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论文_周杏君

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论文_周杏君

周杏君(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博野镇中心校 河北 博野 0713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259-01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能取得怎样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性格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翅膀,它将为人生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农村幼儿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关键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让幼儿在充分享受童年欢乐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获得生活、学习、做人的基本态度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

农村幼儿基本都由爷爷奶奶照看,隔代养育往往溺爱孩子,或者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使孩子产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不良习惯。比如,没有卫生习惯,在地上随便躺坐,甚至撒泼打滚,饭前便后不洗手,乱扔果皮纸屑等;生活习惯差,不能独立生活,过分依赖家长,爱睡懒觉,找借口不上幼儿园;饮食习惯不好,偏食、挑食或者暴饮暴食;没有良好的道德习惯,不遵守纪律,不珍惜劳动成果,故意搞破坏,任性自私,不友爱同伴,不尊敬长辈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看似小事,但在幼儿期如不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农村幼儿园更要注意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帮助每个幼儿形成良好品格。经过多年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积累,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3-6岁是幼儿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必须选择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地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短暂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会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哪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明确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要排队。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必须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意义。教师在活动中要纵向、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以便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将幼儿的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等与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某班的孩子在每天的活动结束之后图书、玩具到处都有,放学后老师要整理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玩具和图书整理好。后来,老师和孩子们做了给玩具分家、送玩具回家等几个简单的游戏之后,图书、玩具到处乱放的现象基本没有了。老师每天放学前提醒幼儿:小朋友要回家了,大家看一看我们玩的玩具都回家了没有?如果没有,请你们先把玩具送回家,小朋友再回家好吗?每次教学活动或者是游戏活动、体育活动、自由活动之后,都要提醒幼儿把用过的玩具放回原处。这样让幼儿坚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活动室里乱放东西的现象就没有了。

实践证明,运用游戏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给弟弟妹妹喂饭"、"给娃娃穿衣服"等游戏,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帮助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学到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爸妈小帮手",与孩子一起唱"劳动最光荣",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欲望。

三、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同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因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大人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很自然的就去模仿。所以,要想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和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隔代教养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父辈家长与幼儿园上班、下班的时间同步,接送幼儿的任务就落到了祖辈身上,所以父辈家长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机会少之又少,家长会成为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家长会,教师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如教师要求小班幼儿学会自己穿脱衣服、学习整理衣物、会独立进餐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在家中配合训练,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家长会上,可以组织家长围绕“为什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家长应注意什么”等问题,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这样家长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专业的育儿建议,逐步转变自己的态度和认识。还可以利用特定的节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让家长在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生活技能,体验幼儿进步的快乐。如在植树节开展亲子种植活动,幼儿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增长了知识,家长和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种植的乐趣,幼儿的表现让家长感到欣慰,并激发了家长支持和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不断熏陶,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周杏君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  ;  ;  ;  ;  ;  ;  ;  

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论文_周杏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