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及其在资源鉴定、遗传与选育中的应用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及其在资源鉴定、遗传与选育中的应用

徐春晓[1]2000年在《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及其在资源鉴定、遗传与选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鉴定了以前从6724份大豆资源中筛选的46份抗感资源和5个推广品种共51份材料;利用田间采集51份材料的叶片,室内喂养刚孵化的斜纹夜蛾幼虫,根据幼虫重,幼虫发育历期,化蛹后蛹重等指标鉴定了51份品种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田间鉴定的结果表明,品种之间、记录之间、品种与记录间互作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记录间相关显著。综合多年抗性鉴定结果根据标准品种分级法所划分的抗性等级筛选出3份表现高抗的品种:吴江青豆3、沔阳白毛豆、PI171451,表现高感的品种5份:商丘7602、皖82-178、矮杆黄、山东大豆、大青瓤黑豆。用51份材料的叶片喂养的斜纹夜蛾的幼虫重、幼虫发育历期、蛹重差异均显著,可以根据这3个指标进行抗性分级,综合斜纹夜蛾幼虫体重、幼虫发育历期和蛹重所划分的抗级筛选出4份表现高抗的品种:皖82-178、沔阳白毛豆、PI171451、南农89-30;5份表现高感的品种:栾川城关春小黑豆、山东大豆、中豆19、89-29、73-935,所选的高抗高感品种可用于抗性遗传的研究和抗性品种的选育。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鉴定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综合虫种植株反应的鉴定结果与斜纹夜蛾单一虫种虫体反应的鉴定结果无相关性,斜纹夜蛾单一虫种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鉴定结果也无相关性。这可能与反应的抗性机制不同有关。因此在做抗性鉴定时应分别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在对单一虫种抗性鉴定时,虫体反应鉴定相对要更可靠。 1998年利用抗感杂交组合先进2号×赶泰-2-2的P_1、F_1、P_2、F_2、F_(2∶3)五世代的叶片喂养斜纹夜蛾幼虫,从幼虫的体重来研究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F_2、F_(2∶3)单世代和五世代联合遗传分析表明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是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主基因的遗传率在58.62%-82.41%之间,多基因的遗传率为15.01%。1999年利用两抗感杂交组合先进2号×赶泰-2-2,皖82-178×南农89-30的P_1、P_2、F_2、F_(2∶3)世代进行大豆对田间综合虫种抗性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对田间综合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遗传也是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遗传。主基因的遗传率在74.32%-82.41%之间,多基因的遗传率在7.36%-14.25%之间。先进2号×赶泰-2-21998年F_2、F_(2∶3)虫体反应的研究结果与1999年所延伸的F_(2∶3)、F_4植株反应的研究结果无相关性,说明虫体反应所研究的对斜纹夜蛾抗性与植株反应研究的对斜纹夜蛾抗性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1994年配制4个抗感杂交组合先进2号×赶泰-2-2、皖82-178×南农89-30、Morsoy×赶泰-2-2、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开展大豆抗食叶性害虫品种的选育,1995年4个杂交组合南繁加代,1996-1997进行了抗感家系的筛选,从中选出66个抗感家系,1998年将这66个家系连同9个对照品种进行了田间综合虫种抗性的鉴定,从中选出3个抗虫家系,抗性与高抗亲本通山薄皮黄豆甲相当,超过目前的推广品种南农86-4和南农88-48。1999年将66个家系与14个对照品种一起做田间抗性的鉴定,穴播,每穴8株,6次重复。收获后测每穴的产量。考虑每一家系的抗感性及其所对应的产量,从66个家系中筛选出 5个表现抗虫的家系其中 2个来源于皖 82-178 X 8山簿皮黄豆甲的民代,l个来源于它的 F。代,l个来源于皖 82-!78 X南农 89-30的 F。代,另外 1个来源于 MOryoy X赶泰-2-2的F6代。将这5个家系平均产量与国际上通用的三份抗源的产量平均做比较,产量能提高200%左右,与自身的感性亲本相比产量增幅也很大,增产178%-309.8%,与自身的抗性亲本产量相当,与3个推广品种的平均产量相比减产20%左右。看来,耍想选育出高抗食叶性害虫且产量接近或达到推广品种的水平需选择推广品种做感性亲本进行抗性品种的选育,这样才有可能筛选出高抗高产的抗虫品种.

吴巧娟[2]2004年在《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和抗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CAPS标记》文中研究表明大豆食叶性害虫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筛选鉴定大豆抗感虫材料。采用室内喂养斜纹夜蛾的方法,利用网室采集的58份大豆资源的叶片,室内喂养刚孵化的斜纹夜蛾幼虫。根据虫体的反应,以幼虫重和蛹重为指标,鉴定了大豆资源对斜纹夜蛾单一虫种的抗性表现。鉴定结果表明:两指标在各材料间差异极显著;且幼虫重和蛹重间相关显著。综合2001年和2002年的抗性鉴定结果根据标准品种分级法所划分的抗性等级筛选出4份表现高抗的材料:黄皮小青豆、日本、矮杆黄、P1227687;表现高感的材料3份:监利牛毛黄、沔阳白毛豆、大浦大粒黄。可作为抗性鉴定的标准材料,用于抗性分级;也可作为抗感亲本,用于大豆对斜纹夜蛾抗生性的遗传研究或育种应用;也可作为克隆抗虫基因和鉴定基因功能的材料。 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克隆抗虫基因。根据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保守域设计特异性引物,用同源序列克隆法从大豆材料Lamar(抗)和89-29(感)中分离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已报导的序列高度同源:其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99.3%和99.1%。对从抗感材料获得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进行分析,可知抗感材料间存在着3个核苷酸的差异并引起2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 根据大豆凝集素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从大豆材料皖82-178(抗)和通山薄皮黄豆甲(感)中获得凝集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皖82-178中克隆到的基因片段大小为999bp,没有内含子,编码一条长为285个氨基酸、分子量约31KD的肽链。其中N-端31个氨基酸是信号肽。与已报道的序列高度同源:其核苷酸序列及推论的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分别为99.6%和99.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豆凝集素基因最先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豆科植物先聚类,再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禾本科、十字花科等植物聚类。说明了这些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也说明对基因表达产物功能的推测是可靠的。通山薄皮黄豆甲中获得的lec序列编码一条长为253个氨基酸的肽链。结构分析表明只含有Legume lectin beta domain,而皖82-178中得到的lec基因含有Legume lectin beta domain和Legume lectin alpha domain。这些变化对多肽的抑制活性可能会有影响,但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根据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从科丰l号(杭)、1 1 38一2(感)组合的重组自交系的亲本中分别获得大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经序列分析表明,克隆到的基因片段大小为1 376bP,含835bp的内含子。经分析亲本间有酶切位点(B stBI)的差异.从185个家系中随机筛选了104个家系进行以Ps分析.但根据所得的分子数据和现有养虫的杭性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还不能将此C人PS标记与杭虫性结果相联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付三雄[3]2006年在《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大豆抗病、虫基因定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大豆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但同时各种病虫害的危害也一直困扰着大豆生产。其中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食叶性害虫是危害当今大豆生产的两大主要因素,大豆花叶病毒病由大豆花叶病毒(SMV)引起,是侵染大豆的重要病毒之一,在大豆产区分布广,危害严重,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此外,我国各大豆产区同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食叶性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同样是巨大的,在危害严重年份,常常把大豆叶片吃光或仅剩叶脉,造成大豆产量严重损失。然而,目前我国生产上种植的大豆品种大多不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食叶性害虫。所以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抗病、虫性的遗传分析,定位新的抗病、虫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方法培育高抗大豆病、虫新品种是当前大豆育种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科丰1号为母本,南农1138-2为父本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NJRIKY F_(7:11)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对该群体进行评估,构建了该群体的基于PCR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针对大豆花叶病毒的流行株系群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和抗性基因的定位研究,并利用该RIL群体对大豆食叶性害虫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和抗虫QTL的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选用822对覆盖大豆全基因组的SSR引物,1对SCAR引物及由大豆EST设计的8对引物对RIL群体NJRIKY经调整后的184个家系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SSR座位趋于纯合;所有家系基本纯合;母本科丰1号及父本1138-2对群体的遗传贡献分别为0.507和0.493,群体各家系基因型组成符合正态分布;对各家系间的根井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对群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群体中很少存在代表性重复现象。评估结果说明该群体遗传结构合理,分离情况良好,适合于遗传作图等遗传研究。2.应用RIL群体NJRIKY构建了一张包含20个主连锁群及5个小连锁群共25个连锁群的基于PCR标记的遗传图谱,其中包括271个SSR标记、1个SCAR标记、1个CAPS标记、2个形态标记和1个抗性基因共计276个座位。总长度为3179.8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1.5 cM。图谱上的主要的标记为微卫星标记,与公共遗传图谱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标记的顺序和距离都很好地符合公共遗传图谱。将大豆黑色种皮基因I定位于G2-A2连锁群,与标记Sat_162相距1.2cM;将大豆花色基因W定位于G11-F连锁群,与标记AW186493相距7.7cM。3.对中豆5号(感病)×邳县茶豆(抗病)的P_1、P_2、F_1、F_2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8株系群进行鉴定,F_1表现抗病,F_2抗感分离比符合3:1的分离,初步表明邳县茶豆对SC-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科丰1号×南农1138-2的P_1、P_2、F_1、F_2及RIL群体分别接种SC-3和SC-7株系群鉴定,初步表明,科丰1号对SC-3株系群的抗性由两对基因控制,科丰1号对SC-7株系群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RIL群体NJRIKY构建的遗传图谱,联合抗性鉴定数据和分子标记数据,用MAPMAKER/EXP 3.0b进行连锁分析,将大豆对SC-7株系群的抗性基因Rsc-7定位于G8-D1b+W连锁群上,有5个SSR标记Satt266、Satt634、Satt558、Satt157和Satt698与该抗性基因Rsc-7连锁。4.以RIL群体NJRIKY为材料,在室内养虫条件下,以喂养的斜纹夜蛾幼虫重、蛹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对斜纹夜蛾的抗性遗传无论以幼虫重还是以蛹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均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要表现为主基因的遗传,其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66.48%和67.96%。利用RIL群体NJRIKY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软件Cartographer V.2.5和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个以幼虫重为指标的抗性QTL,位于G20-O连锁群上,其端距离为31.91cM,加性效应估计值为0.0408,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11.74%;检测到2个以蛹重为指标的抗性QTLs,分别位于G8-D1b+W和G17-L连锁群上,其端距离分别为14.71cM和0.01cM,加性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0139和0.0103,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1.30%和6.36%。

王慧[4]2011年在《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评价、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及GmAOSl基因的单倍型鉴定》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亚洲国家重要的植物营养来源,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提供蛋白质和脂肪。但其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害虫的危害,在南京地区以食叶性害虫为主,其中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最重要的虫种之一。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幼虫食性杂、食量大,其危害严重的年份大豆豆荚所剩无几,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虽然农药的应用能够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但农药污染环境并增加农民的费用。培育高水平的抗虫品种能够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是一种经济环保的控制害虫的措施。因此在筛选抗性资源的基础上,发掘鉴定抗虫基因的研究将为大豆抗虫育种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室内养虫鉴定,农艺性状考查和收获后单株考种,对196份栽培大豆进行了抗斜纹夜蛾的鉴定和评价,筛选优异的抗性资源。通过室内养虫鉴定,在抗生性和抗选性上对斜纹夜蛾表现为高抗或抗的材料分别有77份和107份。通过农艺性状考查和室内拷种的研究发现,发现196份品种在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性状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害和补偿能力。抗生性、抗选性和耐害性3种抗性机制的相关分析发现,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生性与抗选性的表现相对一致,而抗生性或抗选性与耐害性的表现无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25份对斜纹夜蛾在3种抗性机制上均表现优异的大豆材料,为大豆抗虫遗传和育种提供新的抗源。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应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利用135个SSR标记鉴定与大豆抗斜纹夜蛾有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而发掘各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基因及代表性载体材料。结果表明:(1)遗传变异分析和基于数学模型的亚群划分表明,该群体不仅地理起源广,而且遗传变异丰富。(2)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分析发现,有17.9%的标记对处于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在相同染色体上标记对间LD的延伸的平均距离大约在6.61cM(D'>0,P<0.05)。(3)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有21个位点(次)SSR标记与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性状显著关联(P<0.01),其中8个位点(次)对性状的变异解释率超过了20%。(4)对各位点等位基因的效应分析发现,与以幼虫重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对以幼虫重为指标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增效作用(降低斜纹夜蛾幼虫的重量),等位基因Sat_334-A208增效作用最大,增效率达43.9%。与以单虫食叶量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对以单虫食叶量为指标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减效作用(增加斜纹夜蛾对叶片的取食量),等位基因Satt199-A186减效作用最大,减效率达36.4%。与以蛹重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对以蛹重为指标的抗性也主要表现为减效作用(增加斜纹夜蛾的蛹重),等位基因Sat 320-A286的减效作用最大,减效率达31.4%。与以株高补偿系数(Ⅰ1)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对Ⅰ1主要表现为减效作用(减低大豆植株在株高上的补偿能力),减效作用最大的是等位基因Satt623-A231 (5.2%).与以主茎分枝数补偿系数(Ⅰ2)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对Ⅰ2主要表现为增效作用(增加大豆植株的主茎分枝数),增效作用最大的是等位基因Sat-258-A187(125.9%)。在以籽粒性状补偿系数Ⅰ3、Ⅰ4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相关位点的等位基因中,增效作用最大的是Sat 244-A289,对Ⅰ3和Ⅰ4的增效率分别为208.8%和234.3%。在SSR标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536个来自基因的SNP标记,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鉴定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基因。共检测到7个SNP标记与与以幼虫重为指标的大豆抗虫性显著关联,11个SNP标记与以单虫食叶量为指标的大豆抗虫性显著关联,3个SNP标记与以蛹重为指标的大豆抗虫性显著关联,16个SNP标记与大豆的耐害性显著关联。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是未知功能的基因。其中位于M连锁群的两个SNP位点,来自同一个Unigene,与以幼虫重和单虫食叶量为指标的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关联,位于抗虫位点CCW-2附近,该Unigene在NCBI上基因注释为钙信号的一个相关蛋白。为了了解丙二烯氧化物合酶基因(GmAOS1)的多样性与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关系,本研究通过PCR扩增的方法重新测序了包括启动子区域在内的GmAOS1基因,该基因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上共有3个同源序列,3个基因编码区核苷酸的序列相似性高达76%以上。序列多态性分析发现,成功测序的大豆材料间存在43个序列多态性,其中40个序列多态性位于启动子区域,进一步对该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54.9%的SNP或者Indel间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r2>0,P<0.01)。启动子的单倍型分析共得到27个单倍型,其中主要单倍型有11个。以单倍型为单位的关联分析发现,GmAOS1基因与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关联,显著影响斜纹夜蛾的幼虫重(2009)、补偿指标Ⅰ2、Ⅰ3和Ⅰ4。

吴倩[5]2011年在《大豆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GmAOC)家族克隆、进化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优质蛋白及油脂。然而多种虫害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作为一类新发现的植物激素,茉莉酸在植物多种胁迫的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生物胁迫。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是茉莉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决定了茉莉酸的天然立体异构型。本研究从大豆中克隆了6个AOC同源基因,分布于1、2、8、13、18、19号染色体上。6个AOC同源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从759bp到771bp不等,编码253-257个氨基酸。6个蛋白分子量均在28千道尔顿左右,蛋白等电点从8.75到9.23。根据家族的进化关系,将6个AOC蛋白分成3个亚家族,相似性从78%到94%。分析氨基酸序列,发现6个AOC蛋白均包含高度保守的p折叠和N端叶绿体转运肽结构。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AOC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进化选择压分析结果表明:GmAOCl, GmAOC2, GmAOC3 和 GmAOC4受到正选择作用,而GmAOC5和GmAOC6符合中性进化。同时克隆6个AOC同源基因的启动子并对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除了发现一些转录必须的基本元件如TATA-box, CAAT-box以外,6个启动子序列中还包含一些能够响应盐、高温、乙烯、水杨酸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富含TC的重复元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6个大豆AOC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6个AOC基因中只有GmAOCl在种子中有微量表达,其余的基因在种子中未检测到表达。GmAOC2 和 GmAOC5分别在根和茎中有较高表达,GmAOC3是唯一在叶中高表达的基因,而GmAOC4 和 GmAOC6在所有组织中表达均很微弱。此外,6个AOC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也呈现差异性。斜纹夜蛾啃食诱导后,GmAOC3快速响应,并其表达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峰值。而在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中,GmAOC1和GmAOC2分别在最短时间内上调到最高水平。氧化胁迫显著诱导了GmAOC5的表达,而GmAOCl表达量反而下降,其余4个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变化。GmAOC3基因能够快速响应斜纹夜蛾的取食诱导,AOC基因与植物抗虫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转基因技术获得过表达GmAOC1, GmAOC3和GmAOC5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并通过昆虫饲喂试验来评价抗虫性的提高。在斜纹夜蛾自由取食试验中,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过表达GmAOC1和GmAOC3的转基因烟草叶片损失明显较少,斜纹夜蛾更多的取食了野生型烟草叶片。而在饲喂斜纹夜蛾试验中,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过表达GmAOC1和GmAOC3的转基因烟草叶片损失也明显较少,且以过表达GmAOC1 和 GmAOC3的转基因烟草叶片为食的斜纹夜蛾相对生长率明显下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过表达GmAOC1和GmAOC3的转基因烟草叶片茸毛显著增加。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GmAOC1和GmAOC3的转基因烟草的可诱导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烟碱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对过表达GmAOC1和GmAOC3的转基因烟草的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多酚以及茉莉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均高于野生型烟草相应水平。在过表达GmAOC1和GmAOC3的转基因烟草的挥发物中发现了11种含量增加且与抗虫相关的植物挥发物。过表达GmAOC5的转基因烟草抗虫性没有提高,且未出现上述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GmAOC5和GmAOC3基因提高了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本研究为植物的抗虫分子育种提供了候选基因及理论支持。

刘华[6]2005年在《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分析、抗性QTL的定位及抗虫基因的克隆》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室内养虫条件下,以斜纹夜蛾幼虫重及蛹重为抗性鉴定指标,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和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研究大豆对斜纹夜蛾单一虫种抗性的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以幼虫重还是以蛹重为抗性鉴定指标,两群体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均表现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对于科丰1号×南农1138-2群体,以幼虫重为指标时,主基因及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48%、24.84%;以蛹重为指标时,主基因及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96%、19.90%。而对于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群体,以幼虫重为指标,主基因及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85%和4.23%。由此可见,在室内养虫条件下,大豆对斜纹夜蛾单一虫种的抗性主要表现为主基因的遗传。 本研究的另一目的是在对应的遗传图谱上,应用QTL Cartgrapher软件对大豆抗虫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对于科丰1号×南农1138-2群体,检测到4个与抗虫有关的QTL,分别位于G20-O、G7-Dla+Q、G10-E和G17-L连锁群上,其在对应连锁群的端距离为0.01cM-31.91cM,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5.60%-11.74%。对于皖82-178×通山薄皮黄豆甲群体,检测到2个与抗虫有关的QTL,分别位于wt-11和wt-12连锁群上,其在对应连锁群的端距离分别为5.51cM、11.51cM,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7.22%和8.60%。 根据大豆凝集素基因(lectin)设计特异性引物,从科丰1号(抗)和南农1138-2(感)中克隆得到凝集素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长均为999bp,完整ORF长度为858个碱基,编码285个氨基酸,由于二者存在3个碱基差异并最终导致24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异。检索最新蛋白特征数据库发现,二者共同含有N-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等5种蛋白特征位点。另外科丰1号来源的凝集素蛋白还含有豆科β链信号位点,而南农1138-2来源的凝集素蛋白则单独含有cAMP以及cGMP依赖性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这些蛋白特征差异是否会对多肽的活性有一定影响,以及是否和二者在抗虫方面的差异有关,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凝集素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的进化基本符合植物形态学分类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及其在资源鉴定、遗传与选育中的应用[D]. 徐春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和抗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CAPS标记[D]. 吴巧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3]. 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大豆抗病、虫基因定位中的应用[D]. 付三雄. 南京农业大学. 2006

[4]. 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评价、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及GmAOSl基因的单倍型鉴定[D]. 王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5]. 大豆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GmAOC)家族克隆、进化与功能研究[D]. 吴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6]. 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分析、抗性QTL的定位及抗虫基因的克隆[D]. 刘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大豆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植株反应和虫体反应及其在资源鉴定、遗传与选育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