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_人类文明论文

论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_人类文明论文

论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思想形成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文明论文,成果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逐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要学习、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知识、行政管理经验、有益的知识和文化等文明成果的一系列观点,这些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同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相联系的;每一先进思想的出现,都是革命行动的呼唤和现实本身的要求。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定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理论基础:经典作家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社会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一切进步因素,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继承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辩证的否定。

马克思晚年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特别是在讨论俄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时,提出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针对有人反对俄国村社制度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观点,指出:俄国“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1]。1882 年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2]。这说明,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现实成就, 可以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吸收利用。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但是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仍然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必须继承、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列宁、毛泽东一再强调的基本观点。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积极成果和文化遗产。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提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3]后来,他在《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讲中, 嘲笑和批判了那种认为只学共产主义的著作、小册子,只记共产主义的结论,只背共产主义的口号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错误主张,强调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4]“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5] 列宁还说:“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6]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 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政权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坚持不住的,唯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坚持得住。所以列宁说:“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一切东西。”[7] 要把资本主义世界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从历史的角度讲对我们是必然需要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列宁还特别强调:“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8] 他把苏维埃俄国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概括为一个公式,即“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9]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肯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都是对立统一的,他们之间既有矛盾和对立的关系,也有继承和借鉴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教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10]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他们“作为一个阶级是要消灭的,但人都包下来。工商业者不是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笔财富,过去和现在都起了积极作用。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是现代化的, 不是手工业的。 ”[11]当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又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2]毛泽东还指出:“‘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13]

毛泽东主张,要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无产阶级的新文化。他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14]他认为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要立足于现实的伟大斗争。毛泽东还主张,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15]。

总之,革命导师十分重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他们关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邓小平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基础: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实践

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国家要发展强盛起来,不对外开放,不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不可能的。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较好地利用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正确处理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问题。历史还证明,后进国家可以赶超先进国家,后进国家只有向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尽快赶超先进。日本、俄国、美国都是这样。正是基于这种总结,邓小平才说:“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16]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曾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无数的辉煌。到元代和明代,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世界的前列,到清代的前期,仍然是世界的强国。但是,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从西欧到北美,一批国家逐步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却不在其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未能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失去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外部条件。从那时起,救亡和发展成了中华民族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也就成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振兴中华,无数仁人志士忧心忡忡,不断提出挽救祖国于危亡的思想和主张,千方百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842年,维新思想的先驱者魏源就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的康有为,于1879年游历了香港,大开眼界,后来又目睹上海租界,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于是他大购西书,讲求西学,成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同盟会会员、民主革命家陈天华提出了“要拒外人, 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17]的口号,为激励人们求生存、求发展而投海自杀。提出“振兴中华”这一鼓舞人心的爱国口号的孙中山,少年时代就产生了“慕西学,穷天地”的进取思想[18]。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有关向西方学习和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经历了学习器物技术、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就是要吸收借鉴和学习西方强国发展政治、经济的方法,就是要吸收借鉴西方政治、经济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虽然西方列强一直欺凌中国,但是,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一直在影响着近代中国的进程。遗憾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方案在中国都未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成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这一文明成果送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利用这一文明成果并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终于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三、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使中国失去了对西方国家开放的条件。同时,中国在对外政策上还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认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把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开放的重点,而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对立、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借鉴、利用、学习、协作的一面,往往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正在腐朽并在走向灭亡,没有什么可以吸收借鉴的,不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中苏关系恶化后,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进程实际上也中断了。由于“左”的影响,在与第三世界发展关系时,也把支持这些国家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斗争视为重要的内容,而没有把学习这些国家的优点和长处、加强和它们的经济往来作为中心任务,结果贻误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的重大失误就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年里,“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建国初期,新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但也滋长了骄傲自大的情绪。同时,“左”倾教条主义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在发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时采取封闭和关门政策,拒绝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对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原则的理解也带有“左”倾色彩,以为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就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排斥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乃至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把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看作洋奴哲学,反对利用外资。指导思想的错误造成实践中走极端,使我们国家实际上走入了闭关自守的境地。

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所持的是一种片面、僵化的形而上学观点,就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视为截然对立、没有联系以至水火不容的,资本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就应当是那样。事实上,社会主义要发展就不能简单地摒弃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某些方案,因为这些方案不仅仅具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特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特征。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着单纯依靠批判的武器来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教条主义做法。这虽然有正确的一面(即都肯定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总的说来,这些论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使人们习惯地认为,资本主义的一切方面都不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没落,资本主义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等等,使人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的现实生命力和它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对资本主义采取否定一切的唯心主义做法。这种论调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为它会导致人们放弃主观努力,不思变革,不图进取,不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分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使社会主义成为僵化的、凝固不变的。

近20年的封闭,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使50年代本已缩小了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又大大拉开了。许多原来比中国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吸收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了先进国家的文明成就,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当世界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时,中国的再度封闭使中国再次落后,教训是惨痛的、深刻的。

邓小平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他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19]“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20]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认真总结,邓小平高瞻远瞩,从实际出发,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积极采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掀起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热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后,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解决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姓“社”姓“资”问题,使人们树立起敢于学习、利用和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勇气。我国20年来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绩表明,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华民族就可以跃居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标签:;  ;  ;  ;  ;  ;  ;  ;  ;  ;  ;  ;  

论邓小平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_人类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