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朱 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摘要: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央民族政策基本要求的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是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的社会化媒介,近年来新媒体的作用也在提升。为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健全“大思政”管理体制,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开展有时代感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校园全媒体格局,抓好重点人群。

关键词: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手段,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抓手,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到内地高校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独特的成长背景、教育基础、文化、心理特征,然而,目前对他们的研究并不多,零星散落于文化适应、心理健康、价值观各方面。如基于上海11所高校的调查,可知网络与大众传媒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关键性作用[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战略方向与民族教育的宏大课题。本文主要从学校视角作探究,如何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社会化媒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是近年来新成果,反映了国情下对国家认同问题的深化与新时代创新。近来,青觉、詹小美等学者依托研究阐释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在该领域取得了新进展。例如,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之机理,青少年主要借助社会化媒介感知客观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体为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播、政治符号等社会化媒介被动接受或主动习得有关知识与经验,再经过人脑思维加工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在所有媒介当中,学校占据了极为重要地位,承担了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教育的社会化途径。当前,许多内地高校已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起的作用在具体人群之间是有差异的。例如,以“协作计划”、“内高班计划”等形式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学生,在异地社会化场景下,学校对他们的作用更为强大。

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甚至首要渠道,而且人人可能成为信息源,因此,新媒体也成为影响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如何在这片信息场域中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教育、民族工作和信息管理等部门必须解答的问题。近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媒体使用的作用亟待进一步认识与开发。

2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内涵

2.1 落实中央民族政策的基本要求

目前,民族工作面临着“五个并存”阶段性特征[3]。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靠发展,民族地区发展依赖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加强教育管理服务,是落实中央民族工作精神,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后并非消极无为,而是于社会实践当中通过发挥特定功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无形力量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及其成员行为。该意识通过发挥行为规约功能、共同体整合功能、精神凝聚功能和目标激励功能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该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两者间矛盾运动绘制出一幅生气勃勃的民族共同体发展画卷。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有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分高于临床实践前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专任教师参加临床实践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4]。通过临床实践,教师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在授课过程中能合理组织教材、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情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临床护理岗位需求,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此同时,教师能够收集典型教学病例并及时了解临床新进展。教师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情境、问题和病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与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

2.3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保障

全校师生对新时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有充分认识,树立新思政观,强化法治思维和德育共同体意识。实行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院系发挥关键作用、学生工作部牵头、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一是学校党委加强领导与统筹规划。自觉担负起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结合近来开展的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构建党建育人融合系统格局,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实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校院两级协同机制。二是院系发挥关键作用。院系根据上级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院系党建工作对接融合的有效模式,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三是学生工作部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发挥牵头作用,选配、充实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梳理推动学生所在班级辅导员、学校专职少数民族辅导员、内派教师的分工与协作,协调解决院系提出的需要部门联动的问题。学工、资助、宣传、就业、后勤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要提高政策设计水平、行政执行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如在学业上,通过导师制、师生结对等方式建立学业帮扶机制,在就业上,与民族地区有关部门加强协作,拓宽就业渠道。四是学校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监管力度,与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挂钩,建立并严格执行定期专项检查制度,严明纪律规矩,坚持严肃问责。通过加强监管,使各项政策精准地落在实处。

3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

3.1 健全完善适应民族团结教育需要的“大思政”管理体制

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人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民族教育福利供给并不能抹平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呈现出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学业、创业、就业等方面也遇到诸多困难[4]。内地学习期间,少数民族学生一般要与同学们住宿在一起,同生活、学习。但是实际上,他们依然会形成以同民族为界限、小范围的社交圈,这自然对他们的学习、成长也发生着影响。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推进情感为纽带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模式,引导学生适应异地社会化场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2 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推进课程思政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抓住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推进,来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化场景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成长轨迹既不同于一直在民族地区生活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同于一直在内地生活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更不同于汉族学生。因此,要把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引导的重点人群。不断优化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服务。做好来自新疆等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实施专项补助,确保他们在内地学习无生活困难之忧,积极开展目标群体明确的资助育人活动。提供学业支持,落实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具体任务;与班主任加强协调,对同学们的学业实现过程管理,作个性化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多交流,踊跃参加学生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公益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他们与当地社区开展联谊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作精准帮扶,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与新疆等地加强就业指导的协作,丰富信息资源,引导他们主动回生源地就业,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3.3 建设“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环境和实践场域

在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主动学习的强度弱于被动接受,但是它作用范围更大。通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魂扎根校园沃土,润泽学生心灵;文化交流之桥架起师生情谊,连接校企、社会。一方面,坚持举办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等传统做法,在校内增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体的纪念碑、雕塑等物质形态象征[5]。另一方面,更要紧紧抓住“00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深入开展更有新时代气息的文化和实践活动。在活动策划时,要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热情,也要注重他们隐私。例如,举办少数民族学生文化交流节等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歌善舞的特长,搭建了民族文化的舞台。但这首先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上,不能让身穿各式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或表演射箭、投壶、甩鞭、弹乐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变味为学校政绩“盆景”、“背景墙”。文化实践活动不限于校园,鼓励走向社区,走上公益舞台,促进学生与学校所在地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欣赏。通过开展“三下乡”、“支教民族地区”等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宣讲民族政策,参加民族风情体验,实地开展群众性互动交流,育人的同时达成自我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和师生还可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评选表彰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通过朋辈教育引导全体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说服力。

3.4 构建适应“00后”校园情景的全媒体格局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为面向“00后”大学生的宣传思想工作变革指明了具体目标。在高校,为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助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结合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点是实施校园“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大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能量。一是用好全媒体。校园“官媒”与学生自媒体、主流与民意合力于民族团结主题。在学校官方网站、“两微一端”的思想动态专栏,在校报电台、宣传栏、班级板报等传统媒体平台上,除了新闻时评、理论实践等常规栏目之外,宣传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推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6]。借助全媒体的信息优势,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提升资助、学业、就业等方面帮扶实效。二是管好全媒体。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一方面加强对校内海报、广告、标语等宣传品的审查,另一方面重在强化网络内容建设与监管,提高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网络素养,坚决纠正和杜绝违反党的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网络言行,营造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网络空间。思想内涵丰富、人员时空无限的全媒体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增添了活力,推进“三全”思想政治格局的建设。

少数民族学生享有教育优惠政策,这并不必然带来他们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意识。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也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特别要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一方面,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身在内地的宝贵机会,坚持注重参与、注重实践、注重体验的原则,严防国家认同教育走形式、模糊空洞。另一方面,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民族观教育,提升历史观与文化观认识,深化中华儿女整体认同,强化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坚定巩固民族团结的决心,迸发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力量。这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

3.5 抓好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重点人群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理直气壮担起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具体要求,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就具体课程而言,各有侧重,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看法,由此构成了民族观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与制度保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诠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根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围绕中国梦、民族梦、每个中国人的梦,加强国家安全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要引导学生坚定坚决与“三股势力”斗争到底。二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在综合素养课程上,重在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清楚“大一统”价值观,讲清楚我国各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内容,讲清楚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传承方面职责和使命。在专业课程方面,明确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恰如其分地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强化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责任,提升教师政治意识及育德素质能力,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道德敏感性。

拙庵,徐州人,名智朴。 少曾过江,参百愚斯(净斯)大师于青浦之青龙隆福寺。 受记百愚。 实为洞宗第三十世。 辛亥(1671)北游,爱盘山丘涧,因止其地。[3]

以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讲授单片机定时中断功能的实现方法。以电子钟为任务驱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该作品的软硬件设计和调试。

4 结语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在校园内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教育工作的生动表达,这也有利于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高校应积极寻求始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通过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新格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开展富有时代感和民族团结气息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构建好、用得好、管得住全媒体,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到民族工作与教育事业发展同向同行,真正地为学生“立德树人”助力。

图1所示6种类型中,e、f轮系中输入件与输出件的转向相同,需要设计1个应用于传递动力的轮系,就应在转向相反的a、b、c和d中选择。根据曳引机的传动比需求选择图1(a)的轮系类型。

参考文献

[1] 康健.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基于上海11所高校的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 (08):85-88.

[2] 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 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 29(04):5-13.

[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 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 (2014-09-29)[2019-04-01].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9/c64094-25762843.html.

[4] 岳宗德.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 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64-67.

[5] 赵超,青觉.象征的再生产: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一个文化路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06):103-109.

[6] 商爱玲.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南 政法大学学报,2018,20(01):3-8.

中图分类号: G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7(C)-0059-03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对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项目批准号:18JDSZ305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朱杰。

作者简介: 朱杰(1979—),男,江苏盱眙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标签:;  ;  ;  ;  ;  

铸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