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论文_郭燕军

张掖市中医医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选自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我科收治的95例周围性面瘫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目标,根据抽签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佳,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关键词:针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所谓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Bell氏麻痹为主,主要以面神经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面部疾病,患者一旦发病会伴有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鼓腮漏气、漱口漏水、夹食,伴或不伴耳后乳突区疼痛、舌边麻木、味觉减退等临床症状,而且该疾病没有发病年龄限制,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在临床上多以针灸治疗为主[1]。因此本文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刺治疗临床疗效展开系统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9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例数分别为48例、47例。对照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6.5±6.7)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25.56±2.67)h,其中左侧24例、右侧2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7.5±6.6)岁,病程3-48h,平均病程(25.57±2.76)h,其中左侧24例、右侧24例。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均为急性发作期;(2)年龄在18岁以上,有良好的依从性;(3)本次研究取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4)患者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1)年龄18周岁以下;(2)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者;(3)有晕针、晕血情况的患者;(4)有传染性疾病、出血性疾患的患者;(5)虽处于急性期,但之前进行过其他治疗的患者。

1.2治疗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强的松30mg 口服1/次(国药准字:H33021520;生产企业: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维生素B1 200mg 口服3/次(国药准字:H32021133;生产厂家: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甲钴胺注射液500ug 肌肉注射 1/次(国药准字:H20058038;生产厂家: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2]。

观察组予以针刺治疗,具体内容为:选取合谷、太冲、阳白、风池、颊车、地仓、翳风、水沟、攒竹等穴位,利用0.5寸毫针在患侧针刺,进针浅、手法轻、选穴少,针刺后留针15-2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10d。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评价标准:(1)面神经功能情况:利用H-B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进行测评,评分结果分值越高说明面神经恢复越好;(2)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采取自制量表对患者面部口角歪斜等症状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越显著;(3)治愈时间:记录治疗至痊愈时间;(4)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面部功能恢复,眼睑闭合程度与常人无异;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面部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眼睑闭合程度有所好转;无效为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20.0,包括计量资料(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治愈时间)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分别以()、n,%表示,检验方法分别为t检验和检验,以P<0.05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面部受到风寒侵袭所致,患者会存在局部神经血管痉挛情况,进而引发神经缺血造成水肿,中医上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耗损,风寒趁虚侵入而致,急性发作期时治疗的关键是消除水肿、修复损伤神经。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情况、急性伴随症状体征评分以及治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为82.99%,差异显著(P<0.05)。具体原因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淋巴循环,并且根据调查发现采取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促进炎性物质渗出,加速新陈代谢,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为预后提供有力保障[4]。经过同他人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本文研究数据真实性可靠,证实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行性,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措施。但本研究中样本量不够大,而且不同患者体质不一,且由于依从性考虑,排除了年龄较小的患者,且针刺时手法操作可能具有不一致性,可能会导致临床中存在疗效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极佳,改善了临床症状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郑美华,叶婷,王广武. 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9):58-60.

[2]成卓. 静脉推注甲钴胺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3):374-376.

[3]刘铭,马晖,富晓旭,等. 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4]贾莹梅,高杨. 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作者简介:郭燕军(1979-),男,四川岳池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

论文作者:郭燕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探讨分析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论文_郭燕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