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教育思想初探_林则徐论文

林则徐教育思想初探_林则徐论文

林则徐教育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则徐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他没有用长篇巨制来系统阐述过自己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短小精警的奏折、公牍、日记、诗歌之中。概括起来,林则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揭露科举制度“摧锄”人才的弊端,主张“培养扶植”“剿夷”救国的“真才”

林则徐认为,清朝民族危机深重,国家积贫积弱,矿业不兴,水利不修,水灾连年,民不聊生,其原因很多,而人才奇缺、用人不当、科举制度埋没人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揭露、批判科举制度“摧锄”人才的种种弊病,在《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折》的奏章中,就列举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六种弊端:一是“考官年老举人居多,不能振作精神”,“年老荒庸滥行充数”;二是考官极不负责任,评阅考卷时错漏百出,“误分段落者有之,误读破句者有之”,甚至未看完考卷就决定取舍;三是士子“夹带”作弊,弄虚作假;四是抄袭他人,千篇“雷同”;五是“剿袭幸售,仍无忌惮”;六是考官写批改试卷评语“泛而不切”,马虎应付。总之,在林则徐看来,清末科举制度埋没良才,擢取庸愚,“于国于家无望”。针对这些弊病,林则徐建议制订一个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择文理优长、精神振作之员”担任考官,严惩失职之考官;同时,对作弊之考生也要根据情节,分别予以严肃处分。虽然,林则徐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但能在奏折中无情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所谓“抡才大典”的虚伪性和科举制度的腐朽性,这是进步的、击中要害的。

在揭露、批判清代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基础上,林则徐针对当时培育、使用人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培养”、“扶植”良才、“真才”的主张。首先,他确认了人才救国、治国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培植人才的“首”要地位。他说:“夫为国首以人才为重,此扼要之谈也。”[①]这是他对领导禁烟运动和抗击外国侵略者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深刻意识到必须把培养爱国救国“真才”放在治国安邦的“首”要位置上。其次,他强调必须合理“用才”和“尽其才”。“然人之才地各异,亦因用之者为转移。有才而不用与无才同,用之而不使之尽其才与不用同。且当其未用之先,犹有所冀也,及用之而不能尽其才,或以文法绳之,猜忌谴之,则其人之志困而不能自伸,而天下之有才者,闻之亦多自阻。”[②]这段文字实际上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婉转地批评了清朝糟蹋、摧残爱国真才的罪恶政策。他自己报国救国、击退英国侵略者进犯虎门要塞、保卫神圣领土的真才,就是受到清皇“以文法绳之,猜忌谴之”的错误对待的。再次,他提出用人与时势的关系。他认为,“况天下事,势合则易为功,势分则难为才”,并以唐玄宗时宰相姚崇、唐睿宗时宰相宋璟、宋仁宗时名臣韩琦、宋真宗时重臣范仲淹,“同心合意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故功成而不甚劳”,而诸葛亮“则三代下一人耳,而独任之而无为助,故终其身无一日暇,而成败不敢逆睹”的历史事例为证,说明时势合分对人才成败的制约作用。时势合,得众多助,则“功成”易;时势分,“独任之而无为助”,则成功难。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最后,他敦请清政府为国育才,为反击侵略、保卫国家而擢用“真才”,大力培养各种人才,“培养之、扶植之,使天下之才皆足以为我所用”。这就是说,林则徐要培植像姚、宋、韩、范和诸葛亮那样杰出的治国安邦之才,要培养像关天培那样的“杀敌”、“剿夷”之将才,以击败侵略者,保卫中华神圣领土。

林则徐的人才观切合时需,揭示了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人才观上承王安石“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思想,下启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的人才主张。而林则徐的人才观与其同时代的魏源、龚自珍的人才思想相比,又有其侧重点。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强调要培养敢于善于“更法”改革、经世致用的“相才”、“将才”、“史才”、“民才”、“商才”,使中国能够建成一个“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的富强国家。魏源在人才上则强调管理者“知人而善任”、“扬长而避短”,并认为“乱世倍出人才”,在艰难时势中培养造就出更多的“英杰之才”。而林则徐处于外敌入侵、国家多事之秋,特别强调要“培养扶植”各种国防急需的军事人才。他反复指出“惟水师人才难得”,“陆师武备将才难得”,要国家多培养出关天培那样热爱祖国、善于“剿夷”的将才。可见,林、魏、龚三人的人才思想,各有其特色,确又异曲同工。

二、重视对沿海边防军民进行“剿夷”、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教育训练

钦差大臣林则徐到了广州之后,依法打击“奸夷”贩卖鸦片毒品,领导禁烟运动,要求外商“具结”,写出保证书,“声明嗣后来船,永远不夹带鸦片”,指挥广东沿海军民7次打退英国侵略者的进攻,坚决揭露、批判新任两广总督的投降派琦善私自“割让”香港的罪行,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和领土完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整个反侵略的斗争过程中,林则徐十分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地对官兵军民进行抗击英军侵略的教育训练。

第一,“晓谕”教官生徒,“切戒”吸食鸦片毒品。

林则徐在对湖北、广东军民进行禁烟教育、颁布戒烟禁令的同时,十分注意对广东、湖北书院和官学师生进行禁烟和反侵略的教育。他向广大师生宣示鸦片烟的危害性,指出吸食鸦片“谋财害命”、“坑害民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精神萎糜,一蹶不振”、“精神筋力疲惫不堪”、“倾家荡产”,并拟订《禁烟章程十条》。在学堂书院方面,他大力进行禁烟教育和反击侵略的教育。他在广州厉行社会禁烟的同时,命令广东各书院和官学教官,迅速查明所管辖的文武生员有无吸食鸦片的情况,命令他们造出花名册,结成五人互相担保。他教导书院官学师生说:“士为四民之首。文武生员有吸食鸦片者,予限两月。若再观望迁延,则其情罪实较齐民为重,即责成教官,逐一挨查,转报地方,审明实据,立即详革治罪。教官查核学册,随意拨派五人,互相联保。各于册内,详注互保姓名。事竣,申缴备案。至捐职及贡监生,令各州县细查档册,开明人教,造册移送教官,谕令生员各保所知。倘生员未能尽悉,不肯据保,即责成已经保过之捐职贡监,保其同类。其无保之人,查讯熬验。”[③]由此可见,在禁烟戒烟问题上,林则徐对教官生徒是“反复教谕”、“多方宣示”的,对“士”界“学”界亦是严格督导、严厉执法的。在这方面,林则徐是实行教育与法治相结合、宽猛相济、自律与他律并行。他还反复晓谕教官生徒,“如其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教育、组织书院官学教官生徒同人民群众一起,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这是林则徐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特点。

第二,对沿海边防军民进行“剿夷”“制夷”的教育训练。

林则徐很早就树立“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他说:“窃惟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唯邦本也。”[④]他十分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处处为民兴利除弊,在禁烟和反击英国侵略者的军事斗争中,逐步认识到“民心可用,民力可恃”,“兵民为制夷之本”,确信一旦侵略者诉诸武力,入侵内地,我们号召民间丁壮,就可以克敌制胜。他用“告示”的形式“晓谕”民众:“本大臣部堂晓谕所有沿海村庄绅耆、商人及居民等,效忠邦国,群相集议,购买器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如见夷人上岸滋事,一切民人皆准开枪阻击,勒令退回或将其捕获。”[⑤]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海上封锁和武力威胁,公开号召民众起来保家卫国,“开枪持刀剿夷”。他十分注意教育乡民,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将乡民练为壮勇”,组成“敢死队”,编为水军,并进行“剿夷八字要言”的教育。他教导说:“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而已。”[⑥]林则徐一方面以此“八字要言”教训军队,希望建立起一支装备好、思想好的新式水军,另一方面又经常对海边民众进行“剿夷”教育。“器良”,就是武器粮良,正如他所说“曾觅—炮书,铸法练法,皆与外洋相同,精之则不患无以制敌”[⑦];“技熟”,即“将乡民练为壮勇”,“平日勤加操练,渐于纯熟”[⑧];所谓“胆壮”,即他所言“破敌首重胆气,胆大气盛者必胜”[⑨];“心齐”,就是万众一心,团结御敌,即他所说的“吾民协力齐心,歼除非种。”[⑩]以上这“剿夷”八个字教育,既见物,又见人,既重物质,又重精神,表明林则徐的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保家卫国教育与抗敌训练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的实践结果,必能全面提高军民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增强反侵略的战斗力。

三、主张学习西学,改革教育内容

清末教育空疏腐败,崇尚八股时文,传习《四书》、《五经》,内容空虚无用,“无补家国”。清廷高官仍然以大清帝国“天朝”自居,盲目夜郎自大,以为大清祖训和传统《四书》《五经》才是“至大至圣”的,看不起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嗤之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少数官僚把科学技术和侵略者混为一谈,“尽恨夷之所物”,盲目排斥“西夷之长技”。林则徐在同夷人打交道、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中,痛感外国“船坚炮利”和“器良物巧”,造成夷敌在军事上的优势,反思传统教育内容之空洞僵化,把我国教育置于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中,比较中外教育得失,认识到“彼夷之长技,正乃吾国之短缺”,从而找出了我国科技落后被动挨打的差距。他说,西学是“奇技而非淫巧”,要欲“制敌”,必先“师敌之长技”。因此,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主张。“制敌”是目的,“师敌之长技”是途径和手段。可见,林则徐对“夷”采取理智、冷静的审视态度,既憎恨、痛击侵略者,又认真虚心“师敌之长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把“剿夷”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严格区分开来,这是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态度。

如何才能更好地“师敌之长技”呢?林则徐认为应该做好两点。第一,要“知敌”、“知夷”。因此,他十分注意了解西夷各方面的情况,掌握西方国家的军事、经济、科学技术的新信息。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报纸,派人到沿海及澳门观察敌情,“察看该夷动静,以筹操纵机宜”,同时,“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并购买其新闻纸”。(11)在翻译出新情报后,又“兼听并观”,实地调查刺探,去伪存真,取得准确的资料,最后作出决策。所以林则徐说“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12)他还把译馆翻译出来的、1836年伦敦出版的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中有关西洋各国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风俗等情况的资料,汇集起来,编成《四洲志》一书草稿,这是中国近代介绍西洋各国概况最早的著作之一。此外,还翻译、搜集了不少外国书籍,如《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等,其中不少情报信息对开展禁烟运动、了解国际法例、保护民族自主权、进行正常贸易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二,从各方面效法外国之长技。首先是学习外夷的“船坚炮利”。他说:“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13)因此,他多次向道光皇帝提出创办新式国防工业,制造新式船炮,使中国国防工业技术逐步实现近代化。1840年春,他“捐资仿造两船,底用铜包,篷用洋式”。(14)同时,他又在广州督铸了一批依照西式新炮模型、有利于远攻的六至八千斤重大炮,在广东虎门等地架设。其次,“习西技西文西艺”,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历史、地理、法制、农业技术、商业工贸、鸦片生产的知识技巧。他主张学习外国银币利于流通的优点,自铸银钱;曾向西医伯驾请教西医西药和戒烟技术;接受夷人捐献给他的书籍《各国地图集》和地球仪,用以查核地名和路程,提供军事行动和指挥的方便;提倡书院和官学教官、生徒都要学“西技西文西艺”,习“切实有用之学”,还组织师生翻译西书。再次,林则徐在奏稿、日记和公牍中,多次主张创办新式水师学堂,依照西式课程,兼学传统中学,严格督导教训,培养水师将弁。

林则徐这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和实践,在教育内容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由《四书》《五经》垄断的局面,输入了西学的新鲜内容,开了我国近代学习西学的先声。虽然,他提倡学习西方“长技”,还主要在“船坚炮利”的物质层面上,但他却迈出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第一步,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学习西学的主张,被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称赞为清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后,魏源继承了林则徐学习西学的主张,把林则徐赠送给他的《四洲志》书稿加以充实、扩展,写成巨著《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概况,并把林则徐学习西学的主张概括成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学习西艺、西文、西技、西政,特别强调要效法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卓越见解,容闳组织、领导我国近代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促进“西学东渐”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林则徐学习西学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可视为对林则徐学习西学的继承和发扬。

四、家庭教育突出“报国利国”、“笃实做人”

林则徐不仅进行改革科举、培育真才、学习西学、制降夷敌的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和繁忙的政务中,他能及时抽出时间,通过家书和写诗等形式,对儿女和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报国利国”、“笃实做人”的教育。

他教育儿子说:“尔辈唯有努力报国,以上答君恩耳。官虽不做,人不可不做。在家时应闭户读书,以期奋发。一旦用世,致不致上负高厚,下玷祖宗。”(15)林则徐不是教育儿子升官发财,而是教儿辈“做人”,“努力报国”。那么,他要求儿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林则徐家书》和他大量的家教实践活动来看,他教儿女“做人”的标准有以下五条。

1.须具优良品德。他在《训次子聪彝》中写说:“惟尔奉母与弟妹居家,责任綦重,所当谨守者有五:一须勤读敬师,二须孝顺奉母,三须友于爱弟,四须和睦亲戚,五须爱惜光阴。”(16)这五条所须,要求儿子孝亲、友弟、和戚、敬师,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作为“做人”的根本,这是十分必要的。

2.切切不可吸食鸦片。林则徐不仅教育下属百官万民戒烟,领导广东、江苏、湖北、云南等地民众禁烟,而且严于自律,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教诲儿子“切戒之”。他教导长子汝舟说:“嗜此者,大率因夜眠不足,精神困顿”,“卒之越弄越僵,不至毙命不止”,“此举破财欠息”,“家破人亡”,“吾儿须牢记之,慎勿堕入也。”(17)在禁烟戒烟问题上,林则徐严于律己,要求官民做到的,他首先带头率先做到,教育儿子也带头做到,做到言行一致,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和一致。

3.须以耕稼为归。林则徐教诲第三个儿子说:“余固不望尔成名,但望尔成一拘谨笃实子弟。尔若堪弃文学稼,是余所最欣喜者。盖农居四民之首,为世界第一等高贵之人,所以余在江苏时,即嘱尔母购置北郭隙地,建筑别野,并收买四围粮田四十亩,自行雇工耕种,即为尔与拱儿预为学稼之谋。”(18)林则徐这种以农为荣的思想和行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4.诲儿戒骄戒躁。长子汝舟少年勤奋,进德修业,年二十八而登士第,供职京官。林则徐教育长子在成绩面前,“切不可自满”。他写信给汝舟说:“(你)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华,三戒浮躁。尔既奉母弟居京华,务宜体我寸心,常持勤敬与和睦。”(19)还教诲儿子在政事之余,继续博览群籍,力学诗文,成就事业。可见,林则徐教育儿子很有针对性、预见性、连续性,在长子成才供职以后,仍然不放松教育,表现他对后代的全面负责和彻底负责任的精神。

5.教育儿子进退、祸福皆以是否有利国家为取舍标准。林则徐教诲儿子:大丈夫须时时报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他在给汝舟的信中写道:“唯有一言嘱汝: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励自修,以为一旦之用。是则用舍行藏,无施不可矣。吾儿牢记之。”(20)林则徐叮嘱儿子以社会国家利益为怀,进退、归出都以民族利益为重,这正是他几十年为官准则的概括。

1842年8月11日,当投降派出卖民族利益、对外战争失利、林则徐被贬由西安赴伊犁时,他针对有些家庭成员和亲朋要他“避祸隐退”的好意,作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申明意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21)

这首七言律诗的第三、四句,融用郑子产的典故,说明自己以社稷国家为怀的心态。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子产因为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国人诽谤。他坚定地说:“何害?苟利社稷,生死以之!”(22)当时,林则徐在诗中借用此典故,说明自己此刻的心情、心境都与郑子产一样。禁烟有利于国家民族,反击并打退英国侵略者七次进犯,完全是维护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在这个斗争中,自己不顾生死,全力以赴,现在又忍辱赴戌,决不计较个人祸福得失荣辱。正如他在《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的奏折中所说的那样:“然苟有裨国家,虽顶踵捐糜,亦不敢自惜”。(2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正是林则徐临行前对三个儿子和家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铿锵诗句,训诲儿子和家人奋力报国,捍卫民族利益。它同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诗篇一样,千百年来鼓舞和鞭策中华儿女为捍卫建设祖国而英勇奋斗。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颜之推把着眼点放在“家”上,司马光、曾国藩强调封建道德伦理,而林则徐则把家教着重点定位在“国”上,三者境界,自有高下。而林则徐家庭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此。

林则徐权绾三省,位擢钦差,受皇数觐,封赐拜爵,文武双全。他的三个儿子可算是正牌的“高干子弟”了。但他们都没有成为“衙内”和“大少爷”。相反,由于林则徐从各方面严格督导,使每个儿子都树德进业,自立有成,名垂青史。长子林汝舟品学兼优,二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三子林聪彝发奋力学,德隆业茂,任浙江候补道;四子林拱枢勤谨好学,忠厚质朴,刚直不阿,调江南道御史。(二子林秋柏生下三日即殇)三个儿子的佳绩均记之于《清史列传》。可见,林则徐的家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上四点为林则徐教育思想之大端。他的教育主张新颖独到,富有开创性、民族性和科学性。上述四方面的教育主张都贯穿着一个中心、一个总的精神,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是林则徐教育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核心。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上承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下启康梁维新救国教育主张,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是我国近代的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林则徐所处的那个中华民族受侵凌、受侮辱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1997年7月1日,我国就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雪百年耻辱。1997年8月30日,是林则徐诞生213周年纪念日。现在,我们学习林则徐的教育思想,继承他那份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遗产,必能激发我们奋发图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热情。

注释:

① ②《复邵蕙西书》,见《云左山房文钞》抄本。

③ ⑤ ⑨《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第24、78、96页。

④《林文忠公政书、江苏奏稿》卷二。

⑥ ⑦《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见《鸦片战争》第二册。

⑧ (13) (23)《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卷四。

⑩ (14)《林则徐集·奏稿》中册。

(11)魏源《圣武记》。

(12)魏源《海国图志》卷80。

(15) (16) (17) (18) (19) (20)《林则徐家书》。

(21)《云左山房诗钞》卷6。

(22)《左传·昭公四年》。

标签:;  ;  ;  ;  ;  ;  ;  ;  ;  ;  ;  

林则徐教育思想初探_林则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