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病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论文_黄秀梅

湖北省襄阳市安定医院 湖北襄阳 441050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睡眠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我院住院24例睡眠障碍病人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一个月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进行评定,以观察实施护理干预对策前后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因子明显好于干预前(p<0.01)结论: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每晚能保持6小时以上的睡眠。

关键词:睡眠障碍;失眠症;认知干预;行为干预

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是人体每天必须的生理活动,是恢复人体精力所必须的休息,适当的睡眠既是维护人体健康和精力的基础,也是获取高效率工作能力的保证,因此,保证充分的睡眠应引起一定的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失眠症是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失眠症己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失眠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从多方面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现代生活节奏快速的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入院的睡眠障碍患者2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6例,年龄40-60岁,这24例病人均为失眠症患者,每晚只能睡着2-3小时左右。

1.2 方法

1.2.1观察失眠症患者引起失眠的相关因素,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PSQI)的测试,根据五个睡眠因子(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的评分,分别观察入院7天内和一个月后的睡眠情况,并详细记录每天的睡眠情况。

1.2.2 制定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的睡眠情况作全面评估,改善患者的睡眠条件,积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纠正睡眠认知和行为上偏差,认真观察干预前后的改变。

1.3 统计学的方法:本组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五项因子分数明显好于实施干预前,(p<0.01)患者能够保持6小时以上的睡眠,睡眠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3.讨论

引起失眠症患者失眠的原因很多,环境,生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因素等。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睡眠质量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本组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进行对比后,发现存在显著差异(p<0.01)。因此,加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3.1 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

3.1.1生理,环境因素:生活无规律,吸食咖啡因,各种兴奋剂,睡眠习惯及外界环境的改变,周围的噪音和光照的干扰,日夜班工作的频繁变动,卧具不适,如过硬或被褥过厚或过薄等都影响睡眠。

3.1.2躯体疾病因素:生理功能紊乱(特别是内分泌功能紊乱)比如甲亢患者、更年期妇女、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脑动脉硬化程度逐渐加重或伴有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塞等疾病,都可使脑部血流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产生失眠。全身性疾病,如疼痛,肺心病引起的喘息,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颈椎病等都可以影响睡眠。

3.1.3精神疾病:噪狂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老年痴呆及其他精神异常。

3.2. 护理干预策略及方法

3.2.1. 对患者的睡眠情况做全面评估,患者入院后,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并做好详尽的记录,如患者失眠多久了,每晚能睡几小时,有无诱因,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和对失眠的认知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3.2.2睡眠健康教育 主要涉及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内容主要包括,在上床入睡前4-6小时不要服用含咖啡因和尼古丁类的食物和药物,戒酒,在上床入睡前避免过饱或饮液体过多,睡前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看易引起大脑兴奋的电视,电影及听刺激的音乐。减少白天睡眠时间,睡眠期间噪声,光线都应降到最低或适宜的状态。

3.2.3 睡眠认知干预 知干预是对不合理睡眠认知的矫正,改变患者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 向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纠正患者睡眠认知上的偏差,教育其消除恐惧,不以睡眠时间多少作为评价睡眠好坏的唯一标准,不将失眠与健康状况下降联系在一起等,消除患者过分恐惧和药物依赖心理,帮助患者寻找并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观念,通过认知重构技术,如再归因训练,假设检验,注意转移等技术等,重新形成他们更具适应性的态度,提高健康意思和睡眠质量。

3.2.4睡眠行为干预

首先使失眠者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模式,除了睡眠时间以外,其他时间不要呆在床上或卧室里,,把床当着睡觉的专用场所,躺在床上20分钟后,如果仍睡不着,必须起床离开房间,去做些轻松的事情,等有了睡意时再上床,最后,不能一天的睡眠的时间是多少,1周内坚持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同时采用渐进性放松训练,,使失眠者感知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睡前放松训练,不仅转移了患者对睡眠问题的过度关注,同时,又使患者身心放松,提高对睡眠的自信度,避免夜间情绪焦虑。

3.2.5矛盾意向法 对失眠者来说,无论是在睡眠开始还是在入睡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始终处于唤醒水平,如果让患者总想着尽快入睡改为有意长时间保持覍醒状态,拒绝入睡。患者放弃了入睡的努力,实际上代之以保持覍醒,结果焦虑将得以缓解,入睡便易于发生。

综上所述,做好患者的睡眠健康教育,纠正其睡眠认知的偏差,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提高患者的健康睡眠意识,睡眠障碍就能够得到彻底治愈,为病人解除失眠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刘春梓,张黎明 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和护理进展 2006.10(41):937-939

[2]梁丽,张丽莎 睡眠的舒适护理,当代护士

论文作者:黄秀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6

标签:;  ;  ;  ;  ;  ;  ;  ;  

睡眠障碍病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论文_黄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