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口语体的特征

论英语口语体的特征

陈和莹[1]2014年在《论英语口语体的翻译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此次翻译实践项目所选文本是英国作家亚历山大·马斯特斯(Alexander Masters)为流浪汉朋友写的传记《斯图尔特:追溯人生》(Stuart:A Life Backwards),节选了其中的楔子、第一章、第二章、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一部分。所选翻译材料中语言口语化的现象比较突出,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因此研究报告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口语体,尤其是下层人士英语口语体的书面翻译方法。探讨翻译方法之前,结合王佐良和丁往道提出的英语口语体特征和社会语言学对社会阶级方言的分类,讨论了英语口语体以及下层人士英语口语体的特征。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搜集文本中的口语化语言作为例子,根据王佐良和丁往道提出的英语口语体特征为主要框架(语音、词汇、句子),结合黄粉保的叁大标准(与人物的身份、角色相吻合,与人物的习惯、个性相吻合,与所处的环境、场合相吻合)分析翻译实践中所采取的英语口语体翻译策略。在翻译英语口语体时,应遵照口语体的语言特点进行口语化翻译,避免翻译成书面体或其他文体。口语体词汇和句子简洁、易懂,能体现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和个性,翻译时应遵循口语体语言的特征,彰显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何举纯[2]2014年在《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发展观为基石,采用综合的理论研究模式,在总结和批判前人的时态理论和描写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英语动词时态的非范畴化问题,提出了动态的时态观,创建了统一的描写方式,建立了稳定的评价体系。首先本研究提出了动态的时态观。动词时态和其他语言形式一样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时态范畴的发展变化是语言自身的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多维度转换结果。时态范畴永远是动态的存在,会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发生相对的和绝对的非范畴化。本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论述英语动词时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对应关系。语言里不存在毫无意义的形式。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网络状的关系。时态构式和意义之间也存在多角度对应关系。时态的意义不是时态构式的各个构件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时态标记词的意义和许多其他因子的互动的结果。这种意义互动会导致时态结构超出常规范畴,但是仍然是有效的语言形式。本研究的第叁个方面的内容是建立一套统一的描写体系。本研究对英语动词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进行了形式和意义的界定,并提出了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观点。其绝对性体现在历时描写方面,具体表现为态标记词的语法化过程,而相对性体现在共时描写方面,具体表现为语篇图式对动词时态的语境化作用。本文对动词时态的非范畴化的描写涉及非限定小句、限定小句、小句复合体、动态语篇、长篇叙事语篇(包括叙事诗、戏剧话语)等多个层面,涵盖书面语和口头语不同语体,既有对非范畴化动词时态的基本语义理据的系统分析,又有对非范畴化动词时态的会话含义和语用原则的动态研究。特别是对非范畴化的动词时态的会话含义和时态选择原则的论述,以及对语篇时态结构模式的论述具有前沿理论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的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评价体系。目前现有的时态理论对非范畴化时态的研究零散而繁杂,缺乏统一的术语系统和评价体系。常用的术语有时态特殊用法、时态变异、时态不一致、时态超常用法等等。而对于动词时态的语义界定标准不一,混淆基本语义和规约意义以及语用含义的区别和联系,给动词时态研究和学习带来很多不便。本研究从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出发,以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多项对应关系为依据划分了英语时态的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对动词时态的基本语义、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界定有利于区分动词时态的原型意义和非原型意义。而动态语篇的原型时态结构和非原型时态结构的划分为语篇图式的时间属性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本文的第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动词时态互动假设。动词情景意义的非范畴化也是语境化的结果,具体体现为情景时间和时制短语时间的互动、限定小句和非限定小句的时间属性的互动、限定小句情景时间之间的互动、情景时间和语境知识的互动以及情景时间和论元的互动等几个方面。本研究的第六个方面的内容是完善视角转移假设。引起动词时态非范畴化语境化作用还体现在时间视角的转移方面。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心理识解过程,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多个维度,语言使用者有时候会根据交际需要不断切换视角和转移关注焦点。时间视角的转移主要是时域的切换和虚设。视角转移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主观思想和情态意义。本文对视角转移的论证贯穿整个研究体系,不但有小句的,小句复合体的,动态语篇和长篇叙事语篇都利用了视角转移假设。与此同时,本文对视角转移假设的形式分类、认知理据、语用含义和语篇功能提出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是同类型研究中比较完备的。本研究的第七个方面的内容是系统解释许多动词语法学里面存在的难题,如英语里是否有将来时、现在完成时之谜、时制短语的模糊时间属性对时态的限制、固定结构的缺省时态、条件句的时态问题、进行体的非完成语义本质、虚拟语气的本质、时态的距离性等等,分析方法统一,标准一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本文还建立了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的动态模型。本文的理论体系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显着的应用语言学意义。该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一些困扰人们的许多动词时态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同时本文的研究又具有很强的和包容性,可以把许多动词时态形式和语义的变体都纳入非范畴化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具有兼容性,可以和许多主流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这种理论体系还具有很大的迂回空间,可以多角度地探讨时态问题。本文直接依据的理论和假设有动词语义学,语法化学说,范畴化理论,语言非范畴化理论,构式语法,语境化理论,语用学理论,系统功能语法以及叙事学理论。

陈立英, 何宏伟[3]2010年在《简论英语口语的特征》文中指出文章从语法、词汇、结构等出发,对英语口语的一些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以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口语的认识,提高英语实用能力。

马维毅[4]2002年在《论英语口语体的特征》文中认为语言学研究证明口语体较之书面体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但遗憾的是传统语言学却更偏重于书面体的研究,对书面体则较少涉及。而口语体较之书面体更为常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英语口语体的特征做一些研究。 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口语体,以期引起更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对此领域的重视,从而推动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了口语体行为的特征。由于日常口语往往没有经过准备,说话者会借助一些方法来继续话语,如停顿,修补,混合,以及语法不完整。因此,口语体就会出现不流畅这个正常现象。 第二章是对口语体功能的探讨。日常对话总是一来一往,话语成对出现,这就满足了语言的最基本功能:交流信息。而说话者往往有共同的话语背景,这也就使的口语体很简洁,没有必要对细节做过多解释。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人们用它来维系社会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也是本章的内容之一。 第叁章分析了口语语法的特征。口语的语法虽然和书面正式语法没有根本区别,但是它却有不正式和不标准两个基本特征。 不正式是相对于语言的规则而论,而不标准则是相对于语言的影 响力而言的。 最后一章探讨了口语体的用词。日语体用词简单,词汇量有 限,多用动词短语。而由于其选词往往是多义词,所以日语体 能用有限的词汇量表达无限的含义 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题做了归纳和总结

程云[5]2007年在《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阿甘正传》中的对白》文中认为电影是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影片的成功与其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奥斯卡影片《阿甘正传》的对白进行分析,理论基石为Halliday的叁大元功能,从及物性、词汇、情态语气系统及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角度对影片对白进行具体分析,意图体现口语语篇的语言特色。结果表明心理过程及言语过程在口语中的应用较为频繁,主观情态动词的出现率高于书面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以主位同一式为主。目前系统功能语法大多应用在书面语篇的分析上,而在口语语篇方面却涉足很少。本文尝试通过该影片的对白总结出口语语篇自身的特点,为今后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的比较开辟道路,并由此证明系统功能语法不但在分析口语方面是可行的,而且其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系统功能语法与实际应用再次结合,体现出系统功能语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袁建伟[6]2005年在《论英语书面语特征及英语写作技巧》文中研究说明英语 ,作为当今世界上覆盖面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在国际社会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英语也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与研究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陈桂芳[7]2016年在《论口语体英文小说的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口语体小说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趋势之一,但是与其相关的翻译研究不足。本论文集中研究英语口语体小说的翻译,选取其中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来探讨此类小说的翻译。本论文运用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从词语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叁方面,选取《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和孙仲旭的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例子,并作比较与分析。本论文深入研究在中译本中如何再现原文的口语风格,并根据两个译者可能采用的翻译技巧来提出合适的口语体小说翻译策略。本论文认为,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有助于分析原文本风格,是口语体英文小说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在该理论的帮助之下,译者可以找出恰当的中文译文来最大可能地将原文本的风格重现。

肖坤学[8]2002年在《英语口语、书面语特征分析——兼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对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加强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体之间差异的认识 ,消除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模糊认识。通过探讨希望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口语学习的效率 ,也同时希望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差异的重视 ,通过交际教学法 ,帮助学习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摆脱“哑巴英语”这个“瓶颈”。

虞秋玲[9]2003年在《再论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体问题——对于善志和徐有志老师“商榷”的回应》文中认为得体的文体风格应看作适应语境的结果。中外均存在个人风格,但民族/文化风格是对比修辞学的研究重点。从对比语言学角度以及中国学生的英语习作实践看,中国学生在英语习作中,对连接词语的运用不够熟练,是英语教师比较普遍的看法。

李改梅[10]2012年在《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口语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成员,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2年首次被Lakoff定义以来,模糊限制语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许多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书面语体上,从语用功能等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而基于口语体的模糊限制语研究相对不足。基于这一启示,本文试图以美剧《兄弟姐妹》作为个案,在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框架下,探讨英语日常口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以揭示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口语使用中的一些潜在特征。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Lakoff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Prince和其同事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为依据,对《兄弟姐妹》第一季前十集中出现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辨认、分类和统计,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口语中有不同的分布和频率,其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则出现的很少。而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中,情态助动词的使用尤为突出。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兄弟姐妹》中47个典型对话,通过分析对话中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分别对语境相关要素的顺应后发现,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口语的使用中,的确存在一些潜在特征:1)模糊限制语在说话者表达各种情感因素,如愤怒,不满,感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2)多种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会迭加出现;3)某些模糊限制语还会单独出现表达多重含义;4)交流双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时,往往会先用模糊限制语作为缓和,以争取时间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继续谈话;5)说话者对模糊限制语的选择是不平等的,针对具有相同意思的不同模糊限制语,口语中会优先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模糊限制语来满足交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从语境顺应视角出发,将模糊限制语的研究领域拓展到英语口语体中,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日常口语使用中的一些潜在特征;2)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英语学习者对模糊限制语尤其是口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帮助提升语言交际能力,避免产生误会;3)本文为研究模糊限制语提供了又一应用实例,对进一步研究英语口语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论英语口语体的翻译策略[D]. 陈和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2]. 英语动词时态非范畴化研究[D]. 何举纯.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 简论英语口语的特征[J]. 陈立英, 何宏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 论英语口语体的特征[D]. 马维毅. 四川大学. 2002

[5].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阿甘正传》中的对白[D]. 程云. 黑龙江大学. 2007

[6]. 论英语书面语特征及英语写作技巧[J]. 袁建伟.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 论口语体英文小说的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D]. 陈桂芳. 外交学院. 2016

[8]. 英语口语、书面语特征分析——兼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肖坤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9]. 再论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体问题——对于善志和徐有志老师“商榷”的回应[J]. 虞秋玲.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10].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口语中的模糊限制语分析[D]. 李改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论英语口语体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