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与成才谈_亲子成长论文

成绩与成才谈_亲子成长论文

分数与成才大家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家庭与家教》去年第5期刊发了西安交大附中沈沛同学的文章《写给爸爸妈妈》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陆续收到的来稿中,尤其是孩子们那稚嫩的字里行间,我们看见了孩子们在分数重压下的生命状态,以及他们渴望社会、家庭能宽慰和理解的内心需求。诚然,孩子肩负着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希望孩子成才是社会和家庭的共同企盼。但如何能将孩子们的这一使命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并让绝大部分孩子感到学习是件愉悦的事情,而不再是一个沉重而无奈的负担;孩子考了低分,也能得到家庭与学校的宽容与勉励,这确是我们的孩子与父母、学校与社会要共同关注、探讨的问题。

赵昕[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二(1)班学生]:都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它几乎成了评价我们学生的惟一标准;成了我们的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因为它,我们不知流了多少泪,我们那原本轻松、活泼、无忧无虑的、充满孩子气的面容也消失了,我们懂得了悲哀。

我们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父母的苦衷,于是我们凝聚心神苦读。漫长的岁月,整日只有书本、作业、习题和老师谆谆的教导与告诫,真是单调无味。可是,谁曾理解过我们。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一个执著的期待,一个自我安慰的许诺:毕业后,我们定将追回我们的所爱!

唉——,父母总是用千种妙计压抑我们的个性发展。我们理解他们,可他们却对我们充满不信任,用各种方式试图限制我们。这,我们接受不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确实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但是这不能用批评、打骂来解决问题。其实与我们沟通的方式很多。父母可以经常和我们谈谈心,把我们当做朋友看待,这样,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就会慢慢消除。正如女作家张洁所说:“我真的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我们渴望父母的理解,愿我们与父母之间摆脱那份猜疑,真正成为朋友,去共同面对严峻的人生。

方圆[合肥市45中初一(10)班学生]: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这倒没什么,但一旦过了火,那就不对了。比如说我的妈妈:我平时成绩还好,但偶尔有些失误时,当我拿着那些卷子回家,妈妈的脸便“晴转多云”,顿时家里“狂风暴雨”。妈妈便将那“老一套”拿了出来:“你看看,你怎么考不过×××呢?不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吗?……”唉,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又一次在我耳边游荡。

难道我与父母间的关系只是由这鲜红的分数来支配的吗?你们不能因为这几次的失误让我失去自信、自尊。我同意沈沛同学的意见,小孩子前后各有一个口袋,一个装缺点,一个装优点,那顺序全由家长造成。看自己的孩子时,往往是缺点在前,优点在后,看别人的孩子却截然相反。家长们在我们面前总是一个劲地数落我们,说我们的缺点,而说别人的优点。其实别人与自己是什么样,自己心里最清楚,何必要多此一嘴呢?家长们总希望我们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又给我们补这补那。他们也为我们好,可他们真的想要一个书呆子,并且张口就是“之乎者也”的孩子吗?如果家长不给我们自由,那孩子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童年。可以说,没有一个父母不在乎孩子的成绩,不在乎的就不是好家长。可他们一味追求高分,要我们不能低能。他们一点也不在乎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辛苦,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自尊,我们的快乐与自由。“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逼出来的绝招;打打打,家长的王法。”这不就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某种现象吗?难道不应发人深思吗……

如果让我当一天世界的主宰者,那么我将取消考试,取消家长打我们的权力。

谢威[江苏省如皋中学初三(1)班学生]:俗话说:“考是老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对此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每当我取得优异成绩时,迎来的便是奖励、称赞;相反则受到严厉的处罚,打、骂各种体罚我都尝到过,甚至有一次在夜里被关在门外。好像在家长的眼里,只有分数。他们大概都认同一个等式:“成才=高分=棍棒”。

是否只有高分,才意味你能成才呢?我想大多数同龄人都会干脆地回答:“不。”我觉得除了要有恰如其分的管教,同时还要有自身的全面素质、环境、机遇。

王书琴[合肥市45中初一(9)班学生]:现实中的我,因为学习常被父母骂,还得想:他们是父母,不能回嘴。于是偷偷攥紧拳头,乘父母不注意,狠狠地砸在床上。受了委屈,不能解释,解释就是狡辩。于是有时悄悄掉滴眼泪,就得赶紧抹去泪痕不让父母看见。

所以,如果我能够选择,我一定要当父母。我会让孩子和我大吵,向我大哭一场,来解脱这么多年我当孩子时心头上的沉痛记忆。

我知道我不懂事,我知道我写这篇文章很幼稚。但是,我是真的这样想的。

妈妈常说:“我骂你是对的,大人骂小孩总是对的。小孩不能回嘴,回嘴就该打!”天啊!这是谁家的真理?

你们大人有没有想过,如你们被骂后不能回骂,还得向骂你的人说对不起,你们的心里是什么感觉?由此推想,你们大人能知道我们的感受吗?!

如果我能选择,我绝不会选择当偷偷砸床的小孩,悄悄掉泪的小孩!我会选择当一个父亲,当一个有思想的大人,我会教会所有大人:小孩子最需要什么。

章浩[江苏省如皋中学初二(9)班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这样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我们肩上。我们天生就成了所有长辈们希望的载体,他们要求我们学得好,考得好,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成才。于是老师把分数看得极其重要,因为家长在向他们要;我们把分数看得比命还重要,因为老师和家长都在向我们要。家长为什么把分数看得无比重要呢?因为社会在向他们的孩子提要求——考上好大学,有了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所以,我们就被捆在一个链条、一个永远摆脱不开的链条上。

姚舜[江苏省一学生家长]:读罢此信,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震撼。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应因材施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自尊、有思想、有个性。沈沛同学的肺腑之言,给我们敲响了家教的警钟。

沈沛的母亲的确不了解孩子。当孩子考试不理想难过惭愧时,最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如果真是这样,他将会重新奋发进取,在下次考试中奋力取得好成绩,可是,沈沛得到的是心灵的又一次创伤。

沈沛母亲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她的举动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爱与殷切的希望。沈沛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很是着急、伤心;或许是感到那美好的期望将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因为害怕自己对孩子倾注了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爱子心切的母亲,便有些操之过急,没能注意教子的方法。

倘若沈沛的母亲能做到“顺其自然不刻意,于平常处多用心”,相信定能收到很好的家教效果。

丁飞[江苏省如皋中学初一(1)班学生]:在我这个家庭中,我还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我有一个思想开放的爸爸,不像别人的爸妈总是希望孩子每天学习学习再学习,看到孩子玩一会儿心里便不舒服,总以为不打不骂不成才。我爸爸只要我把该做的作业做完,便让我自己做自己的事。所以我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我妈妈人比较好,但爱怀疑人。比如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时,到电视机旁去拿东西,这时我妈恰好回家了,使问来问去的。我也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但我更希望爸妈要理解我。

高清遥[合肥市45中初一(9)班学生]:也许在家长眼里我们只有缺点,可他们也有缺点呀:

1.不善于调节心理

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挫折,不顺心的事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有些家长不善于对自己做情绪的抚慰,在平时工作中遇到了挫折、麻烦,回家之后就冲我们发泄,看我们哪都不顺眼,我们也就成了“受害者”。有时想起来,翻翻我们的作业本,如果有作业做得不够理想,他们就会挂在嘴边。这种积怨最终还是会“爆发”出来的,即将上演的是一场“悲剧”。

2.不自信

有些家长不自信,觉得在事业中做得不够出色,常常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同时也就会否定我们,不容易看到我们的长处,专盯我们的弱点,并把缺点无限放大。比如我们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没有中他们的意,有些家长就会不自信地说:“你看你考得这么差,怎么考上高中、大学?考不上大学,你怎么办?”这给我们施加了压力,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缺乏乐观精神

有些家长自己就对工作、生活悲观失望。凡事都往坏处想,对我们也造成了一种打击。他们说话有时很伤人,甚至比打我们还难以接受。这些行为、话语导致孩子们自信心极差,自我评价过低,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也就悲观失望。

4.不宽容

有些家长不能宽容失败,他们对孩子过分苛求,主要是对我们期望过高。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伟人也有过错误,更何况是孩子。可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过于迫切,成功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更加成功,不成功的则希望子女们可以实现他们年轻时的愿望。许多家长的人才观念和对孩子们的评价不正确,他们以我们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我们能否成才的惟一标准。其实一个人能否成才不能光看眼前,光看分数,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没有成长的乐趣。

5.没有责任感

有些家长认为他们对孩子已是好得不能再好,什么家务活儿都不让我们做,什么也不让我们操心,一切都安排到位,只要学习好、有出息就OK了。可是孩子一旦出了点问题,他们便立刻开始抱怨、指责、批评,甚至用“武力”解决问题。总认为都是我们惹的祸,很少去想自己哪儿错了,要负哪些责任。不是想办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总是埋怨:“你看,都是你不努力,又让我失望透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我们看成附属品,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哄就哄,一点都不负责任。

冯志敏[江苏省如皋中学初三(3)班学生]:我是一个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从未太多要求我,不强迫我做作业,不送我上补习班。但我心里清楚,他们很希望我能拥有优秀无比的成绩(虽然他们从未说出口),我也很少让他们失望,每次都捧着“第一、第二”送给他们。我从未怕过考试,有时还常常渴望考试,不仅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也希望由此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取长补短。我也有失意的时候。有一次我的物理只得了七十几分,泪水夺眶而出。我没有向任何人说,后来打电话回家,哭哭啼啼地告诉了爸爸,本以为会招来责骂,可是沉默了片刻后,他却用很平淡的声音说:“没关系,慢慢来,不要急,以后你会适应的……”每一个字都震撼着我的心,赶紧挂了,生怕哭声会使爸爸心碎,因为我清楚地感到了父亲颤抖的声音。

我们是父母的希望,其实我们心中也时刻装着父母。有些人常常用代沟来作为借口,两代人之间得不到沟通,家长责骂孩子,孩子对家长反感,恶性循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考虑,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事情,虽不一定能很融洽,但也决不至于有明显冲突。

陈元淦[合肥市45中初一(9)班学生]:读完《写给爸爸妈妈》后,我确实佩服沈沛的勇气。他道出了我们广大中学生的心声。

如今的“应试教育”真害惨了我们,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说吧。大多数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分数,我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十分紧张的,到家又要做作业。如果作业有错误,我爸妈就狠狠地批评,还用别人来与我对比,他们却不知道这十分伤了我的心,还会使我丢掉自尊与自信。不光这些,各种辅导班也令我头疼。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家长却不懂。如果一个家长只会挑自己孩子的缺点,却忽视了闪光点,他一定不是一个让孩子满意的家长。

许多人说:“分数不能衡量一个学生。”我对这句话十分赞同。可家长认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就不赞同这种观点。

我认为学习知识和做人两方面,缺一不可。

有的家长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做人。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看见许多高材生犯罪的事例。这说明学习做人必不可少。

我们班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家长常批评孩子,使孩子心理受到打击。我也十分讨厌这类家长。在我看来,一个好家长不可以看到孩子一点缺点就批评孩子,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有缺点是很正常的,不必斤斤计较。

对于沈沛的观点我是很赞同的。学生是要学习,但不能死读书。难道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学习吗?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够了解我们。不过要使这个愿望实现,还得看父母有没有站在我们的位置去考虑。总之,应试教育≠成材!

陈正[江苏如皋中学学生]:沈沛为什么要到星期日睡觉前才把试卷拿出让家长签字?他此时已知道自己不对,自己也知惭愧,这时他需要的是鼓励,是家长的理解,而不是被粗暴地从被窝里揪出来,不是在深夜还被罚写反省作文。在这时,母亲是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了,别人的孩子总是比自家孩子好。一个人总有优缺点,犹如一张白纸上有个黑点,假如总是将其与别的纸上白的部分比,则永远是黑的!

我知道,家长也不想这么做。但在中国,在分数决定一切的现实中,他们能干什么呢?所以,他们本质没错,错在方法。拔苗的结果只会导致禾苗枯死,在小树上过早地系上重物只会导致小树弯曲变形甚至折断。当孩子因过早的、过重的学习负担而被压趴下时,家长还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的传统观念那就不对了。在满耳的责骂和数落中,在高举的棍棒下,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鸿沟形成了。适度的数落可以促使孩子上进,但过度的数落和责骂只会摧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这个只以分数来决定能与无能、好与不好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做学生的该怎么办?放弃学业,我们没有韩寒那么潇洒,没有可以出去闯荡的资本;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不行,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弃文从武,这又不是那个战火纷飞没文化照当将军、乱世出英雄的年代;改变目前的教育体制,我们更是无能为力……剩下来,我们就只有适应,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适应,也许会成为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弄潮儿。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父母们多改变改变教育方法和观念,换一种眼光看我们,我们其实也有许多优点。

杨鹏飞[江苏如皋中学学生]:我认为沈沛反省家长,他错了。虽然他振振有词地说中国教育成了问题,然而,他却没有冷静下来仔细考虑考虑,即使你将现代中国教育骂得狗血喷头,到头来,你能获得什么呢?你能改变整个社会现状吗?你所做的事情惟有去适应这种教育制度。等有了一番作为后再评述教育怎样怎样,恐怕才有一定的分量。人微言轻。

凡人应学会自省,自省是自身进步的动力来源。一个只知自己正确的人能有何作为呢?即使父母有错,也只能在反省自己后,与父母好好交流。反省书矛头直指父母,父母会怎么想呢?自己辛辛苦苦为了儿女,到头来获得的还是儿女的责怪,悲哉!

黄梅[江苏如皋中学学生]:沈沛说得很对,家长不应该用建立在别的孩子基础上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只会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埋没优点,他的这封信道出了大多数孩子的心声!

周蕙[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二(1)班学生]:我觉得沈沛同学是一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孩子,他认为家长把分数作为了决定孩子命运的数字不对,能清楚地向家长指出,已足以说明他的头脑很清醒。相信他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取得进步的。

作为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中学生,我认为他具有我们现代中学生特有的性格:我们敢于问“为什么”,我们敢于把我们心中的话说出来。同时,在对沈沛同学做法给予肯定的时候,我觉得他说的话难免存在错误。例如,他写道:“……所以,把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给孩子报各种各样补习班,有的甚至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训练拉手风琴、弹钢琴等,对孩子的要求异常严格。”对于这一段话,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从小对孩子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从小让孩子对其产生兴趣,长大后素质就能全面发展了。另外他说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紧,我想对一般较自觉的孩子,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这样做是很对的。反过来想想,如果对他们不加以管制,任凭他们自由放任,那后果一定不理想。

我想只有我们自觉地努力学习,认真地接受爸爸妈妈的正确教导,才会在学习上取得丰硕的果实,才会成为新世纪的桥梁!

蔡红梅[合肥市45中教师]:当我把沈沛同学的文章念给学生听后,激起了极大的共鸣,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可当我说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时,他们立刻沉默了,继而有学生犹豫地问能否用笔名,万一被家长看到怎么办?我不禁有些愕然。

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总是一味责怪孩子不肯用功学习,总是恳求老师替他(她)们多管管,总是强调管得愈严愈是为孩子好,总是抱怨和孩子如何难以沟通……也许,高高在上、一厢情愿的传统“家长制”,恰恰是他与孩子间沟通的屏障。“二话不说,一打了事”的粗暴教育方式更是孩子与家长背道而驰的“催化剂”。其实,如果家长不用居高临下的目光,不用强制性命令式的口吻,而是换一种友爱的方式,像个大朋友般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他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真正的给予指导和帮助,可能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爱子应如友,就不应是纯粹要孩子听话,而是真诚和孩子对话,这才是交流的过程,才是体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个因素互动的过程。我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某次考试考差了,你最希望家长是什么反应?”学生皆答曰:“给我安慰和鼓励。”遗憾的是,有不少家长只是严厉的责备与数落甚至于打骂,表现出失望、不满以至于愤怒的情绪,因而效果也就适得其反了。事实证明,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爱子如友,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家长若能爱子如友,就不会脱离实际,奢求孩子如何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而会摆正期望的天平。

有句话说得好: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倘若是乔木因没有受到适当的培养而变成小草固然是个遗憾;那么,若是一株小草想揠苗助长使它成为乔木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大的悲剧呢?

周兵[江苏省宝应中学教师]:读了沈沛同学的《写给爸爸妈妈》,我看到了一个理智而困惑的初中生对教育的深深质疑,对当今家教的强烈不满。这不禁使我想起几年前砸向教育的血淋淋的铁锤——“徐力弑母案”。徐力血染的疑问曾让教育这个话题大过沉重,今天,又有一位不堪重负勇敢有个性的少年吐露了心声,道出了许多青少年心头的痛。

重拾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一片苦心和美好的愿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更应了解父母年轻时的不幸:一个让中国停滞发展甚至退步的时代怎么会允许个人发展拥有无限的空间?于是,父辈们未圆的梦等待着孩子去实现。

的确,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共同选择了教育——成才的发展道路,并满怀希望地勾勒孩子的未来。于是,这条没有硝烟的道路上时刻进行着比血与火、硝烟中的战场更激烈的角逐。其结果,自然是几家欢笑几家愁。都说,少年的心是玻璃做的,很脆。但玻璃的心在一次次失败的苦痛中坚强地完美自己,一点一滴地塑造刚毅,却不乞求喝彩,抑或鼓励。然而许多家长并不曾用心去体察孩子内心深深的痛楚,一次次惩罚,一声声责骂,让正在挑战脆弱的坚强低下了头,玻璃的心不能忍受啊!不能承受父母太多的期待与重压,不敢直面惨淡的决定命运的数字。

既然痛着,就须医治。今天,孩子们已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那么,不妨大声说出来,告诉这个开放发展、呼吁真善美、呼唤个性的社会;今天,孩子们已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那么,不妨悄悄写下来,告诉深爱我们但方法不当仍未觉察的劳苦的父母;今天,孩子们不妨主动一些,构筑自己与老师、社会、家长交流理解的心灵桥梁。

顾刚[江苏省如皋中学教师]:我想说两点。

(1)家庭教育的重点究竟是什么?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作用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功利主义倾向,注重实力和竞争,恨不得孩子十岁就上大学,而且非要上重点大学。家长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妈妈挂在嘴边的总是学习学习,作业作业,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凡事有个度,父母对孩子成天唠叨学习,把孩子的心说毛了,效果就很差了。其实孩子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很清楚父母最关心其学习成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压力。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其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孩子回到家后就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的感觉,需要放松(大人其实也一样),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与父母相互平等的交流,通过做具体的事情,使孩子既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也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和共处,培养责任心和正义感。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孩子人格情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仅仅围绕学习成绩。其实,一个孩子,假如他的情感是健康的,人格是晴朗向上的,智力是正常的,学习焉有不好之理?可惜大多数父母只会拼命加压,紧紧围绕“学习成绩”这个中心,对孩子其他需求一概不管,以致酿成许多悲剧。要培养孩子,先得尊重孩子,读懂孩子。

(2)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究竟该如何看待?家长的态度是影响孩子成绩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家长在查看孩子试卷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指出问题为主,肯定成绩为次(有的家长指出的问题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时还会说一些“你怎么这么笨,真是不可救药”之类的气话。面对如此态度,孩子可能不一定表白,但是那种无奈、自卑、沮丧的感受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孩子的身心正处在发展中,对于心理素质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别人怎么看待他,他就怎么看待他自己。积极向上的个性来自积极向上的体验,经常的否定性的评价最容易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从而使其失去自信,孩子渐渐的就会把考试当成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不但下次考不好,而且还会想办法不把试卷给家长看。假如换一种心态,结果就可能不一样。家长在查看孩子试卷时多一点欣赏的而不是挑剔的眼光,能像朋友一样与孩子共同分析,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发现试卷中的优点并认真表扬,再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孩子的感觉就不同,他从父母身上感到的就是进取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压力。一个人,假如老是在改正错误,那他一辈子都生活在错误中。而假如总是在不断被肯定被承认,那也许他一辈子都在发挥他的长处和优点。

主持人:从来稿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老师,对学分与成才的观点还是较一致的。我认为:家长对孩子学分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一味如此,一定要变更观念,成才是多元的。倘若家长能从分数=成才这一惟一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循循善诱、平等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还将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但作为孩子,也何尝不可换一种思维方式,如周老师所说,主动构架一道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心灵之桥呢?!我举一个例子:在我接触的来稿中,有一位初中生写下了自己主动与父母沟通的感受。这位初中生的境况与多数同龄人相同,每次考试后,若成绩不好,便受到父母的严厉责骂。她多次想与父母进行交流,可当看到父母那严肃的面孔,便望而却步、父母的房门与她近在咫尺,可在她心中却觉得离她很远,总不愿踏进父母的房间。而当有一次她克服心理障碍,鼓足勇气,主动敲开父母的门,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时,她惊奇地发现,原来与父母交流并不困难!而且感觉是那样的美好,父母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她自己也检讨了自己的不足,融融亲情溢满心间,也弥漫满室。从此,这种亲情便伴随着她的学习与成长。

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本期的这一讨论,使众多的家长与孩子能建立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更应主动一些。因为以辩证的观点看,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往往父母是矛盾的主导一方,父母主动一些,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最后,我愿天下的父母都能是称职的父母;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标签:;  ;  ;  ;  ;  

成绩与成才谈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