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王志芳[1]2003年在《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它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探讨性研究。通过对已有的国内外经营者激励约束的理论文献的回顾,总结了有关经营者激励约束理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随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本论文吸收最近几年国内外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论方法,同时把对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领域,努力把握中国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一般规律。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为什么要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如何对上市公司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怎样的激励约束组合是最优、最佳的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论文首先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上,在对选题研究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和说明的基础上,指出文章所研究的激励约束是辩证统一的。其次,本论文全面阐述了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约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并揭示这些条件的内在关系,回答为什么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再次,论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的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环境状况,使我们认识到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受到多种因素和现状的影响与限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方案。第四,论文的主要部分是对各种激励约束具体形式和内容进行的分析研究,这其中包括年薪制、福利与津贴、股票激励、股票期权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具体激励形式,对各种主要激励形式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包括从该项激励约束形式的概念界定、功能介绍、产生或由来,该种激励形式在我国的实践过程,还包括该形式在现实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行一步完善的外部条件和具体措施。力求通过对各种激励约束形式的认识和分析,为我国上市公司找到一些更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的实施办法。最后在上述各单项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激励约束组合的最优或最佳状况,笔者提出了激励组合设计的原则与具体操作程序,以期为上市公司设计具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供有益的帮助。

陈计专[2]2007年在《股改中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原因主要是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并对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加以研究,以考察其实施的激励效果。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等方法。全文共七章,第一章对股改中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研究的意义、目的做了初步的论述,并说明了该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实施股改的必要性。第叁章介绍了股权激励的五个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内部人控制理论和Herzberg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第四章分国外、国内两个部分介绍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及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在期权激励的理论、实践方面的差距,以及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特点。第五章通过介绍股权分置改革对在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积极影响,分析股改与期权激励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六章利用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在股改同时实行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公司行业、地域、规模、激励方式、业绩等情况进行分析。第七章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上市公司的推广提供了股票来源,而股票期权激励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上市公司参与股改的积极性。第二,2006年6月30日,有17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2%,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的制造业、房地产业。第叁,17家样本公司中,64.71%的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方式,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选择3—5年的行权有效期,而且股票的来源中,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占据了主流地位。第四,从横向比较上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样本公司业绩确实要好于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从纵向比较上看,64.71%的样本公司200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要高于2005年。由此可见,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激励公司的绩效增长。但总的来说,其激励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王辉[3]2008年在《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经营者股权激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管理实践,股权激励可以实现企业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使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一致,从而有效地解决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委托代理问题,促进企业绩效的有效增长。严格来讲,经营者股权激励应与企业绩效挂钩,可以用企业绩效测度经营者股权激励效用。但是截至目前为止,现有的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将研究的侧重点放在解决经营者的股权激励问题,没有研究现行的经营者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如何,特别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据此本文选取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水平和企业绩效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在研究股权激励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相关概念,构建出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模型,提出相关假设,运用频数分析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代表进行了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采用2004年-2006年的数据构建均衡的平行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HAUSMAN检验,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检验各影响因素对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出影响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因素与企业绩效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并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单独影响和共同影响程度。②运用因子分析从公司的赢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计算出上市公司绩效的综合评价值。③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不考虑各影响因素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水平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相关性的影响时,经营者股权激励水平与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曲线关系;考虑各影响因素对经营者股权激励水平与国有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相关性的影响时,经营者股权激励水平与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强烈的区间效应,即经营者股权激励水平与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宋亚峰[4]2004年在《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脱离,经营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并由此加剧了“委托—代理”矛盾,最终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国外实践证明,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将使经营者的利益与股东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从而避免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成为我国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论文在对国内外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在我国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设计研究。论文首先对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进行概述,阐述股票期权的概念、种类以及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及其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了我国实行股票期权面临的障碍,总结国内外的实践对我国实行这一制度的启示。最后分析了股票期权的内外基础及设计原则,并重点进行了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

李书[5]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司股权的日益分散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大公司相继出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趋势。为了有效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合理激励约束公司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美国大型公司率先采用了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模式,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普及性地发展。受美国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90年代建立或完善了自己的股权激励制度,从而使期权激励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激励制度。 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较为滞后,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上市公司无法推出标准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因此,尽管有些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试点,但仍然还不能公布完整的方案。可以说,虽然我国有部分上市公司已经采用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员工持股计划等股权激励形式,但国内上市公司至今还没有一家公开推出标准的股票期权计划,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是极不相称的。我国目前已经加入了WTO,上市公司将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如何采用合理的激励方式留住核心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对股权激励的理论研究与实务探讨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我国股权激励的制度建设与提高上市公司制定股权激励计划的规范性。文章的主体内容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在综述国内外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概念、介绍了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并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各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阐述了国内外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并对国内外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机制进行了概括性比较。 第叁部分,以2002、2003、2004年3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为数据来源,结合本文的论题,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诸多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实证研究结果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个人的对策建议。

胡斌[6]2011年在《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委托—代理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委托人如何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使代理人在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努力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股票期权制度经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被认为是解决经理人长期激励问题,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随着我国中小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及《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从而使我国中小企业股票期权制度的宏观环境得到了一些改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更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及指导方针。然而,纵观近年来美国中小企业爆发的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我们逐渐意识到这项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应该理性地对股票期权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改进,重点研究导致其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内在缺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深入地掌握股票期权制度的精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票期权制度,因此,研究股票期权制度无论是在时效性上、还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极富意义的选题。本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其次介绍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以及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然后介绍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接下来探讨了国外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之后是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模型体系的建立,包括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模型指标选取和建立模型,再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案例分析;同时探讨了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方案的设计;最后是完善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主要包括:增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和加强信息披露等主要内容。

周晓雷[7]2001年在《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公司通过向经营者授予股票期权来建立公司的长期激励机制、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伴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纵深发展,股份公司这一现代企业制度形式的代表者正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公司的经营者在公司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同时也使得委托——代理问题在公司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公司经营者掌握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拥有其他人无法完全拥有的内幕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目标利益不一致的冲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给予经营者们一定的激励,特别是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改善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利益不一致的冲突关系,令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达到内在的一致,使经营者为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努力工作。本文在广泛吸收国外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经验和借鉴国内有关公司实行股票期权计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金融期权理论为指导,提出在我国股份公司中推广使用经营者股票期权的论点,并切实做了以下工作:1、客观系统地评述并分析研究了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及运行机制设计的一般框架。2、分析研究了经营者股票期权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经营者股票期权在中国是否可行,关键在于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我们证明,虽然我国证券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但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可以支持经营者股票期权的实行。3、在研究我国现有案例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中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廖盛彬[8]2005年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股票期权(Stock Options),是公司给予员工在未来时期内以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普通股票的权利。其目的就是要让有经营控制权的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同时也承担一定的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研究股票期权来探求一套上市公司经营者的长期激励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对于改善公司治理的管理机制、实现经营者与所有者双赢的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夏新电子为例,分析其目前正在实施的业绩股票激励办法的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1) 其实质是一种“奖金的延迟发放”,并非真正意义的股权激励机制;(2) 固有的内在缺陷导致激励效率不足;(3) 明显的激励滞后作用反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依据,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后认为,改进设计一种创新制度即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机制作为解决夏新电子经营者激励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2) 分析研究了在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夏新电子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分析夏新电子目前实施的业绩股票激励办法存在的内在缺陷与不足之处,并且指出,可借鉴该办法所采取的信托管理方式解决夏新电子股票期权计划的股票来源问题,从而避开了我国现行《公司法》及《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于股票期权制度的股票来源的法律障碍。(4)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借用信托方式改进设计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机制对夏新电子股权激励的现实意义,重点研究了改进设计夏新电子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机制的方案设计,操作流程,业绩评价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以上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尝试在夏新电子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

李彬[9]2009年在《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公司治理改革在完成了阶段性使命之后,已经开始从突破计划经济束缚的“违规”阶段,进入到了适应市场机制的“合规”阶段,建立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成为我国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失为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从目前的学术文献情况看,我国有关欧美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于日本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则略显不足。实际上,中国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监督机制、公司法律制度、控制权市场发展阶段、股权结构以及股票流动性等方面,与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为应对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的局面,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深刻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也同样进入了完善公司治理改革阶段。因此,加强对日本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引入公司治理新制度寻求经验借鉴,而且有利于减少中国企业登陆日本股市的制度成本。此外,以21世纪新时期公司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可为检验尚处于争论阶段的相关理论提供经验证据,对于丰富和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论文运用历史归纳、案例分析和演进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制度背景、影响因素、演变特征及改革等问题。遵循“理论驱动型”建模思路,采用统计分析、非平衡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参数与非参数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治理效率、互动机理以及改革绩效等问题,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强化了治理机能的日本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内部治理机制产生了协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及日本国内制度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新环境下,经过“日本版金融改革”,日本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迁。具体体现在:由银行型间接融资向市场型间接融资转变,其对公司治理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控制权市场发展极为迅速,促进了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积极修订的公司法律制度由事先管制型转变为事后监控型,实现了公司治理的电子化,加强了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会计制度改革促进了相互持股的消减,提高了信息披露水平,由重视债权人利益向重视股东利益转化,加强了关联交易的规范力度。(2)日本公司内部监督与激励机制正在朝着克服制度缺陷与强化治理机能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空壳化”的股东会正在成为“开放活跃型”的股东会;董事会制度克服了虚置、低效、机能不够健全等制度缺陷,正在朝向自主选择引入执行经理、聘请独立董事或者设置委员会等制度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营者激励机制正在由固定报酬向业绩连动报酬转变,公司内增设了决定薪酬的专门机构,经营者激励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研究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效率问题得出一些见解:一是当外部监督机制有效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存在明显的正效应,而股权制衡对公司绩效存在明显的负效应,制衡型股权结构不如集中型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好,且股权制衡效果存在着一定的行业差异性,该结论与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迥异;二是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均与公司绩效呈显着正相关性,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状态与高成长性企业的公司绩效呈显着正相关性,独立董事制度治理效率的发挥并不在当期,而是滞后一年或两年才会显现,这一结论与多数学者对独立董事制度持悲观态度相反;叁是引入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公司的股价和绩效明显高于未引入股票期权制度的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引入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明显好于传统技术企业;四是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机制具有双向互补效应,股权控制、董事会监督、监事会监督与经营者激励等机制具有双向替代效应,该结论丰富了替代效应假说,也为互补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本论文的创新性贡献体现在如下3方面:(1)研究结论创新。本论文将研究对象从公司整体规模深入到不同规模、性质、行业层面上,结果发现了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效率的4条新规律:一是银行持股对公司绩效有明显的正面影响,特别是银行持股中小规模、中收益率和中低负债率企业,对公司治理绩效的正面影响尤其显着;二是机构总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对大规模、高收益率和高成长性企业的正面影响尤为显着,国内机构股东对公司绩效的积极影响超过了国外机构股东;叁是相互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规模越小、收益率和负债率越低的企业,相互持股对其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越大;四是经营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呈显着的倒“N”型关系。(2)研究方法创新。利用参数与非参数检验的组间比较方法,研究了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改革绩效问题。结果显示:引入执行经理制度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新制度组合而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模式的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折衷型、经理型和传统型模式;尚无法判定引入委员会制度的美国型模式是否会提高公司绩效。另外,在演化经济学范式下,思考了技术变迁、政治权力和文化意识对于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变迁的影响。利用惯例和试错理论解释了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改革出现的“逆转”现象。利用创新和协同演化理论阐释了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改革的创新和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机理。预测日本在路径依赖与蝴蝶效应的耦合作用下,日本公司治理的多元化模式将存续下去,改革传统型模式将是日本今后的重点,互补性制度变迁推波助澜的作用将促使日本继续恢复对股东利益的重视。(3)研究视角创新。在国内范围内,首次收集到第一手翔实的东京一部(主板市场)上市的全部制造业公司相关数据资料,共6个年度、863家公司、45个变量,累计23万多个观测值,弥补了以往仅根据二次文献进行规范分析之不足。另外,突破了以往对日本公司治理机制某一单一机制的研究局限,从多元视角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机理、替代效应、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问题。本论文为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完善我国股权结构的政策取向,不应是减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改绝对控股股权安排为股权制衡机制,对有些行业尤其不宜采用股权制衡机制。不宜引入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但应该借鉴日本银行持股企业股票的做法,发挥银行对于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解除禁止银行持股的法律限制,特别是着重发展银行对中小规模、中收益率和中低负债率企业的参股。(2)确立优先发展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等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原则,并引导机构股东积极参股于大企业、高收益率和高成长性企业。尽力提倡我国中小企业的相互持股,提倡在抗风险能力较弱、收益率和负债率较低的企业之间建立相互持股制度。(3)坚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在选聘董事会成员时可考虑启用年长者,尤其适用于位居前叁位的董事会成员。对于高成长性企业应倡导两职合一,而对于低成长性企业则应提倡两职分离。(4)实施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重点并非在于提高经营者持股比例,而应是设计出合理的持股区间。要重点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推行股票期权制度,传统技术企业则应谨慎施行。(5)既要根据替代效应侧重加强本公司具有优势的治理机制,也要多管齐下,发挥治理机制的互补效应。应积极推广执行经理制度,慎重选择美国型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方案。

朱若甫[10]2003年在《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研究》文中提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经营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使实际控制企业的经营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他们才有可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努力工作。但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却一直忽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经营者激励方面,中国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也主要集中于精神激励和短期物质激励方面。因此,研究经营者的长期物质激励问题,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企业家理论。 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依据分析后认为:在西方国家风行了50多年的股票期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企业代理人激励约束相容问题,可鼓励经营者把注意力从短期财务指标转向公司长期发展上,从而克服以基本工资、奖金、年薪制等为主的传统薪酬制度下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倾向;针对IT泡沫破灭、华尔街丑闻曝光及银广夏、中科创业等一系列经济造假丑闻出现后股票期权所遭到的诸多非议和笼罩在国人心头的困扰,本文提出:(1)制度发现了漏洞,需要的是修补,不能因为制度不尽善尽美而索性不要制度;(2)股票期权制度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仍具不可替代的作用;(3)资本市场的低迷和波动并不能动摇期权价值的根基;(4)中国企业在实施股票期权过程中,应吸取美国的经验;本文在回顾并分析了中国股票期权实践历史后,得出了应在秦川发展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并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研究了股票期权在中国实践的可行性—可行的关键在于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证券市场的有效性。(2)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秦川发展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设计:编制股票期权计划,分析并确定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的强度,着重研究了经营者业绩考评、股票期权的定价及授予数量问题,形成了股票期权综合模型。(3)制定了秦川发展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及薪酬委员会组织议事规则。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 王志芳. 四川大学. 2003

[2]. 股改中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分析研究[D]. 陈计专.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 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王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4].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 宋亚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

[5]. 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 李书. 南昌大学. 2006

[6]. 中小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 胡斌. 浙江大学. 2011

[7]. 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 周晓雷. 西北大学. 2001

[8]. 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应用研究[D]. 廖盛彬. 西安理工大学. 2005

[9]. 日本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 李彬. 辽宁大学. 2009

[10]. 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研究[D]. 朱若甫.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