的无限向往:“人居城市,无论贵贱贫富,未免尘俗喧嚣。……我愿去郭数里,择山溪清嘉、林木丛秀处,……良友相寻,款留信宿。”⑦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尤为普遍,桃花源式的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神农架地跨湖北房县、兴山、巴东三县,以丰富的森林资源扬名海内外,更以野人之谜而引人入胜、神秘莫测。城口青龙峡由变质岩、石灰岩构成,海拔2000米,悬崖峭壁,高山幽谷,瀑布飞泻,水天一色。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丝猴、金钱豹、云豹,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金鸡、大鲵(娃娃鱼)、猕猴、斑羚等珍稀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杉、珙桐(鸽子树),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杜仲等珍稀树种,短尾猴、獐、麂、石羊、黑熊、野猪时常出没其间,而且曾发现有野人活动,更增添了青龙峡的盎然奇趣。外地游人至此,纷纷感慨其秀丽风光与奇情野趣似不输于四川九寨沟,可惜交通不便尚未有效开发。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条旅游路线是为了突出相应的主题,实施过程中可以交叉进行。现代旅游本来就是多功能复合型的社会活动,既有观光览胜的目的,也有科学考察的因素,还有猎奇探险的刺激,更有休闲享乐的心理。只有对三峡库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才能满足国内外游客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需求,促进三峡库区旅游业与国际市场自然接轨。

三、提高导游素质

导游是旅游活动的灵魂,是成功旅游的根本保证。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壮游天下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导游的功用,曾说:“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⑧(卷九下《滇游日记十一》)所以每次出发前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导游,或土著居民,或樵夫、牧人,或僧侣、行人,与他们商定旅游线路,咨询疑难问题,搜寻幽隐景点,这在徐霞客三十多年的旅游生涯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现代旅游业,导游更应当具备高深的知识积淀、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热情诚恳的服务态度,根据游客(旅游团)不同层次的需求,帮助制定最佳旅游线路,耐心细致地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岁时节令、信仰禁忌、文化娱乐等,使漫长、枯燥的旅途充满欢乐和笑声,从而达到各取所需的旅游目的。

四、开发旅游系列产品

旅游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经济活动,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一条龙配套进行。人们在旅行游览之余,往往购物消遣,或作为日后纪念,或馈赠亲朋好友,因此,各旅游景点的贸易都十分兴旺,尤其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传统工艺品,更深受外地游客的青睐。如小巧玲珑的三峡石、色味俱佳的忠县豆腐乳、古朴典雅的梁平竹帘画、馨香扑鼻的开县香绸扇、晶莹甜醇的云阳桃片糕、金碧剔透的奉节脐橙、细嫩鲜美的宜昌黄金菇等,外地游客多喜品尝和收藏,成为各旅游景点的购物首选。对于这些工艺品、名特小吃的生产和经营,应加大开发力度,同时加强管理,统一纳入旅游经济轨道,直接面向旅游市场。

五、发掘旅游文化遗产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历代文人墨客多荟萃于斯地,流连于斯景,留下了丰富的游记佳作,成为中华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可组织专人按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文体(诗词文赋、碑刻题词等)或景观内容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辑一套雅俗共赏的大型“三峡文化丛书”,如“李白三峡诗文传说”、“杜甫夔州诗研究”、“刘禹锡与三峡竹枝词”、“丰都鬼文化概论”、“云阳张飞庙历代名人书法集粹”(包括苏轼《赤壁赋》、黄庭坚《幽兰赋》、岳飞《出师表》以及颜真卿、柳公权、郑板桥、何绍基、赵熙等人真迹)、“奉节白帝城碑刻精选”(其中最具文物价值的有隋开皇二十年龙山公墓志、仁寿二年金轮舍利塔墓志、元大德十年加号大成碑、明崇祯八年吊殉难同知何承光诗碑、清康熙皇帝御书六言诗碑以及瘦木诗碑、张伯翔登白帝城诗碑、三王碑、竹叶碑等),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各旅游景点销售,或向中外贵宾赠阅,以资纪念。有的文物精品,还可以印制拓片,如“三王碑”,镌鸟中之王凤凰栖息于树中之王梧桐之下,花中之王牡丹昂首怒放于其间,线条细腻,生机蓬勃,极尽表现中国高洁情操的传统艺术之妙。“竹叶碑”是一件融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乍看似翠竹一丛,细品却是利用汉字特点模拟竹叶形状组成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匠心妙构,寓意深刻。像这样的书籍,既能启迪游人亲临其景的观感,激发国人和海外赤子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而且自身也极有销售市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峡工程即将完工,许多文物宝藏将永远淹没水底,清理三峡文化遗产的工作亟待加强且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由于时代久远事势移人,有的文献已经失传或错讹,需进行大量的考证、订谬、辑录、整理工作。如《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著名记载,叙述生动,脍炙人口,以至长期选入中学课本、旅游文选等多种教材,熟悉文字这段的人不在少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⑨(卷三十四《江水》)其实这段文字的作者并非郦道元,而是南朝刘宋时的盛弘之,他于元嘉九年至十六年(432-439)随临川王刘义庆任荆州刺史幕僚,亲自考察了荆州一段峡江风光,撰成《荆州记》一书,元、明、清人分别辑入《说郛》、《五朝小说》、《麓山精舍丛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多种丛书中。但是穷根究底,《荆州记》的撰述也不是第一手创作,而是借鉴了东晋袁山松(?-401年)的文字。袁山松曾任宜都郡(今湖北宜都)郡守,所著《宜都山水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实地考察的三峡游记。原书已亡佚,只在《水经注》中引录保存了十数处。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⑩(卷三十四《江水》)

由于郦道元生活在北魏时代,南北朝基本上以秦岭为界,他的足迹从未到过南方,对三峡风光的表述就只能转录《宜都山水记》了。袁山松以亲自考察的旅游实践和优美绝伦的大家手笔,细腻入微地描写了1600多年前三峡风光的奇秀险峻。对于这些典型而又珍贵的三峡旅游文献,组织专人进行辑佚、评点和校注,功在当代,利在后世,将永远裨益三峡文化研究事业。

又如南宋末年抗击蒙古的山城防御体系,在三峡库区有万州天生城、梁山军赤牛城、大宁监天赐城等军事据点,尤以天生城保卫战最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天生城山势雄奇,平地拔起,巉岩峻峨,绝壁凌空,峭立如堵,自然成城,号“天城倚空”,自古为“万州八景”之一。在宋末风云激荡、国势日蹙的形势下,天生城以弹丸之地,坚守下川东35年(1642-1276),守将凡易五任,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地抗击蒙古铁骑的进攻。亲自参加这次战役的元军帅府管军总管王师能在随主将杨文安攻克天生城后写了一篇《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勒于石壁,历七百余年至今犹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但因年代久远,风化漶灭,字迹剥落,几至芜没,前代文献虽有著录,然舛误颇多,文字出入较大,甚至将作者籍贯诬为姓氏。笔者曾以同治《万县志》(创修于乾隆初)为底本,参照嘉庆《四川通志》、道光《夔州府志》,据摩崖残文校正,将其全文整理出来。这篇文献对于天生城重要的地理形势和战略地位着墨颇多,详细记载了元军攻打天生城的战况,并如实描写了守将上官夔数次拒降、婴城坚守的英雄气概,有些史实还可订正《宋史》、《元史》之讹。对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来说,这样的文物可以引导游人凭吊古迹、缅怀先烈,激发人们保家卫国、热爱祖国的爱国热忱,弘扬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类似的整理、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

令人欣慰的是,整理三峡旅游文化遗产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如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自战国时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始作其俑以来,“巫山之梦”、“朝云行雨”已成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典故,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并渗透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在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原型,誉之为“独具风采的东方美神和爱神”。20世纪30年代以来,郭沫若、闻一多、陈梦家等老一辈专家对巫山神女的研究势若蜂舞,当代学者以精神分析学、人格心理学为切入角度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令三峡文化研究者们欢欣鼓舞。但愿整理三峡旅游文化宝藏的事业更上层楼,并带动相应工作突飞猛进,以实现库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谱写三峡旅游业的新篇章。

注释:

①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八十九册,职方典第六百七十六卷苏州府部苏州府风俗考之三,PA-B.

②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载于《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第153页。

③孟子《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768页。

④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93页。

⑤《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491、4915页。

⑥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载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478页。

⑦莫是龙《笔麈》,载于《丛书集成初编》,第2923册第9页。

⑧徐宏祖《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4页。

⑨郦道元《水经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2、2844至2845、2848页。

⑩参见滕新才《天城石壁记》的文献价值,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7至13页。

标签:;  ;  ;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_三峡水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