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初探_家庭教育论文

关注“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初探_家庭教育论文

聚焦“386199”现象 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留守子女”状况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子女论文,状况论文,现象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激增,留守子女的规模也不断增大,成为一个需要多方关注的群体。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留守子女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1 家庭抚养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家庭与普通家庭相比,无论物质生活水平,还是家庭气氛、家庭凝聚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而所有这些不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首先,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比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在江西某村进行详细调查的4户留守家庭中,每年的开销由人均几百元增加到了人均1200元,家里添置了各种电器,其中有三户盖了新房子,有一家还盖了三层的小楼,家里安了电话。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四个家庭中有三个家庭靠着在外成员寄回来的钱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另外一个家庭甚至成了当地比较富裕的家庭。综合这四个家庭的消费情况,恩格尔系数由十年前的70%降到了50%左右(接近于2002年全国农村恩格尔系数的46.2%)。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需求阶段结束,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过渡。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孩子带来了另一个影响,那就是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如电视和电话)进入农村家庭,使封闭的农村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更多了,孩子能敏感的接受外来的信息,拓宽了他们知识面,对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他们也能看到动画片,也可以用电话和父母联系。

其次,留守家庭的父母跟孩子长期分居,导致孩子的情感生活表现出很大的缺陷,使孩子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孤儿,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不利的影响。对于德国二战后出现在孤儿院的“设施病”,维也纳的儿童心理学家黑茨女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母爱。留守子女与父母长期分居,仅仅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提高,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情感的需求,出现类似于“设施病”的成长障碍是很有可能的。

留守子女虽然从抚养他们的祖辈那里也得到了无穷的爱,但是老年人不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也就不够敏感和细致,也不够有活力。而且老年人自己也属于需要有人照顾的人群,有时往往有心无力。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研究室的一项历时两年的研究表明:车祸、溺水等意外伤害已取代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成为中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这使家长的细心照料显得尤其重要,留守家庭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孩子由于照顾不周,遭遇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上升。

2 教育状况

2.1 学校教育

现在的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现在的社会上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出路,有前途。所以,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现在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小学和初中期间仍然需要交纳学杂费。一个普通的初中学生新学年所需交纳的学杂费大约是300~400元。这对农村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而高中三年的学费杂费就更多了,远远超出了仅靠种地获得的那一点收入。教育收费居高不下,制约了居民消费,尤其对农村家庭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应该说,这是中国农村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如果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话,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很多家庭是为了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才走上外出打工这条路。勿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带来更好的教育呢?

在调查的江西某农村小学的一个班级中,共有42名学生,其中父母都在家的只有2人,父母中有一方外出打工有6人,父母都在外打工有34人。父母都在家的两名学生中,一人期末成绩排名第二,另一学生成绩排名15名左右。该班期末成绩前十名的学生中,有6个学生是父母都在家中或是父母中有一人在家照顾孩子的,而只有4个是父母都不在家,由祖辈来照顾的。父母都不在家的学生中有很多成绩较差,老师很难管教。很明显,在这个班级中,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在家庭中的子女的学习成绩要好于班级中的留守子女。这一现象并不是单一或是偶然出现的,在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孩子比例较低。从这一结论可以分析得出: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

2.2 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更积极。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使子女无心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形成最基本的要求是家庭的完整性。有人将农村中的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孤儿”,他们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残破的。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孩子教育上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十分心疼,因此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其二,在外打工的父母也觉得对不住孩子,因此只能通过多给孩子寄钱来作为补偿,而爷爷奶奶也是这种想法。对孩子在用钱方面不加管束,一些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全然不知外出打工父母的辛苦,思想状况也相当令老师担忧。

除了这些主观上的原因之外,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方面也有很多客观上的困难: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任何帮助。祖辈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管教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在教育方式上,他们很难和孩子畅通的交流,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根本就听不下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孩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更加不利。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同时,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父母都是最好的老师,缺少了父母在身边,孩子思想上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

子女的教育费用可以由父母外出打工获得,但是缺少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却是不完整的,这对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或者是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都产生了负面效应。这的确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不仅农村的父母要面对这个矛盾,劳动力输出地和流入地的教育部门都应当正视这一问题。

3 心理健康

我们的调查显示: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父母中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强,平时在家的时候,需要帮着长辈做一些家务杂事,因此都比较懂事。父母都在家的这2个孩子虽然自理能力并不是很强,但是性格都很温和,学习也很认真,成绩很好的那个学生尤其自信。而父母都不在家的学生的心理状况则很不同,性格状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性格相对孤僻一些,在家里主要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相处,性格不如同龄人开朗、自信。另外一类孩子很调皮,喜欢恶作剧。主要是因为老人溺爱孙辈(在男孩身上尤其明显),不忍心管教,发展到后来,想管都管不住了。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是,长期分离使他们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虑、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形成了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由山东省妇联、山东家庭教育研究会与山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张文新教授共同主持的《山东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家庭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比较研究》显示:“有12.2%的儿童存在心理和行为异常。其中,城市、县城、农村的儿童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比例依次为8.1%、7.8%和19.8%。农村儿童存在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比例比城市/县城高一倍还多。调查同时显示,与父亲相比,母亲群体的消极因素比较突出。”而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农村孩子的视野与城市的孩子相比,本来就比较狭窄,留守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更加加重了对孩子心理的不利影响。

农村中由于劳动力外流产生的空巢家庭给生活在长期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在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现在无论是从社会还是家庭的角度都很难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4 青少年犯罪与越轨

农村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我们在江西农村的调查过程中就碰到了许多问题学生是留守子女。据某校透露,留守孩子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年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协调下,孩子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留守家庭的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只照顾到孩子生活起居,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对心灵世界的培育,使得家庭教育的覆盖面不到位,和学校教育也无法协调。

有关资料显示,在留守家庭的几种主要形式中,父母均在外的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留守家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残破家庭,它产生的不良影响在于,一是不完整的家庭带来家庭温暖的缺乏而导致孩子心理阴暗面加重;二是家庭控制力减弱,抚养人没有足够的精力。韩俊生在对特殊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的研究中还得出了留守家庭区别于残破家庭对孩子产生更加不利影响的原因:一是家庭名义上还维持着完整,所以青少年所得到的社会的帮助、关心和监督比生活在残破家庭的青少年要少的多;二是留守家庭一般比当地的普通家庭生活要充裕的多,而在外的父母出于对没有照顾子女的歉意而在经济上不太限制,又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监督;三是留守家庭的家庭成员(包括青少年自己)长期分居两地,经常受到情感饥渴和生活上的不便,这样容易引起家庭内部冲突,使他们失去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度。

在分析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例时,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孩子在铁窗后表达的对父母常年不在自己身边的控诉和不满。我们通常是站在长辈、教育者或者是管理者的角度,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求。未成年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是子女应该享受的权利,同时也是父母应该享受的权利。社会发展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的尊重。

以上这些问题不是某一项政策或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农村中小学应当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子女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途径之一是应当让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就需要社会为农村子女在城市生活创造一定的条件:(1)减少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歧视政策,适当的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负担得起孩子在城市的生活费用;(2)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教育费用过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子女规模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适当降低教育收费,使流动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该如何维护,他们的出路又在何处,这些都亟待学术界、教育界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

标签:;  ;  ;  

关注“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初探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