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语境下乡村未来发展模式及大学生村官的价值研究论文

“美好生活”语境下乡村未来发展模式及大学生村官的价值研究论文

“美好生活 ”语境下乡村未来发展模式及 大学生村官的价值研究 *

徐习军1,张晓敏2

(1.淮海工学院 学术期刊社,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阐述了“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从乡村老百姓生活视角对乡村“美好生活”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美好生活”语境下乡村未来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美好生活”语境下乡村发展中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进行了蠡测,认为在构建“美好生活”背景下,大学生村官将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成为乡村“美好生活”的规划引领者、主要建设者和新时代的创造者。

关键词 :“美好生活”语境;“美丽中国”;乡村发展模式;大学生村官;生态文明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之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将“美好生活”建设提到日程上。

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概念,目前关于“美好生活”研究特别是“美好生活”语境下大学生村官的价值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侧重于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美丽中国”建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美好生活”的诠释、构建乡村“美好生活”的路径方法以及在构建乡村“美好生活”中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进行研究。

二 、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梳理及研究动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协调自然。协调自然即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负面影响,如今,这种自然的报复已成为人们生存健康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早已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对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应该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并对其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面。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理论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诠释。赵成认为:生态文明实质上是人们在不断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时,通过对主体行为的规范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机制构建中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成果的总和。杨巧蓉认为:“如今‘生态’这一概念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既包含生命世界,也包含非生命世界,它涵盖了人类所置身其中的一切生存境况。”陈洪波、潘家华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依靠生产力促进社会繁荣的文明形态,为社会全面升级贡献力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根据考试大纲划出重点内容,学生只需要背诵老师要求的重点即可。在课堂上,教师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学生的学习,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课后还会安排很多功课,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老师成为了主体,学生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与指导,这种模式虽然在应对考试时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会导致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在理论层面,学者们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董振华等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对环境问题的论述揭示了人类遭遇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未来人必定承受的恶果。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在现实层面,余谋昌认为:“实施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体现了中国人民把握新时代世界历史性变革的伟大战略机遇,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吴晓琴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丰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二是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发展质量生态维度的新期待;三是进一步宣示了中国应对生态风险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

“短保”面包是当今烘焙产品的一种消费趋势,一般由集中生产的冷冻面团加工而成,以降低添加剂含量以及保证面包的品质,集中生产的面团经过冷冻后由于水分的结晶和重新分布会导致酵母失活,面筋网络结构弱化,面包老化等,最终导致面包品质下降,因此对面包水分分布调控是改善冷冻面团产品品质的方法之一[1,2]。目前使用广泛的是添加持水剂来改善冷冻面团的储藏特性,持水剂对冷冻面团的水分分布及状态的影响很大,刺槐豆胶(LBG)因其保水持水功效而被应用在冷冻面团中。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刘江翔认为:应加快树立生态价值的理念。理念是先导,只有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群体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才能使生态文明在制度、体系上的约束力发挥功效。张云飞认为:生产生活方式的粗放阻碍生态和谐发展,应加快步伐转变。郭强认为:要在法律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上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加强法律领域的变革,将生态的理念列入到法律体系之中,制定出以“绿色”为核心的法律体系。黄治东等认为:应该从根本层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以实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 国外生态文明研究简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国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把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放在经济和政治两大方面,主张绿色经济和绿色政治,把发展绿色经济和新兴产业放在首要位置,成功地缓解了生态危机问题,同时科技创新实力大大增强。第一,生态意识的觉醒。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讲述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共同保护环境。此后,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相继成立,并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著名的《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对于开展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讨。对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正是“人类中心论”的思想,造成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生命及自然的价值。有的学者则从社会制度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加以分析。比如马克思就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生态危机产生的不同原因,学者们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三 、“美好生活 ”的内涵及其发展逻辑

(一)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生态文明

我国是《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签约国,宣言的核心是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最初是从自然资源与环境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原本基于生态学、经济学等学科共同支撑,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其基础理论包括:环境价值论、协调发展论、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本质,反映了“动力、质量、公平”的有机统一,创建了“和谐、稳定、安全”的人文环境。其实,在中华文明中,孔子的和谐发展观中就有许多内容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共通之处。

从乡村老百姓生活视角,对乡村“美好生活”如何界定,不仅是理论界需要着力探讨的,更是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所有乡村建设者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分析了我国社会当今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于乡村老百姓生活而言,必须建设经济富足、和谐文明、环境美好、自然和社会生态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乡村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为扎实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让真正困难家庭实现低保,汶上县苑庄镇人大积极建议镇政府严把入保关,全面审核低保对象的劳动能力、家庭收入、赡养能力等情况,并按级别对低保对象进行复核,及时调整救助标准,保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二) 从生态文明到“美丽中国”

近期,国际大石油公司上游业务发展呈现地域分布和业务领域“双集中”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重点投向美国、中南美洲、中东和北海等热点地区;在业务领域上,重点投向深海、非常规和天然气等项目,专注强化优势领域的竞争力,引领行业先进水平,实现在任何油价下都能盈利的目标。

“美丽中国”建设是国家发展生态的高级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发展意义。“美丽中国”的实现不仅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社会公民对未来发展的诉求。

(三) 从“美丽中国”到“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美好生活”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衍生的命题,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主要表现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上。如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紧紧围绕人们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能够长久传承的知识,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事物规律性的科学认识。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工作,对于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聚焦“三农”,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

(四) 乡村老百姓生活视角对乡村“美好生活”的界定

党的十九大关于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发展经济社会论断的提出,以及“美好生活”语境下中国生态发展路径的重构,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思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好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不仅是界定“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也是构建“美好生活”、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实践导向。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萌芽阶段是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把开展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贯彻落实保持水土、调控资源、保护环境、绿化国家、防治虫灾、恢复生态等工作。1974年我国正式成立环境保护机构,拉开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1978—1992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奠基阶段,1992—2002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形成阶段,经过这两个时期的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每一个国人心中,与此同时环保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正轨。2002年至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迅速发展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统筹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 、“美好生活 ”语境下未来乡村的发展模式

从“美丽中国”建设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包括目标、理念、体系和手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理论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美好生活”为宗旨建设美丽乡村

当今乡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生态发展模式不断发展演进,从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思想到爱护生灵、“以时禁发”的生态保护制度,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同时”制度,到“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建设的高度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都表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探索轨迹。

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老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农村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国家建设的重点,这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以生态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乡村生态发展

生态发展的理念变革必将引领乡村生态发展的路径选择。笔者认为,在乡村发展的政治生态方面,党和政府的政策供给更加向广大乡村、向弱势群体倾斜,我国长期以来牺牲农村、农民利益补偿城市和国家发展的主流政策将会得到改变,补齐乡村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短板势在必行;在发展乡村经济生态方面,放弃追求速度的理念,注重“新常态”发展,降速度、调结构;在发展文化生态方面,更加突出追求乡村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在科技生态方面,促进科技发展必须防止科技异化,让科技服务于人而不是人被科技牵着走;乡村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乡村百姓在衣、食、住、行、医、教、娱诸方面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6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的标本送检,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

(三) 因地制宜,契合“美好生活”需求选择乡村发展模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引起,人、自然因素是分析事物本质的关键因素。处于自然生态最前沿的广大乡村,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更要着眼于人、自然的变化问题,更好地契合“美好生活”。

按照GB/T 4957-2003《非磁性基体金属上非导电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涡流法》,采用ED-300涡流测厚仪测量导流装置内外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各选取5个典型区域,每个区域在4 dm2的圆形范围内取3个测量点,平均值即为该区域的厚度,结果列于表1。可见外壁膜厚为25 ~ 30 μm,内壁膜厚为29 ~ 32 μm。通过增加内侧仿形辅助阴极板,导流装置内壁形成了均匀的氧化膜,且膜厚的离散度明显优于外壁。

总而言之,机械电气设备受安装及运行环境影响,故障种类及应急处理措施具有极大的差异性,需相关维修人员注重对机械电气设备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优化,及时判断并记录下机械电气设备故障发生的症结所在,并为后续故障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将机械电气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从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四位一体”写进报告,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章,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是由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开启的,习近平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乡村,可以选择产业发展型模式,实施农业生产集聚、规模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对于自然条件优越、生态优美、环境污染较少的地区,可以实施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经济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郊区,可以依托城市实施城郊集约型模式;传统渔牧林区可以采取资源整合型发展模式;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可以选择休闲旅游型发展模式;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可以实施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生态发展模式。

五 、大学生村官在乡村 “美好生活 ”建设与发展中的价值

(一) 做乡村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文化知识是实现乡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与城市相比,乡村文化人才匮乏,文化知识也相对贫乏。大学生村官是经过自己申请、公开考试、组织考核选拔到乡村任职的有为青年,他们有理想、有文化,在乡村能够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长期在乡村工作的农村干部群众相比,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里接受了现代教育,无论他们在校期间学的是什么专业,但是都得到了思想文化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他们能够紧扣时代脉搏,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够“同频共振”,他们在乡村能够与村干部和广大村民打成一片,充分利用接触信息广、学习速度快的优势,勇担文化“播种机”的职责。在传播文化知识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举办各种培训班,采取集中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讲解等多种方式,向村民群众宣讲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先进思想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实用法律知识,指导基层工作开展。作为乡村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实现老百姓“美好生活”需求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 做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原生态回归的生态文明需求,同时还要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相承接,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认知障碍及肺部感染的影响………………………… 金胜 余正文黄少军(1)44

当今,我国乡村普遍存在着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外流情况,稍微有点能力的乡村人才要么进城创业、要么外出打工,使得广大农村在呈现人口空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弱化和退化。我国乡村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入发掘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大要素,即理念、知识、制度,这些都是维系我国乡村发展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农村“能人”外流,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断层,以至于很多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失传甚至灭失。大学生村官来到乡村,可以自觉地承担起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职责。

综观各学者的论述并结合采权利用尽理论国家法院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把权利用尽理论的合理性论证归纳为三点:

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知识水平高、总结推广能力强的优势,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大学生村官吃住在乡村,和村民零距离接触,能够广泛搜集整理乡村传统文化,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升华,利用各种节庆机会、与各地交流的机会、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机会,传扬当地的传统文化;他们还可以利用自己在大学里的老师、同学等人脉关系,吸引各地文化人对所在乡村的文化进行挖掘和再创作,实施有效地弘扬和传承。所以说,大学生村官在乡村“美好生活”建设与发展中,能够很好地履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的职责。

(三) 做乡村“美好生活”的规划与引领者

乡村“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乡村领导者和广大村民的努力奋斗,其中乡村“美好生活”的规划至关重要。乡村“美好生活”的规划不是靠上级的指令,也不是靠建设规划部门闭门造车做出来的,而是需要根据乡村的具体条件和广大乡村老百姓的意愿做出来。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与乡村老百姓密切联系,他们知道乡村的优势在哪里,老百姓的意愿是什么,所以他们在乡村“美好生活”的规划方面能够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大学生村官比较了解自己乡村适合做什么、怎么去做、由谁去做,乡村村民各自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因此,他们不仅可以协助上级政府部门做好自己乡村的“美好生活”发展规划,而且能在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凸显乡村“美好生活”的规划引领者的价值。

(四) 做乡村“美好生活”的主要建设者

乡村“美好生活”的建设,有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有乡村“美好生活”建设规划的导引,但归根结底是要靠广大村民去建设。在建设乡村“美好生活”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能够有效发挥自身作用。实现“美好生活”需要苦干,更需要巧干,需要干对“路子”,其中,大学生村官不仅能出力流汗地扎实苦干,更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指导村民科学地干。《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曾经集中报道了一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他们都是村“两委”班子的成员或村助理,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筑牢乡村发展根基,团结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积极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倡导文明新风,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他们不负使命,做乡村群众“美好生活”的守卫者、建设者,发挥了新时代有为青年的积极作用。

(五) 做新时代的创造者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了要实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也提出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路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村官作为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中的一员,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又踩着伟大时代的节拍,凭着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为民情怀,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参与到伟大时代的建设之中,扎根农村广袤天地,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

六 、结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昭示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契合人们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广大乡村老百姓带来了福祉,也给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乡村建设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指明了方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视角来看,则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杨巧蓉.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困境与应对[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161-169.

[4] 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18(10):209-213,220.

[5] 王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8.

[6] 徐习军,郑利达.大学生村官成长生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116-118.

[7] 余谋昌.生态文明[J].绿色中国,2017(23):56-58.

[8] 程世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大格局内生化扶贫模式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8(11):26-31.

[9] 黄治东,徐习军.“美丽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责任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10] 张美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4(7):129-132,138.

[11] 徐习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5-117.

[12]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3):280-289.

[13] 胡敏.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J].西部大开发,2014(12):148-150.

Study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odel of Villages and the Value of College -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in the Context of “Good Life ”

XU Xijun1, ZHANG Xiaomin2

(1. Academic Periodical Press of Journal,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society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good life”, defines “good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people’s life, and analy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ountryside in the context of “good life”. On this basis, it analyzes the value of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in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ood life”. Under this background,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will become the inheritors of rural culture, the planners, main builders and creators of the new era of the good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 “good life” context; “beautiful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mode; college-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I: 10.3969/j.issn.2095-333X.2019.04.031

*收稿日期 :2019-02-20;

修订日期: 2019-03-16

基金项目 :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大学生村官研究立项课题(JSCG181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2017SJBFDY025);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2017JYDJ-YB0088)

作者简介 :徐习军(1960-),男,江苏连云港人,淮海工学院学术期刊社二级作家,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2.82;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33X(2019)04-0115-05

(责任编辑:韩自波 实习编辑:伏明洁)

标签:;  ;  ;  ;  ;  ;  ;  

“美好生活”语境下乡村未来发展模式及大学生村官的价值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