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改革及其与会计改革的八种关系_会计论文

会计改革及其与会计改革的八种关系_会计论文

会计改革与周边八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加快了会计体制改革的步伐,主要内容有会计核算体制的改革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核算体制改革体现在准则与制度并行,放宽了核算的环境;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化和会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经过几年的实践,会计体制改革成效十分明显,但也引起了其同周边关系的变化。会计人员应了解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一、会计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会计体制是服从并服务于经济体制的。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成果显著。但会计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有些还处在探索和争论之中,现行的许多会计规章制度和核算办法以及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市场经济首先呈现出远距运作的特点,这就需要会计信息必须速达,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必须普及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中国的会计信息高速公路。现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处于无序状态,对于财务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扶持和保护,更有甚者,还有一些政府机关在设卡阻拦,提出了非常不符合实际的准入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二个特点是交易方式灵活多变,而我们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这种灵活多变的交易方式,会计具体准则出台缓慢,使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很多业务由于制度不能涵盖,会计操作没有依据。市场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人人参与,每一个自然人都是潜在的投资者和实实在在的消费者。由于会计工作披露经济信息不准确不充分,大量消费基金和闲散资金向生产领域流动迟缓,同时,广大投资者也缺乏必要的会计知识,不能正确判断投资的结果,不能用会计的眼光判断。因而,我们必须加快会计信息质检质监和会计知识普及的步伐。市场经济的第四个特点是经济生活的无序性,即它不是由人主观驾驭的,而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行的。我国实行的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市场的无序性必须进行适度的控制和调节。这种体制特征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延续计划经济下的会计体制,又不能照搬西方现成的会计体制,而必须在认识中国经济体制特点的基础上,既保留优良的传统会计的内容,又吸收西方先进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经验。

二、会计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指导财政,财政指导财务,财务约束会计,财政不单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而且要深入到生产和销售的各个领域。在这种体制下,会计是财政的附属职能,财政通过会计来反映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流效,会计使用大统一的管理方式。财政体制改革使财政不断地从生产领域中退出来,而会计则将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它通过综合的货币状态,反映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动态,人们根据会计核算资料提炼财务管理内容,根据财务状况决定财政政策。显然,会计信息已是财政运作的基础,在某种情况下会计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角色。因此,我们要研究财政体制改革与会计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关系,找准各自的位置,使会计体制改革有助于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使财政更有效地利用会计体制来监控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三、会计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金融是国家掌握的两条价值运行渠道之一,金融的运行必须严格地制约于政府意识之下,服从政府职能的需要,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管理,是按计划进行投资。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除人民银行外,大部分被推向市场,国家不承担全部金融风险,金融单位以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参与市场经济,它与企业的不同点是它经营的是特殊商品。金融单位资金的吸纳靠自身的信誉度,资金投放所带来的风险由自身承担。因此,金融单位必须严格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可靠地披露会计信息,以提高自身的信誉;对投资对象要详细地了解其经营状况,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良好的会计环境(近几年来出现的金融风暴都是会计环境不良造成的),同时,金融体制改革派生出来的金融运作新手段和金融工具的衍生又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

四、会计体制改革与税收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经济调控的手段。而这一点,必须以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已由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发展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但一些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远远不够,“三资”企业由于会计制度不统一,也成为税收工作的极大障碍。强调全面的会计意识,实行完善的监账管账和开户申报制度、零户统管制度、代理记账等措施,都是为国家税收建立扎实基础的有效措施,可这几大措施的推广和应用阻力重重,有些甚至来自税务部门内部。如某些税务机关对个体工商企业征收定额税,淡化了个体工商户的核算意识,损害了税收的严肃性。国家税收的重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由国有企业向其他经济成份转移,如果没有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完善的税收资料,税款的大量流失是必然的。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不景气,但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是正常的,税源的萎缩与对其他经济成份监账手续不严格、税收数据失真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会计信息运转程序,使国家税收建立在客观扎实的基础之上。

五、会计体制改革与审计体制改革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财政从生产领域中退了出来,金融部门商业化,企业成了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审计部门需要改革已有的审计体系。因此,审计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政府审计,主要审计财政供应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状况。如果国家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委派制度,那么审计部门对财政资金的审计将大大缩小范围。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是国际上成功的经验,也是我国现有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改革措施。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的管理单位,有权有责向资金使用单位委派会计,以便于监督反映资金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一是社会上的中介审计。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且为公众信任的一种措施。社会审计机构必须与会计中介机构合并,因为它们的目标、手段是相同的。三是企业内部审计。这是企业内部的行为,它是代表投资人的意志对资金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因而无须国家出面来进行安排。未来审计机构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出台一些审计制度、审计方法,提供先进的审计手段,制订严格的处罚措施,并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准则等方面,为会计信息准确无误的运作保驾护航。

六、会计体制改革与企业体制改革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企业会计不再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而是对投资者负责的会计信息制作人,是与企业法人一起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管理者之一。此时,会计地位的提高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它再不是企业法人的附庸,而是企业决策者有力的参谋和助手,必须挑起为所有者和经营者负责的双重重任。

七、会计体制改革与会计人员的关系

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人员都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出现在经济政治生活中,而稳定的经济体系和稳定的会计制度使会计人员有一技在手、享用终生之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地位取决于其会计基础及其财会运作效果,没有熟练的会计核算知识和手段,没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没有帮助经济法人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的能力,这种会计人员是没有地位的。同时,市场经济发展也要求原有的会计知识大量淘汰,因此,没有虚心好学的精神也很难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中找准位置。经济体制改革及由此带来的会计体制改革在无情地淘汰着那些看不清、认不准、不愿学、学不会的懒会计,会计核算的先进性淘汰着一批笨会计,多边关系的处理能力、快节奏的会计生活以及市场敏锐的观察力的要求,在淘汰着一批不求思变、古板木讷的“老”会计。

八、会计体制改革与会计教育的关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原理简单,会计核算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是以少量的正规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会计教育虽然有很大发展,但远远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材还仅仅是制度和准则的说明书。大量的会计改革内容及会计核算的新对象、新手段、新范围,没有吸纳到会计教材中,没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没有重视对未来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品质教育,而且大部分教育都缺乏会计实践这一过程,会计教育有理论上的严肃性,没有实践上的灵活性。会计改革要求建立起制度化的后续教育机制,改变正规教育的课程设置,扩大中等会计人员培训的规模,加大高级会计人员培养的力度,以保证会计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使会计教育更有效地服从并服务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标签:;  ;  ;  ;  ;  ;  ;  ;  ;  ;  ;  ;  ;  ;  

会计改革及其与会计改革的八种关系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