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松阴的现代化意识_吉田松阴论文

吉田松阴的现代化意识_吉田松阴论文

吉田松阴的近代化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田论文,意识论文,近代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鸦片战争爆发后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鸦片战争的信息。在这样的氛围中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传播到日本并被翻刻。在当时德川政府实施锁国政策背景之下,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成为知识分子洞察中国的重要材料之一,更成为他们曲线了解西方国家的信息窗口。在对魏源思想的研究中,魏源的“造舰不如购舰,造炮不如购炮”的论点赢得了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的赞同和回应,甚至有人向德川政府荐言实施。反映了当时日本知识分子面对西方侵略所普遍存在着的焦虑心态。

吉田松阴(注:吉田松阴(1830—1859年),名矩方,号松阴。 出生于日本长州藩下级武士之家。日本幕末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志士。吉田松阴6 岁时过继给叔父吉田在助为义子,并继承其“山鹿流”家学。至19岁正式独立为家学之师。1859年10月因策划刺杀幕府重臣间部诠胜被处刑,时年29岁。)就是这些日本知识分子的其中之一。1853年6月3日,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后,吉田松阴痛感民族危在旦夕,日本即将成为印度和中国之后的西方猎物。于是他冲破幕府的锁国禁令,毅然决定通过密航出国考察。由于密航交涉失败,吉田松阴遂到长崎奉行所自首入狱。由此开始了他的狱中生活。在狱中,吉田松阴疾书《幽囚录》,提出了“船舰之于海国,譬之兽之有足,鸟之有翼”(注:山口县教育会编:《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岩波书店,1935年出版,第593页。),并呼吁幕府迅速组建日本的国家舰队,并将此作为当前的一大急务。同时,他强调急务决不可盲行,更不能盲目照搬诸如魏源等人的观念。因为“‘造舰不如购舰,造炮不如购炮’一语,是清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所说,它是在了解外国情况下的购求结论。而今人的购求策略只是模仿魏源论说,是“虚名空论”(注:《吉田松阴全集》五卷,第283页。)。进而他又以兵学者的目光针对西方侵略者频频横洋渡海占领东方这一现实,分析了其舰队的特点。他认为,由于西方诸国均“夷以贸易为生,以侵掠为事。潮汐之所通,无远而不至,唯其贸易为生,”从而使他们的造船业形成了“故其国富饶可以偿制船之费。唯其侵掠为事,故其船有所用,而非徒设之器”(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492、302、592、593、597、601页。)的现实状态。但是,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舰船却具有“就炮与船论之,海陆有利害而存也。西洋炮,用之陆地,则虽不中,而为害大矣。用之海上,则以难命中,则为害少矣”(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492、302、592、593、597、601页。)的不同特征,况且各个国家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决定了舰队之使用途径的不相同。在如此分析的基础之上,吉田松阴为日本的舰队组建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项方案是派遣优秀人才到国外直接学习。他认为“国有异制,人有新意固矣,苟有俊才巧思之人,周游诸国,历观名城坚寨,又与彼所谓筑城家者辩论讲究,必求至极”(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492、302、592、593、597、601页。)。所以,只有派出优秀的人才,亲自出国考察学习,才能创建出适用于日本自己的国家舰队;第二项方案是在日本设立近代化军事学校。所谓“大城之下,宜兴建兵学校,教诸道士学校中,置操演场,习炮枪步骑之法,立方言科,讲荷兰及鲁西亚米利坚英吉利诸国之书”(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492、302、592、593、597、601页。)。在军事学校中的教学必须是按照外国书籍的原文去教授学生,如此才能直接了解并学习到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此外,吉田松阴在呼吁组建日本国家舰队的同时,又附带提出了许多强化日本军事的建议。譬如为了取得在未来战争中的优势,提议日本应利用并发挥间谍的作用。他认为,“军之用间,犹人之有耳目。无耳何以听,无目何以视”,和国与国之间实力抗衡的“强者不明间,则不知所宜趋。弱者不用间,则不知所宜避”(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492、302、592、593、597、601页。),使用间谍是使日本国力强大的重要手段。他又通过总结日本仁德天皇十一年“开掘江,筑茨田堤。是岁,新罗人朝贡,劳是役。役夷人作道,掘池,筑堤,岂特示盛举于后代哉”的历史,提议使用外国人在日本修筑工事,挖渠筑路,这样做不单是为了让外国人在具体的修筑工事上效力于日本,更可以通过“盖土功有法,异方人所为,亦或有便于我者,取而用之,不亦可乎”(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492、302、592、593、597、601页。)的效果,从侧面去观察外国人在土木工程中的具体做法,为日本提供军事上的情报信息等等。

吉田松阴在日本被迫开国后学习西方的观念中,主张立足于不盲从,不漠视外国,一切都坚持宏观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并且在实事求是评估西方各种情况的基础之上,有方向,有步骤,有重点地吸收和学习,而非囫囵吞枣,人云亦云地跟进,体现了日本知识分子面对被迫开国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增强了被迫开国后的日本与西方国家展开平等性互动与交往的勇气和自信。

神道,最初是日本传统的民间信仰,后来以此为基础吸收了佛教和儒家思想而逐渐系统理论化。至江户时期,神道在儒家思想的触发下,道德意识愈来愈强化。于是神道思想通过儒学的道德观念将神的意志和行动连接为整体,反过来又将天照大神为代表的诸神描绘为日本民族和国家的守护神,赋予了守护日本国家整体的机能。由此,神道在日本社会中逐渐地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神道和以及其各种祭礼不仅在日本的诸家庭和个人中普遍流行,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意志。

然而面临西方国家逐一殖民东方国家的世界格局中,日本靠什么争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成为吉田松阴所思考的重要课题。于是他面对日本文化中长期以来受儒学思想和佛教影响的历史现实,把批判中国儒学与强化日本神道结合起来。他通过鸦片战争中国败战的事例来批判儒学在中国已经被践踏,在批判中国儒学思想的论战中,以“儒佛,正所以辅神道也,神道,岂可以儒佛比哉。神道,君也;儒佛,相也,将也”(注:同上第二卷,第34页、第10页,第10页,第23—24页)。吉田松阴以此试图确立日本文化上的主体意识,即将日本文化上的主体意识立于神道思想之中。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先后开始了中华民族独立与自强的探索。首先是以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它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最终以清政府的血腥镇压而宣告失败。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吉田松阴将清朝政府和农民之间的这场对峙与斗争,放在儒学的正统视点和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两个方位上进行了分析与批判。从儒学正统思想的角度,他认为“夫洪钱者(指洪秀全),中华人也。率中华人。攻满州贼,其名可谓正也。”在他看来,清朝是满州异民族,其篡取了汉民族的政治支配大权,太平军起而反之,是维护正义。所以太平天国运动是正统的革命行动。然而从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上“满州,一统天子,奉王命,讨乱贼,其名可谓正也。”他同样认为太平军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臣民,举兵谋反即是叛乱,所以清政府的镇压是正当行为。但是“然则二京十八省之民,孰徒为正,孰徒为逆。是吾之所以为支那人深悲也”(注:同上第二卷,第34页、第10页,第10页,第23—24页)。他认为在鸦片战争后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中国儒学思想已被践踏。所以他进一步批判“支那人常自尊为中华,贱外国为犬羊,而一变为蒙古;再变为满州,所谓中华人盖不能平矣,然其俗以统一为大,丕炎以下,大义所不容,明教所不恕者,至于其统一寰区,则举以为天下不疑,况乃疑于蒙古与满州乎,父之所以为贼者,子可以为君。子之可以为君者,孙可以为贼。忠孝之训,虽载诸空言,不能施于实事。凡如此者彼皆习为常。然至如蒙古满州,人心犹或知恶之,是洪钱之所以煽其民也。”(注:同上第二卷,第34页、第10页,第10页,第23—24页)在吉田松阴的思维中,正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违背儒学“忠孝之训”思想的沉淀,才导致了太平军借此机会煽动民众。他据此提出儒学的大义在中国已被彻底破坏,儒学真正的精髓在日本,而日本的儒学又只能是在神道下起辅助性作用的儒学。

古田松阴在分析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中,还站在日本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以魏源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给予了批判。“清魏默深筹海篇,议守,议战,议款,凿凿中窥,使清尽用之,固足以制英寇而驭鲁拂矣。然吾独疑,此书之刻,在道光二十七年,曾未三四年,广西民变,扰及八省祸延十年,遂致北京殆不守,其所底小未可知也。则清之所宜为虑,不在外夷,而在内民也”。然而,他认为,作为服务于清朝政府的知识分子魏源没有向政府尽言如何治理民众,这使持以“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注:同上第二卷,第34页、第10页,第10页,第23—24页)使吉田松阴大惑不解。

此外,对于魏源的“谓鲁与墨,皆恶于暗,宜收以为水陆之援”的观点,他则批判是未知敌人本质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盲目设想。他认为“凡夷狄之情,见利不见义,苟利与,敌仇为同盟;苟害与,同盟为敌仇,是其常也。今读此记,鲁(注:鲁指俄国,墨指美国。)与杜(注:土耳奇)开寡,暗拂诸国,合谋助杜拒之,然则鲁暗交恶,如源所计,而暗拂合谋,则山源计外。而源未知墨之于诸国,亦复何如也。”所以,在战争状态下,必须以自己的实力准备迎战,勿存幻想,是吉田松阴研究魏源思想后向日本的告诫。“故立国之体,无如使人待于我,而我无有待于人。苟使人待于我,则敌仇亦可以为我用也。我有待于人,则同盟亦将来啮我也”(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二卷,第30页。)。在这里,吉田松阴从义利观出发,对“夷狄”的强权和贪婪无厌做出了一针见血的揭露,进而对魏源的盲目幻想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他没有对儒学思想进行简单的全盘否定,而是以中国鸦片战争的历史为背景,在对儒学的批判中,不断为神道开辟生存的社会空间,使神道得以在日本开国后的历史发展中,为集聚社会力量,为重建民众的信念找到了相应的立足点。

知识分子的自觉最具有社会的冲击力。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政治家”(注:《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学林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7页。)。吉田松阴作为日本传统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临近被西方殖民的危机时刻,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为强化神道对儒学展开了批判,从他笔下投出的许多尖锐批判,不能不引起我们今天的沉思。从一定程度上看,正是以吉田松阴为代表的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这种精神才扭转了开国后的日本历史轨迹,使日本在摆脱开国所面临的一系列思想困境后,转而迈进了近代化的行列。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开国后知识分子对神道思想强化的操作,也为日本近代国家建立后的皇国思想埋下了祸根,成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原点。

如果说吉田松阴通过批判儒学为近代日本社会打造了一个神圣的神道思想空间的话,那么如何焕发出这空间中民众整体的精神活动能量,便成为他下一个思想运作的课题。因此在他根据自己对中国鸦片战争的理解,作出了“满清为夷所侵,瓦解土崩,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336页。)的结论之后,继而得出了“吾邦自有可恃者而存焉,世禄之将士也,是以其所守之土地,则祖宗之土地也,其所养之将士,则祖宗之将士也。其忠义思报豢养之恩,其敢勇愿试练熟之艺,比之满清郡县之吏,调募之卒,强弱之分,霄壤不啻,是所以为可恃也”(注:《吉田松阴全集》第一卷,第336页。)的论点,坚信不同于中国官吏,拥有“忠义”与“敢勇”的日本武士阶层是绝对“可恃”的战斗力量。

众所周知,在日本历史上,武士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作为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礼仪的武士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日本民族的一种特有道德精神。吉田松阴出身于下级武士世家,因此,武士要服从君命,献身国家的训则彻底铭刻在他的心里。他曾经在著名的《士规七则》中,以儒学“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思想,论说武士道的道德精神,进而以第七款“死而后已,四字,言简而意广,坚韧果决,确乎不可拔者,舍是无术也”(注:同上第二卷,第15页。)的条例,把武士道的道德精神凝结到最高的境界,要求真正的武士应当以蔑视死的姿态展示对主君的诚信,以无畏死的精神实现武士生命的真正意义。

吉田松阴不仅以自己的人生力行和实践了武士道的训则,而且更积极倡导和鼓吹把武士道由武士阶层普及于一般民众,提倡将武士对主君的主从一体关系上升到民众对天皇的一体关系。将忠信相依,生死与共的武士阶级的内在联结,贯穿到民众与国家的忠信相依,生死与共的内在联结,他的这一思想是通过对中国鸦片战争的论述而展开的。“大西洋夷竭智力而汲汲孜孜者,利而己矣。唯其利之争,故无义无勇也。无义无勇,故茹柔吐刚,满清虽柔弱,以其国则广大,以其人则众多,果能上下一心,擢拔义勇,除去奸佞,则外夷安敢窥之”(注:同上第一卷,第337页。)。在他的认识当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既非西方强人的原因所致,亦非与中国柔弱的因素相关,关键在于当时的清朝政府和广大民众未能上下一心,协力作战,从而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因此,当日本处于国难当头之际,他用身心向全国的民众发出了“天下有难,亿兆臣民,皆当死之”的呼唤。他自己也用生命实践了“偻虽在幽囚,犹在兆亿之数。封疆之内,区区之心,不能自己”(注:同上第五卷,第10页。)的真诚。于是,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格律就这样通过吉田松阴的解说被贯彻到民众之中。原本作为武士阶层所应遵守的武士道也变成了全国上下民众皆应为国捐躯的无形道德条例。应该说,在日本社会受到西方殖民扩张势力的冲击下,吉田松阴这样的思想,有着极大的现实性和政治价值。

同样应当指出的是,吉田松阴所提倡的这种武士道思想,在近代日本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影响极大。

十九世纪中叶实施锁国政策的中国和日本,先后被迫向西方国家开国。以吉田松阴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视中国鸦片战争的历史为借鉴,通过“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吾之所宜以为则者,莫若清国。”(注:同上第二卷,第55页。)的历史解说和思想阐述,觉醒到开国后的日本必须是一个近代化的完整而强大的统一体。这一最直观的醒悟,引导了吉田松阴的思维方向。

标签:;  ;  ;  ;  ;  ;  ;  ;  

吉田松阴的现代化意识_吉田松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