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

1999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

一、九九九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篇目(论文文献综述)

戎默[1](2017)在《汪藻诗集笺注》文中研究说明汪藻(1079-1154),字彦章,号浮溪,饶州德兴人。是宋代南渡时期非常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文章、才学在生前就已为人所艳称。其骈文创作最为出名,时人推为“中兴第一”。今人陈寅恪则认为他的《代隆佑太后告天下手书》为赵宋四六之冠。其诗名稍稍逊色於骈文,但实际很有特色。钱锺书先生就对其诗十分推崇,认为他在两宋之交,能不落江西风气而学苏轼,且为其中佼佼者。从他的创作来看,他的诗歌既学东坡,亦兼山谷,但对江西诗派好用僻典奇字的风气沾染不深,属於“论诗宁下涪翁拜,不作江西社里人”一类。而且其诗工於对仗,用典贴切,又突显了其骈文创作对诗歌的影响,自成特色。因此,汪藻诗歌创作实际有其自身价值,亦有研究的必要。近年来,虽然研究者对汪藻的诗歌的关注逐渐增多,亦有数篇不同角度的硕士论文,但都仅限於论述,略显浮泛。对汪藻的诗集本身却无人进行细致的解读和整理。本文即试图对汪藻诗集进行笺注,对其诗进行细致的解读,亦兼及考订诗歌的写作背景,涉及的人名地名本事等,以期知人论世,对汪藻诗歌特色与成就有一个更为深入立体的评价和认识。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即论述部分,分为三个方面:汪藻生平、诗集版本及诗歌风格。汪藻生於元丰二年(1079),祖籍婺源,後迁居饶州德兴。宣和二年登进士第,历婺州观察推官、宣州教授、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着作佐郎,後因得罪王黼,降宣州通判,不久罢官,寓居晋陵,终王黼之世不用。南渡後,其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历知湖、抚、徽、泉等州,绍兴十二年因得罪秦桧罢官,安置永州,绍兴二十四年(1154)卒。本文对汪藻之籍贯、与蔡京、王黼之关系、得罪秦桧之由等其生平中的问题进行了考证。汪藻的诗文集《浮溪集》原本亡佚於明代,今本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所得,辑佚者为周书昌,今本存三十二卷,然《四库总目提要》则云三十六卷。历来研究者一般认为今本少四卷,是删去集中青词的缘故。不过,根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等资料显示,《浮溪集》进呈之时就是三十二卷,并无三十六卷本,应该是馆臣在撰写《提要》时的笔误。汪藻又有一诗文集选本《浮溪文粹》,为元赵汸所编,今存本皆为明人刊刻。分为两个系统,一为正德马金刻本,一为正德汪琼玑刻本。汪藻诗名虽不及骈文,但诗学东坡、兼山谷,亦自成特色。第二部分即正文,即对汪藻诗的笺注工作。校勘以武英殿聚珍本浮溪集为底本,校以四库本,并参校正德马金本、嘉靖钱芹本《浮溪文粹》、清汪士汉本《浮溪遗集》。笺注则主要致力於两方面:一则注释诗意、考证诗歌中的典故及用语出处。二则考证诗歌写作背景、本事及所涉人名、地名、时事等。

邵部[2](2016)在《失落的境地与不弃的言说 ——论李洱的知识分子叙述》文中研究指明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史是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对象。尤其是自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位置发生了剧烈变动,一时陷入了“失落”的境地。然而,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叙述的终结,这反而催生出了一批反映知识分子精神裂变,足以代表中国当代文学高端成就的经典作品。李洱的文学创作即在此历史遭际中展开。他对于知识分子身份的自觉认同以及对于知识分子话语的不弃言说,既有对传统小说的接续,同时又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学风格。本文即以李洱的知识分子叙述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写作立场的确立、讲述的方式,进而分析他对知识分子写作的坚守以及伴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转变,并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叙述传统之中发现他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第一章按照历时性的视角剖析作家生活经历在文学理念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童年时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给予了李洱最初的文学启蒙,对于作家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确立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求学时期则是他的“文化童年”,在此他完成了知识谱系的更新,寻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资源。在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中,李洱知识分子叙述风格的形成既是求学时期受到的专业教育以及学院生活经历的结果,也有文学编辑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期刊策划行为的影响。第二章对李洱如何对讲述知识分子的故事展开文本细读,通过对悬铃木、客厅、医院等意象的解读,进入到李洱文学世界的核心地带。在将这些普通事物意象化的过程中,李洱揭示出在“午后”(李洱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关键词)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窘态和存在困境,并通过空间位移刻画出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失落的轨迹。值得说明的是,与大多数“五零后”作家不同,面对乡土故事,李洱依然带着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书写。在他的笔下,乡村叙述并不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而是和知识分子叙述站在同样的写作立场,在共同的美学理想指导下完成的。因而,对李洱乡土叙述的考察就具有了佐证其知识分子叙述的写作实践,并检视其立场偏狭之处的意义。第三章着眼于李洱创作上的变与不变。《花腔》《从何说起呢》所塑造的人物都是费边系谱之外的知识分子形象,前者在扑朔迷离的历史叙述中建构起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后者则反映了作家表现当下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努力,对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做出了从“悬浮”到“落地”的概括。纵观李洱创作的始终,作家一以贯之的是以悬置道德判断为前提的隐形书写姿态,以及文本的轻喜剧风格。他的努力为知识分子叙述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和写作经验。

李慧智[3](2010)在《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地位几经沉浮,经历了各种学术思潮为我所用的再阐释,但一直是士人的必修典籍,不仅是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塑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文学观念。这样的影响在反映情志的诗歌中也有或显或晦的体现。唐代经学统一,官修的《五经正义》是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权威读物,儒家经典的学习接受较之前代也更为普及。杜甫所接受的儒家经典的影响来源于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儒家经典影响的历史积淀,一方面是《五经正义》的直接经学阐释。本文主要探讨儒家经典及其经学阐释对杜甫诗歌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包括经典文化积淀的影响。结合儒家经典与诗歌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五经正义》选择经典底本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毛诗》、《春秋左氏传》、《周易》及其经学阐释作为儒家经典对杜诗影响的主要考察对象,主要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把三部经典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落实到杜甫具体的诗歌观念和创作表现中去。《毛诗》是文学性最强的一部儒家经典,在唐代具有亦诗亦经的地位。杜甫提倡“别裁伪体亲风雅”,自觉向《毛诗》的风雅之作学习。他一方面大量吸收《毛诗》的经语入诗,熟练化用《毛诗》的语典融入自己诗歌语境;另一方面向《毛诗》学习具体的艺术手段,《毛诗》赋法中的以对话入诗、叙事融合议论抒情、以丽景反衬哀情等表现方式,《毛诗》比兴手法的托物寓意传统,《毛诗》经学阐释为诗歌写小序阐释题旨的传统,在杜诗中都有继承。更为重要的是,杜甫接受了《毛诗》及其经学阐释中所强调的诗歌观念:其一,“诗缘政作”的观念。这一观念贯穿《毛诗》的创作以及小序、大序、注、笺、谱、正义等阐释系统。杜甫从诗歌观念上和创作表现上,都可以看到对“诗缘政作”观念的认同接受。其二,“主文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原则。杜甫对诗教的原则有很深的领会,在诗歌创作中言此意彼、以礼节情,很多诗歌表现出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特色。唐代的《春秋》学主要是《左传》之学,《春秋左氏传正义》采用的底本是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杜甫对《左传》有着特别的情感。《春秋》学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也分为二途:其一是艺术表现上的借鉴。杜甫在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出于《左传》的语典和事典,对《春秋》书法的原则颇有会心,对《左传》中的叙事艺术也多有借鉴,被认为深得“左史文法”。其二是对《春秋》学思想的接受。《春秋》天事、人事并记,后代的经学家认为《春秋》记录天事大有深意,在汉代借此发展出灾异的“天人感应”说,影响很大。杜甫在诗歌中也记录了当时的不少灾异,其诗歌内涵有“天人感应”的意味。杜甫的后半生正值唐室多难,“安史之乱”、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内忧外患不断,《春秋》学的“尊王攘夷”思想强烈地表现在他的诗歌之中。唐代的《周易正义》采用了王弼、韩康伯注为底本,经过了《正义》的阐释,人生义理之学的倾向更为明显。杜甫在诗歌中流露了对“《大易》理”的兴趣,他除了在诗中直接引用《周易》的古奥经语外,诗歌中还有一些易理、易趣也值得关注。《周易》的审美倾向推重刚健、笃实,杜甫的诗歌从艺文评论到语言艺术表达、思想情感倾向,也具有对刚健、笃实之美高度认同的倾向。《周易》是传统文化忧患意识的源头,《周易》防患未然、积极修德、经纶蹇难等思想在杜诗中都有相当的表现。《周易》中还有很多涉及言辞表达的观念,如“言有物”、“言有序”、“旨远辞文”、“修辞立其诚”等等,杜甫在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这类主张,但他的诗歌创作的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些观念。另外,杜甫的以“神”论诗,以诗传“神”都和《周易》中“神”的观念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儒家经典对杜甫诗歌的影响是丰富的,也可以说是复杂的,因为决定杜甫诗歌面貌的还有他所书写的时代、他个人的性情和所有文化教养、诗歌本身的特质等等。但是杜甫作为一个执着的儒者,宗经观念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诗歌中所呈现出的辞雅理正、法度井然、情系世俗等整体风貌,正是其宗经观念的延伸。

梁苑[4](2007)在《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为研究对象。针对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中出现的不足,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从文献资料出发,结合文本与评点的细读与精读,对基本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作了文献资料上的还原。第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种新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性质概念。由于传统的文学研究,偏重于从内容、形式、风格、语言、流派等角度去探讨,或者局限于对其做某一个环节的静态考察,忽略了对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及其产生的商业背景的深入分析与考察,从而对它的新质特征无法进行有效的解释。本文将才子佳人小说体现出的不同于以往作品的新特征,置于类型小说这一概念下分析探讨。从文本入手,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以高度的类型化、模式化、程式化,呈现出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文本面貌,这一为学界所共识的弊病,正是其作为类型小说呈现出的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新质特征。从文本所体现出的新质特征中,追踪其产生的原因,将视野投入到对其创作和接受环节的考察。指出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是文学商品化的产物,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一种文学现象。为更清楚的论述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所体现出的文学商品化的含义及意义,专列一章论述其作为消费文学的消费性特征。指出由于使才子佳人小说成为类型小说的新因素——市场的介入,文学活动不再具有以往那样纯粹的形态——文学创作与鉴赏,而更呈现出文学生产和消费这样一种商业社会的活动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的消费性凸显,文学被深刻的商品化了。从才子佳人小说由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学格局的改变。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构成。绪论部分全面回顾并反思了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史,指出前人的贡献与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中心。第一章考证了才子佳人重要的代表作家作品。根据大量现有材料与资料的比勘推论,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玉娇梨》、《平山冷燕》的作者是冯梦龙,才子佳人小说的另一翘楚天花藏主人是冯梦龙年轻时的热恋对象,有青楼经历后又从良的女子侯慧卿。据此才子佳人小说产生的历史时间是明末。另外,通过文献资料上的还原,纠正了围绕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些通行的看法的失误。第二章界定才子佳人小说篇目,以学界对才子佳人小说与以往及同时代小说的区别性特征的论述作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新的小说类型的依据,从文本入手,分析了其作为一种新小说类型——类型小说的新质特征,论证了才子佳人作为类型小说所体现的新质特征才是它的本质特征。第三章分析了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的消费性特征,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新文学样式——消费文学。第四章在还原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揭示出其兴衰原因。结论总结了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二、九九九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篇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九九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篇目(论文提纲范文)

(1)汪藻诗集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生平
    版本
    诗歌风格
凡例
浮溪集原序
汪藻诗集笺注卷一
汪藻诗集笺注卷二
汪藻诗集笺注卷三
汪藻诗集笺注卷四
汪藻诗集笺注卷五
    拾遗
    残句
汪藻诗集笺注附录
    误收诗
        浮溪集误收诗
        全宋诗及全宋诗补编误辑汪藻诗
    传记资料
    序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发表主要论文

(2)失落的境地与不弃的言说 ——论李洱的知识分子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辨析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变局中的文学选择
    第一节 家庭经验:作为写作的底色
    第二节 《福音》与“李洱”的前史后传
    第三节 规约或选择:文化语境与李洱风格的确立
第二章 知识分子与李洱的讲述方式
    第一节 悬铃木:“悬浮”的标记
    第二节 知识分子人文精神失落的轨迹
    第三节 古河道:透视乡土叙述背后的写作立场
第三章 知识分子写作的坚守和转向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的分野:《花腔》和《从何说起呢》
    第二节 悬置道德判断的隐形书写
结语 知识分子写作的限度与难度
参考文献
附录 李洱文学年表简编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儒家经典对文学影响的研究
    二、杜诗的相关研究状况
    三、"陈言"的困惑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
    第一节 初盛唐《毛诗》学的概貌和影响
        1.1.1 《毛诗正义》定于一尊
        1.1.2 亦经亦诗的接受状况
    第二节 《毛诗》经语与杜诗
        1.2.1 借用经语言事抒情
        1.2.2 妙融经语打造诗境
        1.2.3 引用经语典雅措意
    第三节 《毛诗》艺术技巧与杜诗创作
        1.3.1 对话叙事
        1.3.2 叙事融合议论抒情
        1.3.3 以丽景衬哀情
        1.3.4 诗而有序
        1.3.5 托物寄意
    第四节 "诗缘政作"的《诗》学观念与杜诗创作
        1.4.1 《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诗缘政作"倾向
        1.4.2 《毛诗正义》的"诗缘政作"观
        1.4.3 对"比兴体制"的推重——杜甫对"诗缘政作"思想的接受
        1.4.4 杜诗对"诗缘政作"精神的体现(一)——言天下之事
        1.4.5 杜诗对"诗缘政作"精神的体现(二)——一国之事,系于一人之本
        1.4.6 杜诗对"诗缘政作"精神的体现(三)——形四方之风
    第五节 "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杜诗
        1.5.1 《毛诗》及其经解对《诗》教的阐发
        1.5.2 "主文谲谏"与杜诗的言此意彼
        1.5.3 "发乎情,止乎礼义"与杜诗的以礼节情
第二章 《春秋》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
    第一节 初盛唐《春秋》学的流变及其影响
        2.1.1 《春秋》学衰落,《左传》地位远超《公羊》、《榖梁》
        2.1.2 《春秋》学在初盛唐的影响
    第二节 《左传》经语与杜诗
        2.2.1 化其语典形象表意
        2.2.2 借其事典婉转类比
        2.2.3 融其经语典雅行文
    第三节 《春秋》书法与杜诗
        2.3.1 《春秋》书法与诗歌艺术的契合
        2.3.2 杜诗对"春秋书法"的借鉴
    第四节 《左传》叙事艺术与杜诗
        2.4.1 实录意识
        2.4.2 言事相兼
        2.4.3 白描手法
        2.4.4 善为断续
        2.4.5 剪裁锻炼
    第五节 《春秋》"书灾记异"与杜诗
        2.5.1 由《春秋》"纪异而说不书"到汉儒的"天人感应"
        2.5.2 杜甫灾异诗的"天人感应"解读
    第六节 《春秋》学"尊王攘夷"与杜诗
        2.6.1 胡命其能久,王纲未宜绝
        2.6.2 请先偃甲兵,处分听人主
第三章 《周易》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
    第一节 初盛唐《易》学的流变及其影响
        3.1.1 王弼义理之《易》盛行天下
        3.1.2 易学在初盛唐的影响
    第二节 易理、易语与杜诗
        3.2.1 杜诗中体现的易理易趣
        3.2.2 杜诗易语的古雅
    第三节 《周易》的审美观与杜诗
        3.3.1 《周易》刚健、笃实的审美倾向
        3.3.2 杜甫艺文审美的刚健、笃实偏好
        3.3.3 杜诗语言艺术风格的刚健壮美
        3.3.4 杜诗思想情怀的壮阔、笃实
    第四节 《周易》的忧患观与杜诗
        3.4.1 《周易》:衰世之书,忧患意识的源头
        3.4.2 杜诗忧患的多重性
        3.4.3 周易的"防患"思维与杜诗
        3.4.4 《周易》的"处患"之道与杜诗
    第五节 《周易》的言辞观与杜诗
        3.5.1 言有序,言有物
        3.5.2 其旨远,其辞文
        3.5.3 修辞立其诚
        3.5.4 以"神"论诗与以诗传"神"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动机及问题的提出
    二、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研究问题的梳理
    第一节 天花藏主人的真实身分
    第二节 《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的作者是冯梦龙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产生的时间和地点
    第四节 刘璋不是编次才子佳人小说的烟霞散人
第二章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的新小说类型
    第一节 《玉娇梨》与《平山冷燕》:一种新小说类型的出现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对象范围界定
    第三节 类型小说:概念的提出
    第四节 作为类型小说的才子佳人小说
    第五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创编和阅读群体
第三章 才子佳人小说:一种新文学样式——消费文学
    第一节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消费文学的文本特征
    第二节 才子人小说作为消费文学的运作机制
第四章 才子佳人小说兴衰原因探讨
    第一节 才子佳人小说兴衰的事实描述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兴衰原因探讨
    第三节 才子佳人小说兴盛与衰落的启示
结语 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一览表
后记

四、九九九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篇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汪藻诗集笺注[D]. 戎默.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2]失落的境地与不弃的言说 ——论李洱的知识分子叙述[D]. 邵部. 沈阳师范大学, 2016(10)
  • [3]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 李慧智. 南开大学, 2010(08)
  • [4]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D]. 梁苑. 复旦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1999年《新闻三昧》优秀作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