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论文_黄 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论文_黄 涛

黄 涛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 541203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过去由于片面强调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问题不少,其中比较严重的是人文精神的流失。有些老师把最具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僵化的应试教育,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心灵的触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呢?

第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传承面上的文化功能是相似的,它们都无例外地担负着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一般逻辑的职责。但语文又是诸学科中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语文还具备了其它学科所无法一体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思等元素,它是文化涵养如此之广的学科,载道载情,载史载文,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要落实素质教育的“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健康个性。所有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而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薄于积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

1.要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字“血肉”。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以先进的思想激励自己,以先进的文化浸润心灵。

2.要有敏锐而又深邃的时代感悟。

教师的时代感悟,首先应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要求教师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时政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现实活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的——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生活的境界。教师的时代感悟,更应是一种悟性,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的量增,更要有“悟得”,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3.要具有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

教师的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成为一种意象、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体现于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实现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4.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师的个性,首先应该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如果说独特指向性质,那么鲜明指向强度,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而隽永。独特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一种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

5.要有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师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素养、人生态度、理想情操总能通过他自身这个“活动的载体”、他的一言一行、他的处事风格、他的活动态度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语文老师,更是一个有情愫、有理想、道德高尚、修养深厚、正直秉诚的“人”师。教师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的神圣使命,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又是传播者,因此,要重视博览群书,加强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多元文化的广泛采撷、对祖国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培养,也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首先,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

1.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2.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中学语文的“教法”与“学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中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亮色;那些重在美好人性开发与启蒙的美文,它们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那些优美的神话传奇、寓言、诗歌、科幻作品,它们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象精神的领悟,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从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从鲁迅笔下的“通打落水狗”,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清新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绿”流淌着的生命……

其次,在学习方式方面。

1.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人文性,多一些时间给学生,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合作、多探究;拓宽课堂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利用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严厉地指出:“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这位大教育家是怎样使学生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的?他这样描述道:“我们坐在山岗上,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学生去听、去看、去细细品位“天人合一”的思想,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去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这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代替的。

2.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时,可让学生自主选读《战国策》、《史记》中的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作出评析。许多学生经过研究性学习,写出了有见地的“说客”分析文章,他们把“说客形象”综合归纳为“直谏型”、“智囊型”、“温和型”、“幽默型”……这样,文言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便取得了双赢。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文知识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3]邱永渠 《教育基本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4]关鸿羽 白铭欣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论文作者:黄 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论文_黄 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