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宁市中医院 湖南常宁 421500
【摘 要】目的 针对围术期体温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意见。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在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90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Ⅰ组和Ⅱ组,在围术期针对Ⅰ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针对Ⅱ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体温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Ⅱ组患者的围术期凝血障碍情况得到改善,Ⅰ组患者的围术期凝血障碍情况未发生显著变化,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凝血障碍相关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889%,明显低于Ⅰ组患者的24.4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围术期体温护理方法对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能够发挥一定调节作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围术期体温护理;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并发症;预防
骨折是老年人群体的多发病,由于骨折创伤,会使患者的凝血功能被迅速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很多老年人都存在高血脂、血液循环不畅等病症,高凝状态的血液可能造成老年骨折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危机患者生命安全。骨折创伤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案,患者在围术期出现体温下降,是外科手术的常见现象,加之患者身体机能的调节功能下降,保温能力也相对更差,围术期出现低体温,也可能提升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文章针对围术期体温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在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90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Ⅰ组(45例)和Ⅱ组(45例)。Ⅰ组有男性患者23例、女22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8.8±9.4)岁,骨折类型包括胫骨骨折、盆骨骨折等;Ⅱ组有男性患者19例、女26例,年龄63-81岁、平均年龄(72.3±8.7)岁,骨折类型包括胫骨骨折、腓骨骨折、桡骨骨折、肩胛骨骨折等。患者的基数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患者术前接受基础检查,不存在凝血功能、血常规异常,肾功能正常;②患者未服用任何抗凝药物:③患者仅存在单纯性骨折病症,无其他血管损伤性疾病;④患者的手术时间确定为骨折后2周以内[1]。
1.2.2排除标准
①手术时间为骨折后2周以内术前服用过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者;②有过血栓病既w往病史者;③患者出现单纯性骨折病症,有其他血管损伤性疾病;④排除肝功能、肾功能异常者;⑤排除术前凝血功能异常者。
1.3研究方法
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凝血功能全相符检查、血常规检查,检查完毕后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技术,保证患者的正常血氧水平,对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骨折病症问题[2]。针对Ⅰ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Ⅱ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体温护理干预,其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术前制订体温监测体系;②术前每15min进行液温监测,术中每间隔15min观察多功能监护仪中的体温变化情况,术后在1 h、2 h、3 h建立体温监测点,观察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③维持室温≥25℃,为患者在手术床上铺设38℃水循环变温毯铺,并覆盖棉被作为保温措施,静脉输血、输液等外部液体补充,需要应用加温仪将待输液体加温至合适额温度,再输入到患者体内,以避免辅助治疗、体液补充造成患者的热量丢失;④动态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当患者出现体温过低的状况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热量补充。
1.4 评价标准
①患者的体温;②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两组围术期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等;③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方式;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方式。两组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即P<0.05,表明数据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Ⅰ组患者在围术期前后其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发生细微变化,术后相较于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是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的围术期前后凝血功能变化较为明显,术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其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得到适当缓解。两组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术后Ⅱ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Ⅰ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24.44%(11/45),Ⅱ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889%(4/4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 45,n (%)〕
3.讨论
当前临床领域将手术作为老年骨折的常规治疗手段,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身体机能下降,并出现体温调节功能方面的障碍,手术治疗过程会使患者出现较大长度的热量流失,因而导致患者出现体温大幅下降的情况,进而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5]。由于骨折本身便会触发患者的凝血机制,在手术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凝血系统的高凝风险将会大幅提升,如果不进行有效干预,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本次研究活动显示,围术期应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相较于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证明其高凝血状态加剧,应用体温护理干预,术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其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得到适当缓解。两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明显。另外,应用体温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6]。
综上说述,围术期体温护理干预方法,有助于缓解老年骨折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艳梅.围术期体温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心理医生,2018,24(6):215-216.
[2]邵丽玲.围术期体温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6):694-696.
[3]王福女.围术期体温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凝血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作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12):4.
[4]丁丽英,李恒.综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预防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160-163.
[5]黄莺,刘长俊,江雪莲,等.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64-1065.
[6]王瑞霞.骨科特殊护理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临床效果[J].健康前沿,2018,27(8):118.
论文作者:唐凌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8
标签:患者论文; 凝血论文; 体温论文; 并发症论文; 术后论文; 老年论文; 情况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