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科技发展与日本经济全球化_日本银行论文

失业率、科技发展与日本经济全球化_日本银行论文

日本经济的失业率、科技开发与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率论文,日本经济论文,科技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2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4)01-0071-06

一、日本的失业率问题

这些年来,对日劳务输出生意繁忙,各国偷渡到日本去非法打工的人员也有增无减。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公布的每年劳动力缺员情况也逐年增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大臣官房政策调查统计部的调查结果,到1999年6月止,全日本的新就业人数为361.92万人,而离职的有346.04万人。就业人口中除47.57万人为新就业的大学、专科和硕士、博士毕业生外,绝大部分均为转岗人员,即由离职人员重新就业所补充的。由于离职人员中有退休的、怀孕生子的、出国高就的、生病或死亡的,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除了依靠外国留学生和劳务人员来补充外,截至1999年6月全日本岗位缺员32万人,到2000年6月缺员数增加到48万人。2001年单是实施老人介护保险制度所需的护理人员一项,就有38万余人的缺口,需从国外引进。

就是在这种有大量工作岗位找不到人干活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和舆论界用十分恐慌的语调叫喊着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恐怖的失业高潮。政府公布的失业人数2000年为345万人,占就业人口的5.1%,2001年进一步恶化,失业人数增加到了357万人,达到了5.7%。截至2000年底,日本真正领取失业救济的人数只有102.9万人,正式失业率只有1.59%。到2001年7月底也只有113.8万人,失业率也只有1.76%。每年多报的失业人数达240多万。

有关专家认为,一个国家维持2%左右的正常失业率,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否则大家没有了失业的危机感,工作效率就会降低,索求的欲望就会膨胀,劳工管理工作就会限于被动。从日本的真正失业人数看,无论是2000年的1.59%,还是2001年的1.76%,都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2%的正常失业率。得到这种结果后,笔者去找总务厅询问数字出入的原因,得到的解释是可能在四个方面统计有误:

第一,把非劳动力人口的就业要求也算成了失业。呆在家里的老人、孩子、妇女一般是不算劳动力人口的。特别是日本,一般妇女结婚后就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再出去找工作。结婚男人的工资中则有家庭补贴一项,使他们的家庭享受一定的社会关怀,不必再出去与别人争饭碗。因此很多年轻力壮的家庭妇女统统被算成了非劳动力人口。第二,把离职退休人员以无业为由找工作的也算成了失业。第三,把大、中专以上学校的毕业生都被当成无业人口算了。客观上大专生毕业了,可能去读本科,本科可能去读研究生,读博士。同时,还有的到海外留学、打工、移民去了。日本也有出国热,年轻人不出国的还是少数。这些人都走了,但是数据没有给它减下来,也给无业人口增添了不少水分。第四,也是最大的水分,就是恐慌性登记的人数太多了。每个企业都会面临技术设备和产品老化的问题,特别是进入高科技时代以来,日本企业老化,需要进行科技更新的问题更为突出。要淘汰老的产品和企业,也就存在着职工的去向问题。企业职工最怕的就是“淘汰”二字,一旦企业被淘汰了,就意味着他们会丢掉原有的工作。因此,一听到类似消息,大家就不得不到处找工作,找出路,免得措手不及。自然能够统计到的失业人数就大大增加了。

在日本,裁下来的人员全部都会有安排。除非你到了退休或提前退休的年龄给些钱让你回家之外,一个也不会推给社会。就是海外企业的人员,一旦企业裁员了,也会给你补偿,要你提前退休,或者给你转到新的企业。总而言之,只要你是企业的正式职工,企业就会负责到底。除非是你偷了企业的东西,泄露了企业的情报,损害了企业的利益,或者在社会上犯了法坐牢去了,才会真正被解雇。据熟悉工会情况的人透露,真正是这样被解雇的,全日本每年还不到1,000人。因为开除人是要工会认可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工会是不会同意随便解雇任何一个人的。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劳动者是真正受到社会的关怀和保护的,决不是那种低人一等,老板想怎样对待就怎样对待的苦力。除了它的社会制度比较完善外,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不足,员工金贵是其主要原因。

二、日本的科技开发与投入

日本的科技开发与其国家经济的立足点是完全一致的,尽管它过去声称贸易立国,现在又喊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但主要目的还是离不开增强出口产品竞争能力这个根本。因此,日本在把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的同时,加大了国内的科技开发力度。近五年来,日本政府投入的景气对策资金每年都在20兆日元以上,基本上都用在了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方面,五年的总和在100兆~130兆日元上下;每年的民间设备投资都占到了GDP的14.6%以上,也都是用于新的产品和设备、技术的更新改造上,五年累计共投资达到450兆日元;民间企业投入的开发研究费用也达到了GDP的4.8%~6.4%,五年累计不下160兆日元;海外企业的设备技术投资每年高达10兆日元;加上国家预算内用于设备技术开发的费用,2000年前的五年中,日本政府投在产品设备技术开发和刺激生产上的资金,高达800兆~1000兆日元。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问卷调查显示,日本企业花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的投资占其总投资的比例,1995年是31%,1996年是27.8%,1997年是30.1%,2001年大约是36.4%。对高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投资也达到平均每年15%~16%,两项合计,占到其总投资的将近一半。也就是说,在那近1000兆日元设备技术投资的金额中,有400多兆日元是用在了提高企业竞争水平上。照这样卯足劲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日本就会引领新世纪的产业潮流,再次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宰。

我们权且谈谈日本具体搞的一些开发项目。日本的航天事业,光是航天研究中心日本就有三个,它们现在拥有34颗卫星,其中17个是科学技术卫星,剩下的是广播、通信、导航、定位和气象、防灾、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抛开民间大财团、大企业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不算,日本政府每年都投入4,000多亿日元,用于空间技术产业的开发。近13年来,我国发射了17颗卫星,只有8颗在天上飞,至于产业化开发,好像还是个很遥远的问题。当然,我们在这方面曾经比日本先进一步,也有载人航天等方面的技术。但我们将它归于国防事业,给民用开发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使大家不敢去碰,以致在技术应用方面就让人家赶到前头去了。这层面纱或许还会妨碍我们今后在这方面的投入,因为投多了,显得军费开支又增大了。如果像日本那样官民结合每年增加个六七百亿甚至上千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中国威胁论保证会汹涌澎湃,日本、美国会闹翻天。国家不能多投钱,民间资金又投不进,这一引领时代的产业,自然是日本当家了。载人航天日本也有,美国的航天飞机、空间站和外太空开发,日本的专家经费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的宇航员早几年就上天了,只是没有单独发射而已。

就是大家公认的日本晚了一步的IT产业,无论在设备技术的开发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也都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头。而且所谓晚了的第一步,也只是在应用市场的占领上出手慢了。在设备、技术的开发上并不比别人落后。单从手机、电脑的芯片和核心部件来讲,它占的市场就超过美国,除美国的芯片强一点外,其他东西就以日本的为主了。

应用方面2000年日本进行了第四代实验。12月有关方面在东京新宿搞了一个发射站,在周围几百公里内搞了一批接收点,试验第四代宽带无线通信设备的效果。据报道,手机、电脑和家庭电视都可以双向传输这种数字信号,画面效果跟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一样好。不但要在日本普及,还要尽快推向全世界。

在IT产业普遍滑坡的情况下;他们在IT的开发上投入还在增大。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占了整体开发的30%。用他们的话说:你别看IT产业有起伏,但它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逆转的,它对应用技术和设施的要求必然会一代更比一代高。谁抓住了新一代的龙头,到时就是谁的天下。日本人就是抱着这种信念,不管市场如何变幻,一门心思往前赶的。不管IT产业出现什么样的低潮,投入一直在加大,开发经费一直在增加。在投机心理比较重的人们观望等待的过程中,它们新的引领时代潮流的产品又开发出来了。主宰市场和潮流,日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的科技投入、产品开发就是为了开创新时代的。

数码产业方面,日本的数码产品已经通过照相机、摄像机、收录机、音响设备等进入全球各地的家庭,是众所周知的。广播电视的数码传输,及其与IT产品的接轨,日本也具有走在世界前列的优势。而且,今后的数码技术还会应用到洗衣机、微波炉等所有家电产品,以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机械、电器、工具、仪表、产业设备等各个领域。其市场前景之广和日本的技术优势之大也是无人可及的。

超导产业方面,十几年前全球关注的超导技术,很多地方都沉寂下来了,可日本的产业化开发步伐却从未停止过,而且已趋成熟。据日本的有关专家介绍,如果采用超导材料生产发电、输电和用电设备,可使全球节省2/3的电力。等于在不增加发电设备的情况下,全世界增加两倍的电力。为适应这种新技术,新设施需要更新改造的行业和产品遍及各个领域,商业前景无法估量,只要实用性产品开发成功,将迅速带来整个电气行业的革命性变化。

还有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常温核应用技术等等也都是日本的主攻目标。凭着今天的生存压力和日本民族的进取精神,他们不可能不去抢这些先机,凭其强大的资金实力抢到这些先机。那几十亿人民币的投入,就是在抢先机,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一重要战略的支撑下,日本科学研究水平、材料能源的消耗与开发水平、产品开发技术、设备开发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物流传输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市场控制水平都将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国内制造业将由产品生产向高新技术产品中高附加值元器件的生产转化,海外制造业则会以高新技术产品去引领国际消费的潮流,既能增强市场控制能力,又可提高企业效益,确保GDP的快速增长。可以说国际上对其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形成新的高潮之日,必定是日本经济再次腾飞之时。即使国际需求不如预期的旺盛,高新产品的高附加值,也能带动日本经济的强劲增长。

三、全球化与日本的战略布局

世贸组织完全脱离了“关贸总协定”当年那种成员国之间货物贸易关税互惠的轨道。不光是将它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将它变成了制造各种规则和借口进入他人市场、获取他人资源的较量场所。当今时代发达国家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都可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要,但是它没有占到全球的所有市场,不得不控制自身的发展。同样这类企业所要消耗的资源仅靠本国的供应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其他国家,甚至全世界去获得。怎么进入家的市场,怎么去开发人家的资源呢?单靠战争手段已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一种说得过去的理论,让大家都能勉强接受。而且让大家走到一起来,共同签署一个接受这些游戏规则的文件,使之进入他人市场,获取他人资源的行为合法化。这种貌似合理的理论核心就是全球的市场和资源是共有的,成员国之间有权共享。你要是不肯承认这种规则,你可以不进来。但你对制定新规则就没有发言权,而且已经进来的人会共同制约你,使新的规则对你不利,甚至还会针对你制订某种特别的歧视性规则,使你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寸步难行。这种看似自愿的合理的规则其实是极不合理的,因为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很多国家自身都难保,根本不可能去共享发达国家的资源,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去共享别人的资源和市场。这种“共享”其实只是单边的,以强欺弱的。

世贸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贸组织凭借它的准入规则和共享精神,打破了经济领域的所有壁垒。使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的、封闭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随之瓦解。代之以全球性的分工和竞争。可以说在世贸的框架内全球经济已经没有了界限,全球各国原有的、保护自身经济发展的各种堡垒也好,围墙也好,篱笆也好,统统都被拆开了一个个大口子。突然之间使大家都置身于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隐蔽了。周围的人在你身边穿梭往来,对你的资源、市场和人才评头品足,合适的就拿走了。

真正的全球化的到来,并不是经过谁预先周密设计的,当它成为既定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时,连始作俑者们也感到突然,感到措手不及。因此,欧美才迅速通过地区合作的形式建立起一道道防线。在他们已经开始建防线的时候,很多人对全球化是怎么回事都还没有回过神来,以为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表达方式,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冲击传统经济模式的洪流,会涤荡掉一切旧的壁垒。

这种时代变化,也造成了理论上的真空。过去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有超越原有范围,适应全球化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来指导各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金融战略、贸易战略、市场战略、能源战略、资源开发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还是周边合作战略,都必须与全球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考虑。

在这方面,日本人说得不多,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

一是深入全球,大力开展资本经营。按传统的做法,各国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盈利上。奋力改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出口竞争能力,扩大企业的销售市场,以便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日本人在这方面也是抓得很成功的,但他们不是吊在这一棵树上,而是深入全球开辟出一些新的盈利渠道,其中最厉害的一手就是利用资本经营的方式登堂入室,到各个国家去坐收渔利。它以收购、兼并、投资、控股的手段参与全球各地热门企业的发展和改造,往往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整个企业的经营和控制权,以购买别国债券的方式加入经济增长地区的运行。全球哪个地方经济热络,哪个行业销售畅旺,哪个地方就有日本资金在运行。2000年,日本的海外总资产一举增加了3,317亿美元,达到32,046亿美元。光是海外证券方面的资产就达13,280亿美元,超过其海外总资产的1/3,足见其资本运行力度之大。2000年的海外资产投入只有26.63兆日元,而海外净资产却增加了48.3兆日元,减去投入部分,仅2000年一年,其海外资本经营中的净盈利就达到21.67兆日元,相当于2,000多亿美元。如果单靠产品销售来获得这2,000亿美元纯利,至少需要销售2万亿美元以上的产品。如果在既有基础上还要从别人手上夺取这2万亿美元的市场,就足以使日本与其他各国刀枪相见。而资本盈利,却不必背负这2万多亿美元销售的市场包袱,也不要冒与其他对手翻脸的风险。而且这种资本增殖获取的利益,还能在今后每年的运行中增殖获利,比产品销售的一次性利润更有价值。这种两条腿走路,将资本增殖作为企业经营重要手段的做法,比单纯的产品销售和生产设备、技术转移,更加有利于增强市场控制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这也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好好学习的重要方面,作为企业,毕竟不是只有靠产品赚钱这一条路,资本经营的增殖同样也是钱,而且是比产品利润来得更加轻松的智慧型效益,经营好了,胜过工人的生产和市场的恶斗,甚至有可能按乘法规律增长。

二是借助全球化东风和世贸准入规则,全面出击,加快全球性布局的步伐。2000年日本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3,162亿美元。除此之外,日本在海外的进出口贸易,商业批发零售,银行、保险、邮电通信、宾馆、饭店、运输等服务业,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业,农、林、渔、牧业,矿产资源开发业,甚至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娱乐业等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投入。凡属是能够赚到钱的行业,都能找到日本人的影子。2000年日本的海外农林渔业利润达到二十几亿日元,海外矿业利润达1,289亿日元,海外建筑业利润达42亿日元,海外商业利润达到5,593亿日元,海外服务业利润达1,222亿日元,海外其他行业的利润达1,300亿日元。单是这六大非制造行业的海外利润总额达到466.89亿日元。经营范围涉及到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各岛国。虽然说很多行业都处在投资初创阶段,目前还没有多少利润可以计算,但是上述各类利润指数,已经足以说明日本经济在全球化布局中的无所不在。

2000年日本资产向海外转移的速度空前加快,海外净资产由1999年度的84.73兆日元增加到133.04兆日元,增长幅度高达57%,平均每天转出1,300多亿日元。而且这些资金都是在日元汇价105:1美元左右的坚挺情况下转移出去的。获得的实惠远高于今天这种低比价的日元。

在金融方面日本应对全球化所做的努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1.兼并重组,打造超级堡垒。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们突然领悟到,在全球化运作的惊涛骇浪中,传统的各自为营的小型金融机构都难逃覆没的命运。需要打造大规模的航空母舰,才能增强抵御风暴的能力。于是,金融界的兼并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人更是不甘落后。继三井海上、日本火灾和兴亚火灾三大保险公司以60,926亿日元总资产和每年13,054亿日元保险金收入的规模,合并为日本第一大财产保险公司后,日本兴业银行、富士银行和第一劝业银行又以134万亿日元合并为世界第一大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以99万亿日元合并,三和、东海、朝日三家银行以103万亿日元合并,日本三菱银行、城市银行、信托银行以及各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也不落人后,纷纷出来组建超级堡垒。

在美国废除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业务界限,推动三大行业兼并联合的政策刺激之下,用不了多久日本政府也会毫不犹豫地将这三大行业撮合拢来。建造足以超过美国的超大规模金融堡垒,以争夺全球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

2.全面深入,确保你中有我;化客为主,力求驾驭全局。在全球化经济潮流中,金融活动早已冲破国界的限制。特别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不出家门操作全球各地金融业务的技术和设施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日本政府并不满足于这种现象,它需要各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登堂入室到全球各国去布点,就地去开展业务。所有能够开办外国银行,设立保险公司,建立证券服务机构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地都有日本金融业的分支机构。在WTO谈判过程中,容许日本到当地去设立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也是日本政府死守的战略原则。设点还只是其战略布局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投资、合作、控股、兼并或收购的方式,直接参与经营,甚至操纵、控制别国的金融市场,不但要全面把握全球金融业务的动向,还要使整个金融活动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到2000年底,日本有海外股票资产301,300亿日元,合2,790亿美元;有海外债券资产1,132,900亿日元,相当于10,490亿美元;海外外汇储备414,780亿日元,相当于3,840亿美元,三项合计17,120亿美元。

所持股票债券中属于亚洲各国的有28,815亿日元,属于北美的有524,068亿日元,单是属于美国的就达494,117亿日元,属于中南美的有186,890亿日元,属于大洋洲的有24,480亿日元,属于西欧的达614,927亿日元,属于东欧的有2,522亿日元等,如果按经济圈统计,则属于OECD的达到1,175,664亿日元,属于欧盟的达592,982亿日元,属于东盟的有9,914亿日元。总之,全球任何一个有股市、汇市和债券市场的地方,都有日资的深入渗透,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想要在股、汇、债市上有所动作,都不得不顾及日资的动向。

日本的金融业,真正做到了在国内有坚强的堡垒,在海外有密集的据点,在业务上有深入的渗透,要出击则有超一流的航空母舰。自成一统,攻防兼备。人家炒作它能从中得利,人家进攻打不着它的要害。不管人家怎么折腾,它都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即使全球都受伤也不致伤到它的元气。可以说在全球化竞争中最不怕金融恶斗的就是日本。

收稿日期:2003-06-13

标签:;  ;  ;  ;  ;  ;  ;  ;  ;  ;  ;  

失业率、科技发展与日本经济全球化_日本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