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论文_曾玉钦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论文_曾玉钦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浮槎中心小学 342117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要合理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动”策略,创造出看、说、动、想等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全方位、全员性地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孩子们就会学得有滋有味,扎实轻松,幸福地徜徉在信息技术学习上,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更有效。

关键词:学生 动起来 课堂 活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动力是课堂的生命。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他们心身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动力与快乐。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课活了。”“活”—其实就是老师经常性引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动”中深入体验,在“动”中收获知识,在“动”中得到快乐,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引学生的“眼”动起来

信息技术课堂上,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的观察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先操作,不观察;操作后,不观察;有操作,没观察。实践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也是教学的关键点,这需要学生用细致的眼光寻找操作的规律,操作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上,老师就要结合课本材料来教学,将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的机会,让学生的“眼”动起来。

二、引学生的“口”动起来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信息技术课,谁能让学生喜欢开口,就意味着教学“活”了。《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在使用信息技术要教会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课堂上,老师就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说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就书中的内容或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动口说方法、说想法、说思路等,在相互讨论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山节庆知多少》一课,我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紧扣目标,探求相关的知识的操作方法。在让学生探究“小榄菊花会”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和网上探究结合的方式,将课后问题抛出:1.说说小榄菊展的起源;2.写出品评菊花的“三不”赏花标准;3.说说菊花的知识;4.比一比谁认识的名菊多。经过合作探究,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举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杰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知道立菊、塔菊、大波斯菊……”好小子,一口气说了十种菊花。杨耀铭高高举手,胸有成竹地说:“老师,菊花的‘三不’赏花标准是不脱脚叶、不交枝、不跪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思“嚯”的一声站起来:“小榄种植菊花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你一言,我一语,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在激烈讨论中了解了菊花会,自主解决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这节课,既不用我口若悬河地分析,学生又自主获取了知识,无声胜有声,真是一举多得!

三、引学生的“手”动起来

信息技术课,学生要“动口”,更要“动手”。小学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课堂上,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参与教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我要成为英文打字能手》一课,如果老师直接讲解击键的指法,要学生生硬熟记,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课堂上,我坚定: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教学时,我引入游戏——“警察抓小偷”, 同桌两人相互比赛,赢得可以当警察,输得就要当小偷。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边学边玩。一开始,学生们对键盘的字母排列和击键指法不熟悉度,打字慢的学生总是被抓住。学生不服输,纷纷向我请教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讲解字母排列的顺序和指法练习的方法。这时,学生就会学得更加认真,又继续投入游戏比赛中,他们在实践中练习指法,在实践中运用指法,在实践中熟悉指法,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和创造结合起来,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掌握的知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加深了击键的指法的印象和理解,也学会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四、引学生的“脑”动起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标准总理念提出,要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这就要求老师要巧设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脑“活”起来。教学《手帕设计》一课,我先展示一件简单的手帕,出示一个思维情景:这家工厂生产的这件手帕,严重地滞销,向大家发来了一封“救助信”,希望大家为大量积压的手帕设计新的样式。我故意留下空白,没有去分析此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主动思考,大胆设计,想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想用什么样式就用什么样式,想怎样裁剪就怎样裁剪。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课本,学生们忙开了,设计出各种各式的作品: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方形的,有的颜色亮丽,有的花边新颖……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主动思考,思维始终处在活动的状态,没有受到任何压制,热闹的场面一浪盖过一浪。其实,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脑,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

论文作者:曾玉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论文_曾玉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