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转型与社会变迁--2008年以来港台传媒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_香港报纸论文

传媒转型与社会变迁——2008年以来港台地区媒体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台论文,现状分析论文,传媒论文,地区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香港传媒格局新变动

(一)广播电台服务获发新牌照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对香港电台发展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1928年香港售价广播电台成立(即现在的香港电台),是香港广播史上首家广播机构。1959年,港政府向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发放首张商营无线电视广播牌照,拉开商营电台营业模式序幕,1991年,新城广播公司获得了政府发放的第二张无线电视广播牌照。至此,香港主要有三家电台:公营的香港电台、民营的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共三家电台。2011年,香港电台格局出现变动:香港数码广播电台和凤凰优悦广播电台获发牌照,开始向公众提供数码声音广播服务。(见表1.1)

(二)免费电视牌照事件

2009年,就香港是否应开发免费电视市场问题,出现了公众强烈讨论,该年12月,以“香港电视网络”负责人王维基发动的“挖角攻势”为标志,香港免费电视牌照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并最终引发香港12万人大规模游行,成为特首梁振英上台以来最大规模的争议危机。

2010年前,香港一直有两家电视台提供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无线电视和亚洲电视,它们同时为超过5000个住宅单位提供免费接受电视节目服务。由于免费电视服务在香港普及面大,社会影响广,所以规制较为严格,政府并未开放免费电视市场。至2013年,本地免费电视节目共有15个频道,包括4条模拟频道和11条数码频道。其中亚洲电视有限公司有8条频道,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有7条频道。[2]

但是这种免费电视发展格局也存在香港免费电视市场被近乎垄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无线电视所占市场份额为七成,现今已占据九成之多的香港市场,[3]这种一台独大、缺乏竞争的情况,造成了无线电台的不公平交易和市场竞争,饱受争议。同时,亚洲电视被指责节目质量低,收视率偏低,未能为香港市民提供高质优质的电视节目。因此,最近几年,民众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开放免费电视市场的呼声日渐增强。

2009年,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广管局)举行“亚视及无线公听会”。会上,香港市民就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独霸市场、亚视节目质量欠佳等问题要求政府放宽免费电视牌照。该年冬天,香港电视网络(当时称“城市电讯”)、奇妙电视和香港电视娱乐三家电台向政府递交了免费电视牌照申请。但后来的行政会议只发放了两个新的免费电视牌照,奇妙电视和香港电视娱乐获准发牌,但是城市电讯主席王维基主持的香港电视网络未获准发牌。但是对于“如何发牌”和“为何不发牌”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未能给民众一个直接、明确的原因声明,因而招致各方批评。2013年10月,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灯光协会等8个协会发表联合声明,要求政府必须向公众交待发牌与不发牌的理据,以释公众疑虑。同时,在免费电视牌照发放过程中,各方意见态度不一,反映出了各方媒体立场和利益结构的博弈。无线电台起初表示欢迎开放无线电视市场,并对香港特区政府发牌计划表示支持,但是随着王维基向无线电台发动挖角,无线电台开始转变立场反对发牌;亚视从一开始即反对政府增加免费电视牌照,演艺界支持增加免费电视牌照,政党方面,民主党支持增发牌照。该事件从2009年冬至今,仍旧处在政府与民众的纠纷讨论之中。

(三)香港通讯管理事务局成立

2012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通讯事务管理局,该管理局是之前的香港广管局和香港电讯管理局合并后的单一规制机构,合并后的目的在于方便各方协调,提高行政效率。成立后的通讯管理局较为重视公众利益,2012年管理局颁发了重新修订后的《电视通用守则——节目标准》,对电台节目编排、言辞运用、隐私保护、公平公正以及保护儿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声明。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对于电台、电视台的牌照发放、制度约束、审批程序具有严格管控,但是随着商业电台市场、免费电视市场的开放,香港政府对广电规制正在逐年放松。但是,商业电台的激烈的竞争格局也使得电台可能会因为商业运作而损害公众利益,而且,由于香港政府长期采用非直接干预的政策,这种“事后惩罚”的规制也成为损害公众利益的隐患所在。

实现广播电视与电信在技术、市场层面相互渗透和融合是值得借鉴的媒体规制路径。1998年,我国大陆将电信、光电的监管职能合并为信息产业部(工信部),但是对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规制仍保留在广播电视电影管理总局,相比而下,香港地区《广播条例》打破了广播与电讯、传输与内容的分隔,并于2012年将广管局和电讯管理局合并统一,这有效整合了管理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

(四)免费报纸发展迅速

2002年4月,瑞典传媒旗下的Metro International S.A.创办了《都市日报》,成为香港第一份免费报纸,2005年,中原地产组成《am730》报业团队,筹备加入免费报业市场,但在此之前,星岛新闻集团突然在7月推出了《头条日报》,发行量40万份,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免费报纸。2007年,星岛集团将《英文虎报》变成免费报纸发放,成为第一份免费的英文报纸。2011年7月,香港经济日报集团推出了《晴报》,并投入运营;9月《苹果日报》所属的壹传媒创办了《爽报》,加入到免费报业市场的竞争中。

至2014年初,香港共有6份免费报纸,分别由5家不同的传媒机构拥有。其中,《头条日报》与英文报《The Standard》属于星岛新闻集团,发行量分别为80万份及22万份,《都市日报》发行量为30万份,《am730》发行量约为38万份,《晴报》发行量为50万份,加上壹传媒的《爽报》,六份免费报纸发行量加起来超过了200万份,对收费报纸产生较大市场压力。

二、台湾地区新闻传播新发展

(一)老牌报纸《中国时报》易主

2008年最受媒体关注的事件是《中国时报》易手,这份1950年创刊的老报,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后最终决定卖盘。旺旺集团总裁蔡衍明于2008年11月斥资204亿台币购买了整个中时集团,除《中国时报》外,还包括旗下的《工商时报》、《时报周刊》、中天电视、中视等。蔡衍明进军媒体界后,积极开拓市场,进军香港电视业并成为香港电视业第三大股东。

2012年1月22日,有人不满蔡衍明在美国《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专访中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在Facebook上对其提出了批评,并表示将拒绝购买旺旺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对此,蔡衍明做出相应回复,随后,台湾地区各方协会、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组成连署平台进行抗议,并发起了“拒绝中时运动”。对此事件,台湾地区新闻学界持不同意见,部分学者认为蔡衍明的言行损害了台湾地区的新闻自由,要求NCC加强对《中国时报》内部新闻制作及人事运作机制进行严密监管;也有学者认为“拒绝中时运动”只针对《中国时报》有欠公允,民众对待媒体的态度应该是一视同仁。台湾地区报界对易主后《中国时报》的走向较为担忧,《天下》杂志曾写道:“余先生创办的《中国时报》,被誉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堡垒。以至于蔡老板购下《中国时报》后,台湾知识界也有所担心,担心这个传统的自由主义堡垒将逐渐不复存在。”[4]

(二)传统报业竞争激烈

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兴起的影响,报业市场面临衰退局势,竞争激烈。2008年,报纸广告量受到较大影响,汽车、化妆品牌、房地产等支柱广告收入行业均大幅削减广告投入,2008年报业广告总收入下跌6.6%。同年6月18日,《中国时报》宣布大幅裁员,一次性裁减600名员工,占到了总员工的一半之多。

近几年,台湾地区报业生态并无太大起色,销售量和阅读量都只是同比微增,甚至有些报纸出现负增长。截止到2011年12月,台湾地区共有报纸2210家。其中,《苹果日报》连续五年位居民众最常阅读报纸第一名,位居其后的分别是《自由时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5]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在面对互联网的兴起和同行业报纸的激烈竞争时,积极拓展网络媒介,于2009年推出了“动新闻”栏目,主要是用动画的形式播放新闻,其中,有关性侵害、性骚扰,虐待儿童和家庭暴力的场景,“动新闻”将受害场景与过程通过动画进行再现,这受到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对,台湾当局也针对“动新闻”违反《少儿法》对其进行了惩罚,《苹果日报》对此向社会道歉,表示会加强自律机制保证。

(三)免费报纸特色对比鲜明

相较于香港,台湾地区的免费报纸起步较早,1995年,《立报》副刊《破报》是第一份免费报纸,后来该报进军捷运报市场,并在台湾地区广泛流行,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变迁,现在大部分捷运报已退出市场。截止2014年2月,台湾地区主要有三份免费报纸:《Upaper》《爽报》和《NOWnews今日新闻报》。其中《爽报》创刊于2006年10月,它是壹传媒集团《苹果日报》旗下的免费报纸,主要报道经济、政治、文化和娱乐等新闻。《Upaper》创立于2007年3月,该报由联合报系与捷运公司合作,是目前唯一一份在捷运站发行的报纸。[6]其中字母“U”代表“You”,暗含《Upaper》希望办成捷运通勤族和广大读者的报纸。《NOWnews今日新闻网》是中华联合集团旗下的免费报纸,该报创刊于2013年4月,是《东森新闻报》的前身,于各大捷运站发布,内容较为严肃。

由于捷运局有相关规定,在捷运内发行的报纸不得有色情、暴力、犯罪等负面新闻,因此,《Upaper》的办报风格较为严肃,其中的50%的内容来自联合报系的精华,另外的50%有其独立采编的小组完成,其读者群较偏向于白领女性,多提供时政新闻、化妆、运动等话题;而《爽报》因为独立于捷运系统外自主发行,因此内容较《Upaper》差异较大,它的主要内容均来自《苹果日报》,传承并存有大量该报“腥膻色”的内容,以娱乐、社会、丑闻等主打,读者群偏向于男性。但是两份报纸的内容都主要以社会上的“软”新闻为主,偏向社会青年读者。由于《NOWnews今日新闻网》刚刚发布,社会影响和办报特征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四)互联网发展迅猛

互联网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相较大陆发展较早,它始于1990年台湾地区“教育部”出资建构的“台湾学术网络”,该年7月份,“教育部”提出将主要的“国立大学”校内网路连接整合,建立覆盖整个台湾岛的教学研究网络[7]。1991年,“教育部”通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连接到国际互联网,1994年,台湾地区开始建立大型互联网络,推进了台湾网络化的进程。

进入21世纪,台湾地区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到2010年,台湾地区网络人口已经达到1500万,2011年达到1670万,普及率达到72%;移动互联网用户(包括WAP,GPRS,PHS以及3G)达到了2070万,比2010年增加了120万。同时,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应运而生,加入到互联网竞争的市场中。2008年底出现的全球金融海啸给台湾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广告量持续走低,但是互联网的广告量却出现了持续增长,增幅达到17%。

互联网普及和飞速发展,在台湾掀起了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站的使用热潮。根据2009年《数字时代》的100大热门网站排行,社交网站占到了25家,同时,作为第一次入榜的Facebook,即名列第一,成为台湾最为流行的社交网站。脸谱的兴起带动了网页游戏诸如《开心农场》、《餐厅城市》的兴起,使这些网路游戏也跻身前百名热门网站。

三、港台地区传媒发展格局分析

在新一轮的传媒格局洗牌中,港台地区媒体各自面临不同的发展特点,遇到了不同的挑战与困难。同时,港台地区媒体作为市场经济运作下资本力量与政治规制角逐的先锋,也展现出相似的格局形势和发展趋势。

首先,免费报纸的发展成为近几年港台地区发展的明显特色。免费报纸的经营模式、售卖方法以及办报理念均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众对于传统报业的价值认同。免费报业发展迅猛,是否会最终取代收费报纸的地位?综合来看,免费报业的确给收费报纸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但是两者的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既竞争又合作的依存关系。目前港台市场的大部分的免费报纸都依附于媒体集团存在。免费报纸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依存发行赚钱,因此,相较于收费报纸,免费报纸的经济成本要更高,在人力资源方面限制更多。想要获得较为充分而又有价值的新闻,离不开媒体集团的“后盾”支持。一方面,大的传媒集团可以利用内部的资源共享来保证免费报纸拥有持久丰富的新闻资讯保障,另一方面,传媒集团也可以在资金运作方面给予免费报纸强大的后盾支持,保证其可以做大做强。相较于传统报纸“二次售卖”既卖报纸又卖广告的经营模式,免费报纸将“一次售卖”转变为免费售卖,并将售卖的成本向第二次售卖转移。

如香港星岛新闻集团下属的《星岛日报》和《头条日报》。鉴于免费报纸高成本,采编队伍有限的情况,收费报纸《星岛日报》成为《头条日报》强有力的“后备补给”,给予其更多新闻内容上的支持。对此,星岛新闻有限公司社长、行政总裁卢永雄表示,两者在市场定位上的不同最终表现为两份报纸不会出现激烈的争夺市场的情况。《星岛日报》的主要定位是香港中产阶级家庭,而《头条》主要针对生活节奏快、流动性强的年轻人群,二者在读者群上不太存在重叠。[8]如火如荼的免费报业的确对香港收费报纸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二者在报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发展趋势最终取决于报纸类型的市场定位和受众取向。

那么,免费报业在港台的市场空间有多大?长期以来,香港地区的报纸市场已呈现出零和博弈的局面,[9]具体表现为:香港作为一个报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市场,读者资源已经充分挖掘,很难再出现新的读者群,因此,其中一份报纸读者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博弈结构中另一份报纸读者的丧失。所以,在这样的竞争局势下,香港报纸大都保持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栏目和办报方针,以求保住自身的读者群。一般来讲,很难看到报纸出现较大的内容或者办报方针上的变动。大部分的香港报纸都秉承自身的报纸立场,并且有着自己固定的读者群。根据香港地区的报纸调查,目前,《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太阳报》、《新报》、《成报》等收费报纸依旧是香港最受欢迎报纸。而截止到2011年12月,台湾已有报纸2210家。报纸阅读率方面,根据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二零一一媒体风云榜”,收费报纸《苹果日报》连续五年位居民众最常阅读报纸第一名,阅读率为53.3%,位居其后的分别是《自由时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等收费报纸。因此,目前免费报纸的强势发展,主要是依靠价格与后备媒介集团开辟市场,以期形成自己的读者群体。这使得报纸在报业市场呈现欣荣发展的同时,新型免费报纸发展势头迅猛,对收费报纸形成较大冲击。在2005、2006年免费报纸大举进攻市场之时,香港各家免费报纸纷纷推出降价、送礼等活动抢占读者群。但综合看来,此举措只能是一时之用,真正关乎免费报业发展的,是如何掌控好发行、成本和广告的关系,保证在日新月异的传媒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传媒竞争格局,港台纸媒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公众领域”受到商业化媒体的不断“侵占”。以台湾为例,目前存在于台湾的公共媒体只有“中央”通讯社、公广集团(包括公共电视台、中华电视台、客家电视台、原民台)和“中央”广播电台被定为公共媒体,其余的诸多均为民营。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媒体为了扩展市场吸引受众而迎合受众需求,这一方面表现为传播内容商业化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了增加收视率或收听率不断制造“煽情”新闻,夸大新闻事实,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下降,2009年壹传媒的“动新闻”即是一例。再者,新闻报道日趋肤浅,“新闻娱乐化”特征不断凸显。这与目前港台报纸生存境况恶化和处于艰难转型期有关。一方面,新闻采编队伍不断缩水,报道项目不断被减少开支,使新闻报道出现了“短、小、轻、薄”[10]的趋向,使得新闻生产肤浅化,难以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全面解读和深度分析。这一趋势在港台传媒集团形成之后体现更加明显,各大传媒集团为了提高竞争力,扩大自身的传媒市场,不断精简采编队伍,整合人力资源,使得“统一化”、“重复化”取代了“精致化”、“专业化”。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受众,新闻报道从全面、客观、公正、平衡的角度报道新闻转向了偏重娱乐化的新闻报道,“软新闻”开始见诸各大报刊,这不可避免地使港台地区的新闻报道质量出现下降,以前专供民众发表意见、监督社会、促进多元发展的纸媒公共空间不断被商业化的垄断媒介控制,严重影响到港台地区社会文化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发展。

其次,港台地区媒介集团化的趋势日趋明显。2010年台湾传媒集团化相当明显:其中中国时报集团和苹果日报集团都是集报纸、电子杂志等为一体的综合跨媒体集团;同时,还有联合报集团,拥有《联合报》、《经济报》、《联合晚报》以及包括欧洲等海外日报系统在内的诸多报纸;自由时报集团包括《自由时报》以及英文报纸《Taipei Times》;电视媒介中东森电视集团、TVBS集团以及八大电视集团等都是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台湾媒介集团。香港地区也有壹传媒、星岛新闻集团、经济日报集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介集团。媒介集团的组合使得新闻制作生产依附于资本运营的机制之中,媒体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和公正报道。同时,随着媒介集团化的增强,产权集中影响了媒介内容的多样化,且跨媒介集团对自身企业相关内容报道无论从篇幅还是质量方面都显著增加,而对其他媒体集团的报道则有所减少。同时,公共媒体遭到挤压,难以发挥作用,承担社会责任。

再者,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发展异军突起,前景看好。在台湾地区,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猛,带动了部分新兴产业的发展。2009年,台湾掀起了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站的热潮。在计算机信息类广告中,游戏软件广告的广告总额同比增长了83%,共计4亿台币。

近几年,香港新媒体发展也取得较大突破,香港年青一代对以移动互联网为终端的移动媒体需求量大且迫切,但这也对以报业为首的传统媒体构成了较大挑战。如何应对传媒变革,扭转不利局面成为目前港台报业亟待推进解决的问题。对此,各大报纸纷纷采取行动,加入互联网的竞争大潮中。例如,壹传媒的“动新闻”是典型的代表,在港台地区,它将新闻做成影片形式,加上配音和旁白,还原时事、国际、社会新闻,运作规范,较为成功;香港《文汇报》正在尝试走“扬长避短”的发展道路,具体的方针策略是:“短腿加长,长腿加粗”,11]具体表现为新闻信息的直接化表达,寻找特色化的切入角度,以及强化对内地关注的权威,增强评论优势等;同时,相较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势,《文汇报》于2011年4月推出iphone版,同时与新浪微博、开心网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合作关系,促进新闻及时发布,增强报纸影响力。但是关于香港地区的新媒体发展状况,有学者表示应“慎做新媒体”,[12]在香港城市的高节奏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更多闲暇时间泡在网上,同时,报纸的高影响力在短时间难以改变,因此新媒体的走向仍旧是有待观察。

最后,传媒格局的重新洗牌与港台地区的政治规制和党派分化密切相关。自1988年“解禁”后,台湾地区媒体在推进社会民主、多元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台湾地区政党较多,政治观点多会出现碰撞和交锋,但是媒体在长期的新闻从业过程中,传承了包容兼蓄的立场,对不同的政见能够保持容忍态度,不会随意封杀或者忽略不同观点,这种媒介作风缓和了政治冲突,减少了两极对立,促进了社会包容互信。但是自2008年国民党执政以来,台湾地区的媒体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政治化倾向日趋明显。一方面,媒体立场鲜明,蓝绿阵营对比强烈,忽视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的其他团体;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媒体的亲绿倾向不断增强。目前亲绿媒体主要有《自由时报》、民视、三立等,他们言辞较为激烈,鼓吹“台独”,批评大陆政治,亲蓝媒体主要有《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天电视台、TVBS电视台、“中央通讯社”等,双发政治立场尖锐对立,时常引发媒体论战,使得处于少数的其他党派被边缘化。同时,传媒的生产经营与台湾地区各党派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党派立场会影响到媒体的政治规制,从而改变传媒机构在市场重新洗牌中的地位和竞争角色,另一方面,“花钱买媒体”现象日趋严重,使得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

而近几年香港特区政府对于媒体的管制则呈现逐年放宽松的趋势。2009年,政府出台了放宽免费电视市场规制的政策,开始发放新的营业牌照,2011年政府逐年放宽了香港的数码广播电台服务市场,2012年,成立了香港通讯管理事务局,进一步合并媒介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由此出现了香港电台、广播电台、免费报纸的市场化竞争,使得原本繁荣发展的香港传媒市场更加多元,竞争也更加激烈。

可以说,传媒运作格局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关系,而是有依附于特定的商业运作和政治规制下的复杂动因。港台地区传媒新一轮的竞争角逐一方面反映了商业市场运作背后的利益驱动和政治规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此过程中民众与政府、媒体之间的博弈。新一轮的媒体博弈中,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新媒体不可避免地会日渐崛起,而港台地区传统媒体也正在商业化运作的机制下转变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以期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的共赢。

标签:;  ;  ;  ;  ;  ;  ;  ;  ;  

媒介转型与社会变迁--2008年以来港台传媒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_香港报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