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贸易竞争力指数论文

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测度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重点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哪些产业竞争力弱,需要更好地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手段,以减少、弥补和抵御外国产品造成的产业损害呢?这就需要设计一套能够全面测度和衡量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我国产业全方位的“体检”,观察和分析其产业竞争力强弱。为此,我们通过一年多的调查分析,进行初步研究,设计了一套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我国纺织、钢铁、汽车、化工和化肥等五个重点产业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一、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概要

如何理解竞争力尤其是产业竞争力呢?就竞争力而言,现在有多种提法,对产业竞争力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如果从竞争力的角度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其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指标体系。IMD认为,对一国提供支撑企业竞争力的环境能力即竞争能力,分为四种主要要素:经济表现(国内经济实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物价)、政府效率(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组织机构、企业法规、教育)、企业效率(生产率、劳动市场、金融、管理实践和全球化影响)、基础设施(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价值体系)。接下来,每个要素划分为5个子要素,这20个子要素包含314个指标,其中243个用于计算总体竞争力排名,剩下71个指标仅作背景信息。合计20个子要素的结果,即可得到综合排名。

其二,世界经济论坛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MICI)。由迈克E.波特(Michael E.Porter)创建,它是一个经济体的微观竞争力综合测度,它反映了对决定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的评价。决定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标的因素包括公司运行绩效与战略和商业运行环境质量,后者包括要素投入质量、基础设施效率、制度有效性、政府政策等因素。MICI包括两个次指数,一个反映公司技术进步程度,而另一个反映全国商业环境的质量。这两个次指数都根据一系列复杂的变量和一般的因子分析来描述与人均GDP的统计关系。

其三,世界经济论坛增长竞争力指数的指标体系(WEF)。这种方法开始是由杰弗里D.赛克斯(Jeffrey D.Sachs)和安德鲁·沃纳(Andrew Warner)提出,并同助手约翰·麦克阿瑟(John McArthur)一起改进。世界竞争力指数(GCI)是建立在3个可变因素(从中、长期推动经济增长包括:技术、公共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广泛范围之上,在技术上划分出两类国家:一类是核心创新国家,另一类为非核心创新国家。对于核心创新国,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核心竞争力指数=(1/2技术指数)+(1/4公共机构指数)+(1/4宏观经济环境指数);对于非核心创新国,其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数=(1/3技术指数)+(1/3公共机构指数)+(1/3宏观经济环境指数),即3个构成指数简单平均数;公共制度指数包括2个次指数,一个反映出腐败的可察觉程度,另一个主要针对合同和法律的作用。其中:技术指数构成分为三大类18个指数并分别有各自权重,公共机构指数构成分为6个指标衡量,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构成有7个指标,并有不同的指数权重(注:(德)彼得K.康纳利斯(Peter K.Cornelius)等:《世界竞争力论坛2002~2003全球经济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

其四,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主持人金碚)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做过一次系统的研究,并对90年代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综合评价,2003年,课题组继续对近5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把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称为竞争力的实现指标。从原因来看,把反映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称为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指标。其产业竞争力指标经统计,总共有27个指标(注: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

其五,《中国经营报》设计的企业竞争力监测项目指标体系(2003年)。这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共同开发的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该指标体系包括16个指标,分别是显示性指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间接计量指标(注: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其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从2001年起,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运用国际竞争力的规范理论和方法,系统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及四大新要素和原来八大要素体系的评价结果,按照此体系,国际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个竞争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评价体系共314个指标(和IMD一样多),综合7个竞争方面和八大竞争要素(注: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总之,以上是关于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主要代表性成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外竞争力体系研究依照不同角度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从国家角度进行的,重点是研究国家竞争力的现实表现或发展潜力,其二是对微观竞争力研究。以上研究对我们研究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范围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范围确定

我们研究产业竞争力的重点是指国内市场中我国产业、产品与同类进口商品竞争力分析,不是指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也不是分析我国企业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或国际市场上单纯的贸易竞争力。换言之,分析和测度产业竞争力,一是立足于国内市场;二是对国内企业不分所有制,不提出国内民营或外资与国有企业的竞争问题。总之,指标体系是把产业竞争力测度放在我国的某一产业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同一行业产品竞争能力的背景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与外国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上。对于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未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我们设计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其一,直接性原则。即最能直接的对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研究。因为指标过多,很容易出现指标之间相互作用时的数据抵消或者放大,使测度数值失真,影响效果;其二,客观性原则。即力求所有指标都可量化,尤其是以统计数据来支持。在数据的搜集上,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的指标数据为主,以各地区的数据、企业数据为辅(用于说明产业竞争力和进行验证),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权威,可信度高,也保证了指标口径统一性;其三,可比性原则,将所有绝对指标相对化转变成相对指标,这与IMD对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都使用时有差别的。虽然用单一绝对指标衡量产业之间竞争力或者企业之间竞争力强弱时,简捷明了。但对产业竞争力分析时,绝对指标显然没有相对指标好,而且,相对指标为均质指标,更能体现竞争力内在性;其四,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原则。在产业竞争力指标分析时,将每一年数据作静态分析,然后综合几年的情况,做动态分析。静态是产业比较用,动态主要适用于预测发展趋势;其五,灵活性原则。增加一个机遇指标。如重大发明的出现,或者国际上投资的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获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段等;机遇指标相对市场占有率权重很小,将此指标作为修正指标来运用。

三、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产业竞争力基本内涵,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我们从综合表现、产业实力、政府支持、竞争对手和机遇修正指标五个方面确定了衡量产业竞争力水平,并据此建立了一整套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指标

1.国内市场占有率(%)

一、综合表现指标 50% 2.总资产贡献率(%)

3.增加值率(%)

4.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

5.产业增加值增长指数

6.科技投入力度(%)

7.行业专利发展速度(%)

8.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

9.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指数

二、产业实力指标 30% 10.存货周转率

11.产品出口额年度增长率(%)

12.贸易指数

13.资产负债率(%)

14.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

15.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三、政府支持指标 10% 16.关税指数

17.科技投入比重(%)

四、竞争对手指标 10% 18.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

19.价格比指数

五、机遇修正指标

20.机遇修正参考指数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类“综合表现”指标。“综合表现指标”是产业竞争力测度中最核心指标,反映了市场消费者对该产业产品的接受程度,其中,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指标分别反映该产业的产品实际市场占有率和持续占有市场能力。而总资产贡献率和增加值率则反映了产业内的总资产获利能力及产业投入、产出效益,同时也反映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和技术含量。来体现和衡量产业综合竞争力。“综合表现指标”的四个指标均是产业竞争力最核心指标。因此,这一组指标权重为50%。

第二类“产业实力”指标。产业实力类因素包括11个指标,包括了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各个方面。这是从产业尤其是企业管理角度出发,从人、财、物等各项要素的获取、使用效率、从生产、销售与管理的角度,来评价产业的优势和实力,实际上这反映的是持续获得甚至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实力。产业实力应该包括竞争力和竞争潜力,竞争力代表了该产业在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是某时间剖面的显示性指标集;竞争潜力代表了该阶段产业内部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集,以及上述显示性、隐性指标集相关指标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尽管它不直接表现为市场竞争力,但它可以影响竞争力的强弱。产业实力指标相比综合表现指标来说比重要低一些,经专家们评比后,将权重定为30%。

第三组指标是“政府支持”指标,在这里主要用关税指数和科技投入比重两个指标来反映,将政府和行业支持权重以10%计。

第四类“竞争对手指标”,主要用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和国内外可比标准品价格比指数来进行衡量,反映我国产业中同类产品与国外产品优劣。它是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辅助指标,权重计为10%。

第五类“机遇修正指标”,是借鉴迈克E.波特(Michael E.Porter)研究成果而用于本指标体系。其含义是指由于重大发明出现,国际上投资重大变化,对外经济关系获得重大进展等等都可能对产业竞争力提高产生影响。但本指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视具体年份和实际变化影响力而确定,因此,是修正指标,也是我们这个指标体系里的创新性指标。

(二)指标的评价的性质及权重确定

虽然,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有20个指标,但每个指标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数据反映或体现竞争力形式也是有差异的。必须弄清楚20个因素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其权重。

1.指标的性质。在20个测度指标体系中,我们并未对正相关或逆相关有特别要求,所选20个指标中,有些指标是正相关,即指标值越高,竞争能力就越强;另外一些指标逆相关,即指标值越高表明竞争能力越弱。其中正相关指标有14个:国内市场占有率、总资产贡献率、增加值率、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产业增加值增长指数、科技投入力度、行业专利指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指数、存货周转率、产品出口额年度增长率、贸易指数、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劳动生产率、科技投入比重。逆相关指标有5个: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关税指数、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价格比指数。

2.各指标在类指标中的权重确定。针对20个指标的不同作用,我们分别给出了其相应不同的权重。第一类“竞争力综合表现”4个子因素中,国内市场占有率30%、总资产贡献率20%、增加值率20%和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30%。第二类竞争实力11个指标中,除行业专利发展速度和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权重分别定为5%外,其他指标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基本相同,所以定为10%。第三类“政府支持力指标”中关税指数权重为60%,科技投入比重权重为40%。第四类“竞争对手指标”是本研究报告对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创新点之一。其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和价格比指数权重定为50%。第五类机遇修正指标未列入实际权重100之内,以体现机遇对产业竞争力是整体影响,而不是局部影响。

(三)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评分标准

关于指标数值的统一量纲问题,我们在这里是通过评分来统一进行。在产业竞争力指标值评分时,采取百分制评分方法,分数越高,意味着产业竞争力越强。但在20个指标中,由于指标涉及的经济内涵有很大区别,因此,在评分中主要采取了三种处理办法:一是直接法,数值百分数即为分值。比如,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它们都是正指标,其指标值即为得分,超过100%的定为100分;二是分级法,即先分级再评分。如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根据指标值分为5个等级:50%以上为90分、30%~50%为80分、10%~30%为70分、10%以下为60分;三是分限折算法,即先确定上下限后来折算评分,具体讲,就是将产业中最高者的数据视为100,然后根据产业特点,确定产业中最低数据者为0,或为及格线的60,来推算其它产业的分值。多数指标都采用这一评分办法。当然,对于逆指标,道理也是一样的,判断办法则相反。

产业竞争力指数计算方法概括讲就是两级评分、双层加权,当我们得到了各指标的分值和在各自类指标中的权重,就可以计算出类指标的分值;得到四大类指标分值并有了类指标的权重后,就可以计算出竞争力的分值。最后,根据机遇修正指数,对其总得分进行修正,就得出产业竞争力最终指数值。

(四)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测度的可靠性分析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是准确、全面和科学衡量与测度产业竞争力的保证,因此,指标体系可靠性,将决定着对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是否真实。本文提出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指标有较强代表性和客观性。在选择测度指标时,强调其独立性、可量化等,就是要保证指标的代表性和客观性。没有独立性,指标互相兼容,就不能多方面进行测度,就等于指标个数减少。要求这些测度指标,所选用指标绝大部分来自国家统计局和有关国家部门统计分析指标。

第二,具有逻辑结构的合理性。测度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要素和20个指标内在关系明确,指标体系规模是适当的。指标太少,难以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指标太多,有时会因为指标间互补性掩盖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

第三,评分标准的规范性。产业竞争力的测度评分标准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每一指标的评分不论其分值如何,但各产业统计数据比较中,其高低上下的相对关系是被测度并确定的;二是对分值上下限判断,虽有主观性,但是以产业的特点为基础的,同时,尺度是统一的,即主观性在比较中互有抵消。

第四,权重确定的可接受性。本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上各构成类指标和子指标并不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而是按重要程度对其加以区分并确定权重,是必需的。当然,确定权重,是根据其在竞争力中地位和产生作用来判断的。

尽管判断难免带有一定主观性,但通过专家的判断校正,也会有相对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第五,测度方法的选择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在测度中,特别考虑用三种办法来减轻可能的差误;一是充分使用相对指标,使之减弱绝对指标不够准确时的负面影响;二是尽量把静态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比如对每一年数据作静态分析,然后综合几年的情况,做动态分析以用于预测;三是根据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的思路,增加一个机遇指标,强调对当年国际政经和科技重大变化的关注,并对受此影响不同的产业及其竞争力程度做适当修正和调整,这项工作需要专家来完成,从而就使得我们的测度可靠性增强。

四、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测度结果和分析

按照前面设计的指标体系,我们对我国重点产业钢铁、纺织、汽车和化工、化肥进行了实际测度,其过程就是对各指标数据逐一计算,并依照本研究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计算得出评分值,再经过加权平均,就得出每个产业各个指标的加权评分值,然后经过分层加权计算和汇总,得出了最终竞争力指数分值及排序。(见表2)

表2 重点产业竞争力指数值测度结果

综合表现指数(排名)产业竞争力

指数(排名)政府支持指数(排名) 竞争对手指数(排名) 总指数

排序

钢铁44.14 (3) 22.06 (1)5.75 (3)6.90 (3)78.85 2

纺织46.15 (2) 19.70 (3)5.13 (4)9.39 (1)80.37 1

化工35.61 (5) 18.77 (5)8.15 (1)3.21 (4)65.74 5

化肥41.83 (4) 19.70 (4)6.78 (2)8.03 (2)76.34 3

汽车47.55 (1) 20.00 (2)1.37 (5)3.03 (5)71.95 4

表2所给出的测算结果显示,在五个产业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纺织产业,得分80.37,表明在五个产业之中,2003年纺织产业竞争力最强;钢铁产业竞争力位居第二,指数分值为78.85;化肥产业竞争力指数是76.34,排名第三;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分值是71.95,排名第四;排在最末一位的是化工产业,竞争力指数分值65.74,表明在五个产业之中,化工产业竞争力最弱。(见图一)

附图

图一 重点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比较

1.钢铁产业竞争力分析。表3显示,对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位的钢铁产业来讲,四大类指标中三个指标排名第三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竞争实力指标排名第一。但具体到20个指标来看,有些指标处于很强竞争力的位置,而有些指标则较差。其中增加值率、产业增加值增长指数、存货周转率、价格比指数、行业专利发展速度等五个指标的得分为满分,表明钢铁产业中,以上五个指标是有着较强竞争力的,属于优势指标。而另一方面,贸易指数、关税指数、科技投入比重、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等四个指标得分最低或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属于劣势指标。这说明钢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需求增长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巨大的需求,使得我国必须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的提高。

表3 钢铁产业竞争力优、劣势指标比较

指 标权重 数值 得分

加权得分

3.增加值率(%)

正20%

28.22 100

20

6.科技投入力度(%)

正10%

10.11

90.879.087

优势指标 10.存货周转率正10%29.1 100

10

19.价格比指数逆50%0.84 100

50

5.产业增加值增长指数 正10%6.12 100

10

7.行业专利发展速度(%)

正 5% 131.63 1005

12.贸易指数 正10%

-0.72

13.971.397

劣势指标 17.科技投入比重(%) 正40%0.91

36.5714.63

18.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 逆50%

62.03

37.97

18.985

16.关税指数 逆60%1.47

43.5742.82

2.纺织产业竞争力测度结果的分析。表4显示,对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位的纺织产业来讲,四大类指标的排名正好是1、2、3、4,其中与竞争对手的指标排名第一,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实力,最弱的指标是政府支持度,排名第4。具体到20个指标来看,有些指标处于很强竞争力的位置,而有些指标则较差。其中国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贸易指数、关税指数、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行业专利发展速度和价格比指数等八个指标的得分为满分,表明纺织产业中,以上八个指标是有着较强竞争力的,属于优势指标。

表4 纺织业优、劣势指标比较

指标 权重 数值 得分

加权得分

1.国内市场占有率(%)正30% 99.9999.9929.997

4.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正30%107.01 10030

7.行业专利发展速度(%) 正 5%123.6293.914.6955

优势指标 8.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逆10% 3.79 10010

18.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 逆50% 8.4791.5345.765

19.价格比指数

逆50% 0.8696.2548.125

14.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

正 5% 79.73

90

4.5

6.科技投入力度(%) 正10% 4.0836.68 3.668

劣势指标 13.资产负债率(%)

逆10% 63.1746.03 4.603

15.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正10% 3.8229.34 2.934

17.科技投入比重(%) 正40%

0.2 7.95 3.18

而另一方面,科技投入力度、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投入比重等四个指标得分最低或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属于劣势指标,总的来讲,纺织行业的优势指标较多,反映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弱势指标,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和政府科技投入比重等,影响了产业的竞争力。说明我国纺织业目前在科技投资、产品创新及劳动生产率提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大力度。

3.化工产业竞争力分析。表5显示,对于综合竞争力排名最末一位的化工产业来讲,四大类指标均处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具体到20个指标来看,只有个别的指标处于优势位置。科技投入比重、增加值率等两个指标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属于优势指标;而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贸易指数、关税指数、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和价格比指数等六个指标得分最低或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属于劣势指标。其余的大部分指标也只是处于平均水平。优势指标的缺乏以及劣势指标太多,这些都决定了化工产业在整个产业中较弱的竞争力,说明我国化工产业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中是最弱的。

表5 化工产业竞争力优、劣势指标比较

指 标 权重 数值 得分

加权得分

17.科技投入比重(%)

正40% 2.5 10040

优势指标 3.增加值率(%)正20%

26 6694.4718.894

7.行业专利发展速度(%)正 5% 116.7388.68 4.434

13.资产负债率(%) 逆10%

57.4953.14 5.314

12.贸易指数

正10%

-0.53 23.5 2.35

劣势指标 18.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

逆50%

51.3948.6124.305

19.价格比指数 逆50%1.2915.63 7.815

6.科技投入力度(%)正10%5.8552.57 5.257

4.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 正30%

55.0955.0916.527

4.化肥产业竞争力分析。表6显示,对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位的化肥产业来讲,四大类指标的竞争力表现并不一致。排名最高的是两个第2,即竞争对手和政府支持指标,但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指标排名第4,说明化肥产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还是不高,具体到20个指标来看,科技投入力度、产品进出口额年度增长率和行业专利发展速度等五个指标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属于优势指标;而另一方面,贸易指数、资产负债率、劳动生产率和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等指标得分最低或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属于劣势指标。其余的大部分指标也只是处于平均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化肥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和竞争对手两大指标上,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可以说化肥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外的因素,而非自身实力因素。而2003年化肥产业进口增长速度小于出口速度,从而导致了其当年竞争力较强。

表6 化肥产业竞争力优、劣势指标比较

指 标 权重数值 得分 加权得分

18.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 逆50% -24.94 100

50

优势指标 11.产品出口额年度增长率(%) 正10% 128.78 100

10

3.增加值率(%)

正20%

26.56

94.11

18.822

7.行业专利发展速度(%)

正 5% 123.61

93.91

4.6955

6.科技投入力度(%)

正10%

11.13 100

10

15.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正10%4.84

37.183.718

劣势指标 12.贸易指数 正10%

-0.38

30.943.094

13.资产负债率(%)逆10%

65.15

43.574.357

14.行业中外资投入比例(%)正 5%1.83 603

5.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表7(见下页)显示,对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位的汽车产业来讲,其竞争力指标呈现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特征。在四大类指标中的表现也不一致,其中综合表现指标第一、产业竞争力指标第二,其他两个指标均是第五。从这里看出汽车产业在国内市场中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但这与政府关税政策有关,显然,在关税方面,我国汽车关税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在与国外竞争对手比较中,汽车产业也是排名第5,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弱。具体到20个指标来看,总资产贡献率、增加值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指数和劳动生产率等四个指标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属于优势指标;而另一方面,贸易指数、关税指数、科技投入比重、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以及价格比指数等五个指标得分最低或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属于劣势指标。与其他产业相比,汽车产业在四大类指标中,同时存在着绝对的优势指标和绝对的劣势指标,综合表现方面和竞争实力方面的指标优势明显,而在政府支持和竞争对手指标方面,又存在的很大的差距,对汽车行业而言,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当明显的。

表7 汽车产业竞争力优、劣势指标比较

指 标

权重数值 得分

加权得分

1.国内市场占有率(%)

正30% 92.1192.1127.633

2.总资产贡献率(%) 正20%

9.08 10020

3.增加值率(%) 正20% 26.6194.3118.862

优势指标 4.国内市场需求短期满足率(%)

正30% 95.3295.3228.596

9.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指数 正10%

7.49 10010

15.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正10% 13.02 10010

12.贸易指数正10% -0.87 6.59 0.659

16.关税指数逆60%

5.350 0

劣势指标 6.科技投入力度(%) 正10%

5.2346.98 4.698

17.科技投入比重(%)正40%

0.8634.2213.688

18.行业产品进口额增长率(%)逆50% 64.3935.6117.805

19.价格比指数 逆50%

1.24

25 12.5

综上所述,五个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是有区别的,也验证了我们设计、构建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标签:;  ;  ;  ;  ;  ;  ;  

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_贸易竞争力指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