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冲击、菲利普斯曲线与滞胀_通货膨胀率论文

供给冲击、菲利蒲斯曲线与滞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线论文,菲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原始的菲利蒲斯曲线(Phillips,1958)描述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后来经过萨缪尔森和索洛(Samuelson and Solow,1960)的修正,将之变为一条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替代关系的曲线,从而使之大为流行,成为西方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工具。萨缪尔森-索洛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的西方经济现实。然而,6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在1972年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之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不存在了,出现了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局面。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不能解释这一新现象。

为了解释新出现的滞胀,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他们的努力大致是沿着三条路线进行的:一条路线试图发展菲利蒲斯曲线,对萨缪尔森-索洛模型进行修正(Phelps,1971)。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在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中增加适应性预期因素(Friedman,1968、1975;Phelps,1967、1971)或理性预期(Lucas,1972;Sargent,1973),从而解释这一新现象。另一条路线彻底抛弃当时最为流行的菲利蒲斯曲线分析,在供求均衡框架下分析石油冲击带来的影响,讨论失业上升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滞胀问题。再一条路线是用结构因素解释滞胀(弗里希,1989,中译本)。

我们发现,萨缪尔森-索洛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生产资料成本变动(供给冲击)为零。这一假设限制了菲利蒲斯曲线的解释能力。我们修正这一假设,将供给冲击因素考虑进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从而构造出一条新的、附加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不考虑预期因素,这条经过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也能很好地解释滞胀(并且它不与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相悖)。我们还发现,解释滞胀的第二条路线是作为对菲利蒲斯曲线的反动出现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菲利蒲斯曲线的隐含假设,构造出新的菲利蒲斯曲线,则解释滞胀的第二条路线基本可以纳入第一条路线之中。两条研究路线并不相排斥。

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生世界性的经济滞胀、菲利蒲斯曲线不能提供有效的解释后,总供求分析开始流行。供给冲击的影响被直接纳入总供求分析中,供给冲击导致总供给曲线上移成为普遍真理,而很少有人分析供给冲击与菲利蒲斯曲线的内在关系。本文试图分析供给冲击与菲利蒲斯曲线的内在关系。我们的分析从介绍菲利蒲斯曲线的发展,指出萨缪尔森-索洛模型的一个隐含假设开始(第二节)。萨缪尔森和索洛在对原始的菲利蒲斯曲线进行修正时,使用的是加成定价法:工资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利润=价格。这种企业基本的加成定价方法,只有在假设生产资料成本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工资成本与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萨缪尔森-索洛模型隐含一个生产资料成本和利润不变的前提假设。放松这一前提假设,假设生产资料成本是变动的(由于利润平均化的存在,利润不变可视为一个恰当的假设),则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变得复杂。在第三节,我们在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中加进供给冲击因素,即考虑生产资料成本变动,从而推导出一条新的菲利蒲斯曲线。第四节利用美国的数据对加进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进行计量检验。在第五节,我们讨论菲利蒲斯曲线分析与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方法在滞胀问题研究上的相容性。生产资料成本像工资成本一样,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工资与失业率负相关,而生产资料成本与失业率正相关。我们可以推断,即使不考虑预期的作用,只要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也会出现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加进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可以很好地解释滞胀,并且从加进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线。因此,附加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与总供求方法在分析滞胀上是相容的(这使得在滞胀问题研究上,总供求分析对菲利蒲斯曲线分析的反动成为不必要)。第六节是结论。

二、萨缪尔森-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

菲利蒲斯曲线最初表示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

ω=f(u[*])

其中f<0,ω=dW/W,W为货币工资率,u[*]为失业率。它是菲利蒲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的统计资料做出的一条曲线。根据这条曲线,我们可以推断,高货币工资增长率总是伴随着低失业率,而低货币工资增长率总是与高失业率相伴。它纯粹是经验分析的结果。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对原始的菲利蒲斯曲线进行修正,使之变为一条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替代关系的曲线,即:

π=f(u[*])

其中,π是通货膨胀率,

原始的菲利蒲斯曲线和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加成价格方程式建立起来的。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企业在单位劳动成本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固定的加成,从而形成它们的产品价格。加成除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外,还包括通常的工业利差。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P[,t]=(1+a)W[,t]N[,t]/X[,t] (1)

P[,t]表示产品价格或者价格水平,W[,t]是货币工资率,N[,t]是受雇劳动量,X[,t]是真实产出水平或GNP,加成系数a代表一个不变的利差。这里W[,t]N[,t]/X[,t]体现了单位劳动成本,它也可以用工资率W[,t]对劳动生产率的比率W[,t]/∧[,t](∧[,t]=X[,t]/N[,t])表示,将W[,t]/∧[,t]代入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我们可以得到:

LogP[,t]=log(1+a)+logW[,t]-log∧[,t] (2)

如果考虑时间因素,对(2)式求微分,或对(1)式求对数微分,用小写字母表示这些变量的相对变化,则可得到:

dP/P=dW/W-d∧/∧或π=ω-λ (3)

它说明,通货膨胀率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

如果我们继续假定,较完整的菲利蒲斯曲线可以写成下列形式:

ω=π[*]+bu[-1]+βλ(b>0,0≤β≤1) (4)

即货币工资变化率ω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π[*]、劳动力市场需求压力强度u[-1]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λ。联系(3)式和(4)式,我们就能得到经过萨缪尔森和索洛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

π=π[*]+bu[-1]-(1-β)λ (5)

它说明,通货膨胀率π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π[*]、劳动力市场需求压力bu[-1]和(1-β)λ。其中(1一β)λ表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转移到工人货币工资增长的那一部分。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这部分越大,通货膨胀率越低,相应的菲利蒲斯曲线向下(原点处)推移。

从这里可以看到,萨缪尔森和索洛只是在单位劳动成本上加成,而现实中,企业决策不仅要考虑劳动成本,还要考虑生产资料成本,在这两项成本上进行加成定价。萨缪尔森和索洛显然认为生产资料成本变动对价格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三、供给冲击与菲利蒲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舍象生产资料成本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将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表示为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相互替代的一条曲线。但是,生产资料成本变动毕竟是影响菲利蒲斯曲线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其舍象会有许多经济现象不能说明。这一点在萨缪尔森-索洛模型提出之初,就有许多人指出。而在经过1972年的石油冲击之后,这种舍象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加明显。

但是,从关于菲利蒲斯曲线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人们在发展菲利蒲斯曲线的时候,显然忽略了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中隐含的这一前提假设。因此,他们或是试图加进预期因素,以发展菲利蒲斯曲线;或是否定菲利蒲斯曲线,另外发展新的分析框架。我们这里试图正视萨缪尔森-索洛模型中隐含的假设前提,将生产资料成本变动纳入菲利蒲斯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可以使菲利蒲斯曲线更加完善,对现实更具解释力。

用Pm[,t]表示t期生产资料价格,δ表示相对于劳动投入的生产资料的投入比,则:

(7)式即为纳入生产资料成本变动这一因素后的新菲利蒲斯曲线。它表明,通货膨胀率π取决于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率r、预期通货膨胀率π[*]、需求压力的大小u[-1]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λ。

该式即为我们加进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从式中可以看到,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中也包含预期因素。也就是说,加进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与加进预期因素(不管是适应性预期还是理性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相容的。

四、模型的检验

为验证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这里运用美国1960-1992年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检验。为了不囿于新修正的理论,我们选取所有可能相关的变量:年通货膨胀率(PP)、失业率(A[,U])、燃料价格的上涨率(F[,U])、劳动生产率上涨率(AP)。其中燃料价格上涨率(F[,U])被用来作为反映供给冲击的指标,因为其他生产资料成本变动不大,对模型影响不显著,燃料价格因石油冲击,变动剧烈,如表所示。

年份

 变量PP

A[,U]

F[,U]

 AP

 (%)(%)

 (%)

 (%)

1960

 1.72

 5.5

 0.96

 1.1

1961

 1.01

 6.7

 0 

 3.1

1962

 1.00

 5.5

-0.95

4.7

1963

 1.32

  5.7

 0.96

 3.4

1964

 1.31

 2.2

 0

   4.4

1965

 1.6l

 4.5   0.95   3.1

1966

 2.85

 3.8

 2.83

 3.5

1967

 3.09

 3.8

 3.67

 1.8

1968

 4.19

 3.6

 1.77

 3.5

1969

 5.46

 3.5

 4.35

 0.1

1970

 5.72

 4.9

 15.00

1.4

1971

 4.38

 5.9

 13.77   4.0

1972

 4.2l

 5.6

  7.01   3.5

1973

 6.22

 4.9

 10.71

3.2

1974

11.04

 5.6   33.33

-1.6

1975

 9.13

 8.5

 23.38

2.7

1976

 5.76

 7.7

 12.75   3.7

1977

 6.50

 7.1

 21.74

1.5

1978

 7.59

 6.1

 14.76   1.3

1979   11.34

 5.8

 18.88

-0.7

1980

13.50

 7.1

21.12

-0.4

1981   10.32

 7.6

22.19   1.2

1982

 6.16

 9.7

 17.92

-0.9

1983

 3.21

 9.6

  5.10   4.2

1984

 4.32

 7.5

  01.8

1985

 3.56

 7.2

 -2.28   1.0

1986

 1.86

 7-10.2   0.5

1987

 3.65

 6.2

 -8.79

-0.2

1988

4.14

 5.5

-2.38

0.6

1989

4.82

 5.3

3.90   0.5

1990   5.40

 5.5

-0.59   0.5

1991   2.74

 6.7

0.39

0.7

1992

2.10

7.4

0.49

3.2

数据来源:根据[美]《总统经济报告:1995》整理。

在计量检验时,我们取通货膨胀率PP为因变量,并且假定通货膨胀率与其他诸变量和预期通货膨胀率有如下关系:

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上面的方程进行回归并调整变量,但得不到满意的回归方程。经分析并运用我们的修正模型,认为1972年以前燃料价格比较稳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小,1972年以后,由于石油卡特尔欧佩克在1973-1974年减少了原油供给,同时把石油价格提高了约3倍,造成影响世界的“石油冲击”,燃料价格上升比较快,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大。因而我们分别用1960-1972年,1973-1992年数据进行分段回归,经过变量的筛选,最后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1960-1972年的模型为:

括号内数字同前一模型,其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1,0.06,对此模型回归时用一阶差分克服了扰动项一阶序列相关,其t统计量为1.00。

上述分段回归的两个模型结果都比较理想,比较好地验证了我们对菲利蒲斯曲线的修正及设想,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将之纳入模型,可使菲利蒲斯曲线更富有解释能力。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可以用于解释滞胀。

五、滞胀:菲利蒲斯曲线分析与总供求分析

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能够用于解释供给冲击(生产资料成本变动)引起的滞胀,且与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具有相容性。这里不考虑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的区别,用π[*]表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可表示为:

从(8)式可以看出,不同的通货膨胀预期率有着不同的菲利蒲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率的变化将导致菲利蒲斯曲线的推移,预期率的上升将曲线向上推移,预期率的下降将曲线向原点推移。滞胀可解释为由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将曲线向上推移引起。

经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在解释滞胀现象时,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与供给冲击都是原因之一。从(7)式可知,生产资料成本变动与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即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率r为正,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样,通货膨胀预期与通货膨胀也呈正相关关系,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如果不考虑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即λ为0,那么π的符号由(9)式前三项决定。失业率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即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供给冲击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消费者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也造成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当(9)式前两项效应小于失业率所引起的效应,则通货膨胀率将下降,即出现简单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现象。但当(9)式前两项效应大于失业率所引起的效应时,通货膨胀率将上升,从而出现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即滞胀。因此,经过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能够较好地解释滞胀现象,同时又与原始的菲利蒲斯曲线以及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相一致。

解释滞胀的总供求分析是作为对菲利蒲斯曲线分析的反动出现的。但是,一旦在菲利蒲斯曲线中加进供给冲击因素,则这种反动就显得并不必要。从附加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中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而总供给曲线是总供求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对滞胀的解释,附加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与总供求分析具有相容性。

总供给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可写为:

P=P[,-1][1+σ(Y-Y[*])] (10)

(10)式表示,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是由于本期产量Y与充分就业产量Y[*]的偏离引起的。将我们前面推导出的附加预期以及生产资料成本变动(即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再次显示如下:

(12)式为纳入了通货膨胀预期以及供给冲击的总供给曲线。如果没有供给冲击,也就是r=0,(12)式变为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若忽略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则变为简单的总供给曲线P=P[,-1][1+σ(Y-Y[*])]。当本期产量低于充分就业水平Y[*],那么下一期总供给曲线将向下移动,同时存在供给冲击时,将引起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两者变动相反。如果供给冲击的影响超过就业不足的影响,不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出现本期价格上升,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也就是滞胀现象(见下图)。

图 总供给曲线

通过对比可以知道,由我们附加预期和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推导出的总供给曲线,比简单的总供给曲线更具有解释力。在由简单的菲利蒲斯曲线推导出的总供给曲线P=P[,-1][1+σ(Y-Y[*])]中,供给曲线的移动只是由于本期产量与充分就业产量的偏离引起,供给冲击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并不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同时劳动生产率对总供给曲线的影响也只是隐含的。而在我们加入了预期通货膨胀、供给冲击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率的总供给曲线中,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总供给曲线上移,反之下移;当存在供给冲击时,总供给曲线也上移;当劳动生产率上升时,总供给曲线下移,反之上移。可见,经过修正的模型比简单的总供给曲线更具有解释力。

六、结论

本文注意到了萨缪尔森-索洛模型的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我们发现,只要改变这一前提假设,加入萨缪尔森和索洛当做次要因素舍象的生产资料成本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一因素,菲利蒲斯曲线的解释能力大大加强,能推广用于解释滞胀。而萨缪尔森-索洛模型对解释滞胀却无能为力。另外,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与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相容的,二者可以一起用于分析经济问题。

解释滞胀的总供求分析是作为对菲利蒲斯曲线的反动出现的。我们发现,解释滞胀的总供求模型中的总供给分析与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基本上是一致的。只要考虑到萨缪尔森-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加入生产资料成本变动的影响,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可以转化为总供给曲线,总供求分析并不构成对菲利蒲斯曲线分析的反动。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修正的附加供给冲击的菲利蒲斯曲线对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特别适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各种价格受计划调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人为扭曲。但总体说来,可以说是以“低”为基本特征: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等(林毅夫等,1994)。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价格逐步放开,让市场自动调节。由于计划价格较低,价格上调或放开都会导致一定的价格上涨。因此,我国的价格改革过程可以视为一个市场遭受连续的供给冲击的过程。我们修正的菲利蒲斯曲线可以方便地用来分析中国的价格改革与经济增长。

标签:;  ;  ;  ;  ;  ;  ;  

供给冲击、菲利普斯曲线与滞胀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