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论文_刘夫英,宋现霞

(莒南县人民医院 山东临沂 276600)

【摘要】目的:对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及其后续保守治疗过程中超声改变的应用价值作以分析评价。方法:择取2015年5月-2016年11月于我院确诊并行保守治疗的68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回顾本组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将其与HGG检查结果作以比较。结果:首次超声诊断确诊65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其余3例首次门诊超声检查误诊为滋养细胞肿瘤,其后清宫术前超声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按疗程住院患者间隔5~7d行一次超声检查,院后每间隔7d复查一次,第一疗程~第五疗程末包块增大、包块改变不明显、包块缩小与上一次B超检查结果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在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口处绒毛植入诊断中超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监测与院后病情随访的可靠评价工具。

【关键词】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超声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098-02

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女性生育观念有了微妙变化,女性在分娩方式选择方面有了选择余地,越来越多的女性因惧怕自然分娩过程中剧烈疼痛或因自身心理因素自愿选择剖宫分娩,剖宫分娩率提高的同时子宫切口妊娠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对于切口妊娠临床早期诊断率并不高,误诊时候发生,错误的采取人工或药物流产,但早期植入子宫切口处的绒毛仍残留在此病持续生长,再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逐渐深入切口处肌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子宫切口处形成肿块,严重时可穿透子宫导致子宫破裂。笔者回归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8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与保守治疗过程中超声监测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在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取2015年5月-2016年11月于我院确诊的68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超声检查资料与保守治疗中超声监测资料。本组患者年龄26~42岁,平均年龄(29.4±2.1)岁,此次怀孕与上一次剖宫产间隔16个月~9年,确诊怀孕前最后一次月经与药流/人流间隔时间为40~48d。

1.2 方法

1.2.1检查方法:入院患者均行超声检查,采用3.5MHz频率探头行腹部探查,使用5.0~7.5MHz频率探头行阴道探查,腹部或阴道探查主要对子宫大小、内膜情况、宫腔内有无残留密集光点、内部回声、子宫切口处包块大小、血流滋养情况等进行观察,同时测血流鲜艳处频谱。

1.2.2保守治疗方法:予以患者连续口服三天米非司酮,每天服50mg,连续肌注一周甲氨蝶呤,每次注射量以75mg为宜,为期5~7d的第一疗程结束后行超声复查与血HGG检查,每一疗程结束后均行肝肾功能与血常规检查,如有异常,暂停上述治疗并施以对症治疗,复查肝肾与血常规指标正常后进入下一个疗程[1]。68例患者中接受2个疗程保守治疗的有14例,接受3个疗程保守治疗的有17例,接受3个疗程保守治疗的有23例,接受4个疗程保守治疗的有12例,接受5个疗程保守治疗的有2例,以最后一个疗程结束或血HGG检查值降至不足25U/l为保守治疗成功判定依据。

1.3 观察指标

简述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超声检查影像学表现,记录每一疗程末期超声检查结果并与上一B超检查结果作以比较。包块增大的判断标准为每一疗程末期包块最大径与前一次B超监测包块最大径差值大于3mm,反之判定为包块缩小,若差值在正负3mm范围内判定为包块无明显改变。

2.结果

首次超声检查确诊65例,超声探及子宫下段原剖宫产前壁切口处存在大小为1.6~4.7cm的包块,超声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稍高回声,内见小暗液区的有36例。超声影像学表现为等/稍低回声合并不规则光斑与小暗区的有32例,包块与肌层间界限模糊,无包膜,包块前壁基层较薄。包块邻近存在丰富血流信号,内部有短状血流信号有58例,包块附近发现短条状血流信号,点状血流信号存在于内部的有10例。测得动脉血流频谱RI:0.35~0.62。

第一、二、三、四、五疗程末期包块增大、包块未明显改变、包快缩小与上一次B超检查结果有着明显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剖宫产术临床使用率的日益升高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切口妊娠发生率的逐年渐长,二者亦步亦趋。剖宫产后切口妊娠临床诊断符合率低,误诊结果引导下行药流或人流确实见孕囊及绒毛排出,流产后也未发生大出血,很多医生与患者被前述现象所误导以为流产成功,事实上侵如切口肌层的绒毛仍遗留在子宫切口并持续生长。既往认为超声影像学表现满足孕囊不出现在宫腔内、子宫颈管内而存在于子宫峡部前壁,并且孕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组织存在缺陷即判定为子宫切口处妊娠。但笔者认为孕囊不足1cm时前述超声表现并不明显,误认为宫腔内孕囊位置偏低,加之原剖宫产切口位置缺陷不明显,故而导致临床误诊发生。据此我们把孕囊位置靠近原剖宫产位置作为可能发生切口妊娠的高风险可疑征象,建议患者3d后复查,以使前述症状表现更明显。

在回顾分析了68例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患者的超声检查记过与保守治疗过程中超声监测资料,总结包块性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超声影像学表现,表现之一为原切口部位包块形成,包块大小与继续生长时间有关,包块较大者缺陷处子宫前壁基层菲薄;其二包块内部回声与子宫肌层回声存在差异,二者内不均存在小暗区;其三包块边界与肌层间的界限模糊;其三与其他肌层部位相比,包块周围与内部血流信号较丰富,以阻力型动脉血流为主[2]。

综上所述,超声在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疾病诊断期间所提供的影像学信息为临床确诊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保守治疗阶段,超声充当病情监测与院后随访评估的可靠工具。

【参考文献】

[1]涂晓贤,冯秀山,郑志群.剖宫产后子宫疤痕妊娠绒毛植入14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会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内分泌会场,2012,24:2916-2918.

[2]章家琳.剖腹产后子宫切口妊娠绒毛植入10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9(3):349-350.

论文作者:刘夫英,宋现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包块型剖宫产子宫切口处绒毛植入的超声诊断论文_刘夫英,宋现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