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儿童患者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论文_周琴

静安区牙病防治所 上海市 200000

摘要:目的:通过儿童心理分析来探讨儿童心理在口腔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600名儿童患者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结果:年龄较大的患儿配合相对较好,干预后成效也越明显。结论:口腔治疗前分析患儿心理,做好沟通,更能顺利地开展治疗.

关键词:儿童患者;口腔治疗;心理

儿童口腔疾病种类很多,常见的如龋病,乳牙滞留,牙外伤,多生牙,牙列畸形等。在口腔门诊中,儿童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儿童的配合程度 直接影响治疗操作与治疗效果。因此,了解患儿心理对于一个口腔医生举足轻重。我将自己这一年来收集的600例儿童患者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记录如下。

我院儿童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14岁,据此将年龄分为三段:3-6岁,6-9岁,9-14岁。按照心理特点,将患儿分为以下四类:自觉乖巧型:患儿相对淡定,能配合操作,并能较好地交流。

胆小忐忑型:患儿对未知恐惧,或由于家长情绪感染或错误引导,表现为紧张畏缩,但通过医生心理疏导能配合治疗。

抵触痛苦型:患儿反抗明显,不肯躺下或张嘴。此类患儿多半有牙科治疗疼痛史或对牙科治疗认知错误。此类患儿通过心理分析,甚至个别需要威逼利诱,花费时间相对较多,能配合治疗。

软硬不吃型:此类患儿个性强烈,年纪相对偏大,有自己主张,此类患儿容易心理疏导失败,采取强制治疗或放弃治疗。

在门诊600例儿童患者中,3个年龄段的儿童患者,心理特点有不同的人数比例分布。通过心理分析与应对,也有不同的效果。

通过上表可见,儿童患者胆小忐忑型居多,儿童对牙科治疗的畏惧主要来自四方面。

未知的恐惧,环境的恐惧:患儿不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环境里尖锐的利器,牙钻的声音,都导致恐惧。

家庭的感染:大部分患儿家长在患儿就诊时都很紧张不安,一部分家长自己也认为看牙科是件恐怖的事情,甚至有的家长曾用拔牙恐吓患儿。

医院宣教影响:医院的移动电视经常会播放内容包含拔牙术,种植术等影片,患儿受画面影响产生恐惧。

痛苦的牙科经历:在抵触痛苦型和软硬不吃型患儿中,大部分曾有痛苦的就诊经历。因此,我们一再强调,第一次看牙印象对患儿尤为重要,在没有急症的时候,我们建议由浅入深地安排治疗。

如何正确的引导患儿配合治疗?

与患儿家长良好沟通:与一般医患关系不同,儿童口腔是包含医生,患儿,家长三者的对应关系。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是治疗能开展的前提。因此在治疗开展前,详细告知家长患儿病情,治疗过程,预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费用。在大部分患儿的治疗中,我要求家长在外等候,患儿反而能更好地配合治疗,这与儿童在学校表现往往比家里好是一个道理。

消除患儿顾虑:在操作开始前,我们可以告知患儿不是磨牙或抽神经,只是给牙齿洗洗澡。气枪和吸唾首先在患儿手上试吹,试吸。涡轮机先喷水给患儿看并告知这个“洒水车”有一些吵。这些操作让患儿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突然的惊吓导致不配合。

分散患儿注意力: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与患儿说话,告知患儿“喷水了,大嘴巴张好不能动,有疼痛举手告知”。对低年龄段的患儿,可以采用数数的方式,让患儿心理默数。

引发患儿兴趣,给与鼓励或奖励:在操作中,将器械比喻成形象生动的东西,比如将取出的牙髓比喻成”小虫”,告诉患儿我们捉到第几只了。将棉花比喻成“毛巾”,“刚刚牙齿洗澡了,需要擦擦干”。当患儿配合较好时,不吝于表扬患儿很棒,并在结束时奖励小红花,五角星,贴纸等。

结果:通过以上措施,85%以上的患儿能配合治疗,只有个别患儿将采用强制手段或放弃治疗。

以上是自己在临床上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名儿童牙科医生,除了熟练灵巧的技术,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 分析与应对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和谐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新强.雷霆.田霞.儿童口腔患者756例心理分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8-27

[2]扬新强,张萍.口腔儿童患者的心理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12-12-21

[3]席俊明.心理学知识在儿童牙痛治疗中的运用.《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

[4]樊淑梅,文玲英,杨 生.学龄前儿童牙痛治疗时的心理分析.《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6 -12卷增刊218-219

论文作者:周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  ;  ;  ;  ;  ;  ;  ;  

口腔儿童患者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论文_周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